- 相关推荐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的影评
肖申克的救赎事一部外国名剧。《肖申克的救赎》的演员非常优秀,肖申克的救赎经典地诠释了影片的意义。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一起来看一看吧。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篇1
周末看了一部美国影片《肖申克的救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讲的是一位因冤案入狱的年轻银行家在牢中如何追寻自由的故事。
不同的人看同样的影片可能都有不同的感受。对于目前无力改变现状的我,看完这部影片后最深的感受就是:才华、毅力两样,是任何人在任何境况下得到自由的最佳通途。
片中的年轻银行家,凭着对银行财务知识的精通,在狱中,不仅为自己赢得了生命的安全、些许的自由,更为狱友争取到了物质、精神上的利益。也正因为对财务的精通,也使得男主角最后彻底击败残暴、阴险的狱长,并且使自己获得物质上的自由。
另一方面,看看那六年每周不懈的申请信、N年每周两封的申请信、用那“600年也挖不出隧道”的石斧日日不懈掘出的隧道、雷电声中用石块砸破的下水管道、边呕吐边匍匐爬过的500吗长的的恶臭的下水道……这一切无不深深刻画一个词:毅力。
任何一个人,想要最后获得蓝天白云下的自由,一定一定要具备这两样的--过人的才华、坚韧的毅力。
我也终于悟出为什么我目前还在郁闷的原因:
第一:没有拿得出手的才华
小时候很喜欢画画,但长大后专心读圣贤书,高考,画笔再也没有提起过。
大学时学医,但是学医的日子被我用来学吉他、读闲书。工作之后,吉他没有时间去练,自然荒废。
一直以来,也断断续续、打渔晒网地练习过书法、篆刻、素描、漫画、photoshop、flash、Dreamweaver、园艺……等等感兴趣的事,可是,无论哪个,都是典型地浅尝辄止,中途放弃的原因虽然各不相同,但说起来,最后都是没能坚持。
所以,我基本上就是那种什么都会一点,什么都拿不出手来的人。
第二:没有坚韧的毅力
其实从上面就可以看出来了,那么多爱好,那么多尝试,最后都止于我的半途而废。假使有一样能坚持半年,那结果都很不一样了。
我是那种典型的“无志人常立志”。我有一个笔记簿,专门用来写计划的。不知道别人有没有这样一个本子,我是不得不专门辟一个这样的小簿子,因为每过一段时间,我订的那计划都会更新一下。
其实每次订计划的时候,都希望自己能一直做下去的,但是,……
知道自己没常性,所以最近的一次计划订了之后,我在计划后面郑重写下:“希望能坚持三个月”--结果,一个月后,这几个字让我写新计划的时候没勇气去看前面。
在豆瓣上看到人家为《肖申克的救赎》写的影评,对影片情节、表演、内涵等分析之精辟,令我惭愧。可是,我还是躲在一边偷偷写下了这篇文字。纵使我文字功底很差,纵使我思想肤浅得可以,但是每个小人物对任何事物都有权利拥有她的感受--况且是如此美好的事物。这部影片对我触动之大,在于,第一次,我晓得了自己一直那么努力、却一直在郁闷的原因。也许,有人和我有同感?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篇2
今天,我怀着敬畏的心情,读完了那本在文学史上留有浓墨重彩的一笔的着作《肖申克的救赎》,这本书伟大到我放下了书之后,内心还久久被文中的安迪那向往自由的希望震撼,但愿这种人类最伟大的情感永世长存。
书中以第一视角对安迪的观察,逐渐与他成为朋友。主角虽然被关在监狱,但却关不住他自由的渴望,与本身闪烁着的,自由的光芒。
小说大体在讲故事的主角安迪,因为发现妻子与她的高尔夫球教练有了奸情,于是在醉酒的状态买了一把枪……在他酒醒之后已经在当地的法院了,当他被抓起来的时候,他还不明白自己是否有罪,法庭上,一心想要参选众议院的法院院长,为了点燃他仕途的灯光,把这个安迪作为牺牲者关进了肖申克的大狱。在监狱里也没有关住安迪对自由的渴望,他在漫长的无聊岁月里,并没有放弃生活的希望,反而重拾了对地质学的兴趣,他也得借此在往后数十年的牢狱生活里,没有把他打垮,只是留下了窗台上满满的经他细心雕琢的石头。
安迪从来没想过要在监狱里呆一辈子,经过几十年的辛苦挖掘,用那把在“我”嘴里想要用来挖一个洞逃出去需要六百年的小锤子,挖开了一条通往自由的洞穴,经过难以忍受的环境,终于换来了自由。
书里通篇都在歌颂安迪身上那份永不退散的对自由的渴望,即使是在出了名严苛的名为肖申克的监狱里,他也从没放弃过对自由的追寻,安迪身上有很多值得人们羡慕的地方,他是青年企业家,是一个银行家,是人们眼里的成功者,就算是被关在了监狱里也从来没有失去过他的绅士风度与沉着冷静的绅士品德,还有他最可贵的对自由的渴望。除了那一次,新来狱友无意间对他说,在他曾经服刑的监狱,有一个这样巧合的犯人,那犯人自称杀了一个女人和一个高尔夫球教练。还让一个青年企业家做了替罪羊。安迪听了这个消息几乎要发疯,他为那个疯狂的囚犯白白做了几十年的牢,浪费了几十年的光阴,他的沉着冷静再也不能控制住自己,他跑去找典狱长,去追寻看起来渺茫的希望,结果的肯定的——典狱长不可能会帮一个自己的好帮手,一个掌握了他大量经济犯罪事实的罪犯从监狱里,从他自己身边放走。听到这样的回答,安迪几乎发了疯,他痛骂了典狱长,为此他被关了二十天的禁闭——禁闭室,一个那些穷凶极恶的罪犯们听了也毛骨悚然的地方,对于肖申克监狱的禁闭室,文中有过详细的描写:“关禁闭的时候,你得走下二十三级楼梯才会到禁闭室。那儿惟一的声音是滴答的水声,惟一的灯光是来自一些摇摇欲坠的六十瓦灯泡发出的微光。地窖成桶状,就好像有钱人有时候藏在画像后面的保险柜一样,圆形的出入口也像保险柜一样,是可以开关的实心门,而不是栅栏。禁闭室的通风口在上面,但没有任何光亮会从上面透进来,只靠一个小灯泡照明。每天晚上八点钟,监狱的主控室就会准时关掉禁闭室的灯,比其他牢房早一个小时。如果你喜欢所有时间都生活在黑暗中,他们也可以这样安排,但没有多少人会这么做……不过八点钟过后,你就没有选择的'余地了。墙边有张床,还有个尿罐,但没有马桶座。打发时间的方法只有三种:坐着、拉屎或睡觉,真是伟大的选择!在那里度过二十天,就好像过了一年一样。三十天仿佛两年,四十天则像十年一样。有时你会听到老鼠在通风系统中活动的声音,在这种情况下,连害怕都不知为何物了。”这便是对肖申克监狱禁闭室的描写,肉体上的痛苦是可以克服的,可是独自一人在禁闭室里,看不到阳光和希望,除了声音充斥整个禁闭室的就是绝望。我想不到什么方法可以克服,但是安迪在这样的环境里被足足关了二十天,二十天之后,面对典狱长的诘问,他依旧没有放弃对自己自由的追寻,他仍然狂喊着要把自己放出去,明明知道自己会被继续关在禁闭室,他也没有低头。然后就在被关了二十天刚刚被放出来的那天,又进了禁闭室二十天。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篇3
《肖申克的救赎》,这部拍摄于1994年的电影,历经十几年的时光却始终闪烁着无尽的魅力。想念电影最后那片蔚蓝的海面,平静而辽阔,亦如安迪的内心。片中那些黑色压抑的画面最后都消融于无垠的海域里,给人以豁然开朗的感觉。心里的梦想和希望在经历挫折和痛苦之后化为写在笑容里的完美现实。影片传递给人的是一种近乎倔强的对希望和自由的坚持,经得起时光雕琢的不屈的信念。细看电影,你会发现电影中有很多东西是值得深思和学习的。
肖申克,并非人名,而是一个监狱,一个原本用来让人改过自新的地方。在这里,所有的囚犯无论吃饭、睡觉、甚至是上厕所都得报告,最终在肉体和心灵的双重摧残下成为失去灵魂的行尸走肉。长久的习惯在这里演化成可怕的悲剧,每天一成不变的生活磨蚀着他们对于未来的憧憬。没有希望、没有自由、没有尊严,仿佛生命的价值在这里已经消亡殆尽。正如瑞德所说:“刚进入监狱时,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生存。”显然,在这部电影里,监狱已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含义。
老布,一个已在监狱里度过了半个世纪的七旬老人。对他而言,管理监狱里那个狭小的图书馆已然成了他生活的全部。在这里,他可以凭借自己受到过的教育赢得一点点其他犯人的尊重。某一天,他突然被告知自己获得了假释,恐惧开始占据他早已干枯的心灵。半个世纪的铁窗生涯将他对自由的渴望冲刷的一干二净,剩下的只是老朽的躯壳和束缚了的灵魂。像笼中的鸟儿被关的太久之后已失去了飞翔的能力一样,老布已没有了在社会上生存的能力,因此不可避免地被社会淘汰了。
事实上,老布也曾尝试着融入社会,可是五十年的距离成了不可逾越的障碍。老去的躯体连同老去的心最终一起结束在昏暗狭小的屋子里,留下的仅是那几个歪歪斜斜的字:Brookswashere。写完这些字,他默默地笑了然后从容地结束了生命。在他看来,那些字让他的死有了些许的尊严和价值。,也让我想到了现实生活中很多发生在大学生身上的悲剧。面对巨大的就业的压力而不知所措的学生们,不正像老布一样对外面的世界存在强烈的恐惧感吗?电影里,瑞德认为老布的悲剧是因为体制化,并觉得自己,甚至是整个监狱,都正在沦为体制化的牺牲品。那么从现实来看,一些心理素质不强的学生也正在演绎着同样的悲剧。)有些学生在学校里待了太久,进入社会后,像老布一样,因为缺乏生存的能力而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在经历挫折之后,就不堪重负而了断自己年轻的生命。不同的是,老布是因为太老而无能为力,而他们还没来得及领悟生命的价值就因为太脆弱而过早地埋葬了自己。那么究竟如何才能应对这样的压力,寻获属于心灵的自由呢?电影告诉我们的恰是如何进行这样的一场心灵救赎。
安迪本是一个年轻而有前途的银行家,可是一夜之间他被控告杀害妻子和情夫而锒铛入狱。事实上,安迪是被冤枉的,杀人凶手另有其人。可是,有时候生活中总会有不公平的事情发生。安迪最终被判两个无期徒刑,进入了肖申克的高墙之内。这里等待他的除了严酷的管理体制,还有来自“三姐妹”的肉体折磨。遇上这样的事情,谁都会失去理智,然而安迪却例外。安迪从不抱怨生活的不公,只是默默地努力去把握住自己的命运。冷静、勇敢、顽强、从不放弃用智慧来进行反抗,这正是安迪的不同之处,也正是我们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所缺乏的。面对困难,我们总是过于浮躁,急着去抱怨而不是去思考;总是过于怯懦,急着逃避而不是去面对。
当所有的人,包括瑞德认为安迪快被体制化压垮的时候,安迪在一个暴雨滂沱的夜晚爬过500码的充斥着恶臭的管道后寻获了属于他的自由。事实上,安迪始终是自由的,即使他被困在高墙垒起的监狱。正如他所说的:莫扎特的音乐在我的心里,谁也夺不走。是的,谁也夺不走我们坚定的信念和对自由的希望,心灵的自由能够带来生命的奇迹。6年,每周一封信,最终令50年不曾改变的图书馆开始有了改变。他改为每周写两封信,这样的坚持使得图书馆的规模不断扩大,最终成为新英格兰最棒的监狱图书馆。20年的时间,一把石锤,坚韧的毅力,最后缔造出一条瑞德认为要600年才能凿出的通往自由的道路。
而现实中,我们内心的希望往往被轻易地埋葬在那些平凡的挫折里。我们惧怕失败,也正是因为我们对梦想和希望的追求不够执着。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的心灵才容易被束缚,甚至脆弱到不堪一击。因此,很多人才惧怕走出学校来到社会。倘若我们能像安迪那样,冷静下来,用理性来看待问题、用智慧来解决问题、用执着来战胜挫折,那些希望和梦想也就不会离我们而去。
当然,安迪的成功远不止因为这些。过人的才华使得他在监狱里也能绽放光芒,但这并不是他成功的真正原因。老布在监狱享有对书籍的管理权;而瑞德则能够帮其他囚犯弄到任何他们想要的东西。但他们都有点沉醉于这一点权利带给他们的满足感。安迪在监狱的地位显然还要高的多,但他始终明白这些都不是真正的自由:正真的自由是在外面的世界。他能够真切地看清自己所处的位置,始终坚定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并不因暂时的成功而停滞不前。
这一点,对我们而言是极其重要的。我们中的许多人,因在学校里担任了某个职务而沾沾自喜,自视甚高。暂时的满足感阻碍了他们对生活的进一步思考和追求。到了社会中,这种潜在的骄傲情绪让他们屡屡受挫,压抑和失望随之占据心灵,也让他们离成功越来越远。事实上,我们生命的价值最终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理性地对待自己学校里表现,能够帮助我们看清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从而更合理地看待自己。
安迪在监狱中成功地完成了自我救赎。入狱前,他是一个不善于表达情感的人。没有朋友,甚至,连自己深爱的妻子也背叛了他。而在狱中,他收获了瑞德的友情,同时也学会了分享,学会了沟通和交流。在分享中,他也试图让对自由和希望的渴望重新回到狱友们的心中,救赎他们的心灵。初春的早晨,狱友们能够像在修葺自家的屋顶一样,坐在暖暖的阳光下享受着安迪争取到的冰啤酒。这种久违的自由的感觉再一次回到了狱友们的心头,那么真切、那么美好。安迪私自在狱警的办公室播放《费加罗的婚礼》,再次给狱友们带来哪怕是一瞬间的自由的感觉。音乐里的激情刺激着狱友们原本干涸的心灵。而图书馆的落成,更让狱友们见证了希望是能够在不懈的坚持下带来成功的。自然,对自由的希望也不再仅仅是一种幻想。无论何时,友谊都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人是社会中的人,始终需要交流和沟通。珍贵的友谊是人格魅力的一种体现,也能帮助我们获得社会认同感,加强我们对生活的信心。而同时你也会发现自己身上的优点正在向他人传递开来,自己的价值也能得到进一步的体现。尊严,并不是自己刻个字就能获得的,而是存在于大家对你的认同感中。
如何获得心灵的救赎,寻求属于自己的梦想和希望?我想电影已向我们给出了十分完美的答案。社会和体制化其实都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内心无法克制的恐惧和对生命价值的轻视,这也正是我们需要获得救赎的地方。电影却坚定地告诉我们:生命的尊严和价值,不是别人给的,而是靠自己的执着和智慧在挫折和压力下一点一点争取来的。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的影评】上海花千坊相关的文章: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09-19
《肖申克的救赎》电影观后感11-28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11-19
肖申克的救赎电影的观后感11-13
肖申克的救赎电影观后感11-24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的观后感07-21
肖申克的救赎 语录05-05
《肖申克的救赎》经典电影观后感04-20
励志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