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运用提问技巧提高教学效果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提问可以考察学生对所讲内容的掌握情况,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培养思维能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运用提问技巧提高教学效果,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运用提问技巧提高教学效果1
(一)以“趣问”为课堂提问的形式
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强、好玩、自尊心强。设计提问时,要充分顾及这些特点,以引起他们的兴趣,不要用突然发问来惩罚他们的错误,不要故意用偏、难、怪题使他们感到难堪,以致于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和自尊心。为此,明代学者王阳明认为:“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如时雨春风,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条,日就枯槁矣。”课堂提问,首先教师要从教材中选择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热点,构建提问序列,力求提问过程新颖别致、富有新意,使学生喜闻乐答,使学生心理各方面得到和谐发展,使学生“趋向鼓舞,心中喜悦”,让学生有“如坐春风,如沐春雨”的感受,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学生产生出一种学习需要,形成学习的内驱力,促进学生课堂的“互动——生成”。
(二)以“巧问”来切入提问
“浅”是提问设计的大忌。“有疑而问”本来是天经地义之事,但浅显的提问,往往问而无疑,课堂上学生对答如流,表面上是“互动”得轰轰烈烈,教师不仅不以为忧,反以为喜,实在不应该。当然,太深的问题学生根本无从下手,望而却步,即使是学生想与教师“互动”,但因为太难,学生也“动”不了。只有找到适当的切入点,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我们要做到“巧”问,只有“巧”的问题才能真正拓宽学生的思路,引起丰富联想,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既实现了教学目的,又实现了师生良好互动。
(三)以“曲问”为提问的主要方式
“直”是直问,直截了当,单刀直入。由于“直问”是按照常规思路正面直接发问,往往难以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难以真正启动学生思维。“曲”是指问题答案不能浅显直露,而应让学生通过仔细思考后才能发现。特级教师钱梦龙说得好:“所谓曲问,是运用迂回战术变换提问的角度,让思路拐一个弯,从问题侧翼寻找思维的切入口;所谓直问,就是一味正面硬攻,不会迂回包抄。曲问多见巧思,易于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直问则难免显得笨拙,往往造成启而不发的僵局。”
(四)在提问内容上要求“精”
教师设计的提问太多、太杂将导致课堂教学的“外紧内松”,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松松垮垮。“满堂问”其实就是“满堂灌”的另一种翻版,这是表面上的“互动”,形式上的“互动”,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另一种负担。“精”是指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针对性,问题精要恰当,避免繁杂琐碎,做到“精益求精”。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不仅本身应该是经得起推敲,同时还得强调组合的最优化——问题与问题之间有联系,有层次,力争使教师设计的各个问题组成一个有机的严密的整体。让学生在解答这些问题时,既理解和掌握知识,又得到严格的思维训练。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并非问题越少容量越大越好,宜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做到适当适度。
(五)注重提问时出“新”
大家知道,同样一个问题内容,采用不同的提问途径,会收到不同的教学效果。这往往体现教师间的个体差异,也正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魅力所在。“新”问还有一层含义是脱离已有问题,创造新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六)“活问”问题,激活课堂
设计课堂提问不可机械死板,类型应灵“活”多样。对于语文揭示课题可采用启发性提问;初读课文时可用疏导性提问;深钻课文时可采用探究性提问;单元总结时可采用比较性提问;品味精华时可采用鉴赏性提问;复习巩固时可采用归类性提问等。同时,还必须注意课堂上师生双方信息交流出现的异常情况,一旦发生,更应灵活处理,当场设计一些调控课堂的提问来调整教学活动。对教师的提问,学生回答出现错误是正常现象,教师应迅速准确地判断出学生出错的根源,从而灵活地提出一些针对性强的新问题,从而化解疑难。
运用提问技巧提高教学效果2
课堂提问是传授知识的必要手段,是训练思维的有效途径。高质量的课堂提问在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课上能否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能否使提出的问题达到预期的目的,是衡量一个教师驾驭课堂能力、评价一个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
然而据笔者观察,在实际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有好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1、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有些老师喜欢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这样的提问毫无价值,只会让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2、提问没有新意,篇篇文章都是雷同的提问,“文章分几段?”、“各段大意是什么?”、“文章中心是什么?”,长此以往,让学生生厌。3、提出的问题空泛、难度大,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一开篇就问学生“课文写的是什么?”、“写作特色是什么?”,对学生只能启而不发,因为他们对课文内容还没有感性的全面的认识,怎么会回答上呢?4、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只顾优生,忽略差生,很容易挫伤差生的积极性。5、提问过于急于求成。有些教师发问后,还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要求立刻作答,这样只会压抑学生的思维训练。以上种种提问的做法,都是不科学的,它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会扼杀学生学习积极性,更不用说锻炼思维能力了。
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是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计、发问;另外,还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问。下面谈谈笔者在语文课堂教学提问中的一些做法。
一、提问要善于抓住契机,设置矛盾。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死海不死》一文,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本来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却能使学生学得饶有趣味,关键在于教者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
二、 提问要注意分层次设计,化难为易。
1、深题浅问。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课堂提问必须符合中学生的接受状况。所以对一些过于难的问题,我们不妨作比较浅易的处理。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例如,教《故乡》最后一段:“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话具有深刻的哲理,学生较难理解,我们可以从浅处进行提问:鲁迅先生所指的“路”,只是简单的地上路吗?(当然不是。这路还包含人生之路,社会之路。)那么“路”和“希望”之间有何联系呢?(路是靠人走出来的,希望也是靠人奋斗得来的。)那么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呢?(希望本是没有的,只要我们为之奋斗,便有了希望。)这样,一个深奥的问题解决了。又如《变色龙》一文,教者可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者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见风使舵”。最后,教者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请看,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者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
2、浅题深问。有些问题尽管重要,但看似浅显,往往为学生所忽视。我们提问时就要引导学生作深入探究,才能得其三味。如《小橘灯》一文中写道: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这里省略号的用法看似简单,这里似乎没有问题,浅得很,稍不留意就滑过去了。但我们如果深入探究,就可见作者的匠心。教者可以这样问:“小姑娘话没说完就停住,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哪里去了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继续问:“既然知道爸爸的去处,为什么不直说?”有的学生会说“怕别人知道”、“当时不方便说”,在这个时候,就可以提出较深的一问“文章这样写小姑娘,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很明显,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作者用省略号是为了表现小姑娘“机警、乐观”的性格特点。
三、 提问要善于曲直互换,引人入胜。
1、直题曲问。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善于转弯抹角、改头换面,留有思考的余地,把问题以曲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如在《老山界》一文中,引导学生分析红军战士在第二天吃早饭“抢了一碗就吃”中“抢”字用法时,学生可能一下子难以理解,那么可以换个角度来问:“抢”字是否说明了红军战士不遵守纪律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进一步启发学生:“抢”在这里该如何理解?例如小华今早起来晚了,当妈妈煮好早餐后,他抢了一碗就吃,然后急急忙忙上学去,小华的‘抢’又说明了什么?”到这里,经过教者设置的曲问,学生对红军战士“抢”这一动作的理解自然明确了。
2、曲题直问。直题须曲问,曲题也可直问。例如《孔乙己》一文的最后有句话:“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看似矛盾的话,就是一个很曲的问题,我们不妨这样直问:为什么说孔乙己“大约”死了?(无人关注过孔乙己的生死,“我”也没有得到孔乙己死了的确切消息。)为什么说孔乙己“的确”死了?(孔乙己的性格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注定他必死无疑。)结论:鲁迅用看似矛盾实则精当的语言,揭示出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罪恶。
四、提问要注意开放性
1、比较提问。通过分析比较,在相同之中找出不同之处。如《背影》和《回忆我的母亲》都是写家庭亲情的,所不同的是《背影》的作者是怀着一种歉疚来述说的,而《回忆我的母亲》的作者则是怀着一种崇敬来写的。先找到不同,再想想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通过这样的提问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两篇课文所表达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同样通过对不同内容的分析比较,寻找它们的相同之处。《春》和《济南的冬天》分别描写了两个不同季节的景色,但文章有没有相同之处呢?为什么会有这种相同之处呢?通过这样的提问,学生们能了解两篇文章的作者在文章中所流露出的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热爱祖国的相同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高尚情操。
2、逆向提问。从课文现成结论相反的角度提出问题(当然这并不是说对每一个结论都可以从相反的角度去提问)。比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一般都将鲁提辖作为见义勇为的英雄加以肯定,如果提问:你觉得真正的英雄应该具备哪些品质?课文中的鲁提辖是真正的英雄吗?有学生思考后认为:鲁提辖虽有正义感,但他做事鲁莽、不考虑后果。他本不想打死镇关西却因感情冲动而杀死了人。因此,课文中的鲁提辖只能是一个好汉,还算不上真正的英雄。
3、想象力提问。让学生想象力出课文情节中没有的或与课文情节发展不同的情况,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力和创造力。《孔已己》一课中,造成孔已己悲惨命运的社会原因是封建的科举制度,如果提问:要是孔乙己没有读过书命运将如何?尽管有多种设想,但无论如何,他都不会夹在“长衣帮”和“短衣帮”之间,在精神上不会受到这样大的伤害。由此可见,封建科举制度对中国读书人以及中国人民的摧残之深,危害之大。《我的叔叔于勒》一课中,可先用想象力提问的方式改变后面的情节,再用想象力的情节与原情节作比较。学生会明确,只有原情节才能把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展现得如此鲜明,才能深刻地反映当时的社会本质--即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五、 提问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1、一题多解提问。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者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是不只一种划分的,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它标准,又该如何划分呢?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2、联系生活提问。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我们如果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如在学习了《爱莲说》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莲”的精神品质可以与社会上哪些人联系起来呢?又如学习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一诗句后,可以问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它还包含着什么耐人寻味的哲理?再如学习了《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中竺可桢持之以恒的精神后,可让学生思考:哪些名人身上也具有这种精神?能具体说说他们的感人事迹吗?这几个思维发散的提问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广”,并把“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纵上所述,可以看到: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课堂提问的技巧和方法
一、 选择好要提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提的问题一定要经过精心筛选,避免随意性。问题选择得当,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共鸣,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但是,如果选择的不恰当,容易是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从而达不到教学效果。首先,提问要紧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如果漫无边际进行提问,会造成抓不住课堂教学主要任务,即使所选的问题再精彩,也达不到教学效果。其次,提问要疑而不难,引人入胜,难易控制在学生经过一定的思考就能回答出来的程度。再次,提问要有趣味性和吸引力,尽可能选择一些富有吸引力的趣味性问题。最后,还要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和思考的氛围,让学生的学习兴趣长存。
二、 把握好提问的时机
在课堂教学过程 中,教师提问要注意时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一堂课开始时设疑提问,这时,学生的注意力最集中,可以起到快速激发学生的求知心理的效果。课中提问,应根据课堂教学实际需要,选择学生注意力最集中、兴趣最旺时实施,因为此时学生新的需要与原有心理之间产生矛盾,急切需要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激起疑问的火花,以利于触发学生的思维共鸣,听课精力比较集中。在课尾提问,既可以考察学生对本课所学的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认识到所讲授内容的不足,以便查漏补缺,同时又可以引导学生预习下一节新课内容,一举两得。
三、采用灵活多变的提问方法
教师在提问过程中,不能拘泥于某一特定的模式之中,要善于灵活运用多种方式,是学生与教师密切配合,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例如,让学生自由讨论,自由发言,不点名提问,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可以将此问题分解为几个比较简单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分析与综合的思维能力;也可以先提一问题,然后随之提供一些材料以供学生思考,让学生从材料中得到启示,从而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学生有成就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四、 提问还要注意提问的对象,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
【运用提问技巧提高教学效果】上海花千坊相关的文章:
如何通过优化课堂提问提高教学效果11-23
抓好学生提问提高教学效果11-23
注重学生有效提问提高课堂教学效果11-23
提高实习教学效果11-23
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效果11-23
提问的技巧有哪些12-17
人事面试提问技巧精选06-26
如何提高教学效果10-09
面试提问的方法与技巧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