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史记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史记》是一部以刻画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男性几乎占据整个历史舞台,女性大都以配角身份出现,在《史记》中提到的女性人物约二百位左右。她们性格迥异、形象丰富多彩。其中记载最多、表现最突出的是政治女性,司马迁很看重她们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的作用和扮演的角色,有着超越前人的历史观、妇女观。
一、政治女性形象分类
(一)主动参与政治的女性
这类女性,她们直接参与政治,主动选择走上政治舞台,她们用尽心机和手段掌握到国家政治的主动权,对帝王的政治决策或王朝的兴衰有过重大影响。这类女性人物如:吕后、窦太后、王皇后等。
吕后在执政的十几年里,为巩固汉朝统一政权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其统治期间“天下偃然”。从而奠定了她政治家的地位。窦太后精明能干,主张“黄老思想”,直接影响了文景之治,兼及武帝,把汉王朝推上了强盛的高峰。自她以后没有一位封建统治者能像她一样真正的以“黄老思想”来“无为而治”。景帝王皇后,心机深沉,力讨景帝欢心,博得宠爱,生一龙三凤,并巧妙抓住了长公主刘嫖为靠山,毁掉栗姬除去前太子刘荣,使刘彻为太子,成就了一代雄主汉武帝。这些女性对王朝的政治影响方面,功不可没。
(二)被动陷于政治旋涡的女性
古代大多数女性是不参与政治的,而一些后宫女性实际上却是生活在政治关系中。她们的家世、性格以及人生遭遇受到当时政治的影响,同时也和其他各种因素综合起来影响着政治的面貌,她们属于政治附属品。这类女性人物如:戚夫人、长公主等,她们与政治权力中心联系紧密,但又不是权力的执行者,有的甚至成为可悲的政治牺牲品。戚姬貌美年轻,深得刘邦宠爱,因此成了吕后嫉恨对象。再者,由于戚夫人和如意威胁到吕后的皇后地位以及刘盈的太子之位,她便成了吕后的情敌加政敌,这些都为吕后所不能容忍,后妃之争势在必行。而戚夫人在宫中没有形成自己一派的政治势力,失败是难免的,在刘邦死后,戚夫人受到吕后惨无人道的迫-害,最终成为宫廷政治的牺牲品,可悲可叹。
长公主刘嫖有着强烈政治权力欲望,贪宠贪贵。她帮助王夫人和刘彻,诋毁栗姬,最后成功拔除障碍,刘彘立为太子,后武帝登基,阿娇成为皇后,可见长公主的势力和政治手段。她不过以区区三寸之舌,却能在从容华贵的言谈欢笑中,成功打败栗姬,让王美人母-子上位,奠定汉武盛世未来政治格局的雏形。
总之,不管是主动参与政权女性还是作为政治附属品出现的女性,司马迁都肯定了她们对社会政治的影响力,这种影响无论是消极的或是积极的,是出于主动或是被动,它都是历史的存在。
二、汉初女性能参政的原因
中国封建社会的女性地位总体来说呈逐步下降的趋势。在西汉前中期女性地位相对较高 ,社会对女性相对比较宽容,女性有一定的自由。
在汉代,妇女能从事各种职业的生产活动,如纺织业、农业生产、和其他职业以养活自己。妇女多方位的参与了社会的生产和生活,社会对他们的约束就不会太严格。
汉代女性在婚姻问题上也比后代社会女子更多自由和开放。她们对爱情婚姻有着一份直露的向往和追求。对再嫁女性也很宽容,如汉武帝的外祖母臧儿是前燕王臧荼的孙女,先嫁给王仲,后又再嫁田氏。著名的王皇后,是汉武帝的母亲,其母臧儿贪图富贵,将已经嫁人的女儿送到宫里,而贵为太子的汉景帝业毫无芥蒂的接受了再婚的女子,并且对她非常宠爱,与她生儿育女,最后还封她为皇后。可见汉代对女性再嫁比较宽容。
西汉前中期,儒家思想的束缚还不够深刻。百家学说中,儒家学说是最歧视妇女的,生活在西汉前期的那些参政的女性来说,儒家思想的束缚还是相对甚少的。
三、司马迁的女性观
(一)尊重女性的社会地位
司马迁记述女性人物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记实”。他以客观的态度记叙女性参政的事实,对女性形象的描述和评价客观公正,他以妇女在历史发展中的贡献大小为标准,而不是以血统、地位来衡量女性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
司马迁在对待女性的态度上与前人有所不同,他比较重视妇女的社会地位。他敢于舍惠帝而为吕后单独作传,把吕后和历代帝王并列。这不仅显示出司马迁求实、纪实的治史精神,也表现出司马迁男女平等的意识。在《史记 外戚世家》中,司马迁专写了几位女性的生平事迹,充分体现了司马迁对妇女社会地位的重视。
司马迁的求实治史精神的同时也体现了其超前的男女平等意识,对妇女社会地位的尊重,也是对人格的尊重。
(二)对女性命运的观照
任何一个人,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控自己的命运,作为女人,无非就是向往和自己心爱的人组成和睦的家庭,相夫教子,然而这个愿望对于那些生活在封建社会皇帝后宫的女性们来说是多么的遥不可及。
《史记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在《吕后本纪》中,司马迁通过历史事件客观地来描绘连吕后这样有相当权势的女性也必须面对她不可逆转的悲剧命运。他不厌其烦地描述吕后参与政治斗争以及被族灭的过程,其实是在客观地告诫后世的皇后嫔妃们,无论多么精明能干,多么工于心计,多么凶狠强悍,多么政绩卓著,她们的生命根基是女人,在中国这个男权社会里同男人做政治上的角逐,她们的结局都会以失败而告终。
人的命运的悲剧在于不可自己控制,那么这些后宫女性的命运究竟是谁在控制呢?司马迁认为,有些人的命运是上天注定的,有些是由别人来掌控的,而有的又是由自身性格来决定的。
在后宫之中,能否得到君王的宠爱也是影响其命运的决定性因素,然而君王的宠爱往往是主观的、随意的;还有有德无德,有子无子都是影响她们命运的关键性因素。总之人的命运本来就难以控制,加之在封建社会的后宫女性的命运就显得更为复杂,可谓如履薄冰、步步惊心!
史记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篇2]
《史记》不仅是一部历史巨著,更是一部文学巨著,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文学史上,她突出的文学成就在于“寓论断于叙事”之中的人物描写与刻画。司马迁在写人时,又严格遵循着“实录”的原则。他笔下的人物,既是历史人物的真实,又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感染力。读《史记》,我们看到的不是木乃伊,也不是寺院庙宇里的泥塑像,而是跃动在各自“历史舞台”上有血有肉、有灵有感的活生生的人。且不论帝王将相、诸侯大臣,即或是其中的几个女性形象也很出色。 女性,是人类永远不衰竭的话题。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女性历来处于从属的卑微地位。从《诗经》中的“赫赫宗周,褒拟灭之”开始,女性大多被定位为:传宗接代的工具和倾国倾城的祸水。尤其在以男权为中心的封建社会里,更是造就了不少关于女性的历史谎言。但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女生的描写还是比较公正的。不论是《殷本纪》中“洗澡时因吞吃燕子蛋而生契的简狄,还是《周本纪》中外出见巨人脚印因心爱踩之而生弃的姜原,虽然有些离奇,但那是本着”契“和”弃“都是奉天意而诞生的这个意图而引用《诗经》上的传说罢了;不论是《周本纪》中“奔密康公”的三个女子,还是《吴太伯世家》中为争抢采摘桑叶而使楚吴相互攻杀的少女们;不论是《秦本纪》中释放三囚的文赢,还是《外戚世家》中的后妃和妃殡们……总之,司马迁对她们的评价还是比较公平的。尽管对她们的描写着墨不多,且大多是只述其事而不记名,但在这众多的女性中却有几个个性鲜明、令人难以忘怀的女性形象。
平民女性,指出身于平民的女性,其中包括帝王、诸侯、大臣家为人作奴仆杂役者,和没有封地的小官的女儿。《史记》平民人数不多,约有25人。因平民女性和政治事件关联较少(医官女儿缇萦除外),不宜按政治分类。按个性精神风貌可划分为小市民妇媪、高义母、孝顺女等。太史公塑造的平民女性个性突出,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一、小市民妇媪形象分析
《史记》中有很多小市民特色的平民女性。她们为《史记》人物画廊增添了许多滑稽和幽默的亮色。所谓小市民特色,从《史记》人物看,比较倾向于指势利、实利、虚伪、狭隘自私的一类市民风格。《史记》涉及的小市民妇媪很多,有王媪、武负、刘邦嫂、淮阴亭长妻、苏秦嫂等。
著名的势利人物是苏秦嫂。苏秦落魄而归,其嫂挖苦嘲笑;苏秦衣锦还乡,富贵而来,嫂子恭敬侍侯,不敢仰视。当苏秦打趣地问她为何前倨而后躬时,嫂子回答:“见季子位高金多也。” 话语单纯、直率、粗俗得可爱。俗话说:丑到极点就是美。苏秦嫂可谓美。
还有一种势利是小气中带着实利。以刘邦嫂、淮阴亭长妻为代表。当刘邦未发迹时,游手好闲,时常带人来大嫂家吃饭。时间一长,大嫂就不耐烦了。当刘邦再次带人来时,大嫂用勺子故意将锅底刮得啵啵响,刘邦只得走开。他记恨大嫂,后来当了皇帝,故意不为大嫂的儿子封侯,经太公请求,才特意封为羹颉侯。无独有偶,淮阴亭长妻对前来白吃饭的韩信颇不耐烦,故意一大早就吃饭。当韩信赶来,锅里已经没有饭了。刘邦嫂和亭长妻的小心眼举动,充满了山野村妇的朴实可笑。这种实利的乡土女性,太史公写得素朴可爱。
刘邦故里小酒店主王媪和武负的势利,则透出一股趋炎附势的世故气息。
(刘邦)“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王媪和武负是两个小酒店主。太史公虽然写刘邦为真龙附体而生,但决然不会相信刘邦当真是真龙天子转世。但太史公用一本正经的语言,不经意间揭穿了刘邦自己刻意编织的神话。武负、王媪“见”刘邦头上“常有龙,怪之。”奇怪的方式当然就是大呼小叫,逢人便说。刘邦为真龙天子的神话便广为传播,于是 “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也就是说,自从“见怪”以来,高祖每次喝酒,都给武负、王媪酒酬数倍。两人年末虽“折券弃责”,实际上得到了很多好处。在这部小小的戏法里面,刘邦是个导演者,王媪武负二人便是演员。
《史记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二、高义母形象分析
在平民女性里面,还有一组光辉感人的平民母亲形象,学术界称之为高义母。有春秋时期介子推母,战国吴起卒母、和秦末汉初的漂母。
首先是大义从子志的介子推母。介子推追随保护晋文公有功,晋文公论-功行赏,却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心有怨言。《史记晋世家》记载了他们母-子的一段对话: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推曰:“尤而效之,罪有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禄。”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欲隐,安用文之?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此乎?与女偕隐。”至死不复见。
俗话说,母以子贵。没有一个母亲不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富贵的。然而介子推母为了儿子高洁的志向,慨然提出入山隐居,直至烧死,也不肯出来见晋文公。正是因为有如此深明大义的母亲,才有介子推如此狷洁之士。
吴起卒母,战国魏文侯时人,军事家吴起士卒之母。吴起在为将带兵时,爱兵如子,与士兵同甘共苦。士兵争为其效命,万死不辞。吴起为一个皮肤生疽的士卒吮吸伤口。士兵的母亲听说了这件事,哭了起来。请看太史公的感人记载:
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於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论文网#url#]
别人以为:名将吴起为一个小小的士卒吮疽,这应该是士卒和其母的荣幸。为何卒母还要哭呢?卒母的回答让人感叹不已:“往年吴公为丈夫吮疽,结果丈夫拼命战死沙场。而今吴公又为儿子吮疽,不知儿子又将死于何方?!所以大哭。”对此,台湾蔡师信评论说:“卒母前有丧夫之痛,后有失子之忧,也都毫不怨尤,而连称‘吴公’两次,以示衷心尊崇,该多不易。” 卒母深明大义,明白吴起爱兵是报国,而士卒拼死是报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吴起卒母能够从大义出发,忍痛割爱,夫死子继,可谓高义。
秦末漂母,慈善仁爱。当韩信面有饥色,钓于城下。漂母见而怜惜,一连几十天都来河边漂洗,次次给韩信带来饭食。韩信表示将重报。漂母却大怒:“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施之不图报,这就是朴素而真挚的平民女性。明钟惺对此评论说:“信喜而言报,母怒。此一怒,何其有品也。”漂母之怒,怒在韩信把她同一般施恩图报之人那样看待。何其高义和高洁的村媪、再者,或许漂母慧眼识人,看出韩信不是等闲之辈,便极力相助。漂母的关爱给了韩信极大的奋斗勇气,当韩信被封为楚王之时,最先想起的是回报漂母、后人记住了漂母的慧眼识人,和那份雪中送炭的温暖。当寒门士子怀才不遇,倍感孤独和苦闷时,禁不住怀念漂母。唐人崔国辅有一首专门吟咏漂母的五言排律近体诗《漂母岸》:
泗水入淮处,南边古岸存。秦时有漂母,于此饭王孙。王孙初未遇,寄食何足论。后为楚王来,黄金答母恩。事迹遗在此,空伤千载魂。茫茫水中渚,上有一孤墩。遥望不可到,苍苍烟树昏。几年崩冢色,每日落潮痕。古地多圮,时哉不敢言。向夕泪沾裳,遂宿芦洲村。
体现了一种对漂母的缅怀和怀才不遇的孤寂。李白更是大声直呼:“沙丘无漂母 ,谁肯饭王孙”他深念漂母,在《宿五松山下荀媼家》,《贈新平少年》《猛虎行》等七首诗中都用了漂母饭信的典故,呼唤一种温情和相知。漂母的形象已成了深邃识人、和智慧慈祥的母亲代名词。
三、贤明妻形象分析
平民女性中,司马迁还塑造了一位贤明睿智的妻子形象,那就是《管晏列传》中晏子御之妻。《史记》记载如下: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晏子御之妻是一位贤明的女性。首先,她有一双慧眼,能够从丈夫的驾车姿态表现能看出其浅薄和洋洋自得,能从晏子的谦卑平凡看出其志念深邃。其次,身为人妻,她能当机立断,请求离去,激夫励志上进。使丈夫不断自新,提升人格,从一个平凡的车夫成长为一名大夫。晏御之妻,其贤明胜过男儿。《史记》中这样的平民妻虽只此一人,但光彩夺目。
四、孝顺女形象分析
平民女性中,还有一个孝顺而勇敢的才女,就是缇萦。缇萦,汉文帝时太仓令淳于医之女,事迹见于《孝文本纪》和《扁鹊仓公列传》。文帝十三年五月,淳于医因行为不慎,触犯法律,按规要去长安处以肉刑。汉代肉刑断损肢体,轻者致残,重者会死。五个女儿在后边嘤嘤哭泣。太仓公将行,骂其女说:“生子不生男,有缓急非有益也!”小女缇萦自伤泣,于是随父到长安,上书汉文帝说:“妾父为吏,齐中皆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伤夫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属,虽复欲改过自新,其道无由也。妾愿没入为官婢,赎父刑罪,使得自新。”书奏天子,天子怜悲其意,下诏废除肉刑。
缇萦上书,陈述肉刑之过,甘愿入官府当婢女,替父赎罪,求让父亲能有改过自新的机会。情、理俱在,感动孝文,从而使肉刑废除,父刑得免,并为一朝百姓造福。缇萦可谓一位急智勇敢的孝顺才女。正如太史公所称赞:“缇萦通尺牍,父得以后宁。”
司马迁还塑造了一批极有个性平民女子:卓文君夜奔相如,大胆当炉卖酒,可谓勇敢叛逆;聂荣为了扬弟大名,义奔韩市辨认聂政,铿锵有力,高呼苍天,悲恸而死,可谓勇敢刚烈。
太史公还怀着赞叹和敬意,记载了两位能干的女性商业家。四川寡妇清,经营祖传丹砂矿业,得秦始皇尊重,为其筑女怀清台,礼抗万乘,名显天下,被太史公称为素封。妇人陈君夫,以相马闻名天下,可称女中伯乐。
太史公还满怀同情,记载了为贵族做杂役而饱受压榨的女性,如汉济北王府中侍者韩女,和高级技工女子竖。女子竖是汉济北王买来的高级技工,被剥削压榨,日夜辛苦劳作,最后累得吐血而死。
除了以上贵族、平民两大类外,还有的女性充满神秘色彩,所以归入他类女性,共有三人:白帝子母,黑夜田野哭子。西王母,周缪王见之而“乐之忘归”,应该是一个长生不老的美貌妇人,而到了司马相如的笔下,西王母已“皬然白首”而穴处,是一个能够使唤三足乌的白发老妇。素女,神秘而幽怨。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素女鼓瑟,音悲而幽怨,太帝不忍闻,禁令停止,素女不听,太帝将其瑟断为二十五弦。后世李商隐的《无题》诗,就以素女之幽怨和叛逆而起题:“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总之,《史记》中的女性形象,贵族女性形象复杂多变,平民女性个性突出,充满了社会生活气息,可以说是《史记》伟大而成就的一部分。
【史记中的女性形象分析】上海花千坊相关的文章:
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分析11-23
广告中女性形象分析10-21
现代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分析11-23
桃花扇中女性形象分析11-23
史记人物形象分析11-08
围城中女性形象分析11-23
简爱女性形象分析09-19
史记中人物形象分析10-02
白鹿原女性形象的分析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