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在数学教学中应如何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
1 引言
在小学数学能力中,思维能力是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包括逻辑思维能力、直觉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知识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又是思维的工具。学习知识和训练思维既有区别,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它们是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同步进行的。数学教学的过程,应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
数学教学与思维的关系十分密切,数学教学就是指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教学实质上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数学思维活动,学习数学家思维活动的成果,并发展数学思维,使学生的数学思维结构向数学家的思维结构转化的过程。
2 数学思维能力概述
2.1 数学思维的含义
数学思维是针对数学教学活动而言的,它是通过对数学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应用和推广等一系列工作,以获得对数学对象的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过程。
2.2 数学思维能力的含义
数学思维能力是人们在从事数学活动时所必需的各种思维能力的综合,数学思维能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①会观察、实验、比较、猜想、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②会用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推理;③会合乎逻辑地、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④能运用数学概念、思想和方法,辨明数学关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2.3 数学思维能力的界定
新颁布的数学教学大纲对常规的数学思维能力的界定:①数形感觉与判断能力;②数据收集与分析能力;③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能力;④数学的表示与数学建模能力;⑤数学运算和数学变换能力;⑥归纳猜想与合情推理能力。
3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1 化抽象为直观,促进学生思维
在数学基础知识教学中,应加强形成概念、法则、定律等过程的教学,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然而,这方面的教学比较抽象,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飞跃,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在教学时,应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如在教学“角”这部分知识时,为了使学生获得关于角的正确概念,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和模型:如三角板、五角星和张开的剪刀、扇子形成的角等,从这些实物中抽象出角。接着再通过实物演示,将两根细木条的一端钉在一起,旋转其中的一根,直观地说明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可以得到大小不同的角,并让学生用准备好的学具亲自动手演示,用运动的观点来阐明角的概念,并为引出平角、周角等概念做了准备。
3.2 联系新旧知识,发展学生思维
联系旧知,进行联想和类比。旧知是思维的基础,思维是通向新知的桥梁。由旧知进行联想和类比,也是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有效途径。联想和类比,就是把两种相近或相似的知识或问题进行比较,找到彼此的联系和区别,进而对所探索的问题找到正确的答案。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系统。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某些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引伸和发展,学生的认识活动也总是以已有的旧知识和经验为前提。每教一新知识都尽可能复习有关的旧知识,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来搭桥铺路,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规律,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如在教“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时,先复习了加法中各部分的名称,然后引导学生从35+25=60中得出:60-25=35;60-35=25。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后两算式的得数实际上分别是前一个算式中的加数,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求加数的公式:一个加数=和减去另一个加数。这样引导学生通过温故知新,将新知识纳入原来的知识系统中,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3.3 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维
小学生的独立性较差,他们不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看到什么就想到什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示范、引导、指导,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获得一些思维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问题,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 小玲做了7个五角星,小云做了8个五角星,她们送给幼儿园的小朋友们10个五角星,还剩几个?
解:具体可设计这样一些问题:
“这道题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
“知道小玲做7个,小云做了8个,可以求出什么?”
“又知道送给幼儿园小朋友10个,可以求出什么?”
“那么这道题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在数学教学中应如何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在思维的活跃状态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提出深浅适度,具有思考性的问题,这样就将每位学生的思维活动都激活起来,通过正确的思维方法,掌握新学习的知识。
3.4 进行说理训练,推动学生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外壳,加强数学课堂的语言训练,特别是口头说理训练,是发展学生思维的好办法。在学习“小数和复名数”这一章节时,由于小数与复名数相互改写,需要综合运用的知识较多,这些又恰恰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怎样突破难点,使学生掌握好这一部分知识呢?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加强说理训练。在学生学完例题后,启发总结出小数与复名数相互改写的方法,再让学生根据方法讲出做题的过程。通过这样反复的说理训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推动了思维能力的发展。
3.5 坚持启发教学,调动学生思维
教学中要充分重视教材中例题和练习中“也可这样算”、“看谁算得快”、“怎样算简单就怎样算”等提示,指导学生通过联想和类比,拓宽思路,选择最佳思路,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发展思维要在学生积极思维中才能实现。启发式教学注重展现知识发生过程,创造情境,启发学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以及判断、推理等,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得出结论。因此在教学中,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还发展了思维能力。教学中注意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可以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例如教学分数应用题时启发学生联想起倍数应用题,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启发学生联想起分数应用题……这样可以调整和完善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从几倍的“几”到几分之几的“几”,到百分之几的“几”,从而使之连成一个整体,不仅培养了学生思维广阔性,也培养了思维的深刻性。
3.6 加强逆向应用公式和逆向思考的训练,提高逆向思维能力
相当一部分学生,往往只习惯于从左到右地运用公式和常规的正向思考,一遇“正道”受阻时,就显得一筹莫展。所以在教学中,注意经常对学生进行逆向应用公式和逆向思考的训练,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引导学生去做与习惯性的思维方向完全相反的探索。左推不行时,就考虑右推,或左右一起推;直接解决难奏效时,就着手间接解决;正面探讨发生困难时,就从反面求得解决。许多问题按“常规”看,似乎到了“疑无路”的境界,但通过逆向思维就会豁然开朗,喜见“又一村”。可见,提高逆向思维能力,将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全面、合理,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红星小学的一次数学竞赛,共有10道题,每做对一道得8分,每做错一题倒扣5分,小明得41分,他做对几题?
解:此题固然可以按“常规”解法,即小明做对了x道题,做错了(10-x)道题,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8x=41+(10-x)×5
8x=41+50-5
8x+5x=91
13x=91
x=7
答:小明做对了7道题。
若用逆向思维,则可得如下新颖解法。
解:假若小明10道题都答对的话,应得10×8=80(分)
但他实际得了41分,一共失了80-41=39(分)。我们又知道,每答错一题“不仅不给分,还要倒扣5分”,即每答错一题就失掉5+8=13(分),由此就能求出他答错了39÷13=3(道题)。
10-3=7(道题)
答:小明做对了7道题。
有了从逆向思维去思考问题的习惯后,思路豁然开朗,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7 鼓励学生想象,发表独立见解,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与想象密不可分,在强调思维创新的今天,更就注重想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十分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培养并开发小学生的创造潜能,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引导他们学会观察,勤于分析,善于思考,不断提高洞察力,不时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敢于突破。
例如:计算
按混合运算顺序计算,相当繁琐。要是想到乘法分配律,将 与45交换位置,结果将令人振奋。
原式=
培养创造思维能力要以掌握丰富的知识为基础。所以要扎扎实实抓好双基教学,以促进思维发展。其次,培养思维能力要有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要逐步地把学生从课堂引向社会,从书本知识的学习引向参与社会实践,以丰富他们的知识,扩展他们的视野,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第三,创新是艰难的事,要不怕失败,不怕困难,锲而不舍,奋发进取,否则也就谈不上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在数学教学中应如何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3.8 加强分析、综合、类比方法的训练,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分析法的思维过程,比较切合学生的思维实际,为学生所乐于接受,且易于找到解题的途径。而综合法的形式便于叙述。所以,解题时最好边分析边综合。这对于较难较复杂的问题,就更为适用。类比的方法将把思维对象与已知的知识、解法联系起来,从它们相似关系中发现解决问题的“钥匙”。因此,加强分析、综合、类比方法的训练,有机地将它们揉合在一起,这对于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是大有助益的。逻辑思维是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所进行的思考活动,是一种有条件、有步骤、有根据、渐进式的思维方式,是小学生数学能力的核心。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 总结
数学教学与思维密切相关,数学能力具有和一般能力不同的特性,因此,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我们在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努力中,不仅要考虑到能力的一般要求,而且还要深入研究数学科学、数学活动和数学思维的特点,寻求数学活动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让学生学习、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更要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这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
在数学教学中应如何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2]
一、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1.要注意积累表象思维的素材
形象思维是用表象来思维的,表象是形象思维的“细胞”。要发展形象思维,必须丰富表象的积累。
首先,要重视直观演示,丰富表象。小孩的年龄特点是无意注意占重要地位,无论什么新鲜事物的出现,都会诱发其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可用图片、模型、教具或电教手段组织教学,把抽象知识形象化,让小学生充分感知所学的材料。只有定量的感性材料,才能在学生脑中留下鲜明的映象。要充分运用电教媒体进行教学,把静态变为动态,化远为近,并以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心理因素。例如,在教学“7加几”时,我根据教材设计糖果投影片。出示投影片,教师提问:包里外各有几颗糖果?合起来共有几颗糖果?你是怎样想出来的?待学生欲言则不能时,教师边演示边提问:“7颗加几颗是10颗?”“这3颗是从哪里得出来的?”把5颗分为3颗和2颗,然后把分出的3颗移到包里与7颗合在一起是10颗,10颗加2颗是n颗。然后,引导学生脱离投影片想象演示过程,学生就很容易在脑中建立表象,形成算理。
接着,要让学生动手操作,丰富表象。动手操作,使学生各种感官都参与到学习中来,有助于从多方面、多角度观察事物。例如在学习几何形体时,可首先要求学生动手制作和寻找一个或几个简单实物模型。在进一步观察时,开展摆、剪、画、比等活动,搞清几何图形各部分之间最突出的等量关系和特点,最后借助直观教具扩展到生活中去。例如教学“长方形的认识”,在学生学了长方形几何名称的基础上,让学生借助自己动手制作的长方形实物模型,通过折一折,量一量,进一步观察、分析、对比,得出长方形的特征。在此基础上,要求举出实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形的,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
2.要注意形象与抽象的关系
形象思维是通过感性形象来反映与把握事物的思维活动,抽象思维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以抽象的概念为形式,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律进行思维活动。抽象思维是通过形象思维转化得出的。例如“5个男孩+7个男孩”,其加法运算是与具体事物“男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随着“5个女孩+7个女孩”这些同类实例的积累,学生便能脱离“男孩”、“女孩”等具体对象,有了“5+7”的概念,这是抽象思维的萌芽。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升高,知识面的扩大,他们的思维水平在不断提高,这时就要鼓励他们逐步离开具体事物而进行抽象的思考。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逻辑思维往往以形象思维为先导,而形象思维则是通向逻辑思维的桥梁,两者相互交织。又如“17-8”,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理解退位减法算理,可以先让学生摆出1捆零7根小棒,启发学生想个位7不够8减,怎么办?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学生根据教师的启示,边操作边思考,提出先从1捆小棒拿出8根,再把剩下的2根和原来的7根合起来,是9根。最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圈,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退位减法的方法,掌握计算的步骤。另外,还必须从直观入手,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容加强实验操作,强化形象感知。
二、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怎样才能有效地培养或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呢?根据数学直觉思维产生的条件和数学直觉思维的特性,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1.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大胆猜测
回顾过去的数学教学强调逻辑和精确,课本上很少有估计、猜测。猜测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是直觉思维的一部分,它具有快速、直接、跳跃的特点,是学生有方向的猜想和判断,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形式和表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猜测意识,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正是培养学生直觉思维的重要方式。
在学生学习了同分母分数相加减之后,学习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猜想:异分母分数相加减会是怎样的?它会与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有什么联系?在教学正方形的周长时,让学生猜想:正方形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用猜想贯穿于课堂教学。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学习,而且学生的数学直觉能力也在猜测中获得有效发展。学生的猜测可能是经过周密思维符合逻辑性的;但更可能是稚嫩无序的、甚至是错误的。作为教师始终应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当学生猜错时也不要泼冷水,不然就会扼杀学生的数学直觉。因此,直觉的产生首先需要有宽松开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从而能放开胆量,敢想、敢说、敢猜。
2.留足充分的探索时空,让学生主动感悟
“悟”是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一种心理活动,是外在知识内化的重要途径。学生只有用心去感悟,才能自己发现知识的内在规律,做到融会贯通,达到“真懂”、“彻悟”的境界,提高数学直觉能力。
如在教学“商不变的规律”时,先提供一组算式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它们的商都是3,于是觉得非常奇怪,产生探索的欲望,并试图找出其中的规律,这时再让学生根据已给出的式子,自己编出商是7的算式。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探索,从人人动手编题中体验到了除法中各数间的变化,悟出商不变的规律,教师应当提供机会、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使学生在自己探索的过程中真正“悟”透数学知识。当学生使所学内容的整个知识系统在头脑中形成非常直观浅显,非常透彻明白的东西时,也就达到了“直觉地把握”。 3.摆脱禁锢的思维定势,让学生的思维走向发散
研究表明:无意识的思维活动之所以能产生“全新”的思想,其根本原因也就在于这种思维活动不受任何有意识思维所必然具有的条条框框的束缚,从而就可最为自由地去作出各种可能的组合。可见,要培养学生的数学直觉能力,必须开拓学生的思想,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把思想集中在某一解答或某一方法上。
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基本途径有两条:第一,教师应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同一个内容。如在教学应用题时,鼓励学生进行“一题多解”;在计算中,提倡计算方法多样化;在几何图形的求积中,找不同的解法等。第二,应适当设计开放性问题。开放性问题极具挑战性,可以给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如:如果动物园的门票每张10元,某校组织48名同学去公园玩,带500元钱够不够?这一类问题具有现实意义,但又不能套用哪一类问题的解题规律,从而得出不同的解题方法。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独创性,使他们能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摆脱原有知识的羁绊和思维定势的禁锢,增加数学直觉的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既应加强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又应加强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训练。这样,不仅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探索进取精神,使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既学到知识,又增长智慧,让学生充分体验参与之景,探究之趣,成功之乐,全面提高数学素养。
【在数学教学中应如何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上海花千坊相关的文章: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思维能力培养11-23
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11-23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11-23
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11-23
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12-26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11-23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11-23
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