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花千坊

纳西族节日习俗是什么

时间:2024-06-22 00:28:58 风俗习惯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纳西族节日习俗是什么

   纳西族的传统节日颇多,从年初的春节到年底的除夕,有些节日与其他民族相似,也有一些本民族独有的节日。那么,他们的节日习俗是什么呢?一起随学习啦小编去看看吧。

纳西族节日习俗是什么

  纳西族节日习俗介绍

  东巴会

   每年农历3月5日,纳西族聚居地的东巴云集中部东巴圣地--丽江玉水寨,在这里举行一年一度的东巴会,场面盛大。 这天,东巴们早早来到玉水寨东巴什罗庙。点燃香炉,烧大香,祭拜神灵和祖先,祭拜东巴始祖东巴什罗,并且诵经,做法事。东巴会也是各地东巴“比武”,展示各自才华、技艺的机会。各地的东巴一个接一个按自已的风格诵东巴经,跳东巴舞。尔后,相互交流经验,切磋学习。他们都热爱自已的民族,热爱民族文化。民族凝聚力、民族责任感使他们走到一起,为传承古老的纳西文化,并发扬广大而共同努力。

  棒棒会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是丽江纳西族的“棒棒会”.届时,丽江城内人流如潮,街道上摆满了交易的竹、木农具和果树、花卉等。棒棒会标志着春节活动的结束和春耕生产的开始。该会由“弥老会”演变而来,原是在寺院举行的庙会,清初改土归流后,赶会地点移到丽江古城内,并逐步发展成为准备春耕的竹木农具交易会,近年又增加了果树苗术、花卉盆景交易内容,赶会地点也从古城内移到新城区。除了正月十五县城的棒棒会外,还有正月二十的白沙农具交流会,纳西语叫白沙当美空普,意为白沙大宝积宫开门“.这是明代以来延续下来的白沙大宝积宫、琉璃殿、大定阁等庙堂年一度开门,让人们烧香拜佛,后来演变为以农具交易为主的传统节日。交流会上,不仅农具种类齐全,而且小孩玩具及日用杂货应有尽有,所以俗话称”除了鸡鲁头之外,什么都能买到。

  三朵节

   “三朵”为玉龙雪山之神灵,是传说中能征善战、济困扶危的英雄,故被纳西族千百年来崇奉为保护神。据东巴古籍记载,三朵属羊,所以在过去,每年农历二月初八和八月羊日,各地的纳西族都要到丽江白沙“玉龙祠‘(即北岳店)隆重祭拜三朵神,有的还在自己家中举行”祭三朵“仪式。除祭拜活动外,还要进行各种文娱活动。由于二月初八正值”万朵山茶“盛开,春光明媚,又逐步形成纳西人民的踏青游春节日。1986年8月,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八届人大棠委会通过决议,将农历二月八时俨三朵节”定为纳西族的传统节日。每年这天全县放假一我并由县政府具体安排各种节日活动,如举办各种展览群众游园赏花、召开有关学术讨论会等。届时,游人如潮,满城欢腾,昼夜欢歌,热闹非凡。如今纳西三朵节,业已成了丽江最隆重的大型民俗文化盛会。

  三月会

   丽江三月会于每年农历三月举行,会期一般七天。原为祭龙求雨日子,至清乾隆十年,丽江城北黑龙潭修建了玉泉龙神祠,始在这里举办三至五天的三月“龙王庙会”.辛亥革命后,丽江商业劝工会借祀龙王之机,进行百货交流,并在玉泉北面森林草坪间辟出以骤马为主的牲口、交易市场。远近客商不断牵骤驱马而来,玉泉逐渐变成骤马集市中心,三月会始而演变为骤马物资交流会,一直延续至今。三月会期间,除了交流山货药材、土特产品、日用百货及骤马牲畜外,还组织体育比赛、民歌播唱、古乐演奏等活动。丽江城内人山人海,充满节日的欢乐气氛。

  七月会

   丽江七月会,于农历七月中旬举行,是纳西人的又一重要节日。会期十天左右。因以骤马、牛等大牲畜交易为主,又称“七月骤马会”.七月会,历史悠久,远近闻名。传说纳西族创世祖先崇忍利恩,经历洪水劫后余生,与天神的公主衬红褒白邂逅相爱,冲破重重阻挠,终于成婚,在从天上返回人间创世时,把天宫的马匹交易会也传回故乡,于是丽江便有了骤马盛会。其实,丽法国’古便有“花马国”的美誉。这里很早就用马与四川客商交也铁。用纳西象形文字书写的.《东巴经》中,有不少养马生活的精彩描绘。丽江马体型匀称,眼小有神,颈短粗,昂有力,肌肉发达,四股强健,蹄质坚硬,有吃苦耐劳、举步轻巧、善于爬山越岭等优点,驮、骑、拉均宜,不但在当地被广泛役用,而且每年都有大批马匹输往各地。明代由于军事和运输的需要,从山西一带引进优良驴种,与当地好马搭配,发展了骤子。明初,丽江木氏土司以本地骏马送京朝贡。清代乾隆年间,在丽部位城每年三月的龙王庙会上已有骤马牲畜交易。民国初年/,在各地骤马互市基础上,又在丽江古城狮子山西边的山坡上举办七月骤马会。解放后,随着民族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古老的七月会更加兴旺,成为交易骤马、交流物资、传播文化的新型盛会。随着规模的日益扩大,会址也搬迁到更加广阔的县城东南红星交流会场。节日期间,纳西人牵着牲口,带着农副土特产和各种中药材,来到大研镇赶会。邻近各地的汉、白、彝、藏、保僚、普米等族兄弟姐妹,也身穿民族盛装来赴会。西藏、四川、贵州、陕西、河南、河北、安徽等地的客商,也远道赶来参加盛会。人们白天赶会,逛会,看展览,看演出,从街头到会场三公里路的人流从不间断。日落黄昏,华灯初上,四方街、新大街和广场上,人声鼎沸。有的吹笛子,有的奏芦笙,有的对唱“谷气调”,有的围圈跳起《阿丽里》和《哦默达》。今日纳西七月会,业已名副其实地成了边疆新貌的博览会、民族友谊的交流会,越来越显示出它独具一格的特色。

  纳西族的传统节日风俗习惯

  衣、食、住

   据史书所载,古代纳西族广大人民多以荞麦、稗子、圆根为食。明清以来,在大量吸收汉族先进生产技术和新农作物的基础上,纳西族的农业有了较快的发展,生活也有了新的变化。以玉米、小麦、大米、大麦、稗子为主食。坝区农民多在房前屋后开辟园圃,种点蔬菜自食。同时,纳西族在每年冬天腊月间有杀年猪的习俗,做成火腿或腊肉,平时分切而食,猪油用做食用油。一般人家还自备有各种咸酸腌菜、豆豉、肝酱、香肠、腌蛋等等。一般情况下,每日三餐多为干饭,有米饭或大米、玉米混合饭,有二、三个菜及汤。冬春时节则爱吃热气腾腾的火锅菜;夏季农忙期间,多数农家皆以米酒拌凉水解渴,有些地方早上也吃炒面和酥油茶。纳西族人喜欢喝酒、喝茶和抽烟叶,爱吃辣、酸、甜、味。城镇居民的主食主要是大米和麦面,一般量少而精,蔬菜全靠郊区菜农供应。城里卖有出名的丽江火腿粑粑,美味可口。

   据有关史籍记载,纳西先民的服饰有“男女皆披羊皮”之习俗,这可能同畜牧业较为发达和游牧民族的秉性有关。元人李京所见的纳西族男子多为“善战善猎,挟短刀,以砗磲为饰”者,而妇女则“披毡,皂衣,跣足,风鬟高髻;女子剪发齐眉,以麻绳为裙”.至清末民初,纳西族男子的服饰已大致与汉族男子相同,妇女的服饰亦已从穿裙子改为多穿长裤,但仍保留了较鲜明的民族特色。丽江一带妇女身穿宽腰大袖、前幅短、后幅长的镶边女袄,外加紫色或藏青色的坎肩,腰系百褶围裙,下穿长裤,脚穿船形绣花鞋,背披一袭缀有七个圆布圈及七对垂穗的羊皮披肩,俗称“披星戴月”.已婚妇女将发髻梳盘于头顶,戴圆形纱帽;未婚少女则结发辫盘在脑后,戴布头巾或黑绒小帽。云南省中甸县和德钦县一带的纳西族妇女,上身常穿织出彩纹的开领麻布对襟长衫,下身穿多褶麻布裙,腰系彩带,背披羊皮披肩,脚穿云头长靴。青年女子一般喜留长发,在发辫中掺入五彩丝线或毛线盘髻于头顶,同邻近地区藏族妇女的头饰相类似;而已出嫁的妇女则往往用红布缠头,再戴上俗称“骨配”的圆盘状银质装饰品。

   沪沽湖畔摩梭人则由于同藏族交往较多,信奉藏传佛教(喇嘛教)的人日益增多,大部分男子已改着藏装。妇女则上身穿各色短衫,下系百褶长裙,腰束彩带,背披羊皮,并用牦牛尾巴上的毛编成粗大的假辫盘于头顶,再在假辫外缠上一圈蓝黑色丝线,将此辫后垂至腰际,显得美观大方。

   纳西族先民早期可能实行穴居,有些史书以“麽些洞蛮”称之。后来逐渐学会了建盖“木楞房”,即以圆木纵横相架叠层为墙,垒到10尺左右便加椽桁,上覆以木板,然后再用石块压在木板上。正房内以火塘为活动中心,床榻就设在火塘边,炊爨亦在火塘上进行。丽江一带明代已有瓦房出现,但多为土司和头目的住宅。随着纳西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城镇和坝区农村已普遍采用了“三房一照壁”或“四合五天井”式的'木石结构、土木结构的瓦房建筑。这种瓦房多系两层楼房,屋基用大石块砌成,中段用土坯或砖、石,上段则覆以木板。房檐外伸,并在桁梁两端加钉两块“风火板”(有的还加上“垂鱼”等装饰),以保护木质部分不受雨水剥蚀。正房的门窗多雕刻花草鸟兽之类装饰,院坝内亦镶钳各种图案的鹅卵石与瓦片,再遍种花草,显得美观舒适。

   泸沽湖畔摩梭人至今仍居住在“木楞房”中,每一户人家至少建盖有一栋正房和一栋畜厩,人口较多或较富裕的人家则建盖四栋房构成一个院落。正房一般由主室、上室、下室、后室以及仓库等组成。主室内设有一大火塘,供炊爨和取暖用;火塘四周铺以木板,既可供全家吃饭、议事、祭祀与接待来客用,同时又是老年妇女和孩子们晚上睡觉的地方。上室是老年男子的卧室,下室内放置碓、磨和锅灶,是加工食品和煮猪食的地方,后室则作为堆放杂物之用。楼上的房间隔出三四个小间,作为家中青壮年妇女专门接待男阿夏的“花房”.这种“木楞房”建筑虽简单,但住在里边冬暖夏凉,而且还可以抗御七级左右的强烈地震。

  纳西族的传统节日宗教习俗

   纳西族宗教是中国纳西族固有的宗教。 东巴教巫师称“东巴”.原为父子传承,晚近才出现收徒传授的形式。徒弟称“本诺”.

   祭天。各地纳西族称呼不同,做法亦异。白地称“念大天”,分大祭、小祭两种;东坝则分“买帕必”(白祭)和“买纳必”(黑祭)两种。祭天仪式多在农历正月初四、五或初七、八举行,以村或氏族为单位。固定的祭天场所多设在村外茂林环护的平旷处。垒石为台,台上插松、柏、黄栗树树杈。松代表天,居左;黄栗代表地,居右;柏代表人,居中;表示天覆地载,人生其间。另立两块尖石头于黄栗枝前,代表阴阳二神(女神和男神)。祭台两侧各插八块木制神牌。柏枝后面特立一根三杈木杆,杈间放置鸡蛋。入夜,各家清洗锅灶什物,剖新竹编制背箩装入饮食祭品。参加祭天的全体男子沐浴更衣。听到头声鸡叫,由村中年事最高者率领,各户代表手持火把,按长幼列队进祭天场。率领者要大喊三声:“阿司尼,母尼达尼,来古拴腰”,意为尊敬的天神,我们向你献祭,请保祐我们。然后将火把扔进大火塘;各家将火把丢进各自的小火塘。天亮时,各家用桉叶点燃高香,插于祭台两边。东巴头戴“五佛冠”,身着锦缎袍,手执等身法杖,足穿皂靴或藏靴。先于众人来到祭天场。日出后,念《献牲经》,徒弟杀猪,以猪心、肝、腰子各数片分别挂在代表天地人的树杈和代表阴阳神的`尖石上,猪血染于祭天场周围的树和石上。东巴念《祭天经》,先行“生祭”.待饭菜熟后,东巴念《献饭经》,举行“熟祭”,以感谢天神带来粮食和牲畜。熟祭毕,各家分食猪肉一块,以表示一切均由天赐。

   祭龙王、山神。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以前,于出水洞旁祭祀龙王。仪式分大小两种:小祭各村单独进行,三天三夜;大祭多村联合,七天七夜。道场上摆数十种画牌,并用青草皮和有花纹图饰的木棍装饰成“龙村龙寨”和“龙门”.每家都拿黄杨和漆树木片,让东巴画上龙王神像。插在水洞边,还用麦面捏成小蛇、青蛙,丢进出水洞。祭时,东巴念《祭龙经》。农历六月间,凡在同一山场放牧的村落,要共祭山神。祭时垒土石为台,献供请东巴主祭,祈求谷物丰收,牲畜兴旺。

   驱鬼。每年农历十月,由东巴选定日期,按村举行驱恶鬼仪式。驱鬼前夕,先由东巴制作鬼牌十三块,每块画一“鬼王”.次日,于村外低洼处掘一土坑,旁置大石数块。全村出猪、羊、鸡各一只,摆上茶叶、酒、糌粑面等祭品。东巴念经,众人用箭将猪、羊、鸡射死,烧熟剔骨食肉。东巴在土坑前一一念出鬼名,其徒即应声分别刀劈鬼像的木牌,投之坑底,压上大石,填土压实,以示已将恶鬼镇压。

   求寿祭仪。纳西语称“日初比”.通常以氏族或村为单位。在农历四月初四后的吉日,于东巴家中举行。需时二三天。头天,东巴用麦面捏成三十七个神像,代表众神。砍香树一捆,栗树枝和竹子各十三根,置于神柜上。次日,鸡叫头遍时,东巴将经过刻制的香树枝插上房顶,念《长寿经》,遍请诸神降临。然后揭开“中柱”顶的木瓦,请护法神“木纳宝古”沿着用香树削成的118级“楼梯”下来。午间,举行送祖先灵魂仪式。晚间,东巴为活人喊魂,将十三根竹子和十三根香树枝,分别插在十三个神像前。东巴教认为一年只有十二个月,以十三多于十二,象征长寿。

【纳西族节日习俗是什么】上海花千坊相关的文章:

纳西族的春节习俗有什么08-19

立冬节日习俗11-19

纳西族的风俗都有什么07-19

精选节日习俗作文48篇04-03

壮族的节日习俗有什么03-13

苗族的传统节日习俗02-21

侗族传统节日习俗03-12

实用的节日习俗作文39篇03-21

立冬节日习俗2篇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