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花千坊

拉祜族的风俗习惯都有哪些

时间:2022-08-03 08:48:52 风俗习惯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拉祜族的风俗习惯都有哪些

   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习俗,那么你听说过拉祜族吗?他们有这怎样的习俗呢?下面由百分网小编为你整理的拉祜族的风俗习惯,希望大家喜欢!

拉祜族的风俗习惯都有哪些

  拉祜族的风俗习惯

  猎肉分食与尊敬老人

   狩猎,是拉祜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既是副业生产,也是打猎护庄稼。狩猎,有一人一户的活动,也有一村一寨的集体活动。集体狩猎是在旧历的正月、二月间,出猎时几乎整个寨子的男子都出动,十几个人或几十个人一路,一去就是几天或十几天才回来。所得猎物不管大小,参加围猎的人不论大人小孩,每人都分得一份猎肉。

   假如猎物太小,就是煮成稀饭也要一人一碗分食。假如猎得马鹿等大野兽,头由猎得者或放头一枪打中者拿去,有两条里脊肉,猎得者可以分得一条,作为奖励,另一条送给寨子里年纪最大的老人,那也是不得享受的。除里脊肉外,其余猎肉平均分配。在分配肉时,凡是过路人,只要遇上,同样可以分得一份猎肉。

   拉祜族对老人的尊敬,有这样一句话:“把享受让给比自己老的人,因为太阳、月亮是最老的人先看见的,最老的人是寨子里懂道理最多的人。”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反映出拉祜族尊敬老人的美德。平时家里有老人来了,青年就自觉地让座,请老人坐在火塘靠太阳出的方向,然后敬烟,接着烤茶,第一碗茶自己吃,第二碗敬给老人,意思是请老人放心。

   向老人敬烟、敬茶时,都要双手举过头,接的人也要双手去接,单手接就很不礼貌了。敬烟敬酒时,第一个敬给的烟酒,不转给在场比自己年纪更大的人,以后这个人是不会受到大家尊敬的'。老人坐着时,青年人不得从老人前面走过,要从背后走过。盛饭时要先盛给老人。老人吩咐事情时,要等老人吩咐完了才能回话。

  拉祜族的服饰

   拉祜族人民穿的衣服,解放前还处于各家各户自己种棉,自己用简单的纺车纺纱,用极简陋的织布机织布,布织成后染成蓝色、青色,做成衣服。拉祜族最喜欢黑色,认为黑色最好看。解放后,国家每年由内地调入各色的棉布和化纤织品供给。

   由于拉祜族人民喜欢自己织的布,国家每年还要调入大量的棉花和棉纱,供拉祜族人民自己纺纱织布。现在,拉祜族的小伙子和小姑娘既喜爱自己的民族服装,又喜爱各色布匹和化纤产品制作的新式服装。

   拉祜族妇女的服饰大体有两种:一种是右开襟,两边开齐腰部高的岔口,衣长齐脚面的长衫。在长衫岔口及衣边、袖口,镶缀红、白等各色几何图纹的花边,沿衣领及开襟上还嵌上数十个雪亮的银泡或佩带大银牌(拉祜族“普巴”)。

   有的下穿统裙,有的下穿黑色长裤。另一种是开襟很大,几乎像对襟,衣边缀有花布条纹,无领,小袖口,衣长只齐腰节骨的短衫。短衫里面,穿一件白色汗衫,露在统裙上面。穿着这两种服饰的妇女,都头包四公尺长的黑色包头,在包头两端缀以线穗,有的则是包大毛巾。穿长裤的妇女,冬季多数小腿都套腿套,小腿套两端都用色线绣上花纹。

   拉祜族男女都剃光头,但妇女要在头顶留一绺头发,名曰魂毛,以示男女之区别。现在,大部分年轻姑娘都留长发,编辫子。但在农村,妇女婚后又剃光头。这一方面是为了卫生,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表示已经结婚了。拉祜族妇女一般都戴较大的银耳环、银项圈、手镯,男子也有戴手镯和项圈的。

   拉祜族男子头戴帽子,也有全包头者。帽子是用六至八片正三角的蓝黑布拼制成的,下边镶一条较宽的蓝布做边,顶端缀有一撮约十五公分长的各种颜色的线穗垂下。现在,有不少人戴便帽。但到节日,妇女都穿花边衣服,头裹黑色包头或大毛巾,男子戴帽或裹黑色包头。节日和赶集,男女都要背一个长方形背袋(拉祜语叫“面搓”)。

   背袋用自己织的青布做成,袋口镶嵌数层各色花布做成的模拟橄榄叶的几何图案,袋绳用色线织成,两端留有线穗。糯福、东回一带拉祜族的背袋又是用红、白、黑等多色线织成,并缀有贝壳和数个线穗和绒球。在集体进行舞蹈时,无论男女都背一个背袋。

   拉祜族男人的服装,多数穿无领对襟短衣,青年人还要配上一件黑面白里的褂子。他们认为黑衣服配上白里,就是妆扮得像喜鹊一样漂亮。

   穿开襟很小的衣衫的拉祜族姑娘,在短衣下衬上一件白汗衫,下摆露在统裙上面,它的意思也是同喜鹊争艳。年纪大一些的男人,都穿无领开襟短衫,老幼都穿裤管很大的斜拼裆长裤。

  哈尼族风俗习惯

  建筑

   哈尼族一般选择在半山向阳、开阔的山梁上建寨立业,最大的村寨不过200多户,小的则数户,其中以数十户的村寨居多。以大村小村相互交错,相隔一两里或三五里路程为其村落分布特点,并以崎岖山路和林中小径相通连,呈现星罗棋布的村落格局。村寨后面多为郁郁葱葱的灌木或乔木丛林,房前屋后辟作菜园,或种植棕榈、竹、梨、李、桃、柿、蓝靛、核桃等树木。

   村寨两侧和整个下半山布满层层梯田,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穿插其间,风光旎丽,景象万千。寨址的选择,要请“贝玛”用鸡卦占卜来确定,一般把鸡爪、米粒等食品,埋在看中的地方,数日后,如食物完好,即可以定为寨址。寨址选定之后,即举行庄严神圣的“艾口勒”(意即驱逐鬼神清扫新寨基)仪式。

   仪式之后,开始修井、建盖碓房和公房,建竖"磨秋桩",制作牛皮大鼓等哈尼村寨不可缺少的公共设施和氏族标志物。哈尼寨门,也叫“龙巴门”,是哈尼社神的象征,神圣不可侵犯。寨门分为正门和左右侧门,上挂木刀和驱邪逐鬼的`器物。居住在西双版纳勐海县南糯山和澜沧县惠民乡等地的哈尼族,寨门成为一道神奇的人文景观。有些寨门外还竖立着木雕和男女生殖神,象征人口繁衍、民族兴旺,实际是祖先崇拜的古风遗俗在民族精神中的延伸。

   哈尼族地区的房屋建筑风格大致可分为:东瓦房、北土掌、南干栏、边境地区茅草房四种形态,也有少量受其他交叉文化影响的建筑类型。外观造型主要为正三间瓦房、三间两耳土掌房、封火房、干栏房、闪片房、茅草房等形式。因多雨潮湿,为便于收晒食物和防止野兽袭击,大多建盖成楼房。

   主要结构是以石块砌基、土墙木柱、屋脊两头或山尖上刻画着各自隐秘的图腾崇拜或家庭徽记。西双版纳哈尼族的住房以竹木结构、平板瓦或茅草顶的地面建筑和干栏型居多。哀牢山上、中段地区哈尼族为典型的全平顶土掌房,有一部分属于茅草顶兼土掌房类型。哈尼族房屋建筑的共同特点是下层饲养牲禽,上层住人以及就地取材盖顶。相异点为北部为土基筑墙,兼有泥敷篱笆墙多种形式作为过渡,南部则以竹篱笆编墙,体现了哈尼族迁徙史上文化变迁的痕迹。

   “拥熬”是一种地棚式的建筑,这种住房大多建筑在斜坡上。盖房时要在斜坡上方挖出一个台阶,下方栽上树叉,在树丫叉与土台间架上木材,用竹笆铺成一个距地几尺(一般是二三市尺)的“楼台”,再在“楼台”之上搭房架、盖草顶,这种草屋虽塔有“楼台”,但决非楼室。它低矮,上方的屋檐紧扣着土台阶,屋内黑暗。

   “拥戈”是一种“干栏”式楼房,它的模样与傣族竹楼相似,但又没有傣家竹楼那么别致漂亮。“拥戈”一般都建在挖成平台的宅基上,一楼一底,底室不筑围墙,四周设有竹木栅栏,多用于关猪鸡牛马,安放舂米的脚碓和堆放杂物。楼室则建架在四排木之间,房顶有盖草、盖竹片的,有盖瓦的。四周或栅竹板或栅竹笆,把楼室围得严严实实,风雨不透。

   除了“拥熬”、“拥戈”这两种建筑形式之外,v伲住室还有母房与小房之分。母房是家长或当家的兄长居住的房屋,这种母房v伲语称为“拥玛”。子房是小伙子寻偶和建立小家庭后的住房,称“拥扎”。

  丧葬

   哈尼族历史上曾盛行火葬。直到清代中叶以后,火葬习俗才逐渐演变成木棺土葬。哈尼人一般在离寨不远处选择一块向阳的山梁作为同宗的公共坟山。各地丧葬习俗有所不同。

   西双版纳一带的哈尼族,老人死后一般要在家中停棺3-5天,多则7天。在此期间,全村人停止一切生产和娱乐,请“贝玛”念咒送鬼,割杀丧牛。出殡之时,全村人排队送行,并将死者生前的一些生产生活用品一同随葬。

   红河南岸一带的哈尼族,凡为死者割杀3头以上丧牛的人家,即可举行隆重的"莫搓搓"葬礼,即为死者跳舞送葬之意。举行“莫搓搓”的人家,灵柩要在家中停置3-5个月。留置灵柩期间,每天早晚饭前要放三响土炮,每12天要举行一次隆重的宗灵仪式,称“莫伤”。“莫伤”当天要请村里长辈男子及众亲友喝酒,唱送葬酒歌。

   当晚,青年男女聚集在丧家房前吹拉弹唱跳“莫搓搓”舞,借以谈情说爱,选择对象。生死达观的哈尼人认为生老死葬,本是人生的自然规律,死的人走了,活着的人要照常欢乐。“莫搓搓”出殡仪式极为隆重,历时2-3天。远村的亲朋好友,抱鸡牵羊,相邀成群地至丧家吊丧。

   出殡之时,“贝玛”吟唱娓娓动听的古歌和忧伤凄凉的送葬歌。全体男女老幼,身着华丽端庄的衣服,边摇扇子边吆喝着跳“莫搓搓”舞。土炮声连绵不绝,大号唢呐长鸣,敲锣击鼓,彩幅飞扬。哭的哭,唱的唱,笑的笑,哀伤伴合着欢乐。

  仫佬族风俗习惯

  酸食酸品

   侗族有“侗不离酸”,仫佬族的饮食也离不开酸。在仫佬山乡,无论是哪一家,酸食是少不了的。诸如酸柠檬、酸木瓜、酸萝卜、酸豆角等。

  包桐叶粽

   每年的八月秋社和中秋节,仫佬族家家包桐叶粽。此粽扁长,形似狗舌,又称为狗舌糍粑。这种糍粑松软而有弹性,味道鲜美而可口,老幼皆宜,是仫佬族的风味美食。

  喝重阳酒

   仫佬山乡的农历九月,稻子收获了。人们使用最好的糯米酿制成浓醇而后劲很大的糯米酒。因是重阳节,故称“重阳酒”。

  走坡

   又称坡会、歌坡、走坡节,是仫佬族传统的青年男女聚会唱歌、寻觅知音而进行社交活动的一种形式,多在春节期间或八月十五中秋节举行,一般选在野外风景宜人的山坡上或峒场间,“走坡”是仫佬族男女青年互相寻找意中人的大好时机。这一天,女的盛装打扮,撑着纸伞或花伞,男的也上下新装,三五成群结伴而来,看准哪家姑娘,便以歌传情,若女方也有意思,自会与之对唱下去,你来我往,互相赞扬,盘问姓名、年庚、住地等,并相约再会,互赠信物(一般男的送女的花手巾,女的给男的'新布鞋),定下终身。“走坡”反映了仫佬族青年恋爱的自由,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是仫佬族传统文化的映照。

  会亲

   是仫佬族婚姻的表现形式之一。所谓“会亲”,就是媒人由男女双方商定,由男方家先备办酒席一担,放在预定的十字路口,然后回避。接着是女方家的父母、叔伯、兄弟和亲友来到路口,进食一餐,吃不完的全部带回去。第二天,女方家也备有酒席一担放在路边,由男家父母、亲友去进食一餐。

  依饭节

   又称“敬依饭公爷”、“喜乐愿”、“祖先愿”、“贺香火”等,是仫佬族祭祖、祭神,保护人畜平安和庆丰收的祭祀活动,是他们传统的盛大节日。“依饭节”为期两天,家家包粽,作糯米饭,杀鸡鸭,邀请亲友来家饮宴。在广西,仫佬族依饭节是罗城仫佬山乡人民群众的一个最为独特、隆重而又富于神秘色彩和鲜明个性的传统节日。如今,仫佬族过“依饭节”时,加入了富有时代气息的东西,如演新戏,唱新歌,进行各种体育比赛及经贸活动等,增进了民族的团结。

  抢糍粑

   抢糍粑是仫佬族最热闹的活动。他们三人为一“冬”(组),共三“冬”人轮番用长筷子去抢放在瓦缸里的三角粽,但是三个人只能共用三只脚着地,全靠手拉手、脚扣脚在蹦跳中保持平衡,一不小心失了平衡,抢到的粽子也会掉下地。一时之间满场喝彩呐喊和击鼓助威声不绝,直到缸里的粽粑抢完为止,抢得粽粑最多的一“冬”为胜者。三角粽是仫佬族依饭节的吉祥物,仫佬族人相信,谁抢得多,得到的福气也越多。

【拉祜族的风俗习惯都有哪些】上海花千坊相关的文章:

拉祜族风俗习惯介绍09-14

拉祜族的起源和风俗习惯介绍02-06

正月初一的风俗习惯都有哪些02-11

世界各国元旦节的风俗习惯都有哪些03-15

冬泳都有哪些禁忌10-27

职称考试都有哪些04-02

除夕有哪些风俗习惯03-07

寒露有哪些风俗习惯11-28

寒露有哪些风俗习惯10-10

美国的风俗习惯有哪些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