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电影《城南旧事》赏析
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成稿于她到台湾不久的50年代,于1960年正式发表。小说中,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追忆了北京的景色和人物,电影与小说同样是透过英子一双稚气的眼睛来见证发生在她周围的故事,感受这个社会上小人物的悲惨命运,透露出优美的散文意境和淡淡的忧伤。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电影《城南旧事》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电影《城南旧事》赏析
一、影片主题:一首淡淡的散文诗
影片在衰草枯扬的秋天展开,群山藏青,长城苍茫。残阳、驼队、老人、城楼等意象,一层层铺开,是影片自始至终萦绕着“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如一首散文诗,每一个场景、每一句话、都散发着浓郁的诗的韵味,清新、婉约、淡雅。
整部影片以英子的视觉触摸往事,把三个并无相连的故事串联起来。秀贞与妞的故事、以及小偷和宋妈的故事等等,一一呈现在观众的眼前,并最终以“离别”为情感归宿。通过小英子与周围人的相识交友,而后又一个个离她而去,知道最后“亲爱的爸爸也去了,我的童年结束了”,离别的情绪贯穿影片的始终。通过对人物命运悲剧的呈现、对别离的无奈和对人生无常的叹息,为我们展示了一幅色彩明丽的北京风俗画,在京味十足的乡土气息中,浸润着淡淡的哀愁和悲悯,同时也倾注了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浓浓相思。
在淡淡的乡愁的情感底色上,影片的基调是淡淡的,人物的命运的叙述也是淡淡的,导演采用淡化情节,淡化人物,淡化情节冲突的手法,宁静而悠远地感染着观众。
二、叙事结构:纯真的儿童视觉
“不思量,自难忘。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是多么想念那些住在北京城南的景色和人物啊!而今或许已物异人非了,可是,随着岁月的荡涤,在我,一个远方游子的心头,却日渐清晰起来。我所经历的大事也不算少了,可都被时间磨蚀了。然而这些童年的琐事,无论是酸的,甜的,苦的,辣的,却永久,永久的刻印在我的心头。每个人的童年不都是这样的愉悦而神圣吗?”
这是影片开头的旁白,它采用剧中人的主观自述,将整个故事置于成人的林英子对童年生活的一个回忆的框架中,借小英子童稚的眼睛,从儿童的视角建构起故乡生活的片段,以儿童的眼睛和心灵去观察、体味人生百态。小英子那双充满纯真、机警的眼睛让影片多了份童稚,让多愁沾染上了孩童的明朗。同时小英子那种独特的儿童视角成为贯穿影片始终的一个内视点,与镜头叙述保持了高度的一致。于是,整个影片就避免了用成年人的心态来干扰小英子的观察、思索、叙述、与表现。
三、离别与亲情的流露
社会的黑暗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是痛苦的记忆,导演巧妙的利用小女孩为线索与生活在社会的黑暗中的人做了鲜明的对比。在英子和妞的对话中,可以知道,妞经常被父亲打,而且打的是浑身是伤。雨天夜里在家里受尽折磨的妞跑到了英子家,导演运用英子的家庭生活与妞的痛苦遭遇做对比,来展现社会的黑暗与不公,呈现出了让人们反思的韵味。加上弄得满城风雨的小偷再次呈现出了对当时社会的黑暗,他并不是为了头而去偷,在英子与他在鬼屋第二次对话的那场戏中,让观众明白了他不是好偷而偷,是为了生存,为了他弟弟的学业而去偷,是这个社会让他走上了不归路。
亲人是人生活的精神支柱,亲人的离别带给人的不仅是悲伤,更多的是心灵上的折磨。导演利用亲人的分离,来解释人性真实的一面。在讲述秀贞那段故事的影片中,秀贞由于对孩子的思念导致神志不清,她指着画上的小孩对英子说是自己的孩子,并且对英子的嘱托道:“见到俺家小桂子别忘了领他回来”,导演用这一句简单而又朴实的话语,体现出了亲人在一个人心中的地位。正是这种牵挂,是秀贞继续活下去的希望,她相信她的小桂子终有一天会回来,于是她每天在门口张望。在家里,宋妈喂弟弟吃药、宋妈让英子代替写信,病房中与爸爸的对话等等,都充分地体现了亲情的可贵,也深深地牵引住观众的心。在影片中,导演多次运用了“离别”这个主题,向我们展示了世事的无常和离别的无奈。爸爸的逝世、宋妈的离去、秀贞与妞惨死在火车底下的画面,如此种种,引起观众心灵上的共鸣。
四、影片的主题曲——《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优美的旋律,带着淡淡的忧伤,再配合离别的画面,给人一种沉重的心灵震撼。这主题曲穿插在影片当中,特别是在片尾英子与宋妈分别的的画面,这是背景音乐响起,与画面的完美结合,再一次使影片淡淡忧伤的氛围和片中人物的情感流露表达的淋漓尽致。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现在,每当这从容淡定的歌声在耳边响起时,总多一份亲切与温暖,仿佛童年或者少年时代结识的一位朋友,甚至是亲人——问过许多同时代的人,都有这样的感觉。
电影《城南旧事》人物赏析
秀贞:
这是一个读了让人心生怜悯的角色,她与思康的爱情在那个年代是不被允许的,他们之间没有父母之命,没有媒妁之言,没有三媒六娉,八抬大轿。他们之间只有对彼此的好感,只有一份轻的不能再轻的承诺。而秀贞却贴心的不想给他任何负担,没有告诉他小桂子的存在。可是,思康的一去不复返与小桂子被扔了,让一个未满二十的女孩子再也无力承受,她疯了!一个本在豆蔻年华的女孩子疯了!一个初尝爱情甜蜜的女孩子疯了!一个初为人母的女孩子疯了!她为自己、为爱情、为孩子疯了!因为当时的封建,不允许男女之间有私情,不允许无中介之人的婚姻,不允许未婚先孕;现在的社会,恋爱自由,恋爱随便,婚姻随性,甚至早恋。秀贞的命运被当时的社会定位了。我个人认为,秀贞的爱情还不足以让她有黛玉那“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一般的肝肠寸断、万箭穿心,只是“小桂子”让她久久心痛,我们抛开她的的角色,就当她单单只是一个母亲,才初为人母,就被骨肉分离,谅哪一个母亲能承受?但是,恶果是她自己种下了,她就必须为自己得无知、任性而负责。悲剧不是无缘无故就酿成的,它在特有的环境、背景、人物的一系列因素下,悄悄孕育。
宋妈:
这是一个和英子家有着极深感情的奶妈,她的最终结果就是万分伤心,儿子死了,丫头也送了人,这个消息还瞒了她几年,从一个母亲的角度上想,儿女是自己的心头肉啊!可是这些却又全是因为宋妈的外出。宋妈当时的社会,只允许男方休了女方,而她的丈夫又使用家庭暴力,宋妈一气之下出走。大家试想一下:倘若当时的社会婚姻自由,宋妈会出走么?若宋妈不出走,”黄板牙儿”会让小栓子放牛,不好好待他么?会将小丫头子送人么?是社会背景,酿了宋妈的一出悲剧。那时的重男轻女,是一个极其封建的思想,为什么小丫头子可以毫不心疼的送人,而小小子就可以视为珍宝呢?社会又酿成了男尊女卑的悲剧,宋妈说:“要不是小栓子没了,小丫头子就是送给了老子我也不找她。“是封建的`社会和男尊女卑让宋妈抱憾。
《城南旧事》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该作品通过英子童稚的双眼对童年往事的回忆,讲述了一段关于英子童年时的故事,反映了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和对北京城南的思念。
该作品于1983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由吴贻弓执导。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是英子的一个朋友。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思康暗中相爱,后来思康回了老家,再也没回来。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送到城墙根脚下,不知去向。英子对她非常同情,于是答应帮秀贞找小桂子。英子在不经意间发现妞儿的身世与小桂子极其相似,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急忙带她去找秀贞。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去找寻爸爸。但最终在赶火车时母女二人一同丧命于火车下。英子发着高烧,昏迷了十天,差点丢了性命。后来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捡到一个小铜佛,被便衣警察发现,带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这件事使英子非常难过,因为失去了一个朋友。后来,兰姨娘来到英子家,英子发现爸爸对兰姨娘的态度不对,英子想了一个办法,把兰姨娘介绍给德先叔,后来他们俩相爱,最后他们一起乘马车走了。英子九岁那年,她的奶妈宋妈的丈夫来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妈的儿子两年前被淹死,女儿也被丈夫送给了一对没有儿女的骑三轮的夫妇,心里十分伤心,不明白宋妈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来伺候别人。后来,宋妈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驴接走了。最后,英子的爸爸也因肺病去世。英子因为爸爸的离开,体会到了自己的责任,觉得自己长大了。
作品主题
《城南旧事》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末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一家普通人的生活,通过小姑娘英子童稚的眼睛,来看当时北京形形色色和许许多多的人和事,文章中的人物最后都离小英子而去,表达了告别童年的悲伤和怀念的情感。向世人展现了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有种说不出的天真,却道尽人世复杂的情感。通过看似狭小的描写,却反映了当时北京的整个历史面貌,有极强的社会意义。带领人们重温了当年那笼罩着愁云惨雾的生活。小英子作为一个主要人物出现在文章中,当她发现大人们的良好愿望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反差时,她天真善良的幼小心灵就愈发显得孱弱。缠绕在文章中那种无往不复的悲剧轮回也就更加令人触目和深省,这也正是该小说显得丰富厚重的关键之笔。
以现时的角度来观察,《城南旧事》中所描绘的事件大多是时代造成的悲剧,各有各的痛楚。封建伦理道德逼疯了秀贞,小偷、兰姨娘、宋妈也有各自的血泪史,然而从整个文本来说,其主旨并非是对旧制度的控诉,而是以一个纯真的少女的童心折射出这些底层不幸人物的人性光辉。文章极力淡化善恶标准,以欢乐的童心对待现实的丑陋,在沉重的现实中保留一片自由快乐的天空。可以说,小英子打开了成人世界所忽视的视角,这个视角是以质朴、单纯、善良的心去待人处事。这些视角本来为我们所共有,却在世俗陈规的劫持下慢慢遗忘、丢失。小说中的小英子似乎就是现实中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这种陌生与熟悉感冲淡了对小偷的仇恨,勾起了纯真的年代,令人感叹良多。整部作品始终贯穿着对成长内涵的诠释,对童年美好生活的依恋却敌不过现实的变化。[7]
艺术特色
《城南旧事》以深挚的情怀和笔触追述20世纪20、30年代北京城南的旧事,叙事结构包括两层,表层结构是串珠式的,以成长为线,将小英子童年经历的五个故事集合在一起。深层结构是作者内心创作情感的表露与寄托,小说以不断的"离去"来组织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在内外两层结构的结合与互补下,小说得到了完整的表达与阐释[8]。包含了作者绵延不绝的乡思乡愁,是公认的乡愁文学力作。
《城南旧事》中表达乡愁有以下特点:一、被女儿情结滋养的乡愁。驴打滚儿追忆了因家境窘迫到城里做奶妈的宋妈的故事,她忍受着骨肉分离的痛苦,而自己的孩子们也在无爱的贫苦中丧失。林海音的小说创作有自己一以贯之的主题,那就是对中国女性命运的关心和思考。二、富有悲剧意蕴的乡愁。每段故事的结果,里面的主角都是离我而去,一直到最后一篇爸爸的花儿落了,亲爱的爸爸也离去了,我的童年结束了。三、乡愁的书写方式。而林海音的小说是纯粹的怀乡小说。她淡化了家国神话的建构和时代风云的宏大叙事,透过自己作为女性的故乡经验,书写女性在乡土世界的生命成长;并以女性人生领域里大量琐碎而真实的日常生活题材,解构了以男性的家国情怀为代表的故乡叙事传统。这种情形决定了她笔下怀乡小说的书写乡愁的出发点。
《城南旧事》满含着怀旧的基调,将其自身包含的多层次的情绪色彩,以一种自然的、不着痕迹的手段精细地表现出来。是具有极强的平民意识,一部纯美的散文式的电影;一种委婉的诗意,一片宁静的意境;近乎一幅素雅、淡泊、简约的中国水墨画;满含人间烟火味,却无半分名利心。
作品评价
画家关维兴:《城南旧事》之所以能够感动许多读者,关键在于写实的表达,以及其中恰到火候的真诚与温度。
导演吴贻弓:小说《城南旧事》中沉沉的相思、淡淡的哀愁深深打动了人心,整部小说充满了朴素、温馨的思想感情。当这部影片上映后,这种情感同样打动了无数的观众。
影视演员沈洁:林海音的作品其实更适合拍成电影。因为她的作品故事很简单,没有什么修饰,所以在改剧本时编剧很注重加强节奏和情节性。
【电影《城南旧事》赏析】上海花千坊相关的文章:
城南旧事赏析好句赏析02-25
《城南旧事》好句赏析02-25
城南旧事好句赏析09-16
城南旧事的好段赏析02-25
电影《城南旧事》的观后感03-22
城南旧事电影观后感07-24
《城南旧事》电影观后感06-17
电影《城南旧事》观后感04-28
观看城南旧事电影观后感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