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范进中举的人物形象分析
《范进中举》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故事情节,出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 胡屠户行凶闹捷报》。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范进中举的人物形象分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范进的悲剧:
范进像科举制度下无数读书人一样,以取得功名为终生理想,无比执着。他将青春乃至大半生浪费在应试和科场上,沉溺在不断的追逐和拼搏、一次次的落第和惨痛之中。科举成为他生活的惟一目标,融入他的生命之中。作为封建专制统治下的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他没有能力跳出这样的罗网。明清之际,有多少英俊之士,都在这样的罗网中挣扎,消磨一生。范进这样的小人物,又怎么能大彻大悟呢。所以,对于范进是不能太苛求的,他只是必然地走上这条现在看来荒诞可笑的路,但是在当时这是一条金光大路,范进别无他路可走。
这样的近乎疯狂的执着,必然带来悲剧性的结果。范进终于在垂老之年,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功名,欢喜之余他疯了。他疯得很丑陋,也很可怜。
疯了的范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清醒后的范进。他时来运转,得到众人的簇拥,得到张乡绅的认可,得到了精神和物质上的满足。这才是最荒谬的。这样的现实、这样的社会、这样的制度、这样的人生、这样的民族心态,范进的悲剧不是他一个人的悲剧,而是那个时代的悲剧,是民族的悲剧。
可以说,从范进的身上,我们可以察觉到明清之际的中国之所以衰落。一个民族的知识分子,应该是这个民族思想上的灵魂,这个灵魂被窒息被扼杀,这个民族也就没有了生机、没有了希望。
2、胡屠户和张乡绅:
封建社会,封建秩序是维护其统治的重要工具。官本位是封建秩序的主要特征。即使普通的地主工商阶层,如果没有进入官僚阶层,也是没有多少社会地位的,俗称白身。像胡屠户这样的小商小贩,更是没有地位的下等阶层。范进没有中举之前,胡屠户是看不起他的,中举之后,态度马上大变。因为范进已经是统治阶层的一员了,已经脱离胡屠户所处的社会底层。胡屠户对范进态度的变化,一方面是他这样小商贩,由于在封建社会饱受压抑,产生的趋炎附势的流氓习性,一方面是思想意识的原因,范进中举,就是天上的文曲星,是受菩萨保佑的人,他是真心的敬畏,所以打了范进,会觉得手疼得厉害。胡屠户是小市民阶层的代表人物,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民众的悲哀相。
在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不仅依靠封建思想、秩序来统治,还构建了一张庞大的官僚统治者的网络,像蜘蛛网一样,以皇帝为中心,一层层一圈圈一级级向下向外伸张,触角伸向每个角落。这张网具有自动的伸展功能,网罗新的成员,不断地补充,使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在封闭的网中不断地延续。范进是个穷童生时,他游离于这张网之外,但是范进一中举,这张网的一员的张乡绅立即来拜会他。因为范进已经取得了统治阶级入门的身份证,已经被接纳为其中的一员。张乡绅已经退休在家,和范进也没有什么关系。但是他以贵房师高要县汤公,就是先祖的门生,我和你是亲切的世弟兄为引子,很自然很亲切很主动地把范进织入这张网中。张乡绅赠给范进银两房产也是主动的,并没有什么人督促、提醒他这样做,是习惯性的,好像是他应尽的义务。由此可见这张网是怎样支撑封建社会的基础的。
从胡屠户和张乡绅身上,我们可以窥见封建社会的形态。
《范进中举》写作特点
1、鲜明形象的人物语言:
本文善于用人物的语言刻画人物的性格。文中胡屠户说的、骂的、训斥的、夸口的、恭维的话,占了很大的篇幅,通过语言描写,把这个市侩形象栩栩如生的勾画了出来,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范进的语言也随着他的身份、地位的变化而不同。范进中举前,对胡屠户的训斥只是唯唯连声,低三下四的说:岳父见教的是。中举以后,他不再称胡屠户为岳父而改称老爹。表现他因社会地位的提高心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经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了。张静斋拜会范进那些表示最亲密友谊的词语,充分表现出这个作过官僚的乡绅圆滑与世故。
2、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
范进中举惊喜得发了疯这一情节,用的是夸张的写法,但不失真。中举发疯在当时的士人中虽不是普遍现象,却也是会有的实情,因而是真实可信的。当时的读书人热衷举业,一旦功名到手就如醉如痴,惊喜若狂。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加以夸张的描写,具有尖刻的讽刺效果。
对比手法主要运用于描写胡屠户这个人物。作者写了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他的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庸俗典型的市侩性格,跃然纸上。
【范进中举的人物形象分析】上海花千坊相关的文章:
《范进中举》人物形象分析08-26
范进人物形象分析02-18
课文赏析:《范进中举》04-13
范进中举教案(精选13篇)06-11
《范进中举》教案(通用12篇)06-02
柴进人物形象分析03-21
史进人物形象分析07-19
《范进中举》教学反思(通用10篇)12-08
范爱农人物形象分析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