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教学能手个人小结范本
语文是一个广博的字眼,它给了我欢乐,给了我希望,给了我无尽的遐想……回首语文教学的日子里,一幕幕都仿佛是在眼前。反思近年来的教学经历,也有一些收获和反思,现做总结如下:
在教学方面,我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现行教学的总体思路,它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了语文教学的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 的语文课程,在反复研读《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我有所感悟,把理论运用到课堂实践上,有很大的收获。
1、创设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在新课程中最大的是角色的变化,教师将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更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在新课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从传统的接受学习向探究学习转变,而教师的工作就在于帮助孩子们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定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知道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的策略和发展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多一些鼓励, 促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里,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才能把紧张的学习过程转变成愉快的学习活动。因此,课堂上,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语言:“老师,我有个问题。”“***,我对你提个意见。”“我对他有不同的看法,我觉得……。”老师的语言也成了:“**你先来说说好吗?”“能向大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你先等一等,让别的同学先准备一下好吗?” 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教学气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它易于造成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奋发向上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从中受到感化和熏陶,从而激发出学习的无限热情和创造愿望,使他们全力以赴地投入学习,提高对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2、结合多元智能,理解文本。智力作为一个整体,是认识活动的`综合能力。通常人们的认识活动并非一种而是几种智力在相互作用。学生的学习也是各种智力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不能只用认识智力去衡量学生的能力,而要切切实实地去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多元智力,使教育教学真正地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大多以教师的语言传递为主,结合听说读写,这样做容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短时间里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促进语言、数学智能的发展,但容易忽略其它几项智能,诸如学生个性素质的开发、潜能资源的发挥、创新能力的培养一直受到忽视。这个问题已经受到许多老师的高度重视,我尝试借鉴了了几个做法,发现效果还挺好的。
a、语文的课堂上,把肢体运作学习活动和语文科联系起来,让学生搭一搭、动一动、演一演、说一说,将使学生觉得学习语文也是容易的事。在语文教学中,三年级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较困难,一方面我利用生活中的实际事例进行讲解,化难为易。另一方面大胆的运用肢体语言,形象而又夸张的进行表演,从而让学生既觉得活泼,又变得生动。学生不仅兴致盎然,而且也容易掌握。学完一篇课文,让学生以课本剧的形式在课堂上表演,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记忆,从中也加强了肢体运作智能、交际智能和语言智能。
b、 爱因斯坦认为 “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的发现和提出,经常意味着一个新领域的开辟 ”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不仅可以提些问题,如: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懂得了什么?你会怎么做?让学生联系自身回答问题,提高内省智能,同时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内省智能、交际智能得到了培养。
3、新课程 “以人为本”,阅读教学“以读为本”。“以人为本”,这是新课程教育思想的体现。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我在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熟悉课程标准后,再换个角度想,如果我是学生我喜欢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学习新内容。想出几个方案,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来选择不同的教法。把宝贵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自主学习的广阔天地里,享受阳光,吸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教学目标。
4、把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融合起来。《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标准》中明确地指出:提倡跨学科教学,与其他课程相融合。这是因为要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生仅靠语文教材内容和传统教学方法,已远远不够。而需要各学科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思维方式、知识背景等方面相互渗透,再通过有创新地教学才能达到培养目标。那么,怎样把各学科渗透到语文中去呢?
a、把音乐融入语文。 如在教《美丽的南沙群岛》一课中,在进入拓展练习环节时,我要求学生以《海底见闻》为题写一则短文。同时,我是这样运用音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想象的:边放课文录音,边放一曲有海浪、海鸟、海底动物叫声的自然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这样他们仿佛置身于茫茫大海中,看到了五彩斑斓的景色,摸到了形状各异的矿石,听到了各种各样的声音……之后,再让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想写下来,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朗读与唱歌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有轻、重、缓、急之分。在教“出息”、 “讲究”等轻声词的读法时,发现学生读不准,不管老师怎样讲解、示范,效果都不好。后来我突然想起轻声词的读法与附点音符的唱法相似,都是前音读得重且拖得长,后音轻而短促。于是,我就先在黑板上写下“3. 2”教学生唱准,然后再在“3”音下面写上“价”字,在“2”音下写上“钱”字。让学生照唱法读一读,果然学生轻而易举地学会了。最后老师再总结附点音符的唱法与轻声词的读法之间的相似之处。学生一听恍然大悟,轻松地掌握了轻声词的读法。
b、把美术融入语文 。例如教学《一次成功的实验》一文,在导入新课时,就用投影显示三个学生在校长、老师和科学家的号令下进行逃生实验的景象,再通过声情并茂的谈话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这个实验我做过许多次,每次孩子们都争着往外拉铅锤,结果铅锤都堵在瓶口,一个也拉不出来。今天,我的实验终于获得了成功。”聪明的孩子你能告诉我们实验取得成功的秘密吗?此时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状态下进行学习,效果极佳。如《陶罐和铁罐》一文的教学,文中插图可与对话文字结合教学,用投影显示画面、文字,然后指导学生透过陶罐和铁罐的神态、语言、动作等深入剖析,联系上下文描写,体会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友善、克制。从而揭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c、把自然学科融入语文。在教《赵州桥》这课时,学生在预习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50多米长的桥,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怎么支撑的起那么长的桥面呢?如不做成拱形可以吗?”为体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问题意识”,我指导学生做了一个小实验。先让学生准备一张长方形的画纸和两块小木块,之后让学生把小木块放在两边,再把画纸平铺其上,然后把橡皮放在纸中间,当放到两块时纸便完全陷下去了。第二次,让学生把两木块稍移近固定住,再把画纸弯曲呈拱形,两头分别顶在木块上,然后将两块橡皮放在顶部,纸不会凹陷,放三块橡皮仍不会凹陷。实验后,我让学生根据所提问题组织讨论,并说说从中懂得了什么?学生很快便得出了结论:拱形桥比平面桥能承受更大的重量。学生虽不懂其中的力学原理,但已为他们的继续学习设置了悬念,也培养了他们主动探索的精神。
d、把数学融入语文。在教《科利亚的木匣》这课中,为让学生理解科利亚从挖木匣中得到启发,我让学生抓住课文中“妈妈走了30步,科利亚只会数到10,就向前走了10步,埋下了木匣。”让学生算画出线段图表示,再画出四年后的步子线段图情况进行比较,使学生懂得了时间过去4年,科利亚的步子比那时大了一倍,埋木匣时从家门口走10步,现在需要5步。从而明白时间一天天过去,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同时也获取了一种新的读书方法。
e、把作文教学与各学科融合起来 如在音乐课中,让学生记一记自己是怎样学习歌曲、舞蹈和当时的心情。在美术课中写一写自己是怎样画出一幅幅优美的图画的,及看到自己画的感受。科学课中自己怎样做实验,发现什么,心情怎样等都是难得的题材。如我班的学生以《科学》课中的题材写了一篇题为《蜗牛比赛》、《什么是水》、《我会造纸了》等作文写得比较流利、通顺。究其成功的原因是学生能写出童心、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情。在学科融合中学生能放飞想象、开拓视野、打破作文的框框,现出童心、说出真话,这样才有佳作的出现。
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很快就结束了。它使我得到了很多的启示,也让我真正体会到作为一位教师“润物细无声”的内涵,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们的品质,张扬他们的个性,和他们一起成长。
【教学能手个人小结】上海花千坊相关的文章:
优秀教学能手暨优质课的评选小结05-24
申报教学能手个人总结09-10
个人的教学小结09-09
老师个人教学小结02-23
教师个人教学小结05-23
个人教学实践小结02-12
个人教学实习小结03-30
教学能手个人工作总结05-04
小学语文个人教学小结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