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花千坊

读书笔记

悲剧的诞生读书笔记

时间:2023-03-08 18:05:27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悲剧的诞生读书笔记14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这时候,最关键的读书笔记怎么能落下!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悲剧的诞生读书笔记,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悲剧的诞生读书笔记14篇

悲剧的诞生读书笔记1

  日神作为伦理之神,要求他的下属适度,并且为了能遵守适度而要有自知之明。于是除了美的审美必然性以外,又提出了“认识你自己”和“勿过度”的要求。

  所以,我们的全部艺术知识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完全虚幻的知识,因为我们作为认知者和那本质并非同一体,不相一致,那本质作为那种艺术喜剧的唯一创作者和观众,为自己带来一个永久的享受。只有当天才在艺术创作行为中同那世界原始艺术家相融合,他才知道一点艺术永恒本质的事情。因为在那种状态中,他奇妙地等同于那能转动眼睛观察自己的令人毛骨悚然的童话形象。这样,艺术家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既是诗人,又是演员,又是观众。

  知识扼杀行动,让错觉给你蒙上面纱就属于行动——这便是哈姆雷特的教训,不是一天到晚做梦的家伙的那种廉价智慧,这种家伙由于太多的沉思默想,甚至是由于太过错的可能性而无法行动;这不是沉思默想的问题,不!——真正的知识,对可怕真理的洞见,压倒了任何驱使人行动的动机,在哈姆雷特和在酒神之人那里都是一样的情况。现在不再有任何慰藉起作用,对死亡的渴望超越了一个世界,甚至超越了诸神,生存连同它在诸神身上或者在一个不朽的彼岸世界中的熠熠发光的映像一起遭到否定。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占满歌者意识的是意志的主体,即自己的愿望,它经常是一种得到解脱、得到满足的愿望(快乐),但更经常是一种受阻的愿望(悲哀),而一贯地,则是内心冲动、激情、激动的心境。然而,伴随着这种心境,同时也因此,歌者通过瞥见周围的自然而意识到他是无意志的纯粹认识的主体,这种认识的牢不可破的、天国般的宁静,从此以后就同始终受限制、总是很可怜的愿望的热切性形成对照。这种对照感、交替作用感原本就是歌的整体中所表现的东西,是一般的构成抒情状态的东西。

  在这种状态中,纯粹认识仿佛朝我们走来,要把我们从愿望及其热切性中拯救出来:我们俯首从命;但只是在转瞬之间,愿望,那种对我们个人目的的记忆,总是重新把我们从宁静的的观察中拉开;不过,无意志的纯粹认识在其中显现的最近的优美环境也总是一再诱使我们脱离愿望。因此,在歌和抒情情绪之中,愿望(目的的个人兴趣)和对显现的环境的纯粹观望奇特地混合起来:我们要对两者之间的关系加以探究和想象。主观情绪,意志的影响,将自己的色彩传给被观望的环境,反过来环境又把它的反射中的色彩传给它自己,真正的歌就是这整个如此混合又如此不一致的心境的再现。

  语言对思想自由的危险。——每个词都是偏见。

  不受欢迎的读者。——那些乖巧的读者是如何以肥大而笨拙的灵魂折磨着作者啊,当他们自己和这样的灵魂相撞时,也跌倒在地,而且每次都很疼。

  我们不要再读人们观察出来他想要做一本书的作者的书,而是只读那种其思想无意间变成一本书的作者的书。

  最高尚的美德。——在较高级的人类的第一时代,勇敢被视为最高尚的美德,在第二时代是公正,在第三时代是中庸,在第四时代是智慧,被视为最高尚的道德。我们生活在哪个时代?你又生活在哪个时代?

  作为音乐的朋友。——最终我们对音乐有好感,就像我们对月光有好感一样。两者毕竟都不想要排斥太阳,——它们只想要尽可能照亮我们的黑夜。

  空网之仇。——你要小心提防那些有着那样一种苦涩的渔夫感情的人,这种渔夫在白天辛勤工作后,晚上拖着空网回家。

  向着光明。——人们渴望光明,不是为了看得更清楚,而是为了更加引人注目。——人们在谁面前引人注目,人们就乐意让谁来当光。

  不合时宜的观察。——只要你经历了什么事情,你就不得不热衷于经验,闭上眼睛,也就是说,不在其中却成其为观察者。也就是说,这会扰乱我对经验的消化:生活经验倒没有得到,却得了消化不良。

  深刻与无聊。——在深刻的人那里就像一口深井的情况一样,掉到里面的东西要很长时间才能到达底部。通常等待得不够长久的旁观者很容易把这样的人看作静止的、僵化的——或者也看作是无聊的。

  拥有自己的规定价格。——如果一个人想要被人看做和他的实际情况完全一样,他就必须是某种有其规定价格的东西。但是只有平凡的东西才有一个规定价格。因此这种渴望不是明智的,谦虚造成的结果——就是愚蠢的非分之想造成的结果。

  影子:就像他的影子,他们是这样说的。也许今天跟随你也跟得太长久了?这是最长的一天,可是我们已经到了它的尽头了。

  再有一小会儿的耐心吧。草地是湿的,让我冷得发抖。

  漫游者:哦,是分手的时候了吗?而我最后不得不还要让你伤心;我已经看到,你在这过程中变得更暗了。

  影子:我脸红了,而我脸红的颜色就是变暗。我想起来了,我经常像一只狗一样躺在你的脚边,你这时候就——

  漫游者:我能不能很快地做点什么来让你喜欢呢?你有没有什么愿望?

  影子:没有,除非是那条懂哲理的“狗”在伟大的`亚历山大面前表示的愿望:为我从阳光哪里腾出一点点的地方,我感到太冷了。

  漫游者:我该做什么?

  影子:走到这杉木树下,回头朝山那边看;太阳落山了。

  漫游者:你在哪里?你在哪里?

  真的,人是一条污水河。你必须是大海,才能接受一条脏水河,而不变得不纯。

  我甚至也不爱你们的庆祝活动:我发现那里有太多演员。甚至观众的举止也经常像演员一样。

  你们尚未寻找自己:这时,你们却找到了我。所有的信徒都是如此;所以所有的信仰才如此微不足道。

  现在我命令你们失去我,找到你们自己;只有当你们全部否定我的时候,我才会回到你们身边。

  “如果你们渴望被提升,你们就看上面。而我则看下面,因为我已经被提升。你们当中有谁既能笑,同时又能被提升呢?谁登上最高的山,谁就嘲笑所有游戏的悲哀和认真的悲哀。”

  真的,该是我离开的时候了;漫游者的影子、最长的瞬间、最宁静的时刻——一切都在对我说:“这时最合适的时候。”

  走开吧,你这极乐的时刻!和你一同到来的是一个违背意愿的极乐!我站在这里甘愿接受我最深的痛苦:——你来得不是时候!

  哦,我的灵魂,我洗去你的小小羞耻心和小角落里的美德,说服你赤身裸体站在光天化日之下。

  “所有的哭泣不都是抱怨吗?所有的抱怨不都是一种指控吗?”你如是对你自己说,所以你,哦,我的灵魂,你更愿意微笑,而不愿意倾倒出你的痛苦。

  可是,如果你不愿意哭泣,不愿哭出你紫色的忧郁,那么你将不得不唱歌,哦,我的灵魂!——瞧啊,我自己微笑了,我向你做出如下预言:

  … …

  … …

  哦,人啊,当心了!

  深沉的午夜在说什么

  “我睡过了,我睡过了——

  我从深沉的睡梦中醒来:——

  世界是深沉的,

  比白天所想的更深沉——,

  快乐——比伤心更深沉:

  痛苦说:逝去吧!

  可是一切快乐都要求永恒——,

  ——要求深沉、深沉的永恒!”

  宁愿什么都不知道,也比一知半解好!宁愿作一个自己做主的傻瓜,也不愿意作一个拾人牙慧的智者。

  啊,世界上哪有比在同情者那里产生过更大的愚蠢?世界上有什么比同情者的愚蠢酿成更多的痛苦?

  所有那些还没有达到超越同情之上高度的施受者都有祸了!

  魔鬼曾经对我如是说:“甚至上帝也有他的低语:这就是他对人类的爱。”

  最近我听见他说了这些话:“上帝死了;上帝死于他对人类的同情。”

  我要一个人走,这样我周围就会重新明亮。所以我必然还要长久地、快乐地奔忙。可是在晚上,我这里就将——翩翩起舞。

  可是人类也对自己不能学会遗忘,总是纠缠于过去感到十分惊异:不管他跑得多远、多快,链条总伴随着他奔跑。

悲剧的诞生读书笔记2

  一、赫拉克利特:人间智者

  人居世间如扁舟行于沧海,时刻面临着孤独与虚无的恐惧,然而恰恰是为了克服这样的恐惧,“伟大者必须永恒”却成了人类发自肺腑的执着呼唤。似乎,惟有借自己的成就与名声方可超越时间与死亡,永远被后代铭记,惟有伟大者的永恒能够使生存显得可以理解,惟有“不朽”可以给予人生一个合理的明证。对永生的渴望,铭刻在沧远的人类文明史之画册。

  在追寻永恒的队伍之中,哲学家是最勇敢的骑士。禀赋卓异的哲学家骄傲地轻视当下,略过一切瞬间即逝之物,将所有厚望寄托于永恒的真理,修建起固若金汤的自足的城墙,独自朝拜通向不朽之途。

  赫拉克里特,真理追求者中最后一位最光彩夺目的人间智者。这位孤独的隐士深刻地洞察了世界变化与毁灭的无常,因而不仅对别人的真理和真理探询不感兴趣,更截然不同于别的哲学家对名声的热衷,他像一个失去大气的星体,面对众人时只会厌恶地转身而去。然而赫拉克里特鄙视名望,却并不否定他自己的永恒真理。“认识自我”乃是一种必须,自我所认识到的真理以及那个认识真理的自己依然是人类智慧的顶峰所依然推崇的固守。

  二、奥林匹斯诸神:纵乐的众相

  希腊神话里首先浮现的神邸是奥林匹斯神巍峨壮美的形象,是诸神与泰坦巨神的战争。奥林匹斯神完全不具备宗教神的高尚、圣德、悲悯或爱怜,而浑然是人自身的升华。快乐、自信、意气昂扬的诸神翻泰坦帝国、杀死巨怪。如同从荆棘丛中长出玫瑰花那样,由于阿波罗的美的冲动,原始泰坦诸神的恐怖体系经过几个渐进的过渡阶段,演化成奥林匹斯诸神的狂欢体系。

  尼采称阿波罗为“众神之父”,荷马的阿波罗、奥林匹斯神的孔武有力与阿波罗理性的法则是希腊神话提供的第一种面对苦难人生的智慧生存,同时提供了一种“神正论”式的证明生存的方式:阿波罗以其崇高庄严的姿态向我们表明,人们多么需要这整个痛苦世界,它促使个体人产生得到解救的幻觉。强烈的幻觉和乐观的幻想,朴素而壮美,为荷马式的人提供了想象性的救赎。

  众神自己过了人的生活,从而为人生作了辩护。阿波罗与奥林匹斯诸神的确能够解释人生的苦难与生存的正当性:希腊人证明生存和世界正当的方式就是让自己的每一种生存方式都可以在神的'世界中找到对应的神的生存方式。荷马所构筑的这一体系使希腊人得以在神邸的明媚阳光下生活,连叹息也成了生存的颂歌。然而,原初泰坦的精神虽然暂时被压制和掩盖,却并没有被彻底消灭,阿波罗/奥林匹亚诸神的胜利仅仅是暂时的和局部的,只有在多立克国家和多立克艺术之中,在对泰坦的、野蛮的本性的不断抗拒之下,才形成了阿波罗神真正的“永久军营”。然而泰坦只是在安详庄重的阿波罗的体内作暂时的喘息,力量积蓄充分之时,阿波罗神已然溃不成军。

  三、普罗米修斯:叛逆之神

  如果说奥林匹斯神打败泰坦巨怪的神话依然是阿波罗智慧的集中体现,那么在普罗米修斯的故事里,充满张力的精神冲突已经凸显,奥林匹斯的神山本身亦已开始悄然坍塌。普罗米修斯为人间盗来火种,火作为一种新兴文化的守护神,同样是智慧的象喻,然而对人类满怀伟大的爱的普罗米修斯却被宙斯缚于山崖,普罗米修斯的神话,一方面集中表现了“勇敢的个人的无限的痛苦”,另一方面则表达了“神的困境”,乃至“对诸神末日的预感”。普罗米修斯是一位叛逆的神,他虽然属于“阿波罗的父系”,却又是“狄俄尼索斯的面具”。

  而对于人类而言,火点燃了蒙昧的世间,却被视为对自然与神灵的侵犯,于是在转身回首的那一瞬间,人洞见了这智慧中饱含的罪恶,同时却又是充满尊严的罪恶。这是一种类似于原罪式的原始亵渎,或不可消泯的原始矛盾。普罗米修斯的神话因此包含了一个无比苦涩的思想:事物本质之中蕴涵着不幸,世界内心充满矛盾,因为泰坦般奋发向上的个体必然亵渎神灵。而普罗米修斯的智慧给人生的启示在于,他同时为人类的过错、以及由此产生的苦难作辩护。人类的不幸在普罗米修斯的神话里交汇成深重的悲剧精神,而交错混杂的种种矛盾与痛苦最终凝结成一句话:“这就是你的世界!这就叫世界!”

  四、西勒尼:你的智慧在于死亡

  西勒尼的智慧冲着庄重的奥林匹斯诸神喊道:“啊,滚开!滚开!”,他冷笑着感叹“可怜的浮生啊,命运多舛的孩子啊,你为什么要逼我说出你最好不要听到的话呢?那最好的东西是你根本无法得到的,这就是不要降生,不要存在,归于乌有。不过,对你来说,等而次之的东西是——立刻就死。”

  如果说阿波罗的精神是原始希腊人沉浸于梦与幻觉之后想象的救赎,对苦难人生的恐惧甚至变成了神邸光环笼罩下渴望生存的强烈意志;普罗米修斯的神话却交织了觉醒后的所有的矛盾与痛苦,并最终得出“一切存在既公正又不公正,在两种情况下都同样合理”的概念化结论语;那么西勒尼那一声尖锐的嗤笑则是骆驼背上的最后一根草,最深刻也最悲观的智慧,最终压垮了“希腊达观”与浅薄乐观主义。作为狄俄尼索斯的养育者和老师,西勒尼所具备的是截然不同于阿波罗的智慧,如果普通人是过于阴沉而严肃地看待了这一生命历程,有些人则明白在通向不朽的旅途中怎样超然地付之一笑,或者至少是高尚的蔑视,他们常常带着反讽爬向坟墓。

悲剧的诞生读书笔记3

  尼采的《悲剧的诞生》不急不慢地看完两遍,有人说看尼采的著作有强烈的快感,这本书尤其如此。因为激情的挣扎而充满热血,有非常鲜明的青春印记,观点尖锐独到,不,是惊世骇俗,当然还有意气风发和作为尼采第一本著作的生涩。但这也是他思想的开始,以后的论断都源于这部著作,或改变,或变形,或扩大,或深化……

  在尼采的世界观里,世界的真理是无常和残酷的,任谁见了都了无生趣。但是,不同于叔本华停留于悲观主义,尼采以满腔的勇气要超越悲观主义,寻找生的意义。他把眼光放在了所有民族的典范——古希腊文化,攫取了日神与酒神两种艺术形态,并把酒神奉为最高的神祗。在他看来日神和酒神两种冲动都源于世界的真理,但是日神是希腊人用来掩盖残忍现实的美好形象,因为靠着日神的幻影保护,才免于直视血琳琳的真相,才能引诱人有活着的强烈欲望。但酒神却直接映出赤裸裸的事实。在酒神精神里的人,个体化原理崩溃,无生存意志,处于无意识的极大痛苦及无比快乐中。

  而悲剧的诞生就在日神与酒神的碰撞中,日神的月桂碰了醉酒者,让他的无意识感受得于形象化、概念化,而他才得于看见。所以,希腊悲剧开始只是歌队,酒神的信徒们沉溺在酒神精神里,主角酒神只是被假设在场。后来酒神才被具体化为形象出现在舞台,而歌队则改为用于隔绝外部世界的屏障,但仍保留酒神信徒的性质。只是后来,酒神精神被驱逐后,歌队就退化为无关紧要的陪衬。

  尼采惊世骇俗的言论在于悲剧的破灭解释,日神与酒神的观点只能算是独特视角。本来日神与酒神精神都直接来源于大自然的感受,无关个人知识和经验,是大自然的回响。但是当科学观历史观追究因果关系和证据的时候,神话就破灭了。酒神赖以生存的乐土也就被毁了。

  酒神精神被苏格拉底的“理解然后美”,被世人无穷的求知欲和贪念逼到了黑暗的深渊。反抗酒神的结果也断送了日神艺术,之后所追求的艺术都是无生命的仿造品。这完全是反理性,反科学,反学术的极端态度。此话一讲,思想界学术界的极端愤怒使它对尼采这部得意之作保持沉默3个月之久,才爆发了浩荡的声讨。

  尼采看到悲剧文化的毁灭留下了巨大的空白,但他当时有完全的信心预告此精神将在德国高贵性格中再生。而被寄予希望者是当时与他有热烈友情的'音乐家瓦格纳,他的音乐体现了世界的声音,召唤神话,唤醒沉睡的悲剧文化,到达歌德、席勒等都未达到的地方,接过古希腊人的文化旗帜。

  他认为从日神、酒神、苏格拉底延伸出三种人:一种人被苏格拉底式的求知欲束缚住,妄想知识可以治愈生存的永恒创伤;另一种人被眼前飘展的诱人艺术美之幻幕包围住;第三种人求助于形而上的慰藉,相信永恒生命在现象的漩涡下川流不息,他们借此对意志随时准备好更普遍甚至更有力的幻影保持沉默。当然他说这三个等级属于天赋较高的人,他们怀着深深的厌恶感觉到生存的重负,于是挑选一种兴奋剂来使自己忘掉这厌恶。

  尼采说《悲剧的诞生》是“一部年青人勇气和年青人的忧伤的青年之作,即使似乎折服于一个权威并表现出真诚敬意的地方,也仍然毫不盲从,傲然独立。”他是一个可爱的叛逆者,这权威可以说是瓦格纳,也适合叔本华。崇拜偶像却个性倔强地保持自己的独特性,真心崇拜,真心迷恋,可也是真心叛逆。后来尼采与瓦格纳友情破裂,与写《悲剧的诞生》迷恋心境不同的是,后来他频频抨击瓦格纳,不但不把最高艺术形态悲剧文化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还称他为浪漫主义的虚弱者,而且认为错识瓦格纳是本书最大的错误。当然他与叔本华也决裂了,还有他大学时代不惜转学追随的导师李契尔因为对此书与社会一同沉默,让他难于接受,反应亦异常激烈,发出了一封语气傲慢的信。

  如果说,古希腊人永远是孩子,尼采也是个孩子~

悲剧的诞生读书笔记4

  《悲剧的诞生》贯穿全书的是对日神式思维和酒神式思维的思辨。要理解这部著作,核心就是明白尼采对这两种思维的阐述和偏向。那么关于“《悲剧的诞生》读书笔记”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尼采是德国现代著名哲学家。他出身于一个乡村牧师的家庭。父亲社会地位不高,但因与国王有故交,因此得到恩宠。尼采从小接受贵族特权阶级的教育,他们家中的生活方式也是贵族式的。尼采1864年进入波恩大学读书,一年后转入莱比锡大学,学习语言学和神学。他喜欢文艺,他后来的著作许多是以文学体裁写成的。

  尼采的哲学活动一般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

  1870年至1876年。这一时期他主要受到叔本华的影响。他这时的主要著作是《悲剧的起源》(1872)。

  第二个时期:

  1877年至1882年。这一时期他主要受了孔德和斯宾塞的影响。主要著作是《人性的,太人性的》(1878),《朝霞》(1881)。

  第三个时期:

  1883年至1889年。这时他力求摆脱其他哲学家的影响。独立创造自己的哲学体系。这时他的主要哲学著作是《扎拉图士特拉如此说》(四卷1883-1891),《善恶之彼岸》(1886),《道德体系论》(1887)。他的自传性著作《看这个人!》(1908)以及他哲学思想的总结性著作《权力意志》(1895,未完成)都是这时写出,死后出版的。

  《悲剧的诞生》是尼采的处女作,其内容是通过对古希腊悲剧艺术的起源、本质、发展、没落的研究,解释出他对艺术、文化、历史、社会、人行、道德等许多方面的基本观点。这部书第一次把尼采的唯心主义哲学——美学思想展现于世,是值得人们注意的。最大的成就在于它是一个总领的提纲。却几乎贯穿和概括了他本人所有的美学理论和哲学观点。其以后的诸多作品则都只是对《悲剧的诞生》的探讨和总结。文章自始至终都探讨着美学上的问题。由对希腊艺术中的悲剧艺术的评论和挖掘,引出日神和酒神的二元性冲动,进而提出作者的美学观点。

  在这本书里尼采开门见山的解释了希腊悲剧产生的内在机制。指出,是阿波罗精神和狄俄尼索斯精神。即日神和酒神。所谓日神精神就是沉湎于外观的幻觉,反对追究本体,日神的光辉使万物呈现出美的外观,制造一种幻觉,日神精神的潜台词是:就算人生是个梦,我们要有滋有味地做这个梦,不要失掉了梦的情致和乐趣。;所谓酒神象征着情绪的放纵,它的一种状态是一种痛苦与狂喜交织的颠狂状态.酒神精神要破除外观的幻觉,与本体沟通融合。酒神精神的潜台词是:就算人生是幕悲剧,我们要有声有色地演这幕悲剧,不要失掉了悲剧的壮丽和快慰。前者用美丽的面纱遮盖人生的悲剧面目,后者揭开面纱,直视人生悲剧。前者教人不放弃人生的欢乐,后者教人不回避人生的痛苦。前者迷恋瞬时,后者向往永恒。

  我们都很喜欢听音乐,而音乐正是日神与酒神精神的一种综合情绪的表露.尼采把悲剧看作是阿波罗精神与狄俄尼索斯精神而这的合成物。但是从实质上他更欣赏狄俄尼索斯精神。这也就是他所说的音乐精神。尼采认为,看悲剧时,"一种形而上的慰藉使我们暂时逃脱世态变迁的纷扰",通过个性的毁灭,我们反而感觉到世界生命意志的丰盈和不可毁灭,于是生出快感。现实的苦难化作了审美的快乐,人生的悲剧化作了世界的喜剧,肯定生命,连同它必然包含的痛苦与毁灭,与痛苦相嬉戏,从人生的悲剧性中获得审美快感.这就是尼采所提倡的审美人生态度的真实含义。”“重估一切价值,重点在批判基督教道德,审美的`人生态度首先是一种非伦理的人生态度。生命本身是非道德的,万物都属于永恒生成着的自然之‘全’,无善恶可言。基督教对生命作伦理评价,视生命本能为罪恶,其结果是造成普遍的罪恶感和自我压抑,审美的人生要求我们摆脱这种罪恶感,超于善恶之外,享受心灵的自由和生命的欢乐。”所以尼采有这样两句话:“艺术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来的形而上活动”,“只有作为一种审美现象,人生和世界才显得是有充足理由的。”

  《悲剧的诞生》主体部分又可以分为两大板块,前十五章为尼采文艺理论的阐释部分,十六章到最后则是将前文提出的文学、美学思想在德意志文艺复兴中的方法论应用,故而下面的内容概括以第一板块为主,后十章的内容与前文多有重复,可以用于对前面概念的佐证和解释。而由上文可见,尼采《悲剧的诞生》存在着两个层次,首先是对古希腊悲剧起源的探讨以及由此生发的对现代理性主义的批判,另一层则是潜藏在这些讨论背后的、真正的内核——审美对于人的存在之意义的决定作用,即所谓“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的最初形式。后者是尼采美学的核心,是我们理解其日神-酒神理论的基点,是贯穿全书的一条线索。

  关于尼采《悲剧的诞生》,学者周国平有过一段概括:“关于《悲剧的诞生》的主旨,尼采原来一再点明,是在于为人生创造一种纯粹审美的评价,审美价值是该书承认的唯一价值,‘全然非思辨、非道德的艺术家之神’是该书承认的唯一的‘神’。他还明确指出,人生的审美评价是与人生的宗教、道德评价以及科学评价根本对立的。……后来又指出:‘我们的宗教、道德和哲学是人的颓废形式。相反的运动:艺术。’可见,‘重估’的标准是广义艺术,其实质是以审美的人生态度反对伦理的人生态度和功利(科学)的人生态度。”

  尼采在写作《悲剧的诞生》时还出在叔本华哲学思想的影响之下。尼采在本书第五节中,应用叔本华音乐哲学的观点,说道:“我希望我是在他自己的意志下认识他的。”在第四节中显示提出一个概念——“永在痛苦和矛盾的‵原始太一'”,又称“存在的基础”这与叔本华的把宇宙看作是意志的表象观点十分相似了。果然在第十六章中,他就明确的提出“我们可以称世界为具体的音乐,正如我们称它为具体表现的意志”,暴露出了他的唯意志论的观点。后来提出“权力意志”的命题已经在此显现出了端倪。而能够实现权利意志的所谓的“超人”,即“有艺术才能的专制君主,”他们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奴役群众。这种超人哲学也在本书中也有眉目。在第十八节中,尼采呼唤“一个具有大无畏眼光,具有指向那未经发掘的世界之勇敢冲力的新兴一代”,这是些非理性的“天才人物”是否认科学的普遍有效性和达到普遍目的的主张,并且开始打破所谓人类可借因果关系而探索宇宙的那种信心。这就是说超人在行动时无需理性的指导和制约,只需要抽象的意志和原始的本能。

  如果我们从世俗的角度来看,尼采的一生是不幸的,他的结局是悲惨的。他是一个失败者:他的思想的发展未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在他生活的年代能够理解他的人寥寥无几,可怕的孤寂始终包围着他;最后,病魔缓缓地悄然而至,甚至成了他的生命的一部分。反过来,人们也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他的患病与疾病的折磨,他的生平与著作都是无法想象的。

  尼采以艺术肯定人生,肯定生命的最高艺术,即悲剧,必将在生。默认人生的悲剧性质为前提的。悲剧的效应在于安慰个体的生存,使其达至自然地统一体内。阿波罗艺术则是以赋形的方式来赋予个体永恒的生成之灾,是一种瞬间存在的永恒化。

  尼采跟马克思和弗洛伊德一样。是对20世纪的精神生活起了最大影响的思想家。本书是尼采一鸣惊人的巨作,也是读者理解尼采美学和哲学的入门书,尼采自称这是一本为那些兼有分析和反省能力的艺术家写的书,充满心理学的创见和艺术的奥秘,是“一部充满青年人的勇气和青年人的忧伤的青年之作”。在这部著作中,尼采用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奥尼索斯的象征说明了艺术的起源、本质、功用以及人生的意义。

  在本书中尼采对现代文明进行批判。他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尽管物质财富日益增多,人们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僵死的机械模式压抑人的个性,是人们失去自由思想的激情和创造文化的冲动,现代文化显得如此颓废,这是现代文明的病症,其根源是生命本能的萎缩。

  尼采的生命美学带有其悲剧主义人生观的一面,但他并未因此否定生命的意义。他肯定人生和艺术。生命美学的要义就是坚持为人生而艺术。艺术就是提高强盛的生命力以战胜人生悲剧境遇的根本手段,它通过审美关照提高生命力,直面人生苦痛,战胜人生悲剧性,从而达到生命的充实和愉悦。所以,尼采说,艺术是生命的最高使命,最高价值。将人生及其困苦看作一种审美现象,才能使人敢于面对现实、直面人生。只有审美的人生才是真正战胜苦难的充实人生。

  尼采的生命美学把艺术生活与人生的关系提到了首位。艺术,这种“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来的形而上活动”成了实现拯救的可能,因为“它是使生命成为可能的伟大手段,是求生的伟大诱因,”艺术的产生是因为生存的需要,坚持为人生而艺术。这是尼采生命美学的要义。通过艺术,我们可以把热爱生命的酒神精神最大限度地张扬出来,从而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艺术是人对自己生命本能和强力感的激发和享受。它为人生进行了壮丽的辩护,它给人生带来了形而上的慰籍,使人感到生存是值得努力追求的。用艺术和审美的眼光看待人生,热爱生命。热爱尘世万物,审美的实现自我人生价值。

悲剧的诞生读书笔记5

  音乐已死。这宇宙与世界的底色调早在世人的漠然中为杂色所染。他本是酒神的灵魂,是这众生是这世界是这宇宙的灵魂,可从文艺复兴时期的歌剧开始,灵魂就不断被更深地亵渎;他本是宇宙大爆炸的伴奏,有了他才会孕育出现实,之后才是对于现实的描述,模仿与概念,而他们,那些所谓的艺术家,竟用音乐去模仿滥俗的情感,去模仿苍白的文字,去带上谄媚的嘴脸刻意营造空洞涣散的娱乐效果!音乐本是这世间的神,而无知而自大的人却令神去模仿自己。在过去的近百年中,巴赫犹能窥见神的一角,贝多芬用苦难与灵魂谱出的音符恍若千年前希腊的神谕,但百年以后的今天呢?贝多芬已死,巴赫已死,音乐已死,灰也不剩。

  诗已死。这基于“音乐情绪”的情感释放,文字只不过是承担的载体以及使情感含蓄的通道。那些源自本性的原始呼喊,那些日神光影下的梦境形象,却被这些当代诗人张牙舞爪的笔,矫揉做作的字符(已不配称为文字),牢牢地钉在冰冷的纸上。屈子行吟于泽畔,唱的是不屈的调子;太白斗酒诗百篇,书的是灵魂的交响。他们自是人生的英雄,是希腊式悲剧的'主角,而那些诗篇正是他们在台上用生命吼出的唱词,是人生悲剧的表达与模仿。而屈原投江,诗仙捉月,诗也便追随去了水月之间,因为人间再无诗人,因为人间已是符号的天下。

  艺术已死。当人世间的审美者得意洋洋地认为艺术是在自己手上诞生时,是否便意味着人世间已无人懂得艺术的真正面貌?我们只不过也是真正创作者的另一件艺术品罢了,而一件不懂得站在正确角度欣赏自己的艺术品,终究只有被砸烂的下场。

  此时,作为最高形式艺术的希腊悲剧,那日神与酒神执笔共同挥洒出的悲剧,那诗与音乐编织交响而成的悲剧,又怎能苟活于这不懂本质,没有灵魂,任凭欲望、自大、个体意识肆虐的疯狂的人世间?!

  所以悲剧已死。

  而在不见帷幕的戏台上,在迷雾重重的人世间,我们又将何去何从?

悲剧的诞生读书笔记6

  当我在哭泣

  “以此文献给送这本书给我的丁盈盈女士”

  “知识扼杀行动,行动离不开幻想的蒙蔽”——题记(尼采《悲剧的诞生》)

  我已经无法压制自己的情绪,此时我的心中存在的担忧。我怕我在《悲剧的诞生》中所看到的、所预测的尼采将会走的道路被证实,那么尼采诠释着酒神的精神,让生命哭泣着。

  人生与世界本是无意义的,那么我们将以何种理由支持我们活下去呢?虽然问理由与目的、价值一样荒谬。但是这就是人,这就是活在苏格拉底式阴影下的人。一个日神,一个酒神。我从一开始阅读这本书,就已经深深地确定这本书讲的不仅仅是美学或者艺术。他讲的就是人生。日神,光辉的形象,即那些我们一直在追寻的目标与典範。酒神,根植于人的本性之中,即人最具生命力的部份,我想酒神会成为尼采让人们活着的工具,但是在这裡我担忧的是酒神是否也会成为幻象。

  在我看来,尼采一针见血的指出的就是在过往之中,人们就是在追寻日神,追寻那般的永恆。但是我会告诉你的是,日神不过是爲了让人活着自身所製造出来的幻象。但这样的幻象的例子,直指两者:苏格拉底(柏拉图)和基督教。柏拉图的理念世界被他看做是真实的永恆的世界,而现实的世界被他看作是虚假的世界。苏格拉底就是这种思维极端的人,《申辩篇》中的求死,说是爲了真理,实际上为的便是永恆。死亡是永恆的,真理对于他而言也是永恆的,所以对他而言死得其所。但是这是我们想看到的吗?不、这是对生命的否定。他仅仅肯定了死亡,而没有肯定生命。生命虽然是不断变化中的,但是并非是虚假的。理念世界是不存在的,我们要回到现实的世界之中。在尼采的书中我看到了类似Bataille的思想,“肯定生命,连同它必然包含的痛苦和毁灭,与痛苦相嬉戏。”而尼采值得是悲剧对于生命的肯定,在我看来也就是酒神与日神的统一对于生命的肯定。苏格拉底如此的人,或许真的是所谓真知灼见吧。但是我认为苏格拉底仅仅是爲了追求永恆而非看到生命的短暂而无意义。“知识扼杀行动,行动离不开幻想的蒙蔽”是尼采对于哈姆雷特的理解,这裡的知识当然指的是希腊的知识,对于真理追求的知识,对于永恆的眷恋。

  而基督教从一开始便与尼采相悖,认为人生而罪恶。这无疑是一种欺骗不是吗?一种纯日神式的欺骗。生命无所谓性善、性恶,生命本身不能涉及伦理的範围。基督教于此同时又给予我们一个彼岸世界,就像Bataille所说的那样,人生而是不连贯的孤独的个体,人们渴望着连贯。正像我想说苏格拉底一样,我认为基督教同样也是如此,他让人们追求的是永恆的生命,而非让人们否定生命的价值,以这样的幻象让人们活着。也就是如此,他们才会说真正的只有一个,就是那个被钉在十字架上的。他才是那个真正意义上实践了对于永恆生命的追寻的人,否定了短暂的生命。

  我的担忧是当尼采戳穿了日神幻象的真相之后,我们所面对的可以依赖的便只剩下酒神。酒神所带来的中东会使得个体的人自我否定而復回世界的本体,让人们迸发出活着的衝动。但尼采这么做正是我所担忧的,我以为酒神是动力,而日神是目的。当日神消失之后,酒神的动力会使得人们在大雾中狂奔,没有方向,没有目的地,没有栖居的地方。摆在尼采面前的道路并不多,或者他会告诉你其实日神只是酒神的另一面,从而保存日神的意义。或者告诉你连酒神都是虚假的。但是我更倾向于前者,尼采会告诉你我们需要趋向酒神的人,一个在野兽与人之间行走的人,以此让人们活着,让人们专注于着短暂的变化的人生。

  昨天在严老师的.讲座上听到尼采说的这么一句话“你可追求虚无,也不要无所追求。”我想这或许是对我答案的认可吧。日神或许就是这裡讲的虚无,哪怕知道他是幻象,但是也要去追寻。因为这便是让人们活着的唯一方式。

  人生亦是悲剧本身,是在阿波罗与狄奥尼索斯的联盟。世界不断的创造又毁掉个体生命,,这裡的个体的生命就像Bataille所讲的不连贯孤独的生命一般,需要被打破。需用集体的力量去实现。我们打破了幻象的面纱,睁开眼睛看着真相的人们会如何的选择?这便是尼采要为人类所做的。当然我仅仅是从这一本书进行猜测,生命意志的提出(可能类似酒神精神)的存在,就是爲了拯救人们。我们抛弃科学与道德来指引我们的人生,我们将实现自我的自由意志。但是与此同时尼采或许会唿唤我们回到“梦”中,去在虚无之中做梦,并且津津有味的做下去。

  我能够感受到尼采的彷徨与无奈。我知道是什麽让尼采走向疯狂,因为这般的真知灼见让自己走入了无法解决的困顿。

  《悲剧的诞生》不是在讲艺术,是在讲哲学与人生。当人们打着追求日神的旗子,为的是实现酒神肤浅的欢愉时,我觉得他们深深的误解了尼采。这样的神,根本不是酒神与日神,仅仅是人们心中无处搁置的慾望。

  人生或许就在这醉与梦之中。理性会以最不理性的方式告诉你自己的荒谬,并证明着荒谬。去证明日神的作法,只能让我称讚日神的力量是多么的大。酒神那般自我丧失的效果去让人们有些厌恶,但我却认为这是一件如此严肃的事情。宙斯给予了禁忌,普罗米修斯则是逾越着,在这个过程中给予了“火”的升值,人们便是通过亵渎来获得人们追求的尽善尽美的物体,当停止这样的亵渎,人们将看清永恆的本质。日神不断地在歌颂现象的永恆来克服个人的苦难,而酒神则在唿吁着做一个永远创造、永远生机勃勃,永远热爱现象变化的人。如此的对立,却看到了统一的契机。就是在这样的契机下,人们活了下来。

  我的思绪其实已经渐渐变得很乱很乱。我需要确证我的想法,我要追问尼采。否则我的哭泣也变得毫无意义。

  感谢一中老师还有东海哲学系几位同学在我理解尼采中提供的啓发。

悲剧的诞生读书笔记7

  《悲剧的诞生》是尼采第一部产生重大影响力的哲学著作,该书涉及的是哲学中的重要分支——美学。在这一领域,学术界一向重视黑格尔、帕克以及后来的本雅明、阿多诺等人的研究成果,尼采的这一著作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然而,《悲剧的诞生》一书却一直为艺术家和诗人们推崇。仅以我们中国为例,鲁迅、周国平、郭沫若以及现在的“新裤子”、“超载”等摇滚乐队都曾对这一著作产生过浓厚的兴趣。撰写《悲剧的诞生》时,尼采还是一个意气风发、初露头角的青年学者,然而仔细阅读这本书,你会发现他不仅阐述了西方艺术的源头,而且也为他自己的悲剧命运写好了注脚。也许这本书的问世本身就意味着尼采悲剧命运的开始。

  尼采在书中把西方艺术的源头归结为日神情结和酒神情结,而尼采尤为推崇后者。酒神情结即迪奥尼索斯情结,此后一直为众多学者和艺术家关注,比如王小波就曾以迪奥尼索斯情结为题写过多篇杂文。在中国文化中,酒神情结也在诗人、隐者和失意者中十分流行。中国历史上最奇特的年代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那是一个国家分崩离析、战火纷飞的'年代,那是一个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极度尖锐的年代,那同时也是一个民族大融合、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年代。在那个时代,产生过一批令后来人神往无比的隐士。他们或不问世事、一心耕读,或放浪江湖、蔑视权贵,或庙堂为官、勤心修身。不管是“隐于野”的小隐,还是“隐于市”的中隐,抑或是“隐于朝”的大隐,他们都有着强烈的迪奥尼索斯情结。例如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先隐于朝而后隐于野)就是一个喜诗好酒、寄情山水的隐士,迪奥尼索斯情结在他身上展现无余;更不用说让无数文人向往的大隐组合“竹林七贤”了。在鲁迅先生的文章里,魏晋士人,自然可以以竹林七贤为代表,与药和酒是分不开的。竹林七贤中著名的刘伶(天地为屋,房屋为衣,赤裸终日)、阮籍(猖狂一生,难效长途之哭)以及他们的精神领袖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非汤武而薄周孔)都是终日与酒相伴的狂士。由此可见,酒神情结和日神情结的交织在中国文化中同样可以找到映射,然而耐人寻味的是,在西方,酒神情结在哲学家、音乐家、画家和诗人中都存在,而在中国,似乎主要是诗人钟情于酒(自然是以酒为命),而像著名画家吴道子、音乐家李龟年、哲学家朱熹,我们并没有听说过他们好酒的记载,这也许与中国儒家思想的深入影响有着很大关系。可见,中西艺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用“殊而不同”而又“殊途同归”来概括吧!

  尼采在书中对西方艺术的这一源头作了深入的阐述,并运用这一论断对西方历史以及现实中种种艺术现象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尼采和著名音乐家瓦格纳是好朋友,而在书中他对瓦格纳的音乐作了毫不留情的批判;尼采分章节对希腊、罗马的各方面的艺术文化进行剖析,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看法。尽管与黑格尔、帕克相比,尼采在美学上没有建立起自己的理论体系,他的论断和阐述多有随意性和主观性明显的缺陷,他的文字逻辑性和严密性也有待推敲(这方面的缺陷与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的经典著作《理解媒介:人体的延伸》有相似之处),但是他对西方艺术的分析,他在书中所体现出来的悲剧人生观,仍然深深影响了几代艺术家和文人。该书中许多看似随意、漫不经心的论断成为后来许多文人的座右铭或者信奉的箴言。

  在该书的末尾,尼采用悲凉的笔调写道:“就算人生是梦,我们也要有滋有味地做这场梦,,不要失去了梦的情致和乐趣;就算人生是悲剧,我们也要尽情地上演这场悲剧,不要失去了悲剧的壮丽和轰烈”。这句话成为许多喜爱尼采的文人、甘于孤独的斗士的座右铭,而同时似乎也为尼采孤寂而又悲壮的一生埋好了伏笔。尼采靠《悲剧的诞生》而成名,《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问世使他成为继叔本华之后“唯意志论”的代表人物,而他鼓吹的“生命意志”、“重建偶像”的超人哲学即使他成为德国哲学的领军人物,也给他带来了无数谩骂和污蔑。也许在他撰写《悲剧的诞生》时,他就已经预测到自己一生的悲剧命运。在他精神失常后孤苦的日子里,在他郁郁不得志、愤愤而终的时刻,甚至在他的哲学为俾斯麦和希特勒所所以解释、肆意篡改的年代,这一悲剧似乎一直在延续。这已经不只是尼采本人的悲剧,也是人类,是这个世界的悲剧。

悲剧的诞生读书笔记8

  在那个年代,唯一可以和酒神精神相对立的灵物,人谓苏格拉底精神。“就像在神秘主义者身上直觉与智慧过度发达一样,在这位天才的身上只允许逻辑天性过度负荷”,尼采如此评价道。这逻辑驱使他对希腊悲剧愈看愈不顺眼,怎么会有靠本能与直觉便可以成名的诗人与戏剧家?怎么会有如此“非理性”的艺术形式?他还在执念于自己的三个乐观主义公式:“知识即美德;罪恶仅仅源于无知;有德者即幸福者。”古希腊悲剧正是在他们的逼迫下跳入历史的洪流,背上缺少真知,充满幻觉,荒唐腐败的罪名。

  苏格拉底虽是逻辑天才,但他身上的逻辑冲动却对自己丝毫不讲逻辑,如奔腾的浪般不羁。于是他四处讲学,于是他触怒权贵,于是他不屈于传统宗教势力,于是他在雅典的法庭上受审。面对着死刑,他却显得格外宁静,光明磊落而从容赴死,迎着曙光被毒酒醉倒在宴席上。他最终还是脱离了作为表象的个体躯壳,在太一的'母体中获得永生。

  他的一生已然是一出不折不扣的悲剧:虽知自己的下场却依旧昂首高歌逆之而行,那生命的强度与升华直叫人看得如痴如醉。这是一位可敬的对手,他所追求的乐观主义与求知欲乃是为了挽救他本以为真理缺乏的世界,虽然在人生悲剧的本质面前他的坚持是错的。反悲剧的苏格拉底在本性与意志,也就是他一直抨击的酒神的雕琢下,成为了悲剧的苏格拉底并为萨提儿的歌队与狂欢者所传颂。可是后世他的传人们还是像这样,本着祖师爷的理想与初衷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的人生雕刻成悲剧么?

  现代的科学界应该认识到苏格拉底在创造所谓科学与知识这一概念时是为了造福众生,在不改这个世界本质的前提下为宣扬真理,而不是那些贪得无厌的乐观主义者手中用来谋私利的低劣工具。与那些自以为经纶满腹的学者一并,这些人懂得真理的目的不在于维护秩序,而在于改变规矩,他们狂妄的认为这些工具可以让他们脱离千万年延续的悲剧,跳出人的圈子而成为神。殊不知这样却带来了更多的流血与厮杀,以致人的求生本能降低,生命的强度减弱,悲剧的主旋律自是噤若寒蝉;个体意识的空前暴涨,更是促使了原始生灵母体的消瘦,悲剧的升华又如何延续?

  这些人终其一生却无法成为悲剧,所谓褒贬,仅此一句。

悲剧的诞生读书笔记9

  “一种形而上的慰藉使我们暂时逃脱事态变迁的纷扰。我们在短促的瞬间真的成为原始生灵本身,感觉到它的不可遏制的生存欲望和生存快乐……纵使有恐惧和怜悯之情,我们仍是幸运的生者,不是作为个体,而是众生一体,我们与它的生殖快乐紧密相连。”这是我所读过的阐述观看悲剧感受的最精彩的文字。鲁迅先生曾说:“悲剧即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简单的句子并不能描绘出悲剧的全部。而尼采却真正的道出了悲剧的本质,和我们取得了共鸣。我一向认同好的文字就是能与读者取得精神上的共鸣这样的观点。尼采就是如此,在本会枯燥乏味的理论书里用了如此生动直击人心的话语。

  略读过黑格尔的《美学》的一些篇章,黑格尔认为“艺术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他在书里写到:“(艺术)只有在它和宗教与哲学处在同一境界,成为认识和表现圣神性,人类的最深刻的旨趣以及心灵的最深广的真理的一种方式和手段时,艺术才算尽了它的最高职责。”当时读到这段文字时也十分受感动,无疑黑格尔对真正的艺术是给了很高的评价。但是在我看来,黑格尔在意的到底还是艺术所承载的思想和见解,还如同他自己所说的:“美的艺术对于了解哲理和宗教往往是一个钥匙。”在他那里,艺术是用来表现的,是用来表现真理的。而在尼采那里,根本就没有什么真理,而艺术是用来拯救人生的。

  世界如此纷繁复杂,在没有一个哲学家或是伟人能够明白昭示什么是真理的情况下,我们情愿相信尼采,也只能相信尼采。没有真理,因为我们从未看到,所以不得不放弃相信那所谓的彼岸。

  尼采说艺术的价值不在于他揭示了真理,相反在于他遮蔽了真理,在真理面前保护了我们的生命。在尼采看来,艺术只是一种谎言,但并不影响她的`地位,她是高于真理的,正因为她的存在,正因为她的欺骗,我们的人生才值得一过。

  从前看过许许多多的悲剧,当然不是尼采所指的希腊悲剧,只是一些悲哀的故事,甚至是些烂俗的煽情的故事,常常会因此落泪,因此也会好奇为何悲伤如此却也引人入胜如此呢?人们不是该回避悲伤与难过吗,人们不是喜欢喜悦的感受吗?曾读到过悲伤也能引起快感的心理学方面的说法,但如尼采所说那不是美学层面的,我也认为那不是本质的。从这本书里我才知道,原来个体的毁灭所强调的是世界意志的坚不可摧,是唤醒了我们与世界意志的共感。

  尼采似乎是崇尚虚无主义的,他的理论也让人相信虚无主义,但他不是消极的,从他的文字里我们可以体会到那种斗志昂扬,士气高涨,信心十足的愉快感受。他告诉我们的是酒神的世界观:由个体化的解除而认识万物本体是一体的真理,认识世界意志是坚不可摧和充满欢乐的永恒生命,领会其永远创造的欢乐,并且把个体的痛苦和毁灭当作创造的必有部分加以肯定。尼采的说法真的十分的撼动人心。他为人生所作的“辩护”精彩绝伦。这就是酒神精神,让人赞叹信服的酒神精神。

  在长长的寻觅旅途中,我们常被“人生的意义何在?”特别在遭受挫折与痛苦时,即便没有勇气放弃人生,却有可能放弃向上向前努力的机会。事实证明被颓败所打败的感觉并不好受,对于人生意义的困惑使人永远无法走出自己心底一次次的责问或是自我安慰的循环。关于人生的意义的追问本身就是无意义的,但尼采告诉我们,我们仍可以不被打败,而尼采的答案是我所见到的最好的答案。

悲剧的诞生读书笔记10

  读书时我就疯狂着迷尼采的思想和作品,老师只是在课上无意推荐过一次,让我们阅读不同译本,对比不同的思想背景和翻译风格,领悟译者所传导的不同思想和意境。那时候,我经常泡在图书馆里,一整天不出来,图书馆能找到的和尼采相关的书籍,一本都不放过,那时的满足和兴奋仍然让我念念不忘。那么多年过去了,这种感觉不再轻易出现了。认真回想,只有在我第一次抚摸女人光滑,细腻,白皙的身体,第一次洞房花烛夜的时候,才重新燃烧激情,有精力充沛,大脑充血的感觉,才第二次找到那种似曾相识的,触电一般的,大汗淋漓,浑身战栗的满足。除了尼采和洞房花烛,没有第三个人,第三种感觉可以与之相提并论。如果尼采泉下有知,请原谅我如此真实的感受,和表白,内心充满了虔诚的崇拜,绝无半点亵渎圣贤之意。

  读尼采的书,营养价值是毫无疑问的,不品尝尼采的思想盛宴,其实是一种人生经历的遗憾和缺失,这是不言而喻的。只是译著版本很多,这篇文章,我重点对比和分辨一下,如何慎重挑选自己感兴趣的风格和口味。

  我第一次接触尼采是从这本书开始的,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周国平不是翻译家,他是哲学家。这本书的前面,他写的那部分易懂,后面他翻译尼采的那部分原著更是通俗易懂,所谓译者与原作者的思想有差距是众所周知之的,所有的哲学家和翻译家都必须承认,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周国平在译完本书后不忍心结束,为了凑页数,掺杂了很多尼采著作的节选,而且那些节选没有丝毫的章法,甚至有的完全是断章取义。周国平是高产作家,写的书实在是太多了,难免有偶尔不尽人意的作品,况且他毕竟本行不是翻译,这种质量已经十分难得,不可再奢求。对比翻译风格:1.周国平译本的句式较短;杨恒达的译文是长句,大定语大状语,大排比句和从句,不太符合国人的阅读习惯和审美习惯。2.二位译者背景差异导致,对其中的一些句子的理解略有不同,但还可以理解。3.翻译的核心意思有重大差异,举个例子,周国平译本“在书名页上见到那被囚禁的普罗米修斯”,杨恒达译本则是“如何注视着扉页上被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小小一句话的翻译如此大相径庭,两位译者对尼采思想理解竟然差距这样悬殊。译者的思想居然可以影响一部作品的风格和思想到这种地步,令人咂舌。

  这本书是尼采的早期著作,书中大量使用论据、隐喻、华丽辞章以及气势恢宏的诗句,向哲学界展示出,自己是怎样的一个才华横溢的哲学家。尼采不把自己的文本局限在正统的理性中。他像诗人席勒一般,在语言的铁笼中突破自己,释放自己。这才是真正的尼采,真正的语言风格就是如此,狂妄不羁,才高八斗。他这个人的书面语言风格本来就十分晦涩,甚至经常使用诗一般的语言,这是尼采的个人语言风格,不是译者的风格。尼采喜欢使用大定语,大状语的长句和排比句,让很多国人都对译者非常不满意。但是我认为这种排比句更能显示尼采早期的汹涌澎湃的浪漫主义风格和非凡的`力量。杨恒达的直译更能体现尼采的精神世界和思想转折,如果放到大背景反观尼采的话,杨恒达的这个译本还是不错的选择。周国平把尼采的大长句的语言切碎了,得到了大多数国人的称赞和认可。的确可以帮助大多数人突破语言壁垒,更容易理解尼采,走近尼采。第二点,日耳曼民族的整体思维就是这样,他们的语言习惯和语法规则就是这样的。杨恒达追求直译,对于无法打破语言壁垒和习惯壁垒的读者而言,欣赏杨恒达直译的作品会很痛苦,如果能突破这些,感受尼采语言的气势和力量的话,杨恒达的直译无疑比周国平的意译更加吸引人,更加充满了力量。但是如果选择看尼采的书只是想了解他的观点,还是选择周国平这种顺口,清晰一些的版本吧。译者是直译,意译,各显其能。读者就各取所需吧,没有好坏之分,只是看自己个人的口味。

  值得赞美的不仅仅是周国平的语言比较中式化,很容易读懂。更重要的是,他是哲学大家,思想,论调,口气和哲学风格,大家都已经很熟知了。本书大体上翻译的不错,很爽口,不过很多都是周国平挑选的节译,不是尼采原著《悲剧的诞生》的全本。

悲剧的诞生读书笔记11

  “那世间最好的东西,就是不要降生,不要存在,成为虚无。不过还有次好的东西——立刻就死。”这是来自希腊的古老神话,是古希腊人的民间智慧,是大哲笔下希腊悲剧的民间来源。

  悲剧如尼采所云,是一种个体生命的本质,是对再伟大的个体也终将历经苦难而结束其生命历程的一声悲叹;但它同时也是一种快感,而这悲剧的快感正是从那种认识到生命意志的虚幻性的听天由命感中产生的。因为听天由命,因为极早地知道了结局,才会拥有放手一搏的勇气,才会在有限的人生之中将生命的欲望与强度肆意发挥到无穷,在世间万物的本质——音乐的驱驶下把灵魂唱出,竟也压制住了那骇人的悲叹,澎湃出了悲剧的主旋律。每当个体在瞬间的毁灭中涅槃成为太一世界万物众生的一部分,悲剧也便从此刻升华了。

  这古老的悲剧,正是日神与酒神两位大神的产物,日神沉湎于壮丽的`梦境,外观的幻觉,认为这可以令个体在苦难中忘记苦难,在黑暗里发现光亮。酒神却总是醉醺醺,疯癫癫,胡言乱语间便已道破世间一切真理,带领其追随者在真理间大醉酩酊,在黑暗中以自己为尺度前进向已注定的终点。两位大神,两名性格迥异的画家,终是无法背离音乐的本质约束,便在音乐的画板上各自挥洒。两种性格虽有争端却也在千百年中相互促进,于是希腊悲剧便拥有了酒神的本质,日神的语言与形象,以及太初所赋予的音乐灵魂。

  这究竟是上苍所赐予古希腊人的还是他们民间智慧的历久沉积?没有人知道该怎么说,就像没有人分得清古希腊人与悲剧而言到底是什么关系一般。他们是观众,是演员,是服从于悲剧的歌队,也是悲剧所述的英雄。也许世界上本没有看戏与演戏之分,每个人都需在人生的舞台生表演一出希腊悲剧,区别只在于有的人不知道,有的人因知道而狂妄,有的人因知道而退缩,因为他们不是古希腊人。只有古希腊人才能把悲剧演绎出日神与酒神的影子,才能在悲剧中窥见宇宙的深处。

  只是古希腊人已不再,酒醒日坠,悲剧已死。

悲剧的诞生读书笔记12

  《悲剧的诞生》是德国现代哲学家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1844-1900第一部较为系统的美学和哲学著作,写于1870-1871他的哲学的诞生地,是一本值得重视的著作。本书的中文译本可看《悲剧的诞生》,周国平译,三联书店1986年版。

  本书共25节,第1节至第15节讨论了古希腊艺术的起源、发展,悲剧的诞生,悲剧的主要特征,悲剧的灭亡等问题。第16节至第25节的主要内容是:结合近代文学艺术和文化的.发展,尤其是结合近代德国艺术与社会的现实,讨论了悲剧与音乐艺术形式的关系,悲剧的再生,以及在悲剧的再生中德意志民族所起的作用等问题。

  《悲剧的诞生》一书的最独特之处是对古希腊酒神现象的极端重视。这种现象基本上靠民间口头秘传,缺乏文字资料,一向为正宗的古典学术所不屑。尼采却立足于这种不登大雅之堂的现象,把它当作理解高雅的希腊悲剧、希腊艺术、希腊精神的钥匙,甚至从中提升出了一种哲学来。他能够凭借什么来理解这种史料无征的神秘现象呢?

  只能是凭借猜测。然而,他不是凭空猜测,而是根据自己的某种体验,也就是上述所谓“一种被确证的、亲身经历的神秘主义”。对于这一点,尼采自己有清楚的意识。还在写作此书时,一个朋友对他的酒神理论感到疑惑,要求证据,他在一封信中说:“证据怎样才算是可靠的呢?有人在努力接近谜样事物的源头,而现在,可敬的读者却要求全部问题用一个证据来办妥,好像阿波罗亲口说的那样。”在晚期著述中,他更明确地表示,在《悲剧的诞生》中,他是凭借他“最内在的经验”理解了“奇异的酒神现象”,并“把酒神精神转变为一种哲学激情”。

悲剧的诞生读书笔记13

  像韩寒这样的孩子在中国的路该怎样走?

  在看韩寒的书时,我的感觉就像在读钱钟书的《围城》,看得出其中的语言之辛辣,犀利和讽刺意味和钱先生几乎如出一辙。当然,从思想深度上来说还是有差距的。现在,我想探讨的是,韩寒这样的孩子在中国的生存状态。

  作为一个中学教师,我之前很久的教学理念是:如何将自己的学生很好的送进大学。为此,我曾经在自己教学时给学生大量介绍学习经验,并在教学中注重知识的传授。当然,也会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和学生一起寻找一些学习的快乐。可是,渐渐的我发现,学生中成绩好的那部分对所讲授的内容感到不能满足,所以常常会有一些意见。但是学习成绩一般或者偏下的学生又对语文学习中需要死记硬背的东西深恶痛绝。这样一来很多人就认为语文是枯燥乏味的。事实上,回顾自己多年来求学之路,在语文课上学到的.不是死板的知识,而是在其间积累的自己的思想。我的语文成绩好,从来不是由老师教出来的,就是两个方面:一是自己下功夫学习课本知识;二是广泛阅读,积累知识和思想。今天看到韩寒的文章,我就在想,现在的教育制度下,像韩寒这样的人在校园里是没有生存空间的。因为我们的教育培养的是千人一面,万人同心;培养的是能适应现代高考制度的各科齐头并进的"人才"而非有一门特长的"英才";也许这就是中国人中很难有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原因吧。但是,对韩寒,这样一个连高中都没有读完的人来说,在很多人眼中他不但是个异类,而且在很多年后,如果他没有成就,肯定会有更多的人对他嘲笑和讽刺,这就是今后他可能走的一条艰难的路。但是,如果他可以循着自己的路走下去并作出一些成绩,我想会有很多人手捧鲜花在前面迎接他。中国的国民就是这样一个只承认成功,不承认失败的群体。

  所以,我想,如果我有一个像韩寒一样的学生,我会对他说:走好自己的路,为了走得稳一点,少遭受一点风雨的打击,请先放弃自己的个性,先成为一个高考中可以征服对手的人,然后我会尽力帮助他去战胜高考。

  但是,现在我有一点疑惑,我们给孩子选择的路究竟是否适合他呢?

  听说韩寒在退学后,选择走写作的路,可是这条路上的坎坷又有多少?文学界昙花一现的人太多了,现在,郭敬明的热流已经将韩寒的光彩掩盖去很多,那么,像韩寒这样的孩子在中国的路该怎样走?

  在传统的中国式教育下,是人去适应社会,还是社会随着人们的需求而改变,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悲剧的诞生读书笔记14

  音乐不可能是一种意志,不然它就会被驱逐出艺术,因为意志本身为非审美(自然之美),但音乐却又显现为意志,因为音乐家需要表达音乐。

  抒情诗依赖音乐精神,恰如音乐无意志状态;文学创作也同样依赖音乐意志,因为古典音乐的世界不靠语言文字能完整表达——严格意义来说,都是美学的展现。

  一本介绍美学的书,艺术和美作为生命之本源的价值,即自由、独立、创造性;实在和书名扯不上什么关系,“悲剧”大概是从悲剧合唱团中产生的吧。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德国著名哲学家、语言学家、文化评论家、诗人、作曲家、思想家,被认为是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他的.著作对于宗教、道德、现代文化、哲学、以及科学等领域提出了广泛的批判和讨论。他的写作风格独特,经常使用格言和悖论的技巧。尼采对于后代哲学的发展影响极大,尤其是在存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上。在开始研究哲学前,尼采是一名文字学家。

  24岁时尼采成为了瑞士巴塞尔大学的德语区古典语文学教授,专攻古希腊语,拉丁文文献。但在1879年由于健康问题而辞职,之后一直饱受精神疾病煎熬。

  1889年尼采精神崩溃,从此再也没有恢复,在母亲和妹妹的照料下一直活到1900年去世。尼采主要著作有《权力意志》《悲剧的诞生》《不合时宜的考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论道德的谱系》等。

【悲剧的诞生读书笔记】上海花千坊相关的文章:

《悲剧的诞生》的读书笔记03-28

悲剧的诞生读书笔记03-08

悲剧的诞生读书笔记13篇03-08

读书笔记精选06-20

经典读书笔记06-23

经典读书笔记02-17

读书笔记03-02

读书笔记的随笔08-01

美文读书笔记11-07

经典美文读书笔记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