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羊的门》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羊的门》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羊的门》读后感1
《羊的门》是今年看完的第三本长篇,这也是第一次接触李佩甫老师的书,大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在惊叹其文笔细腻的同时也被故事情节深深吸引。写乡土人文的书很多,但像李佩甫老师这样细致全面而又复杂的却很少。全书以呼天成和呼国庆两个人经历为主线交叉叙述,回忆了呼天成是如何一步一步成为呼家堡的“牧羊人”,以及从呼家堡出来任县长的呼国庆在爱情和理想,责任与思想上挣扎下的艰难抉择。小说通过呼天成这样一个复杂多变的'人物深刻诠释了什么叫做“中国式社会”。
呼天成
呼天成无疑是一个成功者,面对村民们集体偷盗的行为他勇敢有胆量地去训斥众人并通过抓孙布袋这个典型警示他人;面对村民们集体迷信思想他有魄力去打破迷信,只身一人当众摔死那条带有‘小娥灵魂的鱼;面对村民的私有矛盾他以“斗私”的手段去转移矛盾,最终成功建立自己的权威。他通过一次次的试探,一次次的化危机为转机,使每一次的疑难杂症都变成了他建立威信的过程星星之火,有智慧,有胆量,有魄力,也有手段。
再者,呼天成是有远见的,他尤其善于经营人脉。面对落难的秋老,他敢出手援救藏匿于茅屋;他帮助有困难的人出钱出人出力,多方面投资经营人脉,面对时代的变化他也紧跟步伐,带领村民们办转厂,开工厂,修新房,最终也让村子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这里只长了一个脑袋”
可是整个呼家堡物质的丰富的同时却失去了思想,村民都已经失去了灵魂,唯呼天成马首是瞻,不会思考,也不想思考。人们都听他的,他说做晨操人们就做晨操,他说种带颜色的棉花人们就种带颜色的棉花,总之他就是对的,正如李相义来村里的那句评论“这里只长了一个脑袋”。
不可否认,呼家堡在这40年时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最初的小偷小摸,各自为阵,到后来的统一盖新房,修墓地,办工厂,村民的物质生活得到显著提高。但是他们在享受呼天成带来的物质生活同时也被他专制霸道的管理手段,夺去了思想也失去了灵魂,在这里,有呼天成和没有呼天成一定会是两个极端。
呼家堡命运
故事的结尾仿佛没有结束,但没有结局的结局仿佛也暗示了呼家堡的结局,这让我想起了天道里韩楚风问丁原英争与不争总裁位置的那一幕,丁原英的不表态就是最好的表态。谢丽娟来呼家堡找呼国庆的劝他离开,在他耳边私语应该是有了身孕,这在谢丽娟被抓审讯时有了暗示,而那一声炸雷正如这个孩子一样,炸醒了呼国庆。狗叫的消失与复现,呼天成为了与秀丫幽会杀了全村所有的狗,又为了克制自己的欲望而放弃了对秀丫的爱。呼天成死后,狗叫声回来了,呼家堡也不会再有第二个呼天成“杀狗”。
一切都结束了。
《羊的门》读后感2
小说以南街村的王洪斌、华西村的吴仁宝、大邱庄的禹作敏、七里营的史来贺等人为原型,塑造了一个典型性的人物——呼天成,人称“呼伯”。呼天成通过四十年呕心沥血的经营,打造成了一个有着巨额集体财产,村民家家富裕,管理高度政治化的村庄——“呼家堡”。在呼家堡,党支部书记呼天成俨然就是太上皇,村民虔诚地敬重他,无条件地服从他。呼家堡所在的县、所在的市、甚至所在的省,深居简出的呼天成在政界商界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在很多人看来,农民呼天成的一生取得了辉煌的成功。我认为,若说这位村支书成功了的话,一是他四十多年如一日地苦心经营,二是他能克制自己的各种欲望,包括爱欲,三是他不惜一切代价的人才投资。
人的一生只要持之以恒地做一件事,经得起种种诱惑,能够克制各种欲望,就有可能把这件事做得像模像样,这里不再赘述。让我感佩的是呼天成的人才经营,只要是他看准的人,哪怕是遭难的干部、犯了错误的'下乡知青、落魄的专家、家境贫寒的穷学生,他都不求任何回报,不惜一切代价地帮助他们走出困境。若干年后,这些人都走上了重要的岗位,他们不忘呼伯呼天成当年的大恩大德,想尽一切办法回报呼天成,回报呼家堡。靠着这些人的关照,呼家堡迅速成为一个很有实力的经济体和政治体。有了经济实力作为后盾,呼天成对内对外更是如鱼得水。
就经商来说,呼天成是外行,他不熟悉商场,不懂得商业运作,他所经营的实际是一种“人场”,经营“人场”靠的是对人生的洞悉,对人性的把握,靠的是敢于人才投资。商场中对瞬息万变的商机的捕捉和运用;战场上的“知己知彼”,“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官场上人心向背的运作,都需要参透人生,看透人性,从这个意义上讲,所有的社会科学都是“人学”。
教育强调人心对人心的感染,强调对人性的向善引领,其前提是对人性的理解和期待,其目的是对人生的幸福关照。现实中,我们的教育往往对人的理解,对人的关照不够,我们过于关注课程和教材,缺乏对学生的研究。比如,单亲家庭的子女有什么心理特征?干部家庭和商人家庭对子女的影响有什么不同?特困的家庭环境会造成学生什么负面和正面后果?父母双方都性格内向,其子女会内向到什么程度?厌学心理产生的机制是什么?等等等等.目前,这些方面的实验报告、课题和论文还比较少见。
这样想来,我又不禁假设,如果呼天经过培训成做了教师,那会怎么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