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导语:语文是所有科学的基础,而语文则是这个基础的基础。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阅读(9分,每小题3分)
读下列文字,完成1-3题
美丽是美丽者的墓志铭
何月
美貌,虽然和能力无关,但却会左右我们对人的感觉。
1974年,心理学家兰德和赛格尔就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找了一些男人来看论文,要求他们看完文章后给出评价。文章的最末页贴着作者的照片:有俊有丑,但都是女性。最后发现无论这些文章实际上质量如何,那些漂亮、有魅力的女作者所写的文章,通常被认为是好文章。
实际上,文章并非那些女人所写,只是实验者在文章最后随机贴了一些女人的照片。
为了证实这个观点,实验者又找了一些人来假扮法官。他给了“法官”们三组罪案资料,上面写的罪行程度都相等。其中两组后有罪犯的照片:一组眉清目秀,另一组,则面目可憎,第三组不附照片。请“法官”们对这些人定罪量刑,结果也是同样:第一组多被判“无罪”,第二组则多判“有罪”,第三组处于两者之间。
心理学家阿伦森也组织过类似的实验。他把大学生分成两组,分别听取同一个女大学生的答辩。在其中一组发言时,女大学生刻意打扮,显得很漂亮。在另外一组则把妆都卸掉,不再具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实验结果是:尽管发言内容相同,但在第一组时发言更能说服人,得分也更高。
事实上,人的面貌俏丽或是丑陋,与其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并无关系,但是人们总是倾向于那些美丽的人。在交往中,人们往往会凭对方的相貌而推测其人格及成就,从而发生认知上的偏差。
俊男美女有福了。找工作占便宜;答辩占便宜;就连犯了罪,也会被从轻判决。
且慢高兴,还有一个类似的实验,却是相反的结果。它告诉大家:美貌也不是永远的通行证。
1975年,赛格尔又做了一个实验,这次他同样找了一些志愿者做法官,卷宗背后同样附上了各式各样的女性照片。但是其中一些女性犯的罪是盗窃,另一些则是诈骗。结果发现,“法官”们对盗窃的美女很宽容,她们的刑期比不漂亮的盗窃犯短。这与以前的实验结果相同。但是对于漂亮的诈骗犯,法官所判的刑期却比不漂亮的更长。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法官们认为,诈骗犯是在利用自己的美貌来实施犯罪。当美貌变成犯罪工具时,非但得不到宽容,反而会遭到严惩。
生就一副好面孔,自然是件可喜可贺的事情。平日里行为做事,也比其他人便利许多。但是加州大学对600名学生的学习成绩做了统计分析发现,漂亮的女生比一般女生的成绩低14分。“越漂亮,越容易受到社交约会的干扰。”研究员这样下的结论。
天生的容貌,很难改变,但自身的修养是可以改变的。美丽并不能走遍天下,自己素质的提高才是硬道理。当人们看清“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本质后,就会更快地逃开。林肯说:“四十岁以后,每个人得对自己的相貌负责。”把忍饥挨饿、动美容手术的时间拿出来,尝试了解自已的心灵,能让自己温柔又善良。虽不美,却有一身浓浓书卷气的女生,未必便输给浓妆艳抹的俏丽女子。毕竟,美丽是美丽者的通行证,但同时,美丽也是美丽者的墓志铭。
——摘自《各界》
1、根据文意,下列对“美丽是美丽者的墓志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倾向于外貌美丽的人,且往往根据对方的相貌而推测其人格及成就。
B、天生的好面孔,在平日里行为做事,也比其他人便利许多;但越是漂亮的人在社交约会或其他场合反而越容易受到干扰。
C、美丽并不能走遍天下,自己素质的提高才是硬道理。如果只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那么,最终逃脱不了被人逃开的厄运。
D、天生不那么美丽,如果能利用业余时间,尝试了解自已的心灵而让变得温柔善良,即使一身浓浓书卷气的女生,未必便输给浓妆艳抹的俏丽女子。
2、依据文意,下列解说或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心理学家兰德和赛格尔在1974年所做的找些男人看论文的实验和心理学家阿伦森把大学生分成两组,分别听取同一个女大学生的答辩是为了说明那些漂亮、有魅力的女人给人以好感的观点。
B、1975年,心理学家兰德和赛格尔又一次实验的结果表明,“当美貌变成犯罪工具时,非但得不到宽容,反而会遭到严惩”。
C、加州大学对600名学生的学习成绩统计分析发现,天生好面孔为平日里行为做事带来许多便利的同时,越貌美的人自己的社交约会越受干扰。
D、林肯说的“四十岁以后,每个人得对自己的相貌负责”,这话告诉我们,人的容貌不可能一辈子保持靓丽,及时学会提高自身素质,那才是真正的美丽。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的美貌与人的能力无关,却能左右人们对人的感觉。
B、在日常交往中,由于人们往往凭对方的相貌而推测其人格及成就,认知上就有可能发生一些偏差。
C、美貌也不是永远的通行证,漂亮,有时还会成为社交约会中的干扰或障碍。
D、容貌的丑或美是天生而来的,很难改变,但自身的修养是可以改变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4-6题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63年前,一位17岁的教会中学的女学生写下了这句话,没有人意识到,这是一段传奇的序幕。63年后的今天,无数的人甚至说不清是为她的文字所折服,还是为她的传奇所吸引。这就是张爱玲。
1921年9月,张爱玲出生在上海一个大家族里,尽管她的抽烟讨小老婆早早成为生命空壳的父亲和崇尚西方生活讲自由独立的难免缺了些温情的母亲的组合在那个年代里并不鲜见,但是她的那位叫李鸿章的外曾祖父和叫张佩纶的祖父却成为日后“张迷”们认定她出生不平凡拥有贵族血统的明证。
由于父母间的争吵和战争,张爱玲的童年并没有获得足够的关爱。但文学给了她巨大的安慰,她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读《红楼梦》等文学名著以及父亲随手扔在公馆里的大大小小的报纸和刊物。9岁的张爱玲就开始投稿,她的第一笔稿费是五块钱,她用这笔钱买了一支口红,试图用来为自己的童年增加一点色彩,她成年后还念念不忘。事实上张爱玲的眼睛里从来就没有缺过色彩,她对颜色的敏感几乎是天生的,她的童年是在色彩中一点点摊开的:金色的小花瓷罐、黄红的蟠桃式瓷缸。
张爱玲上了中学,父母离婚,起先她随了父亲,继母的进门很快使她的小姐身份暧昧不明,尽管她十二三岁的涂鸦里就有盛大时装表演,尽管她发誓“要穿最别致的衣服周游世界”,但她只能穿继母旧棉袍,“穿不完得穿着,就像浑身都长了冻疮,冬天都过去了,还留着冻疮的疤”。继母的折磨远不止此,一次,为了一点小事诬陷张爱玲,遭到父亲的毒打,被囚禁在一间空房子里,她看到了“板楼上的蓝色的月光,那静静的杀机。”于是有了第一次出走——对家的告别。从此,她自我封闭的内心更充满了敏感和警惕。
母亲的接纳并没有带给张爱玲渴望的温暖,但至少使她学会了自立。中学毕业时母亲让她选择:“嫁人”还是“读书”?张爱玲选择了后者,我们无法揣测母亲的不幸婚姻究竟给了她多大的影响,但她明显对婚姻心怀恐惧,在毕业调查表的“最恨”一栏,她赫然填着“一个天才的女子忽然出嫁了!”然而读书却并非一帆风顺,张爱玲考上了伦敦大学,却只能懊恼地去了香港,因为抗战的爆发让她不能远行,当她已被殖民地的特异风情所吸引的时候,她的港大生活也在炮火中戛然而止了。
1942年的下半年,张爱玲回到了上海,她和姑姑一起搬进了静安寺附近的常德公寓。新的公寓好像风水很好,或许是她得到了她一生中少有的平静时光,而且还有一点小小的却很强烈的成名的渴望,“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年仅二十多岁的张爱玲文思如涌,写下了许多著名的小说,一时名声大噪。更奇的是她在尽情地享受成功的快乐的时候,她仍旧不忘说“个人即使等得及,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如果我最常用的字眼是苍凉,那是因为思想背景里有这种惘惘的威胁。”
尘世有多么繁华热闹,张爱玲随手轻轻一揭,却让我们看见繁华似锦的幕布后哀凉的人生荒漠。在一般的感觉里,苍凉就应该是灰蒙蒙的那种,有些恍惚,有些迷离,而她的苍凉偏不如此,五光十色的,温暖的,舒适的,但后来总归让你沉下去,沉下去,成了朵云轩信笺上的一滴泪珠。成了朵云轩信笺上的一滴泪珠也不要紧,好歹仍是一个红黄的湿晕。张爱玲笔下的苍凉总是湿润的,才分外的动人。于是,烂在紫色缎子屏风上的鸟至死也在织金的云朵里,一座黑漆漆突兀而孤单的半山中的园子也成了凭空擎出的一只金漆托盘。
——节选《张爱玲:一个错爱了一生的苍凉传奇》 有改动
4、根据文章内容,以下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5分)
A、“迷”即狂热爱好者,类似现在某歌星或某影星的fans。文中的“张迷”系指特别喜欢张爱玲作品的热心读者。
B、“父母的争吵和战争”中的“战争”,作者大词小用,借以表明父母间的争吵之多,冲突之甚,矛盾之深。
C、张爱玲天资聪颖,9岁时第一次投稿就获得成功并得到有生以来
的第一笔稿费,虽然只有5块钱,但给了她莫大的鼓舞。
D 、继母因为小事诬陷张爱玲,而遭到父亲的毒打,被囚禁在一间空房子里,张爱玲便有了第一次出走,因而自我封闭的内心更充满了敏感和警惕。
E.因战火张爱玲辍学回到上海后从事文学创作,渴望成名的强烈愿望成为她创作的强大的动力源泉。
5、如何理解文中画线的句子“尘世有多么繁华热闹,张爱玲随手轻轻一揭,却让我们看见繁华似锦的幕布后哀凉的人生荒漠”的含义?(4分)
答:
6、张爱玲小时候就发下宏愿:“八岁我要梳爱司头,十岁我要穿高跟鞋,十六岁我可以吃粽子汤圆,吃一切难以消化的东西。”她在小学得到生平第一笔稿费,可她居然用来买了一支小号的丹琪唇膏。她甚至还说:“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透过这些语言,你觉得张爱玲“俗气”吗?请结合对张爱玲的了解说说看法。(5分)
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12分)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7-9题
荷花岛
魏得胜
荷花岛之小完全可以用一个巴掌来形容。别看岛小,它却三面设桥,且都是古朴的小拱桥。我常常站在翠堤桥上西望,有一次竟对孩子说:“喏,看到前面那幢白房子了吗?那就是咱们的家。”我写文章,倘关乎人文与性情,就会落款“于荷花岛畔”这样的字串,以添文意之美。
到得夏秋两季,依荷花桥而东望是满眼满眼的荷花,间以浓得化不开的垂柳,至少我会有那么一种强烈的欲望,恨不得扑入其中、化入其中。除此之外,没有任何言辞可以形容那绿色之美、那荷花之美。面对让人不知所措的佳境,你惟有站荷花桥上极目远眺,直到把远处教堂的塔尖收人眸底,心方平复。当教堂的钟声传人耳膜,你闭上眼睛,会不由自主地想到滕格尔的《天堂》……
小岛上的三座拱桥,当数芦苇桥最年久。那桥面是由若干两米多长的.青石板铺就的,桥两头各有两个石狮子,因为常有人坐在那里玩耍,石狮子的头光亮可鉴。在桥的一侧,是一簇一簇的芦苇。春日开怀,这里另有一种景致,岛上的垂柳泛着翠绿,经风一撩,婀娜得让人不忍举步而去。与芦苇相连的是那成片成片的荷,在芦苇与荷花下穿梭着一只又一只的野鸭子,湖里的微生物,把野鸭子们养得毛色光滑,体态臃肿。人到那个程度,早鸭步了。可野鸭不同,任它吃得多肥壮,仍能从这片水域,飞到另一片水域,让人好生羡慕。我常常坐在这芦苇桥上,风抚我面,我抚狮头,眼在垂柳、芦苇与荷花间慢移。
有一天,我坐在这芦苇桥上,看见几只小鸟,在绿油油的芦苇上嬉戏,它们对桥上来来往往的人视而不见。其中有只小鸟,也就桃核那么大,很显然,它出飞未几。这只小鸟沿着一株弧形芦苇,一蹦一跳地由下往上。那株芦苇,随着小鸟的一蹦一跳,而一颤一悠。它真能干,就一直跳到芦苇的梢端,那动作滑稽可爱。另几只大一点的鸟,想来是这只小鸟的父辈,在芦苇丛里,上跳下窜,它们从一株芦苇跳到另一株芦苇上,犹如《藏龙卧虎》中的武侠人物在竹梢上的一弹一弹。不,是人如鸟,连粗枝大叶的武林中人,都向往鸟一样的生活,那怕是打斗中,也心存“像鸟一样的快活”之念。我也常常羡慕鸟。
后来,这荷花岛上开了一家餐馆,经营过桥米线。这可真够名副其实的,你只要上岛吃这口美食,就必须过桥,可不过桥米线了吗?而这餐馆,是岛上推一的建筑,原是废弃了的一个二层小楼,雕梁画栋流丽飞檐,典雅与古朴的,与这荷花岛倒也匹配。未开餐馆前,每年的中秋,我都会与家人上岛,在这小楼上赏月。孩子喜爱的红灯笼,就挂在沿楼脚拔地而起的树枝上,灯笼有多大,月亮就有多大。那种感觉,也的确独一无二。因为餐馆的缘故,此情已然成追忆。
出这荷花岛向东南方向走,就会路过一个燕子桥,在那里有几棵很大很大的松树。倘若是在夏秋季节到那里,稍微抬拾头,就能看见松树枝头,果实累累。每见,从来都是一惊一咋的:“看那松果,多像一个一个并排而立又憨态可掬的小鸟呀!”孩子则为之取名“松子鸟”,它们“出飞”的日子,就在金秋,那时,爱松子的人们,当满口飞香了。
摘自《南方日报》2006年10月14日
7、下列对文中“荷花岛”的说明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岛小,三面设桥,历史悠久。
B、 重点写芦苇桥周围的景色最能展示荷花岛之美。
C、 突出荷花岛的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D、 表达了作者对荷花岛的喜爱之情。
8、第5段,写经营过桥米线的一家餐馆。按理说,有了餐馆这里便吐露了生机。作者却说,因为餐馆的缘故,此情已然成追忆。你是如何理解作者这种感情变化的?(4分)
答:
9、作者在写尽岛中三桥后,结尾处还补写了岛东南方向的“燕子桥”,这样写是否有画蛇添足之嫌?请说明理由。(5分)
答:
二、古诗文阅读鉴赏(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0-13题
陆慧晓,字叔明,吴郡吴人也。清介正立,不杂交游。会稽内史同郡张畅见慧晓童幼,便嘉异之。初应州郡辟举秀才卫尉史以母老还家侍养十余年不仕。太祖辅政,除为尚书殿中郎。邻族来相贺,慧晓举酒曰:“陆慧晓年逾三十,妇父领选,始作尚书郎,卿辈乃复以为庆邪?”
太祖表禁奢侈,慧晓撰答诏草,为太祖所赏。武陵王晔守会稽,上为精选僚吏,以慧晓为征虏功曹,与府参军沛国刘琎同从述职。行至吴,琎谓人曰:“吾闻张融与陆慧晓并宅,其间有水,此水必有异味。”遂往,酌而饮之。庐江何点荐慧晓于豫章王嶷,补司空掾,加以恩礼。安陆侯缅为吴郡,复礼异慧晓,慧晓求补缅府谘议参军。时陈郡谢朏为左长史,府公竟陵王子良谓王融曰:“我府二上佐,求之前世,谁可为比?”融曰:“两贤同时,便是未有前例。”子良于西邸抄书,令慧晓参知其事。
隆昌元年,徙为晋熙王冠军长史、江夏内史,行郢州事。慧晓历辅五政,治身清肃,僚佐以下造诣,趣起送之。或谓慧晓曰:“长史贵重,不宜妄自谦屈。”答曰:“我性恶人无礼,不容不以礼处人。”未尝卿士大夫,或问其故,慧晓曰:“贵人不可卿,而贱者可卿。人生何容立轻重于怀抱!”终身常呼人位。
建武初,除西中郎长史,行事、内史如故。尚书令王晏选门生补内外要局,慧晓为用数人而止,晏恨之。吏曹都令史历政以来,谘执选事,慧晓任己独行,未尝与语。帝遣左右单景俊以事诮问,慧晓谓景俊曰:“六十之年,不复能谘都令史为吏部郎也。上若谓身不堪,便当拂衣而退。”帝甚惮之。后欲用为侍中,以形短小,乃止。后督南兖州军事、辅国将军,至镇俄尔,以疾归,卒。年六十二。
(选自《南齐书·陆慧晓传》)
10.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组是:
A. 初 / 应州郡 / 辟举秀才/卫尉史 / 以母老还家 / 侍养十余年/ 不仕
B. 初应州郡 / 辟举秀才 / 卫尉史 / 以母老还家侍养 / 十余年不仕
C. 初应州郡辟 / 举秀才 / 卫尉史 / 以母老还家侍养 / 十余年不仕
D. 初 / 应州郡辟 /举秀才卫尉史 / 以母老还家 / 侍养十余年 / 不仕
11.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称自己往往称字,称别人往往称名。
B、尚书郎,古官名。东汉始置,选拔孝廉中有才能者入尚书台,在皇帝左右处理政务,初从尚书台令史中选拨,后从孝廉中选取。
C、在中国古代等级制度很严的社会中,不同的阶层人的死须依据其不同的身份地位严加区别。卒,专用于指大夫或相当于大夫及其以上的高级官员的死。
D.建武,是年号。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西汉,此后形成制度。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辅政时,对于大家前来祝贺出任尚书殿中郎,陆慧晓认为,自己年过三十才获得小小的尚书郎的官职,没必要值得庆贺。
B.太祖明令严禁奢侈,要求陆慧晓草拟诏书,并任命慧晓为征虏功,且替他精心选择僚属,曹,与府参军沛国刘琎共同负责向朝廷汇报工作。
C.陆慧晓对于他人“长史身份贵重,不宜过于谦和,委屈自己”的观点不以为然,他认为,处人“不容不以礼”。他还认为,人生不可老想着地位轻重。
D.慧晓在官员选任问题上总是按自己意志行事,对此尚书令王晏很是恼恨,也因为他对皇帝派去责问的侍从出言不逊,而让皇上忌惮。
13.把下列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我府二上佐,求之前世,谁可为比?
②慧晓历辅五政,治身清肃,僚佐以下造诣,趣起送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4-15题
别薛华 王勃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14根据对诗意的理解,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一个“穷”一个“独”字,真乃神来之笔:穷路凄孤送挚友,把悲苦的心情,渲染得十分真切。
B、颔联紧承上联“穷路”、“问津”而深入一层,在这迢迢千里的行程中。惟有一颗悲凉失意的心作伴,这简直会托垮人生不过百年的孱弱身体。
C、颈联是说,你的心情像漂浮不定的小舟,生活也是一样的辛酸凄苦,这一方面同情与劝慰,一方面也是自我安慰,大有“涸辙之鲋,相濡以沫”的情境。
D、尾联是水到渠成之句。离开的人还是留下的人,彼此都在对方的梦中出现。“俱”字似乎对等,但有所牵强。
15、抒写离情别绪之作,历代诗歌不计其数,但“诗要避俗,更要避熟”(刘熙载《艺概·诗概》),你认为此诗别具一格意境清新的地方在哪里?
㈢名句名篇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古诗文中空缺的部分(5分)
⑴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 。”
⑵李煜的《虞美人》中,有两句写出了物是人非之感,这两句是:“ , 。”
⑶ 杜甫在《登高》中发出:“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虽漂
泊异乡愁情。
第II卷( 表达题)
三、语言表达和运用(20分)
17、下列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大连金德俱乐部董事长徐认为,足球改革不能干打雷,不下雨,一定要建立强有力的制度,杜绝假球、黑哨现象的出现。
B、金钏儿投井,雨村临门是高潮的导因;忠顺王府索人是高潮的诱因;贾环的蜚短流长、造谣中伤是高潮的直接发因。
C、善良是一种智慧,一种远见,一种自信,一种精神力量,一种以逸待劳的沉稳,一种文化,一种快乐,一种乐观。
D、虽然沙龙在以色列执政党利库德集团中央委员会投票中大败而归,但许多分析人士指出,这场党内争斗对于沙龙来说,颇有一点“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味道。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有关学者指出:突遇一点挫折、打击,青少年就选择终结生命作为解决的一种方式。这除了青少年心理脆弱外,还跟社会、学校、家庭对青少年的关心不够。
B、假定丧失的不是两条胳膊,而是其它的肉体部分,恐怕也就不会在这篇文章中产生谈到的魅力了。
C、只是他不够小心,头翘得不够高,还是在地板上撞了一下;他扭了扭脑袋,痛苦而愤懑地把头挨在地板上磨蹭着。
D、王一生到了棋场,竟有约数千人围住,土扬在半空,许久落不下来。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我们曾说,中学生初学文言文时 ① 不要依赖译文。 ② 并不是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绝对不去参看译文。其实, ③ 肯动脑筋, ④ 不盲目机械地看待译文, ⑤ ,只要译文不是太差,看着译文也无妨。有时候把译文跟注释对照起来揣摩学习, ⑥ 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
A | / | 这 | 如果 | 而且 | 那么 | 也 |
B | 最好 | 当然 | 一旦 | / | 而且 | 就 |
C | 一定 | 也 | 如果 | 并且 | 因此 | / |
D | 尽量 | / | 因为 | 进而 | 所以 | 仍 |
20、生活中有“见微如著”“格物致知”,的说法,也就是从每样“物”上去思考、去观察,得到其中的知识与道理。例如,有位作家看到一把美工刀,这样写道: 其实美工刀里只装了一个刀片,但是聪明的发明家,在刀片上作了许多刻痕,所以当前一段钝了的时候,只要沿着刻痕折断,下面那一段就又变得锋利如新了。至于旧式的刀片,则是平平一大片,常常只因为最尖端不够锐利,就被抛弃。同样的道理,许多人用时间没有计划,虽然时间不少,却只利用了极少的一段,其他大部分被浪费。还不如事先作规划,分阶段办事,来得有效率。
请以“钉书机”或“圆规”为对象,仿照上文形式,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写一段话。(6分)
答:
21、给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语意完整连贯,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现代川菜发端于两宋,兴盛于清代,如今更是享誉海内外。 ① ,其中最为著名的当数麻辣、鱼香、椒麻、怪味、酸辣诸味。川菜擅长炒、熘、爆、煸、炸、煮等,尤其小煎、小炒、干煸和干烧有其独道之处。川菜烹饪看似简单, ② ,显示出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创造能力。 ③ ,四川郫县专门建有川菜博物馆,它是世界唯一以菜系文化为陈列内容的主题博物馆,投资近亿元、藏品数千件。
答:
四、写作 (60分)
22、阅读下列文段,按要求作文
一行到德国访问的学者刚到德国,觉得德国人做窗帘喜欢剪掉一半,后来发现并不是真的把窗帘剪掉一半。只是窗帘做得太短,只遮住了玻璃窗的一半,下面的一半就怎么空着,所以看上去好象是把好端端的窗帘剪掉了一半。这跟通常情况下上海人喜欢把窗帘做成落地的截然不同,所以这自然让他们疑惑不解。
有一天他们终于忍不住向一位德国女主人发问:“为什么要把窗帘做成这种‘半吊子’的模样?”“这样可以更好地欣赏摆在窗台上的花呀。”
“拉上窗帘,你不是可以更好地欣赏摆在窗台上的花?”“可是,室外的过路行人却看不到了。”他们恍然大悟!
请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除诗歌外),题目自拟;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2017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上海花千坊相关的文章: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11-13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十八及答案11-14
高考模拟试题及答案11-12
高考政治模拟试题及答案11-22
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09-25
人教版小升初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07-22
高考福建语文试题及答案11-11
安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09-25
福建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