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桃花源记》公开课教案(精选1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桃花源记》公开课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桃花源记》公开课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文育课本。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陶渊明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huo)、严然(yau)、阡陌(qian mo)、诣(yi)
2.熟读课本,参考课本注释,试翻译课本。
二、导入
1.陶渊明简介: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陶渊明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2导语:
学生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三、课本分析
1.朗读课本。(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本录音后齐读课本)
2.请学生们试翻译课本。(每生翻译一句)
3.掌握课本注释的词语。(补充注释如下)
为业:靠谋生。缘:沿。夹岸:夹着溪流两岸。杂:别的。
鲜美:鲜艳美丽。异:诧异。穷:穷尽。舍:舍弃,放弃。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平旷:平坦开阔。属:类。
悉:全。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所从来:从哪儿来。咸:都。
问讯:打听消息。先世:祖先。妻子:妻子儿女。邑人:同乡人。
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焉:于之,从这里。间隔:断绝了往来。皆:都。叹惋:感叹,惋惜。延:请。语告:告诉(他)说。
不足:不值得。既:已经。志:做记号。诣:拜见,卧·怯。如此:像这样。遣:派。欣然:高兴地。
四、小结
1.古今词义。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芳草鲜美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阡陌交通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魏晋
今义:不管(连词)
如此
古义:像这样,说如此
今义:这样
缘
古义:沿缘溪行
今义:缘故,缘分
延
古义:请,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今义:延长,延伸
津
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
今义:口液
2.一词多义
^舍:舍弃便舍船寻:寻找寻向所志
房子屋舍俨然不久寻病终
志:做标记处处志之向:以前寻向所志
标记寻向所志对着眈眈相向
3·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五、作业
1.课后练习。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下列加点词解释不全对的一项是(x)
A.便得一山(得到)既出,得其船(找到)
B.便舍船(舍弃、放弃)屋舍严然(房屋)
C.缘溪行(行船)复行数十步(步行)
D.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二)选出下列之字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x)
A.渔人甚异之
B.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属
C.具答之
D.闻之,欣然规往
(三)下列各旬的加点字,不能用都解释的是(x)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问所从来,具答之
D.此人一为具言所闻,首叹惋
(四)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4不足为外人道也。
第二课时
一、导人
上节课我们已疏通了文章意思,这节课我们一起分析文章的内容。
二、课本分析
1.朗读课本,试背诵课本。
2.给课本分段,归纳段意。
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从第4节到完)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3提问: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讨论并归纳: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4.提问:陶渊明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5.提问:陶渊明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讨论并归纳: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呼陌交通,鸡犬相闻。
6.提问:陶渊明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讨论并归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提问: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讨论并归纳: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8.提问: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讨论并归纳: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9.提问: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10提问: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讨论并归纳:陶渊明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11.提问: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讨论并归纳:陶渊明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陶渊明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三、小结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五、作业
1.课后练习。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的问题。
(x)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x)县各之。
(x)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进秦时乱,申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边与外人间隔。(x)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x)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x)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文中加括号的地方都省略了主语,请补出。
2.文中加点的要读作xx,加点的间读作xx。
3.文中加点的要的意思是xx,在这段文字中还有个表达这意思的词,它是xx.
4.妻子在现代汉语中指的是男子的配偶,它的词性是xx,而在文中,它指的是xx,是个xx短语。
5翻译句子。
不足为外人道也:xx。
6.桃源中人皆叹惋的原因是:xx。
7.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表现桃花源中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的语句。
《桃花源记》公开课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用积累的学习古文的方法全面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
2、了解陶渊明,并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感情。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主要内容,深度情感等写作特色,并能学以致用。
教材分析:
这篇传诵千古的文章,勾起了无数人的向往和追求,我们不仅要能够在这个虚幻的桃花源里欣赏风景,更要在此提升学生的心灵境界。由于初三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功底,具有初步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的能力。只要课上老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做好领路人,让学生如临其境,就能和那些桃花源人一起感受幸福人生,也能走进陶渊明的内心世界,理解他的社会理想。故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
1、利用学文言文的方法积累常用文言知识。
2、使学生理解本文写作的顺序、详略,体会优美、精炼的语言。
3、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新课标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认为教师应教给学生学法,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的.教学思路,采用了诵读法、想像法、小组讨论法等,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我准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营造美的意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桃花源,深入到文本的最深处,走进陶渊明的内心去理解他写作的意图,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拓展延伸,让学生也来创作,得到能力的提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茂盛的桃林中,走来一位诗人,满怀愁绪、愤慨与无奈,曾经满怀豪情,胸怀天下,不料社会动乱,一片污浊。于是他独善其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好不逍遥自在;于是他归隐田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好不悠闲惬意;于是他寄情山水,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用旷达的胸襟去包容命运的不信与悲哀。
今天,让我们寻着这位诗人的足迹,走进桃花源,去聆听诗人对理想的诉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生说,师补充)
三、出示学习目标(2课时的总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并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现象。
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四、稍作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1、诵读课文。
(1)自读。要求: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速适中,语句流利,音韵铿锵,停顿分明,不读破句子等。
(2)指名读,点评。
2、了解文意。
借助工具书、结合文下注释以及小组讨论疏通文意,注意落实关键字词的意思,将不懂的做上记号,自学结束后提出来全班讨论。
质疑求助——归纳整理
如:
(1)书中注释及补充的重点字词;
(2)古今异义字词;
(3)通假字;
(4)一词多义;
(5)同义词;
(6)成语;
(7)句子翻译;
(8)故事内容等。
五、课堂提高,优化练习
请在“桃源漫步”“桃源上学”“桃源放牛”“桃源作客”“桃源游戏”等角度,自选一个展开想像的翅膀进行描绘,不少于200字。
六、总结得失,练习背诵
《桃花源记》公开课教案 篇3
1.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掌握故事情节,能对作者描写的理想社会进行正确的评价。
(2)掌握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的词语。
(3)能补出文中省略的内容,并对文章进行准确的翻译。
2.学法指导:
(1)弄清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思想倾向和政治主张,有助于理解作者创作此文的原因。
(2)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试译全文,难点请教老师并积累重要的词语(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3)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正确评价“桃源式”理想社会的积极性与局限性。
(4)认识本文流传下来的成语,并会使用。
二、预习导引:
1.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又名潜,别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原籍江州浔阳柴桑(今九江市附近)人,东晋诗人。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士族,少年颇有壮志,博学善文。他29岁开始做官,任江州祭酒,不久,解职回家。35岁时,在江陵做桓玄幕僚,辅佐桓玄。后因玄反迹暴露,乃离去。40岁做镇军刘裕参军,第二年因叔父推荐,为彭泽令。终因政治难图,又不肯“为五斗米而折腰”,便辞官离去,在官仅80余日。作《归去来辞》以明其志。此后,他一直过着隐居的田园生活,自食其力,再没有出仕。63岁时,他为自己写了《统歌诗》、《臼祭文》,不久就逝世了。
隐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他的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著有《陶渊明集》。
2.背景资料
《桃花源记》大约作于永初二年(421),在此之前作者就不满黑暗现实,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而毅然辞官归隐。即使这样,但他仍旧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激起了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又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3.题目解说
《桃花源记》原是《桃花源诗并序》。“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样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小说色彩。作品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4.知识链接
嗜酒的陶渊明
陶渊明一生喜爱喝酒,他常常设酒款待客人。他如果先醉了,就说:“我醉欲眠,卿可去。”有一次,他家里的酒酿熟了,他急着要喝,不等酒凉,就用头上的葛巾把酒渣过滤然后再喝酒,酒渣过滤完后,就马上把葛巾戴在头上。
三、教学过程:
(一)字音词义:
1.字音认读
俨然(yǎn)豁然(huò)阡陌(qiānmò)邑(yì)
2.字形辨识
3.词语补注
(1)一词多义:
(2)古今异义:
(二)内容解读
《桃花源记》即《桃花源诗》前边的记。记是一种记述事物的文体。这篇“记”后面是一首五言古诗,“记”相当于这首诗的序,故《桃花源记》又叫《桃花源诗并序》。
作为我国古代散文中的奇葩,陶渊明这篇300多字的短文传诵千古而不衰的主要原因,在于它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否定,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和平、宁静、平等、安乐,和现实社会完全对立的理想社会,勾勒出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风光秀丽的蓝图,反映了古代劳动群众追求美好的理想生活的强烈愿望。在桃花源,哗哗的小桥流水让人们彻彻底底地摆脱了肉体和灵魂的羁绊,使人的心灵完全凌驾于社会的、历史的硝烟之上,获得了一种精神上的满足。
桃花源人从秦朝的时候就来到这里躲避战乱,已经五六百年了。在这五六百年的时间里,世间不知发生了多少次战争,人民不知道遭受过多少次灾难,而桃花源里的人却“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自然更不知道世人所遭受的痛苦了。桃花源里和平、宁静的幸福生活与当时赋税极为繁重的社会和动荡不安的现实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正是农民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在作者笔下,桃花源风俗淳朴,全无人世间的尔虞我诈。他们彼此之间平等相爱,就是来自世间的渔人,也被他们当作自己人一样“设酒杀鸡作食”,十分殷勤周到地招待他。这个美好的社会,正是作者对当时长期战乱、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恶劣现实的对立性的反映。作者出于对现实的失望,运用想象描绘出了自己的人生追求,同时也代表了广大农民朴素的愿望,发出了人民的心声。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陶渊明不可能寻找到改变黑暗现实的道路。所以他想象当中的桃花源,还只不过是建筑在虚无缥缈中的“空中楼阁”,带有明显的乌托邦性质。但是对于一个出身于士大夫阶层的诗人来说,这已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了。
结构图示:
(三)特色赏析
《桃花源记》是一篇文辞优美的古典散文。这篇美文对后代文学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艺术特色主要有以下几点:
1.精于描绘,情景优美。本文的景物描写极具特色,作者用优美的文笔精心描绘了一幅如诗如画的桃源仙境。这些景物极具画面感,如开头这段景物描写:“缘溪行……忽逢桃花林……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在陶渊明的笔下,桃花源的景色是那样的诱人:清清的小河,芳草鲜美的绿草地,满地铺洒着鲜艳的桃花……这美不胜收的景色自然令人流连忘返。作者还善于把景物描写与人的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使景物平添了无穷的情趣。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寥寥数语,便将一幅恬静和谐、悠然自得的乡村美景呈现在我们面前。桃花源的美景如此令人心旷神怡,自然会吸引读者饶有兴致地读完故事。
2.故事曲折,结构精巧。全文结构摇曳多姿,引人入胜。作者多用曲笔,把故事情节写得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充满奇趣。尤其是作者巧设伏笔,妙用悬念,精当剪裁,使故事兴味盎然,多姿多彩。如前文“忽逢桃花林”中一个“忽”字,暗含桃花源可遇而不可求,为后文写再寻桃花源不遇作了很好的铺垫。而后文的“……遂迷,不复得路……”更增加了文章的传奇色彩。
3.语言精练,惜墨如金。
本文只用了短短不足五百字,便描绘出一个曲折而优美的'故事。故事讲得既生动形象、绘声绘色、扣人心弦,又结构完整,详略得当。如“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这15个字,不仅交待了“渔人”从桃花源外进入桃花源内的行踪,而且对景物的奇异也作了生动的描写。又如结尾:“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短短26个字,不仅通过“高尚士”、“欣然规往”再次突出了桃花源的迷人之处,而且还给读者留下无穷的想象和联想的空间,可见作者惜墨如金的文字功力。
(四)句段品鉴
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品析:这句话描绘了一幅诱人的画卷:清清的小河,芳草鲜美的绿草地,满地铺洒着鲜艳的桃花……这美景让人流连忘返,一切世俗名利之争,顷刻间化为乌有。景物描写,突出了诗人想逃避现实,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这也是诗人的乐土之一。
2.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品析:渔人的到来,让桃花源中的人着实吃惊不小,但好客的风俗流传已久,让人彼此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动作刻画,描绘了一幅民风纯朴图,为下文叙述隔世的原因,作好铺垫。
(五)疑难解析:
我们应怎样认识作者的理想社会?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那样一个战乱频繁、政治腐败、民生凋敝的黑暗社会里,深感痛苦和不满。但是要想改变社会现状又根本不可能,于是他只好弃官归隐,洁身自爱,安贫乐道。他向往着那种没有君主、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劳动、风气淳朴、平等自由的理想社会,本文正是这种理想的生动写照。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农民的意志和愿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疑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这种社会在当时是不可能有的,完全是“乌托邦”式的空想。可以说,《桃花源记》既曲折地表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否定,也反映了作者消极避世的思想。作者也明知这只是一种空想,无非借此寄托自己超然高举之思,开头结尾的写法对此都有所暗示,桃源究竟在何处,没有具体点明,人们想再访也不可得。
(六)课本习题解答
第一题:1.(武陵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才发现了桃花源。既制造了悬念,引起读者阅读下文的兴趣,也为后文写“不复得路”埋下了伏笔。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3.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
4.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和平、宁静、平等、安乐生活的向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劳动群众追求没有压迫剥削的美好生活愿望。但由于时代的局限,这种想法只能是空想,因而脱离了社会实际,不可能实现。
第二题:放弃,离开;房屋;寻找;不久;作为;给;对。
第三题:①交通: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②妻子:妻和子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境地。(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③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人。(今义:①指没有亲友关系的人。②指某个范围或组织以外的人。③指外国人。)
④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第四题:
1.村里人渔人渔人村里人
2.村里人渔人村里人渔人渔人
第五题:(略)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0分钟)
〖识记与积累〗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俨然(yǎn)间隔(jiàn)垂髫(tiáo)
B.怡然(yí)邑人(yì)叹惋(wǎn)
C.豁然(huò)阡陌(xiān)子骥(jì)
2.下列加点字释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无杂树(中间)
B.寻向所志(寻找)
C.咸来问讯(都)
D.皆叹惋(感叹)
3.下列句中加点字古今意义一样的一项是()
A.遂与外人间隔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4.解释加点的实词。
A.缘溪行缘:_________
B.便舍船舍:_________
C.不足为外人道也足:_________
D.欣然规往规:_________
5.翻译句子。
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寻向所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文解读感悟探究〗
读下面短文,完成6-8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这段话中产生了两个成语,它们是:A._________B._________
7.文中画横线的两句话,可用古代诗人的两句诗来形容这种情形,这两句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翻译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试题答案】
1.C
2.D
3.D
4.A.沿着B.放弃C.值得D.计划
5.A.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B.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C.寻找前次做的标记。
6.A.豁然开朗B.怡然自乐
7.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8.(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桃花源记》公开课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2、熟读课文,理清课文的线索。
3、联系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倾向和社会理想
教学重点
1、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人课文,简介作者。
1、展示几副图画,让学生联想到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并让学生谈谈心中的世外桃源。
2、介绍陶渊明及时代背景,自然导人课文,引起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出感情,咬准字音。(读完后由同学做适当评价)
2、商讨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疏通文意:学生提出的疑惑的字词、释义,师生共同解决。
4、指导学生理解文中所出现的古今异义的词语。
三、再读课文,概括故事情节。
1、有感情地齐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2、用简洁语言概括故事情节,理清课文结构。
3、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桃花源的印象。
四、访谈练习
设置情境,利用“时空在线”专访节目深化理解,研读课文。假设教师以节目主持人的身份穿过时空隧道,来到一千六百多年前的东晋时代的桃花源中,对村民现场采访。
采访问题:
1、请问你们是怎么来到这里的?(我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战乱,逃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时间长了,我们就不再出去了。)
2、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朝代吗?你们想出去吗?(渔人说是晋朝。想出去,因为外面世界很精彩;不想出去,因为外面兵荒马乱。)
3、能为观众朋友介绍一下你们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吗?(我们这里土地平整开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真是山青水秀,人杰地灵!)
4、你们为什么不让渔人向外人介绍桃花源呢?(不希望外人打扰我们幸福安宁的生活)
5、你能对我们观众朋友说说你们桃花源居民的风俗习惯吗?(我们这儿的人都很勤劳……很朴实,还有,我们很好客。
6、在节目的最后,请桃花源的村民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桃花源的特点。(1、我们桃花源风景优美。2、我们桃花源民风淳朴。3我们桃花源居民生活幸福。4、我们桃花源没有剥削,没有压迫。)
五,品位研读、主题探究。
1、大家相信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在东晋年间存在吗?(让学生从文章中找线索来考证)
2、作者写《桃花源记》的目的是什么?
六、拓展延伸
假如陶渊明来到大家面前,你最想对他说什么?
总结:这节课,我们走近了陶渊明,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毛泽东同志有这样的诗句;“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神州大地,山川锦绣,人民富足,陶渊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
好,这节课上到这里。
《桃花源记》公开课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熟读并背诵课文。
掌握文言实词和虚词,并翻译全文。
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课文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故事的寓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我国湖南省有一处风景独特,倍受世人青睐的旅游胜地,她因东晋时期一位诗人的名作而闻名天下。大家知道是哪吗?那位诗人是谁?去过没有?请去过的同学简要介绍有关情况,好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代散文《桃花源记》,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检查预习:
展示同学收集到的有关资料。
请同桌检查对方注音、解词等预习情况。
三、诵读和复述:
欣赏书法作品,配乐朗读。(教师可以结合书法作品播放录音或自己示范朗读。该部分内容每个页面限时60秒,若没有按键或点击鼠标,60秒后将自动跳入下一页。)
请一位同学朗读,要求读出感情,咬准字音。(读完后由同学做适当评价。)
全班同学结合注解默读课文,准确把握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五分钟后请同学复述大意,复述时可适当增加自己的`想象。复述不完整可由其他同学补充。
○4全班同学齐读课文,然后反复自由朗读。
四、疏通词句:
1、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难解的、注解中没提到的、应特别予以重视的字词。
2、教师出示同学们未提到的字词。如:
缘溪行 渔人甚异之 欲穷其林
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 才通人 豁然开朗 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 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
问所从来 便要还家 咸来问讯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 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便扶向路 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 遂迷 寻病终
教师可适当给同学讲解词语古今异义现象、词类活用现象等,但不宜细讲。有些词语应尽可能联系以前所学知识及相关知识,展开联想、加深理解。
3、请同学找出难译的语句,寻问优秀同学作答。(此项活动意在充分调动同学积极性和激发敢于直面疑难、大胆探索的热情。)
4、请同学逐句翻译,教师适当点拨。
第二课时
五、理清思路: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详细内容见课件。)
2、划分课文段落层次,并归纳其大意。
第一段:开端,写渔人发现桃花林。
第二、三段:发展,写渔人进入桃花林的见闻和经历。
第四段:结局,写太守派人寻找桃花源未果。
第五段:尾声,写桃花源无人问津。
六、深入研读:
1、揣摩语言(该部分内容每个问题限时30秒,若30秒内未作出自己的答案,课件将自动弹出相应参考答案。)
“忽逢桃花林”“忽”表现渔人怎样的心情?
“渔人甚异之”“之”在此指代什么?
“欲穷其林”“穷”与前文哪个词照应?表现作者怎样的心理?
○4前文与“豁然开朗”相对应的词语是什么?
○5为什么桃花源人“见渔人,乃大惊”?
2、问题讨论(同桌互相讨论,该部分内容每个问题限时90秒,若90秒内未作出自己的答案,课件将自动弹出相应参考答案。)
你认为桃花源人为什么“皆叹惋”?叹些什么?
作者在文章后面部分安排“处处志之”,为什么“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
作者在文章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3、主题探究(四人小组讨论,选派一名代表发言。)
本文描写的桃花源是怎样的社会状况?
这种社会状况与作者所处的时代有何不同?
明确:桃花源的社会状况: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人人生活得安宁幸福等。
作者所处时代: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小结:作者因不满当时的黑暗政治和社会现状,远离官场,隐居田园,一生安贫乐道,追求一种自由安宁生活。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社会理想。
七、拓展思考:
1、品读《桃花源诗》
朗读《桃花源诗》,感悟其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结合《桃花源诗》译文,思考分析在内容、写作方法、思想感情上与《桃花源记》的内在联系。
2、比较分析
在创作方法和思想内容上,本文与《天上的街市》有何异同?
明确:本文与《天上的街市》在创作方法上,都运用了想象和幻想,情节离奇,极具浪漫色彩。在思想内容上它们不仅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也是作者思想倾向的体现。
《天上的街市》表现得积极、豪迈、乐观,鼓舞人们奋起与黑暗现实抗争,而《桃花源记》则表现出对现实的无奈,有消极因素。
3、独抒已见(根据立场、观点相同或相近的特点,将全班同学分成两至三派进行讨论,然后以自由辩论会形式发表各自见解。)
渔人为何“停数日”就“辞去”?为什么不留下来?
这种理想社会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成为现实?
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种社会理想?
八、教师总结:
我们学习了一篇很好的文章,不仅学到了一些相关的语文知识,也进一步了解了封建社会的一些社会状况,了解了陶渊明其人。古人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应当关注社会,关注历史,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九、全班齐诵课文,布置作业
《桃花源记》公开课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培养学生通过多种诵读的形式,个性化解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
2、在诵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品味赏析文章语言,同时将个人审美情感融入其中,充分的展开想象,进行文学再创作。
3、培养学生研读文章的能力,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同时形成自我的情感体验——追求属于自己的理想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通过诵读的形式表现出来。
2、品味文章语言,发挥想象,运用现代散文语言进行文学再创作。
3、理解作者所寄托的思想感情,结合个人生活体验,达成情感共识,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形式:
一读一写一研
教学过程:
一、贴近生活,导入课文:
引导学生谈论“我所向往的理想生活”。
回顾陶渊明背景,了解他所选择的生活。
今天学习《桃花源记》,感受他的向往和追求。有感情地齐读全文。
二、检查积累。
(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对古文知识积累的重视。)
1、古今异义
2、四字成语
三、诵读课文,把握内容
(用一个问题将全文内容串连起来,引发学生思考,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兴趣,积极参与到个性解读过程中,并加强了古文朗读的份量,可谓一举多得。)
设计问题:桃花源吸引你的是什么呢?从文中找出答案。
预设:
1段自然风景美
2段乡村生活美
3段人民情感美
4段社会环境美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自由读——展示读——竞赛读——齐读),让学生读出文字的美感,读出对桃花源的向往之情。
老师适当点拨重点词语,重点句子,指导读法(轻重缓急高低等),同时做课文内容归结:本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桃花源?
四、想象创作,感悟文本。
(由于考虑到课堂时间的问题,此项文学写作已做为课前作业先行布置了下去,课上只做交流,赏析,评价。)
由唐代三位诗人对桃花源所做的诗歌切入,烘托课堂气氛,引出问题:大家能用更生动、丰富的现代散文语言再现这美丽的桃花源吗?
形式:
小组交流——推选优秀——朗诵展示——组内自评——组组互评——老师总评。
学生可由古文中的一句话,一个段落,产生审美体验,然后发挥自己的想象,用多种文学技巧,丰富的语言进行再创作,深入展现桃花源的美!
老师的.评价可从内容、角度、技巧等方面入手,点到即指,不做深究。
此板块的设计可以引导学生充分运用所学过的语言积累和有关技巧,进行写作训练,同时也完成了对文章内容的情感升华!
五、探讨主题,小结全文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和“……欣然归往。未果,寻病终”文章这样安排结局有什么作用?
虚构的理想社会,在现实中不可能存在。表现陶渊明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对残酷的现实社会的不瞒和控诉。
增添神秘色彩,更使人向往追求,增强文章的艺术魅力。
六、联系内涵,拓展反思
“桃花源”,不仅在陶渊明的心里,在他的精神里。而更在每个人的心生根发芽,它是用心灵和精神酿造的一坛美酒,它是人们精神荒漠里的一种甘露,给人们心灵慰籍。
同学们,如果你在学习生活中感到困苦,在现实社会感到愤懑失望,那么学学陶渊明,拿起手中的笔写下:“我心中的‘桃花源’”吧!
《桃花源记》公开课教案 篇7
教法建议
1.理解课文内容,对于古文内容的理解,最好的、切实有效的办法,就是通读、读熟,达到背诵的效果,就能理解其内容。具体说,理解课文内容,可分为这样几个步骤:第一步,扫清语言障碍,把文章读顺畅,通过多次诵读熟悉故事;第二步,抓住文章线索,理清结构,记住文章中所有重要语句,想像故事的发展过程;第三步,运用想像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如:渔人“忽逢桃花林”,是有意还是无意?渔人何以敢入洞?村人听渔人“具言所闻”后,为什么“皆叹惋”?既然渔人出来时“处处志之”。为何后又找不到?等等,通过探究,加深理解;第四步,联系作者写作此文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社会理想的实质,是如何在文中体现出来的,并认识作者的理想的意义和局限性。
2.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本文语言十分准确精练,用词精析。不少句子简洁而又内容丰富,要仔细体会其中蕴含的内容。如山里人问渔人从何而来,诗人没有重复渔人进桃花源的经过,只用“具答之”,就概括了渔人的全部答话。像这样的例子不少。要通过阅读,联系上下文,细细体会用词的精到。如写桃花源人见到渔人后,仅用“乃大惊”三字,就写出了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又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类似的例子也有不少,当通过品读,细细咀嚼、揣摩。
3.掌握重要的实词和省略句式,对于实词和句式的掌握,重要途径仍然是阅读,在诵读中理解,在理解中又诵读。这样,要不了几个反复,就能把握。另外,也可以进行分类归纳整理,进行专项练习,如分古今词义变化、多义词等类别。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读准下列字音:
豁然俨然阡陌鬓邑诣骥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特点。
(1)通假字:具、要;
(2)古今异义:交通、妻子、绝境、无论;
(3)一词多义:舍、寻;
(4)辨析同义词:悉、并、具、咸、皆;
(5)句式:省略句。
3.了解文学家陶渊明。
能力目标
1.借助《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查找有关词的意思。
2.培养朗读和背诵的能力,这样可以品味语言的神韵、气势和感情色彩,体会语言形式、修辞方法、写作手法的表现力,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内容。
情感目标
1.理解作者追求平等、自由、幸福,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理想及对黑暗现实不满的精神。
2.理解作者这一理想的进步意义和消极意义。
教学方法——在熟读的基础上复述
可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复述。创造性的复述,有两个不同的层次:一是完全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并插进一些话使整个故事连贯起来——用这种方法可以检查学生的阅读能力;二是根据课文的内容合理地补充一些细节,使得故事更加丰腴——用这种复述可以检查学生对课文能课文的理解程度,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这两种复述方法也可以结合起来。
课文的结构层次
作者写桃源境界并不是开门见山,单刀直入,而是幽深奥秘,迂回曲折。开始写有一条很长很长的溪流,不知有多少里程;沿溪的两岸有一大片桃林,不知有多宽多长;在林尽水绝之处,有一座大山,挡住去路,人世间好像到了尽头。再仔细一看,山有一小口,钻入洞内,刚刚能通过一人,走数十步,忽然开朗起来。作者所写的溪流、桃林、芳草、落花、高山、洞口,是一个无人区,十分洁净、清新、美好,它隔断了现实社会喧嚣污秽的生活,为桃源的隐蔽幽深作了过渡性的描写;同时,为读者进入桃源境内造成心理上的准备,不致使人感到突兀。在进入桃源后,作者的描写也极有层次:先写田园风光,辽阔的土地,整齐的房屋.纵横的田间小道,美好的池塘,垂阴的桑竹;然后再写桃源人民的服饰、劳动、情操、意趣。从远到近,从田园风光到社会人事,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同时。作者以曲折的手法写出渔人的行进过程,一会儿水路,坐船逆水;一会儿山路,钻洞爬山。当乘船沿溪走得忘了远近时,作者用“忽逢桃花林”一转,就把读者带到一个美丽静谧的桃花仙境;再当渔人钻进漆黑狭窄的洞内,感到绝望疑惧时,作者以“豁然开朗”的神来之笔,又把你带到一个开阔、恬静、优美的田园乐土,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作者这种跌宕起伏的笔触,使读者的感情不由自主地随之骤变:当你进入桃花林时,它使你“喜”;当你走到水穷路绝的隘口时,它使你“疑”;当你钻入桃源见到一个没有剥削压迫的社会时,它使你“惊”;当你再想去寻访这个境界时,它使你“迷”。这一喜、一疑、一惊、一迷的种种复杂情感变化,正是作品所产生的征服人们心灵的艺术力量。
《桃花源记》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首句至“欲穷其林”,写武陵渔人捕鱼时偶然进入桃花源的曲折情景。作者以惊人的妙笔,描绘了桃源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长长的绿水,夹岸的桃林,纷飞的花瓣,芬芳的嫩草,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作品一开始就以特有的魅力紧紧抓住了读者,使你非跟着渔人这个导游走下去不可。第二部分,从“林尽水源”至“不足为外人道也”,写渔人所见的桃源风光及农民古朴淳真、热情好客的生活情趣。作者借人民不满秦始皇暴政这一历史事实来抒发对刘裕弑君篡位暴行的不满,并由此产生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以大胆的幻想、饱满的浪漫主义情绪歌颂了理想乐土。这是“记”中的主体和核心。作者是通过形象的描写,神话式的虚构故事和美的激情来打动读者心灵的。第三部分,从“既出”至末句,写渔人离开桃源后,数人闻讯再访而不可得其路径的种种情景。以此作结,给读者留下了悬念,增加了作品幽微神秘的色彩。这结尾,也可能是暗示读者:这美好的境界在现实中是并不存在的。
课文内容概述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渔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设下悬念:迷路了,会怎么样?“忽逢桃花林”,为之一喜(一折)。接着写桃林美景,“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又设下悬念:走完桃林了吗?桃林前面是什么地方?“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又为之生疑(二折)。接着写渔人舍船而入的探险行动。“初极狭,才通人”,又设下悬念:里边有什么,能走得通吗?“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又为之一惊(三折)。接着写美好的世外桃源,介绍了桃源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渔人辞去时,“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又设下悬念:渔人出去后对外人说了吗?“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又为之遗憾(四折)。“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又设下悬念:找到了吗?“不复得路”,又为之迷惑不解(五折)。全文不过三百来字,却写出这样一个有头有尾、情节完整的.故事,语言够精练的了。
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陶渊明(约365~427年),东晋大诗人。一名潜,字元亮,浔阳紫桑(今江西九江市)人。曾任彭泽令等职。因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朝政的黑暗现实,辞官归隐,作《归去来兮辞》,自明本志。他的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情景。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这篇文章写于421年,即南朝刘裕弑君纂位第二年。陶渊明对刘裕政权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文言知识
1.“然”字的用法
“然”,在古汉语中,附在描写声容情态的词语之后,作为构词的辅助成分,与现代汉语的“地”相当。作“……的样子”讲(有时可不翻译)。
“豁然开朗”中的“豁然”,是“开阔、敞亮的样子”的意思。
“屋舍俨然”中的“俨然”,是“整齐的样子”的意思(“俨然”在现代汉语中还有另一义为“十分象……的样子”,如“俨然一个正人君子”)。
“怡然自乐”中的“怡然”,是“悠闲、安详的样子”的意思。
“欣然规往”中的“欣然”,是“高兴地”“愉快地”的意思。
2.句式的省略在本文中,主要表现为主语、宾语的省略。
(1)省略主语。例如:
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武陵人)便舍船,从口入。(小口)初极狭,才通人。(武陵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其中(人们)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人)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2)省略宾语。例如:
①问(渔人)所从来,便要(渔人)还家。
②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③余人各复延(渔人)至其家。
在古汉语中,省略掉主语宾语,并不会导致语意含混、引起误解,反显出语言的简练、紧凑。但在译成现代汉语时,却常常需把省略掉的成分补出来。
3.古今词义的异同
在本文中,重点是理解与区别那些同现代汉语的双音词在文字形式上完全相同而含义不同的词组。
例如:
在古汉语中,这类双音词的每一个词素都有独立的意义,翻译时都必须准确地译出。古今义有相同的因素,但更须了解其不同之处,否则容易“以今释古”,造成理解上的偏差或错误。
《桃花源记》公开课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根据渔人的行踪,理清课文思路,掌握课文内容。
2、能力目标:背诵课文,领悟文章优美、简洁、精炼的语言特色。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的描述,认识其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教学重点:
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时安排: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两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重点字词解释、重点句子翻译,疏通了文义,世外桃源美不美啊?今天,我们再次进入这个美妙的世外桃源,领略一下那里的风土人情!(板书课题、作者)。
二、知识回顾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阡陌交通(互相通达),鸡犬相闻。
2、率妻子(妻子和儿女)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复出焉。
3、不足(不值得)为外人道也。
4、乃不知有汉,无论(更不用说)魏晋。
5、芳草鲜美(鲜艳美丽),落英缤纷。
提示:学习文言文时要特别注意古今意义差别较大的词语。
(2)翻译句子(提示:注意补出括号内省略的内容)。
(桃花源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桃花源人)便要(渔人)。
《桃花源记》公开课教案 篇9
(一 )说教材的地位、作用 (幻灯片2)
《桃花源记》是初中八年级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在本单元中的课文,大多讲的是文人墨客的博大理想与志趣以及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操。五篇文章的体裁不同,有的文字简洁而意味深长。《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塑造了一个优美的世外桃源,并通过这个故事表现了作者自己对黑暗社会现实不满,希望能有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压迫、没有剥削、平等自由的理想社会。
教学目的: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幻灯片3)
联系实际,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积累文言词语对照课文注解独立完成课文翻译
诵读课文并背诵
教学重点:进行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幻灯片4)
培养并激活学生的想象能力
培养学生的欣赏及探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正确看待课文中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方法:诵读、启发、欣赏、探究
(二)、说教法 (幻灯片5)
1、主要运用诵读、启发、读书指导及欣赏、探究法,同时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
2、对文言文的教学要对学生进行启发,才有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
3读书指导是对朗读所提出的要求。
4、文中的一些探讨性题目,可运用探究法,同时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的思维。
(三)说学法(幻灯片6)
在学法指导上,主要运用朗读法、自主学习以及小组合作讨论。
朗读法:文言文的学习重在反复朗读,也可为下面的学习作好准备。
小组合作讨论:可使学生交流意见,活跃课堂气氛,减少对文言文的生疏感、胆怯感。
(四)、说教学程序 (幻灯片7)
根据教学内容及语文学习的规律,安排导入——朗读感知——理清全文思路——文章赏析、研读——知识拓展延伸——教师总结、布置作业等几个环节。
1、导入并题解(幻灯片8、9、10)
在中国,素有“山川以人而胜”的传统。所谓“景不自美,因人而彰”“地不自胜,惟人则名”。自从陶渊明作了《桃花源记》以后,桃源仙境名声大噪。历代文人雅士纷纷涉足山溪,探寻灵秘。今天我们就与东晋大文豪一览桃源仙境。
叫两、三个学生书写课题
析: 源 、 园
“源”字的偏旁是“シ”,与水有关,从文章一、二段看得出,“桃花源”里写水的句子有“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林尽水源”,从而可看出桃花源是水流的尽头、源头,在比较隐秘的地方。所以不仅仅是指“桃花园子”。以后不要书写错了。
2、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幻灯片11、12、13)
学生齐读,掌握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复述故事并口头疏通文意
3、走近作者、了解写作背景(幻灯片14、15)
一学生读,读后点评
4、赏析及探究问题(幻灯片16、17、18、19、20、21、)
听录音朗诵感受桃花源的美的意境
让同学到文中寻找桃花源最吸引人的地方,并说说是什么美?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景色美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生活美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人情美
展开想象与联想用一组句式整齐的句子描绘桃源人的生活环境及社会风尚。
如:这里的______真美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桃花源的美我们概括出了景物美、生活美、人情美,这三个方面是不是桃花源最吸引人去的地方呢?我们中国大山名川,风景美,生活美,人情美的地方也不少,为什么桃花源让人魂牵梦绕,一千多年来,在中国诗人的`心中,桃源仙境始终美好,让人向往呢?
探究桃源人举家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的原因?
由学生自由朗读第三段
要求:朗读是应读出文中人物的语气,如“乃大惊”,“皆叹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源人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战乱连年的年代,优美的世外桃源是否存在?(结合前面的写作背景分析)
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和“……,欣然规往。末果,寻病终”,作者写这些句子目的是什么?
(同学可通过读课文最后两段来了解)
暗示这个故事是虚构的。
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个故事?
5、教师总结并布置作业(幻灯片22)
师小结:这篇课文陶渊明成功地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的存在,实中有虚,以“不复得路”“未果”等句写出仙境在恍惚间消失得无影无踪,让人觉得似梦似真,这些都不过是陶渊明巧妙的安排,理想的寄托,美好的愿望而已,实际上是子虚乌有的,桃花源让后人津津乐道,可见桃花源已成为一种理想,一种美的象征了。
作业背诵全文
6、知识拓展延伸(幻灯片23)
抽一生描绘一下自己心中理想的明天
7、最后让同学随着音乐朗读课文感受桃花源的美
8、下课
说课板书
景色美 战乱
生活美 没有 压迫
人情美 剥削
注:时间安排:导入及题解(4分钟),整体感知课文、复述故事、口头翻译等(12分钟),赏析文章及探究问题等(22分钟),知识拓展延伸、教师总结及作业(7分钟)
《桃花源记》公开课教案 篇10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 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一、预习导学:
(一)、自读课文
1、要求——结合课下注释中的注音大声朗读课文。
——画出不认识的生字。
——画出停顿不准的句子。
2、组内核对校正字音。
(二)、听读课文:(老师范读或听录音)
要求:——边听边注意正音。
——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
(三)、朗读练习:
要求: ——组长组织朗读(形式组长依情况可齐读可轮流读)。
——朗读时注意字音和停顿。
(四)、朗读展示
——小组展示朗读成果。
——全班齐读。
(五)、预习检测:
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豁然开朗( ) 屋舍俨然( ) 阡陌交通( )( )
黄发垂髫 ( ) 便要还家( ) 及郡下( )
刘子骥( ) 诣太守( ) 与外人间隔( )
二、合作探究
(一)、疏通文意
要求: ——结合课下注释,小组内合作疏通文意;不会的做好记录。
(二)、知识点归纳
要求:小组内合作,归纳本课的文言知识点
(1).古今异义词:
鲜美 句子: 古义: 今义:
交通 句子: 古义: 今义:
妻子 句子: 古义: 今义:
绝境 句子: 古义: 今义:
无论 句子: 古义: 今义
不足 句子 古义: 今义;
(2).一词多义
舍: 便舍船( ) 屋舍俨然 ( )
寻: 寻向所志( )寻病终 ( )
志: 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 )
(3)通假字
便邀还家 通 , 。
(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不足为外人道也。
(三)、教师解疑、点拨
(四)、问题探究
(1)、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每段写了什么内容?读后完成下题:
第一部分(第1节):写 。
第二部分(第2~3节):写 。
第三部分(第4~5节)写 。
(2)重点研读第二部分:
——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的美景,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用原文回答)
自然景象:
生活情景:
——渔人至桃花村,村人如何对渔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
——桃源人为何“不复出”?
——村人“皆叹惋”,是为什么?
(3)研读第三部分
——渔人既然“处处志之”,但“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
——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最后一节写刘子骥是否多余?
(4)体会思想主旨:
结合作者的经历及当时的`创作背景,谈一谈理解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不存在的“世外桃源”。(
你还有哪些问题?
三、当堂检测
(A级)
1.《桃花源记》作者 , (朝代)著名诗人。
2.文中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体现祥和安乐的社会环境的句子是 。
3.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
①渔人甚异之 ( ) ②具答之( )
③复前行,欲穷其林( ) ④欣然规往( )
⑤诣太守 ( ) ⑥未果,寻病终( )
(B级)阅读语段,答文后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缘:
②俨然: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
①渔人甚异之:
②林尽水源: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指出这段文字中的三个成语
1 2 3
4.末句中“黄发垂髫”用的修辞方法是( )
A 比喻 B 夸张 C 借代 D 对比
5.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
6.这段文字着重写的是什么?由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C级)语言运用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语,试说说渔人是怎样回答的。
2、“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教(学)后记
【《桃花源记》公开课教案】上海花千坊相关的文章:
桃花源记教案经典03-29
桃花源记教案范文05-09
《桃花源记》教案模板集锦06-12
社戏公开课教案03-29
《比例》公开课教案03-31
《水》公开课教案04-01
《尊严》公开课的教案04-02
《李时珍》公开课教案04-01
海燕公开课教案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