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精选8篇)
有计划的生活即使紧张,但却井然有序;有计划的工作即使繁忙,但也会变得充实而有效率;有计划的人生即使艰辛,但也能处之泰然。计划让你的思维清晰,能创造出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下是应届毕业生考试网小编搜索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欢迎借鉴学习。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 1
一、指导思想
以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任务及目标
1、完成七年级下册所学内容;
2、提高教学质量,期末测试综合评价力争进入全县乡镇中学前五名。
三、基本情况分析
1 、学生情况分析
多数学生对学习历史不感兴趣,没有课外阅读材料。
2 、教材分析
本书分为三个单元,叙述我国隋唐至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的历史,共22课,,每课教学一课时。其中标有星号的内容,供各地的学校选用。前两个单元后各设一节活动课,第三单元后设两节活动课。
与以往的教科书相比,第三单元课文在讲中外友好交往的同时,突出了明清时期中外的矛盾与冲突;在列举经济发展成就的时候,没有忽略“闭关锁国”给中国社会带来的隐忧。这种设计,与课标主题中“社会的危机”相呼应,也为八年级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理解近代中国为何被动挨打作好铺垫。
四、教学模式:
预习+展示+反馈
五、拟用的教学方法
2、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学习小组为单位)
3、讲述式、谈话式、启发式、提问式等
六、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规管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对“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2、注重课堂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和启发性。精讲多练。
3、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4、注重反馈,以单元为单位认真组织检测,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5、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
七、教学任务和要求
七年级历史教学,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即了解历史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
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发展和变化,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识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八、教学设想
1、做好导学过程。
2、继续深入课堂教改,在传授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思想的教育和能力培养,树立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学导结合的教学观,给每个学生展示的机会,放大学生的优点,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3、尝试开展第二课堂,通过举办历史讲座,故事会,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综合,比较、概括问题的能力。跟踪辅导,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 2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2个班历史教学,在他们当中,有的同学学习历史的兴趣很浓,有的同学根本没什么兴趣。上学期历史的平均成绩在80分左右,整体成绩比较理想,这个学期要想办法使学生的成绩有较大的提高。我应该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上入手,来改善一向把历史视为副科,不好好学习、认真对待的学生心理,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把注意力集中在历史课的学习上,力争培养一批热爱历史学科的爱好者。
二、教材分析
依据七年级历史课程标准,在改革中创新,在探索中提高,逐渐建构带有自己特色的`历史教学模式,争取各个班的每个同学的历史成绩都有所提高。
三、教学目标
1、要在上册历史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时期的基本特征以及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
2、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教育学生继承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养成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4、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不良习惯
5、从严治教,提高成绩。
四、具体措施
(1) 以启发诱导式教学为主,并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2) 加强直观教学,充分利用教学挂图等教学工具;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3) 争取每期都要开设历史活动课,要求自己必须自始至终参加学生的活动,并且要让学生学有所得。
五、进度安排
本学期总课时为24课时,每周2课时。
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0课时
第二单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8课时
第三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10课时
总复习
附录
6课时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 3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将根据新课改精神,以全面推进尝试新教育教学方法为指导,在教导处的领导下,以打造高效课堂为目标,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主,加强常规教学的研究力度,切实深化七年级历史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好奇、好动、上进心强、学习的积极性高;但是自学、做笔记及学习习惯差、个别学生不交作业、课堂吵闹等。许多学生不重视历史课的学习。虽然绝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能围绕着老师思路转,但仍有学生回答问题跑调,故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较难。所以一定要抓课堂常规管理,加强学习习惯的培养,严格管理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在教学中必须加大力度备好课,做好每一个环节,及时巩固消化,力求每一节课都能有实际成效。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学习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主要讲述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三、四、五阶段,即封建社会的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在中国历史中占重要地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册主要重点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发展。
难点是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掌握和对各个历史时期的难点的理解,以及对教材的通读。
四、提高教学质量措施
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能力。这学期的教学内容是授完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理清每个阶段的历史线索,概括每个阶段的历史特征,找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是本学期教学最核心的内容。这就必须夯实基础,引导学生自己来探索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积极运用投影、录音、录像、影片,多媒体,网络等进行辅助性教学。
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抓好后进生的个别辅导工作,从端正其学习态度,积极参与课堂的读、思、练活动,使其成绩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
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五、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教学内容课时
1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2
2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第3课盛唐气象2
3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2
4单元复习检测2
5第6课北宋的政治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2
6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2
7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第11课元朝的统治2
8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2
9单元复习检测2
10期中复习期中考试2
11第14课明朝的统治2
12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2
13第17课明朝的灭亡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2
14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2
15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2
16第三单元复习2
17第三单元检测2
18 总结复习第一单元2
19 总结复习第二单元总结复习第三单元2
20期末考试2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 4
一、教学目标
历史是一门具有人文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综合文科课程,其价值在于整合历史、人文地理以及其他人文学科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培养现代公民应具有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力争合格率达到40%以上。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对本学科知识产生了兴趣,有一定的学习动力。然而,从上学期上课反馈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基础差,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跟不上教学进度的较多。同时由于教材呈现方式的更新和教材体系的重组,对于理解、分析能力远远不够或欠佳的七年级学生来说,学习起来也许会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材内容分析:
七年级下册三个单元:
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 “开放”。“繁荣”表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开放”主要体现在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繁荣”与“开放”,是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具有同一性。关于科举制的创立这一内容,原有 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虽有涉及,但一般不会展开。鉴于新课标将科举制作为内容标准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科书特意安排了一整节课来讲述科举制的诞生、完善与影响。通过对本课内容的探讨,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唐诗成就为何辉煌,唐诗创作为什么能够步入黄金时代。本单元学生要重点掌握隋朝大运河、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唐朝与周边的民族关系和中印、中日交往以及隋唐时期所创造的辉煌文明。
第二个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实际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两个主题。这里“民族关系的发展”,既涉及民族融合的内容,也有反映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矛盾的一面,都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影响。联系上册学过的民族融合与江南开发,了解从东汉末年少数民族内迁与汉族杂居到元朝民族关系进一步发展,出现新的民族----回族;掌握经济重心从北方移到南方的过程,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在学习本单元《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通过学生自学、绘制表格,了解辽、北宋、西夏政权并立和金与南宋的对峙。本单元学生要重点掌握经济重心南移、民族融合、发展以及宋元时期科技文化成就。
第三个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一方面突出明清时期对我国历史主要贡献-----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如明清加强专制,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同时又突出明清时期社会危机,如抗击外来侵略、闭关锁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等。
也为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理解近代中国为何被动挨打作好铺垫。由于明清距离我们较近与明清时期有关文艺作品较多,在讲课时应当充分利用,以激发学生兴趣。如讲《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时利用影视资料来导入。本单元学生要重点掌握明清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以及抗击外国侵略的英雄事迹和明清时期文化成就。
四、教材特色:
1、教材编写的思路:以学生的生活逻辑为主导,以地理、历史学科为基础,以相关学科知识为背景和支撑。
基本思路:生活是主题(生活的环境、生活的异同、生活的问题);时空是框架(时间、空间两个维度)。
2、教材内容表述的特色:
基于案例、基于生活、基于情境和基于问题的表述。
3、每课的基本结构
1)导入框 由生动的故事、传说、诗歌、民谣或文物、名胜古迹等开篇,然后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2)课文(宋体字)着重讲述历史发展的生动过程,力求简明。这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3)阅读课文(楷体字)力求生动活泼,其作用是引起学习兴趣,浅化教材内容,扩大知识面,培养良好的品德。
4)专栏的文献资料(竖排字)基本上每课一条。目的是使学生接触一些浅显的文献资料,以增强历史的真实感,并能提高阅读古文、古诗词等的能力。
5)图表 包括图画、表格、地图和图注,是课文的组成部分,为的'是增加学生的考古文物知识,增强历史的真实感,增强课文的明晰度,有利于教材的形象、生动,也起到浅化教材、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6)动脑筋 便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发展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
7)注释和注音 目的是浅化教材,便于学生自学,扩大知识面。
8)练一练 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题,检验自己对本课核心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9)活动与探究用以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与其他学科交叉、与现实生活联系学习的能力。
10)自由阅读卡 设在活动与探究之后,内容以介绍与课文同一时期的物质文明、社会生活等为主,同时结合现实生活中涉及的一些问题。它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历史更加贴近生活,并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五、实施教学目标的措施:
1、学习跨越式教学模式,更新课程理念,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例子,结合教材进行有机教学,活学活用,以发挥课堂最大效益。
3、要重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维目标的具体落实。
4、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力求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 5
根据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结合学校工作要求及学期、学生具体情况制定本计划:
一、学生情况
从上期平时学习和期末考试看,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得较好,学习习惯也还过得去,主要表现在上课基本都能专心听讲,课后及时完成作业。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部分学生做作业马虎,并且做完作业后不喜欢检查,甚至丧失学习兴趣,特别是不愿及时复习记忆掌握基础知识等。
二、教材分析
这一学期七年级历史下册选用的是人教版20xx年部编最新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本学期中国历史教学内容共分为三个单元,叙述从隋朝到清朝(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历史,共21课。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5课);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13课);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第14-第21课)。另外,增加了一节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共需34课时(其中新课讲授占20个课时,活动课占1课时,单元复习占3个课时,期中复习占2个课时,期末总复习占4个课时,其余为考试检测试卷分析)。
三、教学目标及要求
继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有很大的提高。
四、重难点及措施
重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措施:
1、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2、抓课堂常规管理、学习习惯的培养,严格管理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在教学中加大力度备好课,做好每一个课件。
3、督促学生及时巩固消化,力求每一节课都能有实际成效。
4、落实好培优补差工作。
五、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起止页数
1
第1课时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1-5
2
第2课时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第3课时 第3 课 盛唐气象
6-18
3
第4 课时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5课时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18-26
4
第6课时 隋唐时期单元复习
第7课时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27-32
5
第8课时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第9课时 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
33-40
6
第10课时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第11课时 第10课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41-50
7
第12课时 第11课 元朝的统治
第13课时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51-58
8
第14课时 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第15课时 宋元时期单元复习
59-64
9
第16课时 期中复习
第17课时 期中复习
10
第18课时 期中考试
第19课时 试卷讲评、分析
11
第20课时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第21课时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65-75
12
第22课时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第23课时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76-87
13
第24课时 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第25课时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88-98
14
第26课时 第20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第27课时 第21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99-110
15
第28课时 明清时期单元复习?
第29课时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111-114
16
第30课时 期末复习
第31课时 期末复习
17
第32课时 期末复习
第33课时 期末复习
18
第34课时 期末考试
以上计划如遇学校工作变化可再做调整。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 6
一、学情分析
经过上学期的历史学习,七年级的学生已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对历史学科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但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历史人物的评价还需要加强引导。
二、教材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在承接上册中国古代史学习的基础上,主要讲述了从隋朝到清朝前期的历史发展脉络,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等多个方面。教材内容丰富,知识点繁多,既注重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又突出了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掌握隋朝至清朝前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归纳、比较历史资料的能力,以及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课堂讲授、讨论、探究、多媒体教学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历史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让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历史问题,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通过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
宋元时期的民族融合与科技文化成就;
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与对外交往。
教学难点
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及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使学生对历史发展的脉络有清晰的`认识。
讨论法:组织学生对一些历史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探究法:引导学生对一些历史现象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4 课时)
第 1 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第 2 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第 3 课《盛唐气象》
第 4 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6 课时)
第 5 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第 6 课《北宋的政治》
第 7 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第 8 课《金与南宋的对峙》
第 9 课《宋代经济的发展》
第 10 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8 课时)
第 11 课《明朝的统治》
第 12 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第 13 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第 14 课《清朝前期的兴盛》
第 15 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第 16 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复习与考试(2 课时)
七、教学评价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综合运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
形成性评价主要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合作学习等方面,通过及时反馈,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
终结性评价主要通过期末考试,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八、教学资源
教材:《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地图、图表、模型等。
课外资源:历史书籍、历史纪录片、历史网站等。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 7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教学计划为指导,以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不断提高认识历史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从隋朝建立到清朝前期的历史发展脉络,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制度等基本史实。
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通过对历史文化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主要讲述了从 581 年隋朝建立到 1840 年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历史。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等多个领域,系统地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四、教学措施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讲述法、讨论法、演示法、多媒体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例如,指导学生阅读历史材料、分析历史问题、制作历史图表等。
注重历史知识的联系和整合,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例如,将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进行联系和比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
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例如,与语文、地理、政治等学科进行交叉渗透,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历史。
五、教学进度
第一周:导言课,介绍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
第二周至第四周: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 1 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第 2 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第 3 课《盛唐气象》
第 4 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五周至第七周: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 5 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第 6 课《北宋的政治》
第 7 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第 8 课《金与南宋的对峙》
第 9 课《宋代经济的发展》
第 10 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第八周至第十周: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 11 课《明朝的统治》
第 12 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第 13 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第 14 课《清朝前期的兴盛》
第 15 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第 16 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第十一周至第十三周:复习与巩固,进行单元测试和知识点的查漏补缺。
第十四周至第十六周:综合复习,组织学生进行系统复习,强化重点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第十七周至第十八周:期末考试与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全面检测和评价。
六、教学资源
教材《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及相关配套练习册。
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用于展示历史图片、视频、动画等教学资源。
历史地图、图表、模型等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网络资源,如历史学习网站、在线课程、历史纪录片等,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和视野。
七、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反思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困难,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和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历史学习中有所收获和提高。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 8
以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间建立对话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一、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活泼好动,作为新来的老师,我还不是完全了解每个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但从这几节课的观察来看,他们的历史知识还是相对比较薄弱,不了解重要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缺乏基本的历史常识,但由于七年级学生思维敏捷,所以我对提高这届学生的历史文化水平充满了希望,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努力培优补差,提高学生的能力。
二、教学任务及目标
1、完成七年级下册所学内容。
2、提高教学质量,使得期末测试的综合评价能有所提高。
三、教材分析
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则仅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两个主题。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教科书对新课标中有关明清时期的五条内容标准进行了归纳和组合。
四、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规管理,重视非智力作用的因素,对学困生既要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培养其学习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2、强化理想前途教育。
3、强化质量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4、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
5、经常向老教师请教、学习。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上海花千坊相关的文章: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计划03-26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计划范文10-24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计划优秀11-02
2017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05-06
七年级四班下册历史教学计划03-28
七年级历史下册具体教学计划(精选14篇)02-15
初二下册历史教学计划10-05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范文10-06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经验总结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