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由知识到能力高校历史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与探究论文
在当前高等教育教学体系中,实践教学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在理论教学中,为了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而设置的课程内容,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做到内化整合与外化提升。实践教学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关键环节,它与理论教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理论教学着重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而实践教学则是为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两者之间可以看做是一种“知识”和“能力”的关系,具有一种不可分割的依存性。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实践教学又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薄弱环节,处于尴尬的境地,“知识”与“能力”并不能有效衔接,协调发展。作为高等院校的“冷门”学科,历史专业在面临招生困难,就业不景气等问题,其社会功用得不到有效发挥的情况下,如何适应时代要求,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深化实践教学内容改革,探索多元的实践教学模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当前高校历史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一般而言,历史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课程实习、课程论文、社会调查、田野考察、学年论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课外科研活动、竞赛活动等。在教学中,实践教学应该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紧紧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展开,既注重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又注意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然而,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惯性影响,实践教学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力量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具体表现如下。
1.1 教育理念落后,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实践教学应该保持其连续性,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与理论教学教学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但是,传统的历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此重视不够,教学中往往是“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内,轻课外;重知识,轻技能”,实践教学被看做是一种辅助性工作,没有置于应有的位置,缺乏对实践教学内容的总体设计。这种缺失所带来的后果,就是课程设置孤立,缺乏体系。虽然不少专家对高校的实践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提出很多推进实践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举措。但是这种改革与探索,往往是对实践类课程的局部改进,缺乏整体性思考。当前高校历史学的专业课设置,分为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践课。其中,实践课课时比重在全部课程学时中占的比例非常低。这种课程设置,往往又给人带来一种错觉,就是实践教学应该属于实践类课程的范围,专业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则应该是侧重于理论教学。这样一来,人为割裂了两者之间的有机联系,无法对实践教学做出准确定位。
1.2 理论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存在局限性
对实践教学的认识不足,在理论教学中反映最为明显。桑兵教授曾谈到:“大学本科阶段的教学,已经相当程度地高中化,不仅以课堂听授为主,而且从形式到内容都是高中阶段的延续翻版,学生学习的时间被大量规范化的课堂讲授填满,以至于很少有时间进图书馆系统读书。”这段话,可谓一语中的,目前高校历史专业的理论教学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是中学教学方式的延续。这种教学方法,基本上是一种“教师讲,学生听”的状态,把教师视为知识的传递者,教师按照教学大纲、讲义进行知识的讲授,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在考核方式上,长期以来都是通过闭卷考试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这种教学流程,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分析能力不但得不到提高,久而久之还会形成一种思维惰性。学生在理论学习中,形成的只是一种模糊的知识记忆,缺乏真正的理解与认识,学习兴趣也无法提高。在教学考核中,为了应付考试,往往是死记硬背,照搬教材,甚至还出现连教材都不愿意去翻,直接百度答案的情况。这种应试教育,不仅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对知识本身的理解与掌握,也会形成很大误区。
1.3 对实践类课程理解片面,认识不足
目前学界对于实践教学的研究,一般都是聚焦于实践类课程的探索与改革,也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绩,但实践教学课程的内容与形式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学年论文、毕业论文拼凑敷衍,毕业实习、专业考察流于形式,实习基地建设落后,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欠缺等。以毕业论文为例,从课程论文、学年论文的不断训练,到毕业论文的开题、中期检查、答辩等环节层层把关,这些制度性的规定已经构成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但是,实际的结果却不免让人有些沮丧,很多学生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在毕业论文写作阶段,学生搜集、检索史料、解读史料的功夫都有很大不足。写作中,思路框架、行文逻辑、语言表达往往也晦涩难懂,更有甚者,干脆直接复制粘贴,拼凑了事。问题的原因,主要还是在于对实践教学认识上存在误区,理解片面。本科生撰写毕业论文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提高学生学术素养、科研创新能力,这也是对大学期间学生知识水平的一次全面考察。要写出一篇令人满意的毕业论文,需要一个不断积累、训练的过程。有学者指出:“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教会学生读书,使其学会学习,从被动阅读转变为主动阅读,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实践能力,是一个系统的工作,理论教学要与实践课程教学相结合,强化能力训练,有效的使“知识”转化为“能力”,才有可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水平。
2 优化高校历史专业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
如上所述,专业基础知识和综合实践能力是高等教育的两大目标,两者密切相关、相互依存,并不是对立的关系。对于高校历史专业来说,只有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误区,知行合一,学思结合,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做到理论教学中贯穿实践训练,实践教学中体现理论指导,才能真正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2.1 转变观念,构建开放性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主要是围绕高校人才培养目标,重视学生问题意识与创新思维的提升。要达到这个目标,就不能局限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制约,要尝试建立一种开放性、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有机融合。对于如何构建这种教学体系,武汉大学曾经进行过很好的探索,提出“一体三翼”的教学模式,以创新性人才培养为中心,从课程实践、科研实践、社会实践三个方面展开实践教学活动,“课程实践环节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科研实践环节重在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社会实践环节则注重社会实践能力的锻炼”。不过,目前系统探讨实践教学经验的并不多,教育管理者也未充分认识到这种实践教学体系在高校历史专业中的重要性与适用性。因此,转变观念,制定新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融通,使两者共同服务于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成为推动实践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
2.2 理论教学方法多样化,形成实践压力机制
近年来,为了改善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的弊端,着眼于社会实际需要,研究者提出不少解决方案,主要是集中在教学方法的改进、现代化教学方法的利用上,但依旧存在一些不足。在教学方法改革上,一般所提倡的“研讨式”、“研究性”教学,并不是说给学生指定一些书籍论文阅读,然后让学生轮流上讲台发言,最后教师再总结一下这么简单。实际上,教师在这个教学过程中,需要做大量准备工作。既要对自己专业领域有充分了解,能够把一些新知识、新观点引入课堂,也要对课程细致规划,对指定学生阅读的资料认真选择。在课程讨论中,教师应该起一个向导作用,一方面注意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另一方面又不能包办代替,对于学生不同的观点,允许存疑、存异,以便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探索。
此外,由于这种“研讨式”教学侧重于学术性,那么对于学生阅读与思考也提出更高的要求。笔者在教学中曾对闭卷考试内容进行调整,把平时指定学生阅读的资料纳入考核范围,形成一种实践压力机制。这样,学生即便是为了考试取得高分,也会认真阅读,这既有利于摆脱考试过程中死记硬背书本知识,也促使学生通过阅读相关论著,激发实践热情,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
2.3 提高实践教学认识水平,培养实践教学队伍
过去对于实践类课程问题的分析,往往关注于一些客观原因,如实践类课程课时比重较小、师资力量不足、经费不足、实习基地建设滞后等问题,对于教师自身的实践教学水平则重视不够。事实上,教师作为实践类课程的引导者、实施者,其教育理念的新旧、教学水平的高低、是否具有创新精神与开拓意识,对实践教学的成效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只有对实践教学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强化实践教学的基本技能与业务水平,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实践教学队伍,才能承担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
总之,高校历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任务十分艰巨,能否转换思维,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对强化学生实践能力训练,有效的使“知识”转化为“能力”,培养具有开拓意识与创新思维的高素质人才,推动历史学这类传统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由知识到能力高校历史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与探究论文】上海花千坊相关的文章:
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论文08-14
语文知识教学现状调研论文07-14
知识分类历史教学论文07-12
高校体育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论文08-09
初中语文语法知识教学的探究论文08-05
地理教学与历史知识的联系的论文07-16
古诗词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探究论文07-25
高校政治教学有效性探究论文08-08
新课改下高中语文知识教学探究论文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