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花千坊

初中知识

谒金门原文及翻译

时间:2022-11-10 16:04:43 初中知识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谒金门原文及翻译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谒金门原文及翻译古诗,欢迎阅读与收藏。

  谒金门原文及翻译 1

  谒金门全文阅读:

  出处或作者: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谒金门全文翻译:

  东风一忽儿刮起,吹皱了满池塘的春水。闲来无事远逗鸳鸯徘徊在园中的小路里,双手轻轻地揉着红杏的花蕊。

  她走到斗鸭的栏杆独自依倚,碧玉簪斜斜插着发髻低坠。整天盼望郎君郎君却始终不至,抬起头来听到喜鹊叫声暗暗欢喜。

  谒金门对照翻译: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东风一忽儿刮起,吹皱了满池塘的春水。闲来无事远逗鸳鸯徘徊在园中的小路里,双手轻轻地揉着红杏的花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她走到斗鸭的栏杆独自依倚,碧玉簪斜斜插着发髻低坠。整天盼望郎君郎君却始终不至,抬起头来听到喜鹊叫声暗暗欢喜。

  谒金门原文及翻译 2

  原文;

  谒金门·秋夜

  苏轼〔宋代〕

  秋帷里。长漏伴人无寐。低玉枕凉轻绣被。一番秋气味。

  晓色又侵窗纸。窗外鸡声初起。声断几声还到耳。已明声未已。

  译文:

  在秋夜的帐帷里,那计时的满滴长久地陪伴着贵人不能入睡。低枕的玉枕渐渐凉了,轻薄的绣被已用上了,床上弥漫了一片秋天的气氛。晨光浸透窗纸,窗外报晓的雄鸡发出第一阵鸣声,鸡声断断续续,又从耳边传来,天已亮了,但鸡声还未停息。

  注释:

  谒金门:词牌名。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又名《不怕醉》、《出塞》。

  帷:帐子。

  漏:古代计时的工具,用壶滴水的方法计算。这里代指时间。

  玉枕:陶瓷枕,以示华贵之用物。

  绣被:指绸缎一类的被子,富贵人家的征示。

  已:前“已”,已经。末“已”,停止。

  赏析:

  上片,写秋夜思的凉色。“秋帷里,长漏伴人无寐。”不说贵人心不平静,而说长漏与贵人为伴不能人眠,躺卧“秋帷”,煎熬“无寐”。“低玉枕凉轻绣被,一番秋气味。”不说贵人秋思心凉,而说“玉枕”低枕而“凉”,“绣被”顿时而“轻”薄。这凉玉枕,这轻绣被,渗透着“一番秋气味”,弥漫在贵人的“秋帷里”。或许就是这“玉枕”、“绣被”、“秋气味”,正是引起贵人“无寐”心凉的媒介。而这一幕就发生在夜色无声的“秋帷里”。

  下片,写秋夜思的回声。“晓色又侵窗纸,窗外鸡声初起。声断几声还到耳,已明声未已。”长夜刚过,贵人本已心凉,全身心地浸透“秋气味”,应算完成“秋夜思”的全构建。词人竟运用词的有限文字,写了“秋夜思”的续片,在光和声上继续做文章,因为光和声最易撩动人的思想情感。“晓色”“侵窗纸”,点明早晨来临;“鸡声初起”,表示划破长夜的秋思,给“秋帷”人展示一线希望。晨光伴随不停的鸡声,从“到耳”中给“秋帷”人带来美好回声。或许这“晓色”、“鸡声”的来临,才真正解除“秋帷”人的绵绵夜思。而这一幕就发生在晓色有声的“窗外”,令人长长回味。

  全词,写一贵人的秋夜思和余思,可词中找不到一个“思”字,更找不出在“思什么”。词人运用通感的手法,从色与声的沟通、挪移中构思了“秋帷”人的秋思图。上片,“秋帷”人一言不发,无声胜有声;下片,“鸡声”声声不断,则是有声衬无声。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谒金门原文及翻译 3

  原文:

  春已半。触目此情无限。十二阑干闲倚遍。愁来天不管。

  好是风和日暖。输与莺莺燕燕。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

  翻译:

  春光已匆匆过去了一半,目光所及,繁花凋落,春天将要逝去。整日斜倚栏杆,徘徊眺望,伤春逝去的愁怨,袭上心头,天也无法帮助摆脱。

  风和日暖,在这么好的春光,独自倚靠斜栏旁,还不如那双双对对的莺燕。院里落满了残花,垂下幕帘呆在屋里,不忍看到春天逝去的景象。芳草漫漫到天边,思恋的人远在天边处,令人悲肠欲断。

  注释:

  ①谒金门: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双调,仄韵四十五字。代表作有的《谒金门·风乍起》的《谒金门·花过雨》等。

  ②春已半:化用《清平乐》中:“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

  ③此情无限:即春愁无限。

  ④十二阑干:指十二曲栏杆。语出《碧城三首》中的“碧城十二曲阑干”。

  ⑤输与:比不上、还不如。

  ⑥芳草:在古代词中,多象征所思念的人。

  谒金门原文及翻译 4

  原文:

  今夜雨。

  断送一年残暑。

  坐听潮声来别浦。

  明朝何处去。

  孤负金尊绿醑。

  来岁今宵圆否。

  酒醒梦回愁几许。

  夜阑还独语。

  译文

  今夜一场秋雨,结束了一年的秋老虎。因为爱听那钱塘江的潮声,就来到了送友话别的.江边。明天将奔向什么地方?

  有负于金杯盛的美酒,明年的今晚还能相聚吗?酒醒梦醒还有多少愁?尽管夜深了,我一人还在自言自语。

  注释

  谒金门:词牌名。

  断送:犹言结束。残暑:暑天最后最热的时间在三伏,俗称“秋老虎”。

  浦:水滨,这里指钱塘江边。

  孤负:对不起。金尊:金杯。绿醑(xǔ):绿色美酒。唐太宗《春日玄武门宴群臣》:清尊浮绿醑,雅曲韵朱弦。

  来岁:明年。圆:团圆,引伸为相聚。

  回:醒来。几许:多少。

  夜阑:夜深。

  赏析:

  此词约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七月十五日,是时,东坡在杭州通守任上。与《谒金门·秋夜》一样,此词系东坡与人酬赠之作。

  谒金门原文及翻译 5

  谒金门·春半 宋朝 朱淑真

  春已半。触目此情无限。十二阑干闲倚遍。愁来天不管。

  好是风和日暖。输与莺莺燕燕。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

  《谒金门·春半》译文

  春光已匆匆过去了一半,目光所及,繁花凋落,春天将要逝去。整日斜倚栏杆,徘徊眺望,伤春逝去的愁怨,袭上心头,天也无法帮助摆脱。

  风和日暖,在这么好的春光,独自倚靠斜栏旁,还不如那双双对对的莺燕。院里落满了残花,垂下幕帘呆在屋里,不忍看到春天逝去的景象。芳草漫漫到天边,思恋的人远在天边处,令人悲肠欲断。

  《谒金门·春半》注释

  谒金门: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双调,仄韵四十五字。代表作有冯延巳的《谒金门·风乍起》李好古的《谒金门·花过雨》等。

  春已半:化用李煜《清平乐》中:“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

  此情无限:即春愁无限。

  十二阑干:指十二曲栏杆。语出李商隐《碧城三首》中的“碧城十二曲阑干”。

  输与:比不上、还不如。

  芳草:在古代诗词中,多象征所思念的人。

  《谒金门·春半》赏析

  这是一首写春愁闺怨的词。

  在这首词中作者抒发因所嫁非偶尔婚后日日思念意中人却无法相见的痛苦之情。开端两句:“春已半,触目此情无限”,通过女主人公的视觉和对暮春景象的感受,道出了她的无限伤感之情。“此情”究竟指的是什么?这里并未明说,从词的下文及作者婚事不遂意来看,是思佳偶不得,精神孤独苦闷;是惜春伤怀,叹年华消逝。“无限”二字,有两层意思:一是说明作者此时忧郁心情的浓重,大好春色处处都触发她的忧思;二是表明作者的隐忧永无消除之日,有如“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势。

  接着,作者用行为描写形象地表现了她的愁绪:“十二阑干闲倚遍,愁来天不管。”古词曾有“倚遍阑干十二楼”之句与此近似。此句写女主人公愁怀难遣、百无聊赖、无所栖息的情态。“遍”字,写出呆留时间之长。“闲”字,看来显得轻松,实则用意深重,这正表现了作者终日无逅、时时被愁情困锁不得稍脱的心境。她因无法排遣愁绪,只得发出“愁来天不管”的怨恨。此句写得新颖奇特,天,本无知觉,无感情,不管人事。而她却责怪天不管她的忧愁,这是因忧伤至极而发出的怨恨,是自哀自怜的绝望心声。

  剥削阶级社会的女子不能自主自己的婚事,常常怨天尤人。《诗·鄘风·柏舟》的“母也天只!不谅人只!”写的是一个女子爱上一个青年,她的母亲却强迫她给另一个人,她誓死不肯,呼娘唤天,希望能谅察她的心。朱淑真心中虽也有恋人,但她却不能违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得不嫁给一个庸俗之徒,故她痛苦的感情比《柏舟》中那个女子更强烈、更深沉。

  过片,具体写对自然景物的感喟:“好是风和日暖,输与莺莺燕燕。”大好春光,风和日暖,本应为成双佳人享受,可是自己因孤寂忧伤而无心赏玩,全都白白地送给了莺燕,这既表现出对莺燕的羡妒,又反映了现实的残酷无情。说得何等凄苦!莺莺、燕燕,双字叠用,并非是为了凑成双数,而是暗示它们成双成对,以反衬自己单身只影,人不如鸟,委婉曲折地表现孤栖之情,含蓄而深邃。作者在诗集《恨春五首》之二里写道:“莺莺燕燕休相笑,试与单栖各自知!”造语虽异,立意却同。

  末两句进一步表现作者的情思:“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它不但与开头两句相照应,而且隐曲地透露了她愁怨的根源。她在诗中说:“故人何处草空碧,撩乱寸心天一涯。”(《暮春有感》)“断肠芳草连天碧,春不归来梦不通。”(《晚春有感》)由相比可知,她所思念的人在漫天芳草的远方,相思而又不得相聚,故为之“断肠”。全词至此结束,言有尽而意无穷,读来情思缱绻,荡气回肠,在读者脑海里留下一个凝眸远方、忧伤不能自已的思妇形象。这与晏殊的“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踏莎行》)、李清照的“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点绛唇》),词意相同,但朱淑真写得隐晦,而晏、李说得明朗,敢直言“意中人”、“人何处”,这是因为晏殊不受封建礼教的束缚,李清照思念丈夫为人情所不能非议,故他们没有顾忌。而朱淑真婚后思念情人则被视为非法,故难以明言。

  《谒金门·春半》创作背景

  朱淑是中国宋代著名女词人,与李清照“差堪比肩”,并称“词坛双壁”。其虽家世显赫,婚姻却十分不幸,这首词正是由于自己的婚姻的不幸,所嫁非偶,日夜思念自己的意中人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