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花千坊

民族舞

蒙古舞蹈的种类以及特点

时间:2022-04-26 11:16:04 民族舞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蒙古舞蹈的种类以及特点

  蒙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蒙古族舞蹈的特点是节奏明快,热情奔放,语汇新颖,风格独特。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蒙古舞蹈的种类以及特点,欢迎大家阅读!

蒙古舞蹈的种类以及特点

  蒙古族是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从事畜牧狩猎生产。由于长期生活在草原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自古以来崇拜天地山川和雄鹰图腾,因而形成了蒙古族舞蹈浑厚、含蓄、舒展、豪迈的特点。

  蒙古族民间舞蹈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盅碗舞。

  盅碗舞一般为女性独舞,一般是舞者头顶瓷碗,手持双盅,在音乐伴奏下,按盅子碰击的节奏,两臂不断地舒展屈收,身体或前进或后退,意在表现蒙古族妇女端庄娴静、柔中有刚的性格气质。

  二是安代舞

  安代舞于明末清初发祥于科尔沁草原南端的库伦旗。最初是一种用来医病的萨满教舞蹈,含有祈求神灵庇护、祛魔消灾的意思,后来才演变成为表达欢乐情绪的民族民间舞蹈。在科尔沁地区,在逢年过节时、在庆祝丰收的日子里、在喜丧婚嫁和迎宾的宴会上,人们都要跳安代舞。

  姑娘媳妇挥舞头巾跳,小伙子脱去马靴光着脚丫跳,孩子们做着鬼脸跳……舞蹈动作有甩巾踏步、绕巾踏步、摆巾踏步、拍手叉腰、向前冲跑、翻转跳跃等等,形成了盛大的狂欢场面,把美和对美的追求推向了极致。

  三是查玛

  查玛是藏传佛教为了弘扬佛法、传播教义、阻止邪恶诱惑、坚定佛门信念而举办的一种带有庆典性质的艺术活动。历史上,在“殿宇雄壮、比拟佛国”的科尔沁地区乃至内蒙古自治区全境,绝大多数寺院召庙都曾一年一度由喇嘛们表演这种舞蹈。至今,部分召寺依然传承表演这种舞蹈。查玛在蒙古族舞蹈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科尔沁地区查玛表现形式有三种:一是经堂查玛。表演者二至四人,于经堂诵经时主要通过手势动作对佛进行功德礼赞。二是米拉查玛。在召寺前广场搭台表演。人物有米拉、黑白老头、狗、鹿(均由人扮演)等,以说、唱、舞、乐的形式,颂扬米拉撇家弃业,苦意修行,云游四方,传播佛理,终成正果的故事。三是广场查玛。在大雄宝殿前广场上表演。

  人物众多,程式固定,动作规范,舞蹈性最强,流传较为普遍。

  在查玛表演中,登场者统称护法神。护法神分大查玛(主神)、小查玛(皈神)两类。查玛一般由13—15个舞蹈段落组成,多以单人、双人、四人的形式表演。凡属大查玛者,均以单人舞的形式表演一个独立舞段;亦有一神化作多神、按东西南北中方位同时起舞的。小查玛多以四人舞的形式出现;亦可在主神舞蹈时,以侍者的身份在旁伴舞。相对而言,舞蹈中大查玛的动作沉稳犷悍,神态超然,举手投足都很有造型性,体现了强烈的宗教内涵和人物的思想情感;小查玛则动作灵活,节奏明快,不拘形态,较少神威,有很强的韵律性。

  某些规模较大的召寺,为了便于传承,还将近似的人物动作予以规范,确定名称。

  四是科尔沁“博”舞。

  “博”,是萨满教中的巫师,研究者称之为“萨满”。蒙古人则自称为博。博所进行的宗教祭祀活动称为行博。博舞即指行博时所跳的舞蹈。博教曾为蒙古族所长期信奉,但自藏传佛教传入后即日渐衰落,现在仅有少量残存,主要流传于科尔沁草原。

  博舞保留较完整的是兴安盟和通辽市。博舞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态,由于其自身的丰富内涵及其所具有的艺术性和娱乐性,不仅仍有一定的生命力,而且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科尔沁地区的行博,主要是用来祭祀求福和驱魔治病。以歌舞事神,治病驱魔,是其具有的主要特征。

  科尔沁地区的博舞动作基本相同,但风格各异,有的古朴雄壮,有的典雅健美,有的刚柔相济,有的风趣幽默,有的舒缓曼妙,有的潇洒明快。个别女博跳的博舞,其舞姿更是细腻柔媚,别具风韵。博舞也有其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博们在行博时都须头戴沉重的铜制五佛冠,腰扎九个圆形铜镜,身着法裙、法服等;行博过程中要做出颤腿、扭腰、旋转、跳跃等动作,并且能够对神鼓、神鞭、铜镜、宝剑、腰刀等运用自如。粗犷、炽烈、颠狂的激情表演是科尔沁博舞的独特风格。

  著名的.传统舞蹈有《安代舞》、《盅碗舞》、《筷子舞》等。当代创作舞有《鹰》、《马刀舞》、《驯马舞》、《奔腾》、《挤奶员舞》、《鄂尔多斯婚礼舞》、《牧民的喜悦》等。

  拓展阅读:蒙古族舞蹈表演的风格

  蒙古是我国人口众多且文化特色浓郁的少数民族之一,蒙古舞更是蒙古族文化艺术思想和生活特征、场景的完美融合。通过对蒙古舞风格的把握,可以为人们欣赏蒙古舞的艺术美带来更加深刻的认知。认真了解蒙古舞蹈表演的风格,对于了解蒙古民族的历史文化渊源、了解蒙古族的群体性格特点和文化风俗意义重大。

  一、热情豪放的风格

  蒙古族的热情好客是众所周知的,这一点在蒙古待人接物的各个细节都有很好的表现,不过其最突出的表现还是在舞蹈方面。蒙古舞的豪放风格在“安代舞”中体现的最为强烈。在我国黑龙江地区、蒙古地区和辽宁地区普遍流行这种舞蹈,多个人一起表演,在技巧上并没有多大难度,游客的参与度非常高,是蒙古族民众用来招待游客的常见舞蹈形式,最能够体现蒙古族豪放热情的待人风俗。

  二、优雅柔和的风格

  蒙古族的舞蹈也并非全部都是热情豪放的风格,在一些特定的舞蹈中,更多地展现出来的是一种柔和优雅的内涵。比如蒙古族中的“盅碗舞”,在鄂尔多斯等地区大为盛行。这种舞蹈讲究动作的随意性,能够比较轻松地根据场内的气氛来做调节,具有比较灵活的舞蹈动作和形式,因此也更容易充分地表现舞蹈者的舞蹈功底和才华,是一种在节奏上较为轻松、随意的舞蹈方式,在历史上曾经被作为祭祀和祝贺的主要舞蹈形式。

  三、敏捷机智的风格

  蒙古民族的生活环境,千百年来的生活习惯和习俗等都决定了这个民族的骁勇善战。而在身体反应、头脑反应方面的机智、敏捷和灵活可以说是这种民族特点的最佳体现。蒙古族的“牛头虎舞”,就是一种再现牛虎争斗场景的舞蹈,它讲究的是动作的迅速、敏捷,反应的快速,灵活,充分表现出了野兽争斗场景的激烈和生动。舞蹈者的表演越机智、敏锐,表现出来的舞蹈艺术感染力越强烈,是一种非常具有民族文化特征的舞蹈形式。

  四、粗犷不羁的风格

  粗犷不羁,这是游牧民族特有的风格。长期在草原上生活的蒙古族,在与大自然抗争,与牲畜做伴和与其他部落进行争斗的过程中,粗犷不羁的性情得以凸显。在蒙古舞蹈中,以蒙古摔跤最能够体现这种粗犷的风格。在蒙古摔跤舞蹈中,一个人饰演两个角色,用木偶的形式将摔跤舞表现出来,通过夸张的动作可以获得非常生动的表演效果,非常灵活地彰显了蒙古族那种粗犷豪放的舞蹈风情。这种粗犷之中有着浓烈的情感和热情,并不是粗野和无礼,非常能够体现草原生活的热烈昂扬,让人观之印象深刻。

  五、愉快乐观的风格

  蒙古民众在与大自然抗争、与艰苦生活环境抗争的过程中很容易遭遇各种各样的挫折,这也历练了他们无所畏惧、乐观向上的民族性情。在蒙古族的筷子舞等舞蹈动作中,舞蹈者一边唱歌一边用筷子敲打身体各个部位,从而营造出一种非常明快、乐观、活泼的舞蹈气氛,让每一个参观舞蹈的人都能跟随着舞蹈和音乐的节奏享受那种欢快淋漓的感觉。这种愉快乐观的风格很容易感染大家,让人们见识到草原民族在面对生活的时候有比我们想象中更好的精神状态。

  蒙古舞是一种风格迥异而特色鲜明的舞蹈形式,其中根据舞蹈要表现的内容不同、舞蹈创立的背景不同、舞蹈表演的场合不同,其具体的风格也会有所不同。对蒙古舞的欣赏和认知要建立在充分了解舞蹈背景环境的基础上进行,这才能确保对蒙古舞的正确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