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花千坊

护理培训

婴儿脐疝的护理方法

时间:2024-07-07 06:41:02 护理培训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婴儿脐疝的护理方法

  核心提示:有的家长可能遇到过这种情况:孩子肚脐鼓起一个包,躺在床上用手轻轻按一按,包就缩进肚脐里了。家长看孩子没有不舒服的感觉,就没往心里去。可过了几天,那个包又鼓出肚脐了,而且似乎还大了一点,这时候再用手按,没准孩子会痛得大叫起来。这是怎么回事呢?该怎么办呢?

婴儿脐疝的护理方法

  一、婴儿脐疝的护理怎么做呢

  由于脐疝是因腹压增高而致的,所以为了减少脐疝患儿脐囊的突出机会,最根本的就是尽量减少他腹压增高的机会,如尽量减少宝宝无休止的大哭大闹,减少宝宝腹胀便秘的发生,宝宝有咳嗽时,也应尽快治疗。腹部压力不增高,疝囊就不会老往外面突出来了。同时,当宝宝疝囊凸出来时,也要注意避免因衣物或尿片的摩擦而造成疝囊损伤。

  如果孩子因剧烈哭闹或反复咳嗽造成疝囊崁顿不能回纳入腹腔,即疝出的肠管被卡在了脐环处,这时疝囊摸上去硬硬的,按之不动,有触痛,患儿会因疼痛而阵阵哭闹,或者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这种情况医学上称为疝嵌顿,这个时候爸爸妈妈应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就诊,以免被卡住的肠管发生绞窄性坏死。不过出现疝嵌顿的情况在医院的临床诊疗中很少见到,家长朋友大可不必太担心。

  二、宝宝脐疝的最佳护理方法

  较小的脐疝如直径小于1.5厘米,多数在2岁内可随着腹壁增强而自愈,鉴于婴儿脐疝很少发生嵌顿,可先予非手术治疗,而采用脚部黏贴和弹性腹带。

  胶布粘贴法

  个别脐环偏小、小儿又爱哭闹、屡发脐疝嵌顿者可试用“胶布粘贴法”以加速脐孔闭合。

  1.粘贴胶布应为医用胶布,宽约5厘米,长度超过病儿腰围6~10厘米。一侧胶布端剪小像舌头样伸出(长约5厘米),另一侧胶布中间开横口以便让对侧舌头样胶布。

  2.插入后,粘贴胶布经过的腰背部可内垫纱布。

  3.粘贴时必须使疝囊空虚或呈内陷状态。一般1~2周更换1次,可连续贴用3~6月。

  4.使用中注意保护皮肤防止起泡糜烂,粘贴要领是:适度贴紧,每次粘贴均使脐现变小,以促使脐称愈合。为防止胶布滑脱,外面也可加弹性带(松紧带)由于胶布粘贴有一定的难度和合并症以上操作应由医务人员完成。

  “弹性腹带”法

  此法对新生儿、小婴儿尤为适用。可先选用通常白天佩带,夜睡时松下,并经常调节松紧度以起到既防止脐疝过分膨出,又保证小儿饮食入量和腹部发育弹性。腹带操作较简便,家长完全能够胜任,而且受到过分忧虑的家长(特别希望宝宝能得到治疗)的欢迎。

  有些家长沿用旧习采用大铜钱或硬币,以布带勒紧腹部,企图挡住脐疝膨出,既无疗效还可能造成损伤,所以应弃之不用。

  手术

  如出现嵌顿或患儿已逾2岁而脐疝仍未自愈,应手术治疗。

  三、宝宝脐疝该怎么办才好

  如果宝宝患有脐疝,应注意尽量减少腹压增加的机会,如不要让宝宝大哭大闹;

  调整好宝宝的饮食,不要发生腹胀或便秘;

  较小的脐疝,如直径小于1.5cm,多数在2岁内可随着发育腹壁增强能自愈。鉴于婴儿脐疝很少发生嵌顿,可先予非手术治疗,用胶布贴敷疗法,即取宽条胶布将腹壁两侧向腹中线拉拢贴敷固定以防疝块突出,并使脐部处于无张力状态,而脐孔得以逐渐愈合闭锁。每周更换胶布1次,如有胶布皮炎,可改用腹带适当加压包扎。

  如果宝宝脐疝突出较厉害,但范围不大,可以用一个一元硬币用布包住缝起来,然后缝上宽松紧带,硬币部分贴在脐部,整个绑在宝宝身上,坚持带就会恢复。这是我一个医生朋友告诉我的。

  或者你可以去药房买一个脐疝带,那种比较美观一点。

  四、患上脐疝的宝宝需要注意什么

  较小的脐疝,如直径小于1.5cm,多数在2岁内可随着发育腹壁增强能自愈。鉴于婴儿脐疝很少发生嵌顿,可先予非手术治疗,用胶布贴敷疗法,即取宽条胶布将腹壁两侧向腹中线拉拢贴敷固定以防疝块突出,并使脐部处于无张力状态,而脐孔得以逐渐愈合闭锁。每周更换胶布1次,如有胶布皮炎,可改用腹带适当加压包扎。一般2岁以内都是发生在新生儿身上,所以在孩子出生后医生就会做相应的处理。

  如患儿已逾2岁而脐疝仍未自愈,应手术治疗。手术具体方法是在脐疝下方1~2cm处作相应的弧形切口,游离皮瓣,呈露两侧腹直肌前鞘。切开腹白线和疝囊,如无完整的疝囊则切开腹膜。回纳肠管,切除疝囊,于疝环处缝合腹膜切缘。横形缝合腹横筋膜,再纵形缝合腹白线以缝闭脐环和修复腹壁薄弱区,最后将保留脐孔的皮瓣按原位缝合。

【婴儿脐疝的护理方法】上海花千坊相关的文章:

新生婴儿护理知识09-02

新生婴儿护理常识09-02

初生婴儿如何护理05-27

初生婴儿护理常识03-20

手部护理的方法09-05

护理口罩的方法08-30

婴儿呛奶的解决方法09-09

护理资料收集的方法08-31

瘫痪老人的护理方法04-19

口腔护理的目的及方法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