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经典散文:从言入,让文闪光
传统文言教学基本上走的是熟读、背诵、翻译三部曲,依照这种模式,那种呆板、凝滞、乏味、枯燥的课堂氛围也就无需置疑,那种在现代文教学中可以呈现的其乐融融的和谐活泼的笑声满堂的乐学之味当然也就荡然无存!这是我们任何一个教师都不想见到的现象!这也是学生深恶痛疾的语文课堂,如若再此,文言课堂将成为和尚庙的代名词。文言教学也的道路只会山穷水尽,绝无柳暗花明之日!
而事实上,任何一篇文章都有其作者的情感在流动着,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篇章从某一程度来讲,都是经典的范本!文言选文更是如此,浩如烟海的文言典籍数不胜数,沙里淘金才有了登堂入室的资格,所以每一篇文言该都是典范中之典范!那么我们的教学为何在经典面前却是如此的无奈与捉襟见肘呢!
因此,对于文言教学乐学之味的道路探索就显得刻不容缓!怎么追寻文言教学的乐学之道?本人认为要从语文的本质去寻找道路,说的简单一点,三个字:语文味!从语言的角度欣赏文句,感悟作者融入其中的深厚情感,进而分析形象,陶冶学生情操,使得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获得快乐与情感的熏陶,达到知识与情感和谐的教学效果。以下就个人在教学过程中的感触来谈谈古文教学的心得。
【一】品词析句,让古人复活
-------三乎曾子何许人也?
那是《论语》的课堂教学
学习之语言: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课堂之回顾:
在疏通字词之后,我叫学生全班齐读: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那种拖声,那种无味,真是令人难以入耳,但古文教学的课堂诵读是相当重要的,怎么办?如何让那种抑扬顿挫的感觉回到文言中来?我注意到了文中的三个乎字与三个?,我灵机一动,计上心来,抓住语气词与问号来点拨学生的朗诵,于是我首先提醒学生该关注的地方,继而给他们示范诵读并配以形体动作。在我的带动之下,学生那书声琅琅,那抑扬顿挫的朗诵味渐渐的浓了起来,并且能熟读成诵了。
词句疏通加语言诵读,有语言的讲解,也有书声朗朗,而且能熟读成诵,按照往常的教学,可能我的教学任务到此就完成了。但我总觉的少了一点东西,学生之所以能读得抑扬顿挫,靠的是我的朗读技巧指导与示范,如果换成其他语段,他们还能吗?那如何让他们能?如何授之以渔呢?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情感,只有这种治本的良药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效果!
于是我随机设计了一个领悟人物形象的问题:
孩子们,通过我们刚才的朗读,你觉得这是一个怎么样的曾子呢?
稍侯一时,一只只小手如林般的树立起来!还伴随着一声声我来我来
刘溢军:我觉得曾子是一个很会反省,佷尽心尽职的人,因为他会思考为人谋而不忠乎?一个不尽心尽职的人是不会这样想的,一个?号反映出曾子的善于反省,一个忠字体现出了曾子的尽心尽职,所以我这样评价曾子!
师:很好!能抓住人物的语言来分析人物之品质,你能站在曾子的角度把曾子这句话用情读一下吗?(生用情读,为人谋----而不忠乎?停顿到位,语调高低得当,将忠字以重音突出,佷有抑扬顿挫之味,读得很成功,掌声)继续
周锦昊:我觉得他除了尽心尽职外,还是一个十分守信用的人,因为他会反省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一个信字将曾子的诚信品质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出来!
师:扣住关键词语来分析人物形象,不错,请以曾子身份读出他的诚信。
(周锦昊读得很不错,掌声)继续
叶周健:我觉得这个曾子很善于学习,很勤奋,因为他传不习乎?说明了他经常复习老师传授的知识。
师:你能把这个勤奋的曾子读出来吗?
叶周健:能!传不习乎?(将传字上扬,在习字上重读,以轻声乎字收尾,很有滋味!)
师:太好了!
陈裕晖:老师,我觉得这是一个善于自我反省的曾子,因为他要三省!这个三字是多次的意思,所以我这么认为!
我心里想,这孩子还真有才,能抓住三字了!
师:那你还能能找到一个更能有力说明曾子善于反省的字吗?
陈裕晖:(稍停)应该是日字,因为它是每天的意思,说明曾子是日日如此进行多次反省!做一件事不难,难在坚持。
师:很好!一次反省不难,难在日省,请把整段文字结合你的理解朗读一遍
(读得相当成功,学生鼓掌)
师:孩子们,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觉得怎样才能把一句话、一篇文章读好呢?
叶迎冬:要注意文章的语气词及标点。
师:有道理,这是朗读时最直观的感觉,还有其他心得吗?
黄超萍:还要注意扣住关键词句,对人物进行分析,只有从心理理解了人物,才可以读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这一教学片断中,我紧扣文本语言,把现代文教学常用的形象分析运用到文言教学中,且把文言教学该注重的诵读与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朗诵该注意的技巧相结合,达到了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文本,使学生认识到:朗诵不是单纯的技巧支撑!对于一篇文章的读与诵,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融入情感,形之于声,达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样的诵读才能声情并茂,血肉丰满。这样做,既不失古文学习的字词落实,也不失古文教学的书声琅琅,让曾子不再是一个文字中遥距千里的存在,而是从远古款步而来,鲜活的精神焕发的站立在学生面前,一颦一笑间自然地进入学生的心理,给学生以文化的滋养与道德的熏陶。这样,不仅使文本的教学寓教于乐,而且使得学生学会、会学、乐学!我觉得这是一种很不错的教学方法,关键是我们要会发觉文章的闪光之点。
【二】咬文嚼字,让文字流光
-------此拔非彼跋
那是《童趣》的课堂教学
学习之语言:
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
课堂之回顾:
《童趣》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经典篇章,学生对于其中的神游山林鞭打蛤蟆兴趣尤浓。至今课堂上对于拔、跋的探讨犹在耳旁:
师:孩子们,沈复为何用拔而不用跋啊?我们只学过跋山涉水,却并未学过拔山啊?是作者用字错误,还是出版印刷错误呢?如若不是,作者为何不用足跋却用守拔呢?能分析一下其中的缘由吗?
吴奕辰:用手的拔更好,因为这样把癞蛤蟆当成了人,更加生动形象,而且用手的拔更能显示癞蛤蟆的力大无穷。
师:考虑到文章的修辞,并与文章的庞然大物相结合,注意前后呼应,有道理,很不错!
刘羿霄:我也觉得用手的拔更好,因为癞蛤蟆在虫子眼中,俨然是一个力大无穷的人,而用足的跋比用手的拔更直接,用手的拔比用足的跋更衬托出癞蛤蟆的庞大。
师:啊!与虫子进行对比,来解释庞然大物,蛤蟆确实力大无穷啊!运用比较法,很好!但而用足的跋比用手的拔更直接,似乎有点表述不清哦!谢谢
叶絮麒:我和他们一样,用手的拔更能体现出蛤蟆的灵巧,和后文的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相呼应,可是用足的跋却体现不出来。
师:前后呼应法再次体现,与后文的语句相关联,思维严密,有理有据,挺不错!但还没有说出为何不用跋的原因哦!谁能说说作者为何不用用脚的跋呢?
钟叶雯:对于小虫子来说,癞蛤蟆的确是一个庞然大物,但是,足的跋更突出的是旅途的艰辛,而体现不出手的拔的力气大,反而令人觉得癞蛤蟆十分弱小,而用提手旁的拔似乎让我们看到了癞蛤蟆那种倒拔垂杨柳的气势,所以,作者不用跋。
师:辨析词义,区分不同,比较之中让我们对作者的遣词造句的匠心深表钦佩,而且画面感说的很强,鲁智深的倒拔垂杨柳都走进了清朝,我想这是沈复未曾想到的,谢谢你精彩的解读。通过我们刚才的辨析,跋拔之分已柳暗花明,那么谁能把蛤蟆拔山倒树的气势用你的情感传递出来呢?
叶絮麒、吴奕辰、刘羿霄分别进行了表情朗读,十分出色,特别是吴奕辰,这个孩子善于表现,具有表演的天性,他那种夸张的走路姿势,那种生动的面部表情和那令人动容的声音,完成了一次经典的蛤蟆之拔山倒树图,令人拍案叫绝!
在这篇文章中,学生对于庞然大物的词义当然懂,但是对于蛤蟆何以庞然?庞然又是何以体现的?则未必理解到位,这正是孙绍振先生所言的学生感觉到又读不出来,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之所在,在这种懂而未必懂的情况之下,正是我们语文老师大显身手的关键时刻。如何显现,则与我们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以及对解读的传导方式有着十分至要的关联!
在以上的实录中,我在瞄准拔这一字后,通过设计词义的辨析来带动学生动情的'朗读,让拔字容光焕发,流光溢彩,使学生在深刻理解庞然大物一词韵味的同时,也深刻理解了沈复的神游山林的痴迷程度,从而切身体会和理解了沈复的痴而不傻的童心。同时也为文本教学增色不少,驱走了课堂之枯燥,带来了课堂之生机!而这得益于对文本语言的品味,换句话说,有了语言的品味与鉴赏,才有了文言课堂的盎然生机!
【三】质疑,让文意走向真实
------一个虽字大有文章
那是《马说》的课堂教学
对《马说》这样一篇经典古文的词句理解,人们似乎也已经习惯了传统的的解读,但当我再一次教读此文时,却发现对于其中一个字的理解,我们已经疏忽得太久太久,甚至这个字的理解还影响到《马说》这篇文章的立意深度!
这个字就是虽字!
学习之语言: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课堂之回顾:
师:同学们,虽在古文里有虽然和即使之义,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参将这句话译成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课件大王张国生在其《马说》的课件上也将其定位为即使;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的教参也是如此。那么,你们觉得虽字在这里该取哪个词义呢?
生1:我觉得人教版教学参考书的理解是正确的,因为把这句话翻译成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这样十分通顺,即使也是一对关联词语,说明了马的悲惨遭遇,况且我买的参考资料及练习册上也是将虽做即使来理解的。
师:似乎很有道理,还有参考资料为证。那其他同学呢?(稍侯)
生2:我觉得不能作即使来理解,因为即使也表达的是一种假设情况,但如果结合前文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一句,我们会发现,韩愈所说的千里马是真是存在的,而且不止少数,是常有,所以虽应该取虽然之义,因为虽然表达的是一种事实。
师:你能按你的理解翻译一下吗?
生2:因此,虽然有很名贵的马,但是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
生3:老师,我赞同虽取虽然之义,但我觉得还有新的发现
师:不错,会勇敢表达自己的见解,很好!
生3:我觉得,虽取虽然还是即使,这不仅是一个句子的正确理解问题,他还涉及到文章的思想深度
师:啊洗耳恭听!
生3:因为韩愈进士后,长期得不到任用,只是待命,难以施展抱负,他不得不依附董晋。董死后又去依附张建封。仕途如此坎坷,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用,这些都使他痛感明主难遇。就是在这种心情下,他才写出了《马说》。
据此,我们可以知道,文中韩愈以千里马喻己,这匹千里马就是韩愈,这匹马是真实存在的,作为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以千里马相称绝不为过。如果把故虽有名马的虽翻译成即使,似乎韩愈不承认自己是一匹千里马,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文章的表现力度与思想深度。
师:从词到句,从句到文,我很欣赏你的思考,也很赞同你的见解,谢谢!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对于课文,我们需要敬,但不能敬畏,而是要敬而有疑,在思考中提升自我。
在这个教学环节里,哦抓住虽的义项,联系教参与课文实情,提出虽的含义探究,不仅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火花,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质疑探究精神,使他们明白,对于教材,我们不是敬畏,而是要有敬,在敬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积极探究精神,做到学贵有疑学会有问,在思想的爆发中提升自我,锤炼自我!
在文言教学中,当我们在品词析句的时候,我们不仅能让古人复活,能让文字焕发光芒,而且,我们有时还能使文章回复它应有的理解,使文意走的更深更实。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在语文味上做文章,当我们的文言教学回归语文本真,当我们的文言教学回归语言的枝干,能呆而不板,凝而不滞时,我们的文言教学也就达到了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也许这是一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的问题,但不管如何,我想我们能够尽力而为之,哪怕我们永远达不到二月花的领地,若能做到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不也是很幸福吗?
【经典散文:从言入,让文闪光】上海花千坊相关的文章:
闪光的回忆经典散文07-12
写你入文散文随笔07-08
伤言散文07-02
让青春在奋斗中闪光散文09-08
让爱闪光抒情散文07-05
花者言经典散文03-02
五言随笔散文07-09
灯泡者言的经典散文07-23
我的心言经典散文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