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花千坊

高中政治必背知识要点归纳

时间:2023-06-09 19:01:28 玉华 政治 我要投稿

高中政治必背知识要点归纳

  政治这门课程需要记忆的知识点是比较多的,想在高考的时候考好政治,平时就要勤奋复习,记熟学过的知识。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政治必背知识点归纳,希望对大家有用!(点击对应目录可以直接查阅哦!)

高中政治必背知识要点归纳

▼目录▼
【1】2023高考政治必背核心知识点总结【5】高中政治必修1—必修4必背知识点
【2】高中政治知识点归纳【6】高中政治必修二知识点
【3】高中政治易错知识【7】高中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4】高中政治常考知识【8】高中政治必修四必背知识点

  2023高考政治必背核心知识点总结: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含义

  就是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归宿,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内容

  (1)发展为了人民,就是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发展依靠人民,就是要把人民作为发展的力量源泉,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3)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二、贯彻新发展理念

  1.为什么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1)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是由--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

  (2)新时代需要新发展理念。

  2.新发展理念“新”的体现

  (1)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

  原因: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创新发展,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要求: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2)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原因:协调发展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发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统一。

  要求:坚持协调发展,要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

  (3)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

  原因:绿色发展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

  要求:坚持绿色发展,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4)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

  原因: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要求:坚持开放发展,要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人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5)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原因: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发展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

  要求:坚持共享发展,要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坚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使全体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三、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意义

  (1)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迫切要求。

  (2)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建设好现代化经济体系。

  四、如何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1.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2.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3.建立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

  4.建立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

  5.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

  6.建立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

  7.建立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

  8.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1.原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

  2.要求: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六、“一带一路”是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

  要求:要更好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继续积极推进“一帯一路”框架下的国国际交流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共同推劫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七、现阶段分配制度

  1.内容:我国现阶段必须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形成原因: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八、我国的分配方式

  1.按劳分配

  (1)按劳分配的性质: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

  (2)基本内容和要求是: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必须参加劳动;在作了必要的扣除后,以劳动者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对个人进行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3)原因: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公有制下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4)重要意义:劳动者的个人收人与其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木、提高劳动技能,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实行按劳分配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平等不是平均)分配的社会地位。

  2.按要素参与收入分配

  (1)内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除了公有制范围内的按劳分配,与多种所有制经济相适应,还存在多种分配方式,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参与收入分配。

  (2)意义:这有利于让一切要素的活力竞相进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推动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九、我国居民收入来源

  (1)来源:我国现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使我国居民收入来源多样化。

  (2)途径:个人获取收人的途径看,居民收入主要包括劳动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新课程标准新增加内容,值得重点关注!!!)

  ①劳动性收入,是指通过劳动所获得的收人,包括工资、奖金、津贴等。

  ②财产性收入,是指通过自己所拥有的各类财产获得的收人,包括银行存款所得的利息、房屋出租所得的租金等。

  ③经营性收入指通过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收入。

  ④转移性收入指国家、单位、社会团体对住户的住户之间的经常性收入转移,包括养老金、社会救济和补助、政策性生产补贴。

  十、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原因及措施

  1.原因: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

  2.措施:

  (1)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收入分配关系。

  (2)完善个人收入三次分配,在初次分配方面,要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在再分配方面,要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发展社会慈善事业。

  (3)要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两同步)

  (4)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人者收人,调节过高收人,取缔非法收入。(四收入)

  十一、坚持消除贫因,实现共同富裕

  1.消除贫困的原因: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是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标志。

  2.措施:

  (1)既强化政府的责任,又鼓励社会各界的参与。

  (2)要鼓励先富帮后富,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相互补充与协作的大扶贫格局。

  (3)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措施:归根结底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分配体系。

  十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

  1.含义:国家依法建立起由政府和社会承担主要责任的社会保障。(主体:国家方式:依法主要责任:政府和社会承担)

  2.社会保障制度的形式和内容:社会保险(核心地位)、社会救助(最低的生活水平保障保障社会成员生活安全和生存权利的“最后一道防线”、社会福利(最高层次的保障)社会优抚(特殊的社会保障)。

  3.意义:

  ①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社会的“减震器”。通过防范化解社会成员的生存危机,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权利,能够有效维护社会生活秩序的稳定。

  ②社会保障制度是通过国民经济再分配,能调节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

  ③社会保障制度通过分担与责任共享,充分发挥社会互助的功能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十三、如何不断完备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

  1.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公平对待每个公民并确保其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障权益。

  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要坚持社会公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3.社会保障体系要做到权责清晰,严格依法监管。

  十四、要弘扬劳动精神(五育并举,重点关注内容)

  1.劳动是财富的源泉,我们获取的任何收入归根结底都来自劳动创造。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

  2.要弘扬劳动精神,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观念。要鼓励全体劳动者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致富。广大劳动群众要立足本职岗位诚实劳动。无论从事什么劳动,都要干一行、爱一行。

  十五、履行社会责任

  1.对创业者的要求:必须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

  2.对企业的要求:既要追求经营利润,又要坚持原则;既要追求经济效益,又要承担社会责任;既要实现自身发展,要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和绿色社区。

  3.对消费者要求:要做理智的消费者,践行正确的消费原则

  (1)即坚持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2)避免盲从,理智消费。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返回目录>>>

  高中政治知识点归纳:

  1、 哲学与生活

  (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①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②在一定意义上,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因此,哲学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它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①哲学就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②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 哲学的含义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3、哲学的基本问题

  (1)是什么?

  一方面,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为什么?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③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4、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及基本权利和义务

  基本构成要素: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主权是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

  主权国家的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5、联合国的宗旨、原则和作用

  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得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确保非会员国遵守上述原则。

  作用: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实行人道主义援助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6、我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作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积极支持联合国的改革,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在世界裁军、环境保护、保障人权和解决地区冲突等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世界和平做出了贡献。

  7、国家利益是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

  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对立则可能使国家间发生分歧或引起摩擦乃至冲突。

  8、在国际关系中,我国必须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我国的国家利益包括安全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

  9、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0、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的表现

  11、当代国际竞争的特点

  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12、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的外交政策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3、文化与社会

  (一)了解文化的内涵与形式

  (1)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二)文化的社会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三)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相互影响:

  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②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对阻碍社会的发展。(注意:并非所有文化都能促进社会发展。)

  (2)相互交融: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四)文化与综合国力

  (1)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意义: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2)对我国的启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返回目录>>>

  高中政治易错知识:

  易错点1 凡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都是商品

  易错分析:

  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一种劳动产品虽然用于交换,但如果不再具有使用价值,也就不再有价值,那么它就不再是商品。比如有毒的产品、假冒伪劣产品不是商品。

  易错点2 跟着价格走就是自觉遵循和运用价值规律

  易错分析:

  价值规律发生作用与自觉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不完全是一回事。价值规律是客观的,其作用也是自发的。但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认识和利用价值规律来指导经济活动。因而,自觉遵循和运用价值规律,不是被动地跟着价格走,盲目地扩大或缩小生产规模,而应该根据价格信号综合各方面信息,从长远和动态中把握价格和供求的变动趋势,进行正确的决策。

  易错点3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纸币是劳动产品,用于交换,因而是商品,有价值

  易错分析:

  (1)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2)纸币是劳动产品这一点毫无疑问,但纸币“用于交换”与一般商品的“用于交换”不是一回事。商品本身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属性。商品“用于交换”是指一方通过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或价值)而获得另一方商品的价值(或使用价值)。纸币“用于交换”,人们的目的不获得纸币的价值即生产纸币所耗费的劳动或纸币的使用价值,而是用它代替金属货币来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正因为如此,纸币才需要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纸币不是商品,其本质只是价值符号,它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支付手段的职能。

  易错点4 凡物价上涨就意味着通货膨胀,凡物价下跌就意味着通货紧缩

  易错分析:

  通货膨胀与物价上涨的关系:通货膨胀伴随着物价上涨,但物价上涨不等于就是通货膨胀。只有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才是通货膨胀。

  通货紧缩与物价下跌的关系:通货紧缩伴随着物价下跌,但物价下跌不等于就是通货紧缩。只有全面、持续的物价下跌,才是通货紧缩。

  易错点5 通货紧缩,物价下跌,对消费者而言,通货紧缩比通货膨胀好

  易错分析:

  (1)通货紧缩,物价下跌,企业和商家为扩大销售也会相应降价,给消费者直接带来一定的价格实惠。

  (2)通货紧缩影响企业产品销售和利润增长,增加企业的经营困难,严重的通货紧缩更会影响投资信心和消费心理,导致恶性价格竞争以及经济衰退,从根本上不利于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3)无论是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都会影响正常的经济秩序,都不利于经济的平稳发展,都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易错点6 等价交换是指每次商品的交换是等价的

  易错分析:

  等价交换原则是在动态中通过价格波动实现的,从单个交换过程中看,价格时涨时落,但从一段较长时间来看,商品的价格总的来说仍然与价值相等。等价交换只存在于商品多次交换的平均数中。

  易错点7 提高消费水平的根本途径是提高居民收入

  易错分析:

  发展生产,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是提高消费水平的根本途径。就消费与生产的关系而言,是生产决定消费,因为人类消费所需要的一切商品和服务都靠生产创造出来。因此,只有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人民的消费水平。

  易错点8 提倡“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会限制消费,与当前扩大内需的形势要求不一致

  易错分析:

  (1)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作为一种精神和传统美德,并不是一种具体的消费方式,不管处于何种消费层次,这种精神都不能丢掉。

  (2)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是要求人们根据实际需要和收入水平进行合理消费,不盲目攀比、铺张浪费。因而,它反对的是高消费、超前消费和铺张浪费,而不是要抑制人们的合理消费需求,限制人们的正常消费,符合适度消费原则。

  (3)不能把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看成是永远只能过苦日子,有钱也不去消费。否则,就会抑制消费,阻碍生产的发展。随着生产的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所包含的具体内容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4)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从根本上符合我国的国情,与当前扩大内需的经济形势不矛盾。

  易错点9 企业技术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就能营利和取胜

  易错分析:

  公司经营成功,需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公司要依靠技术创新、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包括价格、产品质量、服务水平、品牌效应等);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兼并。企业经营成功往往是上述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单单提高劳动生产率,无法保证企业营利。

  返回目录>>>

  高中政治常考知识:

  知识点1:

  一、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经营的影响

  1、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一般来说,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这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2)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3)相关商品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互为替代品价格的变动,与对其自身的需求量成反比,与替代品的需求量成正比;互补商品价格的变动与其自身商品及其互补商品的需求量均成反比。

  替代品:两种商品的功用相同或相近,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同一需要。

  (变化规律:以家庭消费中牛肉、羊肉为例记忆)

  互补品:两种商品必须组合在一起才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

  (变化规律:以汽油、汽车为例记忆)

  2、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1)调节生产规模。

  (2)提高劳动生产率。

  (3)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二、收入水平、物价水平等因素对消费水平的影响

  消费水平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总体水平。

  1、居民的收入影响

  (1)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①可支配收入越多,消费量就越大;反之,就越小。

  ②收入增长较快的时期,消费增长也较快;反之,反是。

  (2)居民消费水平还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未来收入预期乐观,消费量就会加大;反之,反是。

  (3)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的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联系: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反之,收入差距缩小,会使总体消费水平提高。

  2、物价的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

  一般来说,物价上涨,人们的购买力普遍降低,会减少对商品的消费量;物价下跌,则购买力普遍提高,会增加对商品的消费量。

  三、消费的类型

  1、按产品类型:分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2、按交易方式不同:分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

  3、按照消费的目的:分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四、消费结构的变化和恩格尔系数

  1、消费结构指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消费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2、恩格尔系数:

  (1)含义: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变化原因:

  ①根本原因: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②直接原因: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

  (2)恩格尔系数过大,必然影响其他消费支出,特别是影响发展资料、享受资料的增加,限制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的提高。恩格尔系数减小,通常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知识点2:

  一、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

  (1)人们的消费不是由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决定的。

  (2)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3)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的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

  2、消费对生产起着重要的反作用

  (1)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2)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3)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4)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并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3、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样相互联系的四个环节。其中,直接生产过程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对生产和消费有着重要的影响;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二、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意义

  1、必要性:

  (1)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的,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本质要求。

  (2)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国家的根本任务决定的。

  2、重要性:

  (1)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

  (2)才能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4)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决定性意义。

  三、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

  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四、非公有制经济地位

  1、含义:

  (1)个体经济:由劳动者个人或者家庭占有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和经营。

  (2)私营经济: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取得利润为目的。

  (3)外资经济:指外国投资者和港澳台投资者根据我国法律、法规在我国大陆设立的独资企业以及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中的外商投资部分。

  2、地位: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作用:非公有制经济在利用分散资源、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知识点3:

  (一)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

  1、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其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总是在不断进步的变化中,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

  2、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二)资本主义社会

  ①特点: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的两个基本条件:

  一是要有大批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人;

  二是要有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所必需的大量货币当作资本。西方资产阶级依靠暴力、通过掠夺促使这两个条件形成。

  ③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标志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开始,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④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意义(进步性):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完成,带来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促进了人类思想上的极大解放,使科学、教育、文化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⑤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基本特征: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生产过剩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求相比的绝对过剩。

  ⑥主要表现: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被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

  ⑦直接原因:

  a、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b、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⑧根本原因(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三)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1、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

  历史前提——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

  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2、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1)诞生标志: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

  (2)《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①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②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和教训,第一次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任务和策略原则,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

  ③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3、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发展历程)

  (1)十月革命的爆发: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2)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a、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变为现实,

  b、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性飞跃,

  c、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3)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

  a、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b、消灭了人剥削人 的制度,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互助合作的关系;

  c、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

  4、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发展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实现了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

  (2)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出现严重曲折。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显示了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四)近代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

  (1)近代中国的落后: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

  (2)近代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近代以后,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就成为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

  (3)近代中国人民对复兴之路的探索:为了探索复兴之路,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尝试。艰辛的探索反复证实了一个结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必须另辟新路。

  (五)中国革命的两个步骤及其关系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只有完成前一个革命才能完成后一个革命,这两个革命阶段必须相互衔接。

  (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任务

  (1)性质: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民主革命。

  (2)道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探索出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七)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

  在中国革命实践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八)新民主主义革命重大历史事件及其意义

  1.1919年,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2.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从此,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

  3.1949年,新中国成立,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

  (九)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1956年,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十)八大确定的我国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矛盾和任务

  1956年9,中共八大召开。主要矛盾是人们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十一)对新中国成立初30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客观评价

  (1)一个结论:我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2)一个飞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3)一个肯定:社会主义的全面展开,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成为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虽然也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知识点4:

  1、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要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4)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5)从辩证法角度看:承认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把握变化的客观实际;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一分为二地对待客观实际。

  2、如何运用唯物论的知识分析问题?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要求我们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规律具有客观性,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条件,要求我们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3、如何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

  (1)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具有客观性,它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3)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事物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4、如何运用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

  (1)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3)事物发展的途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4)事物发展的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5)事物发展的原因——内因与外因的统一。

  (6)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

  5、如何运用矛盾分析法解决问题?

  (1)矛盾即对立统一,要求我们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2)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敢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找出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3)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主次矛盾与矛盾的主次方面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6、如何运用人生价值的知识分析问题?

  (1)人生价值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另一方面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

  (2)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3)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应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4)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

  ①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要积极投身为人民服务的实践。

  ②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奉献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

  ③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要努力创造主观条件: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返回目录>>>

  高中政治必修1—必修4必背知识点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1.基本属性:使用价值(物的有用性)和价值(人类劳动)。

  2. 有使用价值的并不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

  3. 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可以任意发行。

  4. 国家可以规定纸币的面额,决定一定时期内发行多少纸币,但无权规定纸币的实际购买力。

  5. 货币供应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为限度。

  6. 通货膨胀:如果货币的供应量超过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就会导致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纸币贬值)。

  7. 货币的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8. 信用卡:能减少现金的使用(但不能减少货币的流通),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并非十分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9. 汇率的变动对进出口的影响。本币升值,有利于进口,有利于对外投资,有利于出国旅游和消费,不利于出口和吸引外资。

  10. 美联储加息,对于国际资本来说,会流向收益高的地方,进而导致其他国家资本外流。

  第二课 多变的价格

  1.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

  2.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 一般说来,商品价格上升,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4. 一般来说,某种商品的价格下降,生产者获利减少,这时生产者压缩生产规模,减少产量;某种商品的价格上涨,生产者获利增加,这时生产者会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量。

  5. 价格的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影响小(需求弹性小);对高档耐用品的需求量影响大(需求弹性大)。

  6. 市场决定价格与价值决定价格是一致的。

  第四课 生产与经济制度

  1. 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2. 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3. 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4. 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5. 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6. 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出口

  7.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8. 社会再生产的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9. 直接生产过程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10.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

  11. 公有制经济的地位: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处于主体地位。

  12.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13. 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他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14. 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15. 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控制力上。

  16. 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非公有制经济在支撑经济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7.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18. 国家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法律保护,依法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地位不平等)。

  19. 集体经济包括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

  20. 农村土地所有权归集体所有,承包权和经营权归农民所有。

  第五课 企业和劳动者

  1.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

  2. 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3.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 劳动者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树立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多种方式就业观。

  5. 我国劳动法规定了劳动者享有各项权利,这些权利是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是实现平等就业、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保证。

  第六课 投资理财的选择

  1.我国的储蓄机构主要是各商业银行,此外还有信用合作社等。

  2. 存款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注意时间的统一)。

  3. 商业银行是指经营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并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

  3.股票的收益主要来自于股息或红利收入、收入来源于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

  4. 股票是一种高风险的投资方式。(高风险高收益)

  5. 债券主要分为国债、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

  6. 股票所反映的是所有权关系,债券反映的是债权债务关系。

  7. 社会保险保障基本生活,商业保险风险损失。

  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

  1. 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3. 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4. 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5.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要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让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6. 生产决定分配,要实现分配公平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社会财富,为实现分配公平奠定物质基础。

  7. 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

  8. 要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人,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9. 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

  10.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个人所得税和财政支出)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第八课 财政与税收

  1. 国家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2. 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3. 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4. 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财政政策)。

  5. 影响财政收入因素:经济发展水平(根本)和分配政策。

  6. 财政收入构成: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以及其他收入,其中税收收入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最重要的来源。

  7. 财政支出: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

  8. 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关系:平衡、盈余(收入大于支出)、赤字(收入小于支出)。

  9. 税收的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

  10. 增值税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也可以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企业的偷漏税行为;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体现公平竞争。

  11. 财政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有关政策,如调节税收、经济建设支出、国债规模。

  12. 货币政策:主要包括与银行相关的一系列政策,如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存款准备金率、信贷量等。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第九课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 市场调节的基本手段:计划(看得见的手)和市场(看不见得手)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2. 市场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

  3. 市场机制: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

  4. 市场调节局限性:自发性(损人利己)、盲目性(一哄而上、一哄而下)、滞后性(事后调节)。

  5. 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来维护。

  6. 市场规则主要包括市场准入规则(规定哪些企业、商品可以进入市场)、市场竞争规则、市场交易规则。

  7. 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这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8.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9. 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10. 能够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科学的宏观调控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

  11. 宏观调控的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12. 宏观调控的手段:经济手段(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收入分配政策、产业政策)、法律手段、行政手段。

  第十课 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

  1.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2. 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是发展的基点。

  3. 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4. 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

  5. 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

  6. 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7. 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不断迈进。

  8. 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9.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

  10.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等美好生活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11.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

  12.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

  13.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第十一课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1. 比较优势理论:若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较另一国均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在两种产品生产上劣势的程度不同,处于优势的国家在两种产品生产上优势的程度不同,则处于劣势的国家在劣势较轻的产品生产上具有相对优势,处于优势的国家则在优势较大的产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2. 经济全球化的大方向是正确的,同时也存在着发展失衡、治理困境、数字鸿沟、公平赤字等问题。这些是前进中的问题,需要正视并设法解决。

  3. 加入世贸组织,是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战略决策,标志着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返回目录>>>

  高中政治必修二知识点:

  第一,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一、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

  1、 我国政府的性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

  2、政府的主要职能:

  (1)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2)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3)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4) 提供社会公共服务。

  3、政府只有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能,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于人民。

  4、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的:进一步政府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5、政府的作用:

  (1)人们的公共生活受到政府的管理;

  (2)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服务。

  5、了解政府的性质和职能,相信我们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支持政府的工作,寻求政府帮助,监督政府行为,使我们的公民意识和政治素养的体现。

  二、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

  1、我国政府的宗旨:为人民服务。

  政府工作工作的基本原则:对人民负责。

  2、具体要求:

  (1)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必须深入群众,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尊重民意;不能损害人民利益,不能以权谋私,搞权钱交易。)

  (2) 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真抓实干;工作着力点放在研究、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问题上)

  (3) 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3、我国政府在不断提高行政效率,增强服务意识,杜绝“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

  4、公民求助或投诉的途径:开设热线电话;设立信访部门;发展电子政务;依法建立行政仲裁,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

  5、公民学会向政府部门求助或投诉,有助于解决自己面临的困难,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也有助于促使政府不断改进工作。

  第二,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

  一、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

  政府依法执政

  1、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表现。

  2、 政府坚持依法行政,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就是体现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3、 政府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

  4、 依法行政的意义:

  (1)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力和自由;

  (2)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的权威。

  (3)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4) 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5、为什么依法行政建设法制政府?

  ① 由国家性质以及政府性质决定,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

  ② (第4点中4个有利于)

  ③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基本途径

  ④ 落实依法治国方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6、 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还要做到:

  (1) 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以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2) 建立权责明确的执法体制,促使行政权力授予有据、行使有规、监督有效;

  (3) 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

  (4)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审慎行使力 科学民主决策

  1、政府行使权力的环节:决策、执行、监督等。

  2、提高决策水平的措施:

  (1)不断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2)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使决策能够更好地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爱惜民力。

  二、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

  1、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必要性 权力是把双刃剑。政府全力运用得好,可以指挥的法、令行禁止、造福人民;权力一旦被滥用,超越了法律的界限,就会滋生腐败,贻害无穷。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需要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2、 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这个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

  3、 发挥人民民主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1) 切实保障广大人民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使人民能够有效地监督政府权力的运行;

  (2) 加强法制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就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

  4、行政监督体系: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的监督、群众通过法定渠道(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政府内部(监察、审计等部门)的监督等。

  5、政府接受监督的意义:

  (1)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

  (2) 防止滥用职权,保证清正廉洁;

  (3) 更好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做出正确决策;

  (4) 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人民,从而建立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6、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是法制政府的基本要求。

  7、我国建立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增强了政府工作透明度。这一举措,深受群众欢迎,被称为“阳光工程”

  8、人民政府制定和发布文件:一方面规范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行政执法行为;另一方面保证人民权益,目的是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9、 开放“红头”文件查阅,说明政府群众意识、服务意识正在逐步增强:有利于增加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便于群众加强对政府的监督;有利于群众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第三,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商品

  ①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②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和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货币的含义及本质

  ①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所以说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②本质:一般等价物

  含义:货币具有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3、货币的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

  ①含义:指货币作为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②价格:用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示出来的商品价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决定价格,价格反映价值。

  ③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2)流通手段:

  ①含义: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②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公式:w-g-w

  ③需要现实中的货币。

  (3)货币的其他三种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

  4、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受货币流通规律支配

  ①其内容是: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次数成反比

  ②公式:

  5、纸币

  ①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国家能决定纸币的发行量、纸币的面值,但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或者纸币代表的价值)

  ②优点:制作成本低,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磨损减少贵金属的无形流失

  ③限度:发行量要以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过多易导致通货膨胀,过少易导致通货紧缩

  6、电子货币: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贮存、转账、购买、支付的

  7、货币的发展:金属货币(金银条块——铸币)——纸币——电子货币

  二、信用工具和外汇

  1、结算方式

  现金结算:用纸币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

  转账结算:通过银行转账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

  2、常用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

  ①信用卡(含义: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银行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优点:功能多、方便、节省、安全等)

  ②支票(含义: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种类: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

  3、外汇含义: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4、汇率:又称汇价,是指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外币升值;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外币贬值)人民币升值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反之,相反。

  5、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

  ①含义: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②意义: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影响价格的因素

  1、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2、供求影响价格

  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卖方市场(卖方起主导作用,处于有利地位)

  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买方市场(买方起主导作用,处于有利地位)

  3、价值决定价格

  ①价值与价格的关系: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一般情况下,商品价值量与价格成正比)

  ②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讲,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处于不利地位;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处于有利地位。

  ③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④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4、价值规律

  ①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②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四、价格变动的影响

  1、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①一般说来,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增加。

  ②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消费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③在替代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购买,转而消费另一种商品,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反之,一种商品价格下降,消费者将增加对该商品的购买,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即替代品的价格变动对双方的影响是反向的)

  ④在互补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不仅使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也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会引起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随之增加(即互补品的价格变动对双方的影响是同向的)

  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调节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五、消费及其类型

  1、影响消费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主要是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水平。其他因素有商品的性能、质量、外观、包装、广告、购买方式、服务态度、家庭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水平等等。

  2、收入对消费的影响: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

  ①一般说来,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与居民消费成正比——要发展经济,增加居民收入

  ②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改善收入预期

  ③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联系(一般说来,二者成反比)——缩小收入差距

  3、一般说来,物价水平与人们的消费水平成反比——稳定物价

  4、消费类型:

  ①按产品类型分,可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②按交易方式分,可分为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

  ③按消费目的分,可分为生存资料消费(最基本的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5、消费结构,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它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6、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减小,表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六、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1、消费心理:往往,一种消费行为会由多种消费心理引发

  ①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要做具体分析,盲目从众不可取

  ②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

  ③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是不健康的

  ④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是一种理智的消费

  2、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过于节俭不可取)

  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避免跟风随大流,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重物质消费轻精神消费)

  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绿色消费的含义: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其核心是可持续消费;可概括为“5r”)

  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返回目录>>>

  高中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第一单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也是认识和解决近代中国社会问题的基本依据。

  2、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3、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4、中国共产党执政,是历史的必然,人民的选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1)近代中国工人阶级的特点:有利于组织成为阶级力量;具有革命性;具有先进性。

  (2)共产党成立之前,所进行的斗争存在两个根本性弱点。

  (3)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4)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执政是历史的必然,人民的选择。

  5、建立新中国,中国人民站起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并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政治前提。

  6、实行改革开放,走向民富国强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的目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使中国人民富起来、强起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7、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

  中国特色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抢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希望发展和保持独立的国家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8、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根本立场:人民立场;

  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

  执政理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奋斗目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永远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

  9、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0、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就在于它以接续推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理论作为行动指南,就在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这是中国共产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永葆生机活力的法宝。

  11、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共产党员通过自己的骨干、带头和桥梁作用,影响和带动身边群众共同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略;

  决定性因素: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先锋队性质所决定的,也是共产党的先进性的直接而具体的体现;

  作用: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党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是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源泉,是党不断取得胜利的坚强保证。

  12、坚持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胜利的根本政治保证。

  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主要包括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

  总的要求: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就要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从而确保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

  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能力的要求: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要确保党始终处于领导核心地位,始终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健全党的领导制度体系。

  13、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全面从严治党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当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

  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这是党的建设的一贯方针和要求,关系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关系党的生死存亡。

  14、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有机统一的,科学执政是基本前提,民主执政是本质所在,依法执政是基本途径(基本方式)。

  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目的在于不断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和执政地位,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实现党的执政使命,引领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破浪前进,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

  第二单元 人民当家作主

  1、我国的国体(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

  2、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新型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最广泛的表现:

  ①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

  ②民主主体的广泛性;

  最真实的表现:

  ①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人民民主的根本政治保证;

  ②有制度和法律保障;

  ③在实现方式上有:民主选举、民主协商

  最管用的表现:建立一整套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

  3、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民主专政包含对广大人民实行民主和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两个方面。

  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可靠保障(我国的国家职能)

  对内职能:

  ①维护国家稳定:依法打击破坏、犯罪活动,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秩序;

  ②促进社会发展:开展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

  对外职能:防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

  国家的性质决定国家的职能,我国的国家职能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相适应,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5、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性质: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地位:在国家机关组织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

  职权: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最高监督权;

  常设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宪法规定的立法权、任免权、决定权、监督权,以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予的其他职权。

  6、人大代表

  法律地位: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产生:民主选举产生;

  职权: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

  义务:应与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经常听取群众意见和要求,回答询问,帮助所在地方的人民政府推进工作;肩负人民的重托,应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努力为人民服务,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

  7、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政体)

  原则: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

  国体决定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

  与共产党、人民的关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一项基本功能,就是把体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依照法定程序转化为国家意志,并使之成为全体公民共同遵守的法律规范。

  地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一方面,人民大表大会制度体现人民当家作主,最充分地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要求。另一方面,人民大表大会制度在我国政治制度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国家的其他制度都是由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立法创制出来的,都要受其统领和制约。

  优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动员了全体人民以国家主人翁的姿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8、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地位: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特点(内容):奉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是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的活动准则。

  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

  优越性:这一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相适应,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利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性质: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

  职能: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

  10、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方针:我国始终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方针(原则)

  原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的民族分布特点,各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

  含义: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依法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内容:

  ①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

  ②自治机关:是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依

【高中政治必背知识要点归纳】上海花千坊相关的文章:

高中政治必背的知识要点归纳12-02

初中必背化学知识要点归纳11-30

高考政治必背知识要点归纳12-01

高中政治必背的知识重点归纳12-05

高中政治必背知识重点归纳06-09

高中政治必背的知识要点总结12-02

高中政治必背知识要点汇总12-01

高中政治必背知识要点总结12-01

初一政治必背知识要点归纳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