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人力资源管理的论文有哪些
人力资源管理是很多人学习的内容,然而有很多的人都不知道怎么写这方面的论文。下面为您精心推荐了人力资源管理的论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人力资源的论文: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建设探讨
摘要:文章总结了高校饮食服务中心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缺点,详细描述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需要的两个主要部分前端经理自助B/S模式和后端C/S模式的设计架构及功能,阐述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优点及作用。
关键词:高校餐饮;人力资源;系统建设
1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缺陷
(1)劳动效率低下,人力资源使用及管理成本太高。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中,人事信息查询和统计、劳动保险查询等工作,分散在不同部门进行,给统计工作造成许多困难;工资发放时要由职能部门手工录入每位员工的工资额,工作量大,导致劳动效率低,增加人力资源管理成本。
(2)数据不能共享,产生数据孤岛问题。虽然有的高校饮食在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上进行了一些探索,开发了人力资源管理软件,但功能不健全,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各模块间相互分离或不一致现象较为普遍,产生数据孤岛问题。
(3)难于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分析报表,影响管理者成本分析和决策。
2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架构及功能
高校饮食服务中心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应集人事、考勤、薪资为网络一体。系统由前端经理自助B/S模式和后端管理C/S模式两大部分构成。人力资源部门、财务核算部门使用管理C/S模式,进行人员信息、工资职级和汇总、银行报盘等工作;除人力资源部门和财务核算部门外的其他餐饮食堂和行政部室,设置经理自助平台使用B/S模式,进行考勤、工资审报等工作。
2.1前端经理自助B/S模式前端经理自助B/S模式设置人员管理、统计分析两个模块。
(1)人员管理。人员管理设置人员基础信息集、各种辅助信息集、人员名册及报表等功能。各餐饮食堂和行政部室可以对本单位员工信息进行浏览和查询;员工名册设置花名册和高级花名册,其中高级花名册可以对考勤、工资数据进行查询;数据上报设置各单位员工考勤表、社会用工工资表、钟点工工资表、特殊情况工资表进行计算和报审。
(2)统计分析。每个餐饮食堂和行政部室可以对本单位员工岗位类别、性别、年龄、工龄、学历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2.2后端管理C/S模式后端管理C/S模式设置组织机构管理、人事管理、薪资管理、劳动合同管理、表格工具、统计分析六大模块。
2.2.1组织机构组织机构管理是对中心各餐饮食堂和行政部室的机构信息和职位管理。可以根据人员数据生成各岗位编制数据、各单位数据等。如自动生成各单位的实有人数、工资总额、平均工资、最高工资和最低工资等;还可对个各单位信息进行统计、生成和打印单位花名册、单位登记表,实现人员数据与单位数据的联动;可以生成组织机构图。职位管理根据饮食中心的实际情况定义职位体系、职位说明书,统计当前职位状况,并可打印当前职位人员名单。
2.2.2人事管理人事管理是对新增员工、调入、调出、岗位变动、离退等多库管理,维护相应的人事信息。可以灵活自定义各类人事指标项目,人事信息可以导入导出,方便实现信息的增删改等操作,提供各种查询方式,全面管理人员各类信息内容,可随时提供各类花名册、登记表、统计报表的制作和输出。还可实现人员历史时点的拍照功能,提供历史人员信息查询。人事管理模块是系统中最基础的一个模块,设置人事主集与子集的管理,日常的人员管理工作,如信息维护与查询、台账花名册的生成、劳动合同签订、续签、解除以及统计分析等都是在此模块中完成的。
(1)人事信息是指将采集的人员信息录入到已建好的人员应用库中,并可对人员信息进行修改、查询、打印花名册、登记表等工作。
(2)人事子集可实现饮食中心各餐饮食堂和行政部员工家庭情况、比赛情况、培训情况、考核情况等管理,可以在高级花名册自定义制作相应的报表。
2.2.3薪资管理薪资管理是以单位所有员工个人的工资原始数据为基础,计算每期相应的应发工资、扣款合计和实发工资等[4]。设置各类薪资变动业务,通过人事异动业务自动触发薪资变动业务,比如员工从入职定薪、转正定薪、调岗调薪、晋升等变动业务时,可实现自动记录员工的历史薪资变动情况。可根据各餐饮食堂和行政部室工资总额,实现考勤天数、岗位工资、薪级工资及绩效工资分值的自动计算,也能基于上月数据进行下月工资计算。
2.2.4劳动合同管理劳动合同管理记录员工人事合同的签订、续订、变更、终止等工作,是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的一项基本功能;还可打印各类合同花名册、台帐、合同续签(或解除)通知书等;可设置合同管理中的报警条件,如合同到期、试用到期等;可进行合同业务子集、审核条件和公式定义的设置,实现自动提示、即时审核和计算功能;进行合同的动态管理。
2.2.5表格工具设置各类登记表、高级花名册、业务模板、统计报表和名单设计的用户自定义制作。
2.2.6统计分析统计分析分为人事分析、考核培训分析、考勤分析和薪资分析。
(1)人事信息预警提示。可设置一定时间前提醒即将退休人员、合同即将到期人员及试用期满转正人员。
(2)按不同条件查询各类人事信息。A分编制统计:事业编制、非事业编制全日制用工、非全日制用工。B分部门统计:所有部门、行政部室、餐饮食堂等。C分岗位类别统计:管理1级、管理2级、管理3级、技术1级2级等。D分合同类型统计:五险合同、工伤险合同、退休劳务协议等。E分工龄统计:0—5年,6—10年,11—15年,16—20年,20年以上。F分年龄统计:30岁以下,30—40岁,41—50岁,51—60岁,60岁以上。G分学历统计:硕士、本科、专科、高中(中专或技校)、初中及以下。H分性别统计:男、女。
(3)人事变动情况分析。设置中心各单位员工入职、转正、辞职、辞退、调入、调出、退休等的查询和统计。
(4)考核培训分析。设置中心每年度员工考核培训的统计。
(5)按各种情况统计出勤天数。系统设置按时间段分单位、岗位职务、岗位类别、合同类型、性别,统计各种情况出勤天数。
(6)按不同条件进行薪资分析。饮食中心人力资源部门和财务核算部门对各餐饮食堂和行政部室报审的考勤及工资数据等进行公式审核并且归档,对于报审的考勤及工资等历史数据可以进行多维度的分析。可以按姓名、部门、岗位类型、薪资级别、人员类别等进行历史或现在的各种数据分析。自动以各种图表展现,并且可以设置将数据输出excel等文件格式。
(7)薪资预警提示。按照饮食中心员工收入分配的有关规定,对食堂正经理、副经理、经理助理等重要岗位的薪资发放,人力资源系统在生成员工工资表时就会有预警提示。
3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优点及作用
3.1减少了工作量,提高了劳动效率,降低了人力资源成本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通过前端经理自助B/S模式实现了各餐饮食堂考勤、工资的自动计算、审报和制表;后端管理采用C/S模式,进行人事、合同等集中式管理,考勤、工资数据归档后可以自动生成员工各种信息统计表、工资收入分析表,大大减少了工作量,降低了人力资源运行成本,极大提高了饮食中心人力资源管理的业务水平和劳动效率。
3.2实现人事、考勤、工资等流程化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实现业务表单化,表单流程化,对员工的全生命周期信息从入职、转正定级、部门变动、调岗、离职、合同签订等人事流程跟薪资、考核、培训等形成流程管理,实现业务流程驱动数据的时时更新,优化规范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每月各时间节点哪个单位报什么表、怎样报都形成一个固定工作流程,整个人力资源工作有条不紊地流程化运行。
3.3各模块相互关联、支持,形成网络化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以人事主集、子集数据为基础,岗位变动、工资变动、考勤、工资等数据都在子集中,主集和子集相互关联;员工的考勤、工资数据都和人事信息相关联;各模块间相互关联、支持;饮食中心与各单位实现人事、考勤、工资等信息资源共享,克服了数据孤岛问题,形成网络一体化管理。3.4提高人力资源方面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为领导决策提供全面真实的数据支撑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强大的计算、统计分析功能,能够实现员工在同部门或不同部门调动时岗变薪变;可以在每年度考核合格员工晋升薪级工资时系统实现自动计算;可以对餐饮食堂和行政部室工资总额控制;可以实现人事信息、考勤情况的统计;可以以不同的时间段,按部门、岗位类别等条件统计员工工资发放情况;还可以用高级花名册制作更复杂的统计报表,为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依据,为管理者成本分析及正确决策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持。
4结语
高校饮食服务中心开发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实现了人事信息、员工考勤、工资发放流程化和网络化管理,降低了人力资源使用及管理成本,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为中心人力资源管理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肖媛媛.浅谈企业信息孤岛化问题[J].企业导报,2012(7):170-171.
[2]陈学礼,陈忠辉.基于SAP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实施及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11):2566-2569.
[3]包根梅.薪资管理系统操作详解—以用友ERP-U8101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6(26):73-74.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企业战略型人力资源服务应用模式分析
摘要:为了适应现阶段企业战略转型的要求,进行新型人力资源服务中心模式的应用是必要的,从而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节奏,实现企业信息化经济的稳定性运作。相比于企业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具备较大的工作局限性,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必须进行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推进,做好企业人力资源服务中心的战略管理转型,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健全。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转型;人力资源共享服务中心;战略策略;管理弊端
1人力资源共享服务中心
(1)经济全球化及信息化的发展,满足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为了促进企业的健康稳定性发展,企业必须要进行人力资源共享服务中心的建立,避免企业机构出现重叠状况,实现企业运作成本的控制,提升其整体应用效益。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中,行政事务为核心部分,不利于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性推进。人力资源共享服务中心的发展基础为共享服务中心,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对企业内部运作成本的降低,实现企业规模效应的有效发挥,降低企业运作过程中的低效率状况,从而实现企业内部资源的有效性整合,推动企业组织的深入性变革,这些共享性的资源主要包括一系列的行政事务性工作及专业技能活动,比如企业的经营生产活动、财务管理活动等,人力资源共享服务是一种有效性的企业经营模式,其实现了企业经营管理、财务活动等的共享服务中心管理。
(2)HRSSC模式实现了各种专业性活动、行政事务类工作活动的整合,将其集中于一个服务中心内。通过对这种模式的应用,能够实现企业行政类事务、经营管理类事务等的统一管理,有利于提升企业内部程序的管理效率,从而满足企业战略性发展的要求,相比于传统的.人力资源模式,这种模式更加注重培养工作者的服务意识、业务意识及战略发展意识,实现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整合及分化,实现其扁平化、高效化,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稳定性运作,实现市场经济机制的引入,建立以客户为导向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确保企业经济的战略性发展。
2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状况
(1)在传统的HRM管理中,通常根据企业招聘、员工管理、工作培训、工作业绩等的内在关系进行管理,通过对HRSSC模式的应用,实现了人力资源专家中心、服务中心、业务合作中心等的整合,这三者之间相互区别、相互联系,通过对三者的结合,共同推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适应现阶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转型要求。HRSSC组织模式是一种高效化的人力资源管理途径,为了适应现阶段企业发展的要求,必须进行组织结构的优化变革,强化HRSSC组织的运作模式,进行各类业务单位的整合及利用,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健全。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中,不同的业务活动通常具备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这种模式比较适合于企业较小发展规模时期,随着企业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这种非统一性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会导致企业管理组织成本的提升,不利于提升企业内部各个业务程序的运作效率,导致统一性管理的困难,不利于实现企业的战略性组织目标。通过对HRSSC模式的应用,实现企业各类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统一性整合,将其集中于人力资源共享服务中心,实现人力资源相关服务的统一性管理,确保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高效性、精简性,有利于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统一性、规范性。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其员工招聘模块、绩效考核模块、培训模块等具备一定的相互独立性,员工之间的联系比较少,其分工比较明确,但不能满足企业资源服务中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在战略型人力资源服务中心运作环节中,其要求人力资源管理者从繁重的事务性工作程序中脱离出来,进行战略性工作方案的实施。通过对HR服务中心的建立,进行行政事务性工作问题的解决,该服务中心由一系列行政事务人员组成,通过对工作行为的规范化,进行规模效应的发挥,实现企业内部事务程序的高效率运作,实现了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成本的降低,通过对相关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企业员工及经理自助性工作业务的提供,这类服务中心的工作程序比较简单,对于工作人员的整体技能要求比较低.HR合作伙伴主要指企业各个业务模块的人力资源工作人员,通过对企业各项业务人力资源工作的有效管理,实现企业业务与HR活动的结合,进行HRBP工作组织的应用,进行科学性人力资源计划的制定,有效解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运作中的问题,实现企业各个业务模块人力资源战略性活动的有效开展,有利于强化各个业务程序与企业人力资源机构的联系,通过对HR专家模式的应用,有利于推动企业人力资源共享服务中心的健康可持续运作,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块的协调,进行科学性人力资源计划的制定,确保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方案的优化。
(3)通过对HR合作伙伴模式的开展,有利于满足企业不同业务活动的人力资源需求,在业务活动管理过程中,如果实际业务问题超出HRBP的能力解决范围,就可以进行HR专家模式的开展,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进行战略性业务管理策略的制定,由HR服务中心进行一系列业务指导活动的开展。在实际工作场景中,通过对HR合作伙伴模式的应用,有利于及时发现企业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由HR专家进行相关战略管理策略的制定,在这个过程中,HR服务中心扮演着重要的战略执行地位,通过对三者的结合,有利于强化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进行传统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完善,有利于强化企业人力管理,提升企业的战略发展决策水平,实现企业整体运作绩效的提升,实现企业不同业务发展模块的人力资源服务的统一性管理,实现企业整体运作成本的降低,这需要进行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应用,进行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健全。
3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应用模式
(1)随着全球经济分化规模的不断扩大,各个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企业实现了国际性经济发展,这有利于全球经济的统一性管理。人力资源服务中心模式初步建立于上世纪80年代,经济科学技术的不断推广,这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整体来看,共享服务中心模式已经成为一种流行性商业发展模式,有利于促进全球经济的统一性发展。财务共享活动是共享服务中心的发展基础,随着共享服务中心规模的不断扩大,这种共享服务中心理念逐渐了在人力资源领域、信息技术领域等的推广,这是HRSSC人力资源模式的诞生环境,随着HRSSC人力管理组织模式的不断优化,战略型人力资源服务中心逐渐实现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其促进企业的健康可持续运作。(2)共享服务理论概念由国外咨询公司引入我国,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共享服务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所了解及接受,很多国外企业建立了中国区HRSSC,实现了企业内部人力资源职能机构的整合及分化,推动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发展。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各种信息化资源管理模式不断得到应用,在这种趋势下,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必须进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健全。
4结束语
实践证明,通过对HRSSC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应用,有利于促进企业战略型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应用模式的开展,实现企业内部业务活动的统一性管理,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艾德里安娜•福克斯.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新模式[J].人力资源管理,2012(08).
[2]陈淑妮,谭婷,崔也.共享服务中心:专业化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以Z公司为例[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1(11).
[3]杨磊.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J].企业管理,2011(06).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信息化环境下人力资源管理探究
摘要:人才竞争力是组织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人力资源是组织最宝贵的资源。大数据时代,随着人力资源管理信息量的加大,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方法的滞后性越来越明显,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突破人力资源管理瓶颈,更为科学合理地管理和利用人力资源信息,更好地发挥人力资源管理效能,成为组织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信息化管理环境下,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就信息化环境下,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和措施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人力资源管理
一、前言
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即依托管理软件和高速、大容量硬件,将信息化技术用于人力资源管理,实现管理流程电子化,管理信息透明化,从而降低管理成本,提高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水平。随着“互联网+”模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传统的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代组织管理要求,需要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型。但在这一过程中,很多组织未能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出具体的实施方案,未能找准重点,往往为了转型而转型,匆匆上马人力资源信息化系统,致使信息化管理系统和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两张皮”,延长了实施周期,增加了实施成本。因此,实现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必须建立在对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和需求进行分析,并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和策略进行适当调整的基础上。
二、信息化环境下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
(一)强调团队协作
在大数据时代,随着科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社会创新速度加快,各领域蕴藏的信息量不断膨胀,组织的竞争环境日益复杂,这都迫使组织管理向信息化转变。从人力资源管理来看,信息环境大大提高了管理的复杂程度,过去依靠人力“上传下达”的管理方式,已无法满足组织日常管理需要,必须通过员工与员工、部门与部门间的有机配合才能保证各项工作的高质量完成。目前,许多组织广泛运用网络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组织分工变得更加明确和细化,团队成员联系愈发便捷。在这一环境下,必须更加强调团队合作,培养员工协作意识,才能确保信息化环境下,人力资源管理的各流程运行顺畅。
(二)强调个人价值
信息化既是一种工具,也是一门技术,在信息化管理环境下,员工要想胜任手中的工作就必须改变原来的学习手段和交流方式,不断丰富和完善自身知识库。从组织角度来看,在信息化战略中,组织应当更加重视员工素质的提高,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一方面着眼于组织发展,为员工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帮助他们实现知识的更新换代。另一方面,建立和完善相应制度机制,鼓励员工学习。员工个人能力的提升不仅可以促进信息化战略的顺利实施,更能为组织积累雄厚的智力资本,从而更好地应对外部挑战和竞争,实现组织和员工的双赢。
(三)强调人本管理
前文提到,信息化环境下,组织管理离不开团队协作。而培养员工的协作精神,首先必须尊重每个人的价值。一些组织在实施信息化战略进程中,过分依赖软件流程,没有结合自身实际,循序渐进导入信息化管理各模块,造成员工对软件存在抵触情绪,不想学、不愿用软件处理工作,最终造成信息化战略的失败。因而,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在信息化环境下仍应被强调。组织在实施信息化战略时,应当充分考虑自身管理实际和员工特点,尽可能征询员工意见,并为员工适应信息化流程提供足够的帮助,只有这样,才能使员工对组织的信息化转型充分认同,同时增强员工的使命感、归属感,提高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促进信息化战略的顺利实施。(四)管理日益专业化、技能化在信息化环境下,做好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仅有人力资源各模块知识是不够的,还需管理者快速地掌握信息化管理工具,提升数据调查、数据整合和数据分析能力。在实现流程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上,管理者必须能够利用信息化管理工具,综合分析各个零散信息,才能真正做到通过信息化推动人力资源管理的规划化、科学化和高效化。
三、信息化环境下人力资源管理措施
(一)明确人力资源管理职责
人力资源管理必须立足于组织管理实际。只有当组织具有明确的战略目标,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了科学稳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此时考虑实施信息化战略,才有可能获得成功。因此,信息化环境下,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建立起与信息化相匹配的管理体系,明确组织主要管理者、人力资源管理者、人力资源部门、员工等各层级各部门管理职责,确保信息共享和监督到位,避免多头管理和无头管理,才能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转型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机制
与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相比,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最主要的特点是优化管理流程,实现管理数据的快速整合和信息共享。因此,在信息化环境下,人力资源管理应着眼于管理流程的规范化和管理数据的标准化,建立健全与信息化管理模式相匹配的制度机制,确保人力资源管理能够以数据为依据。以员工考核为例,传统的考核依靠人事部门手工收集考核数据,考核工作量大,且数据可靠性低。结合信息化手段,通过修订相关制度,员工考核可由各职能部门结合自身分管工作,分别就某一项考核内容进行确认,既提高了考核过程的效度,也提升了考核结果的信度。
(三)加强组织文化建设
组织文化是全体员工都认可的价值观和理念,一旦形成,短时间内很难改变。人力资源信息化是一个缓慢且艰难的过程,实施成功,则可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在这一过程中,组织管理者应持续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和文化建设,鼓励并帮助员工更新知识,适应管理方式的转变,建立起良好的文化氛围和信任机制,调动员工参与人力资源管理转型升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推动执行文化建设,通过正面引导,强调结果思维,提升员工执行力,为信息化环境下人力资源管理各项政策落地提供文化基础。
(四)提升管理技能
人力资源的信息化管理,源管理者不仅需要熟练掌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熟练操作计算机,并利用软件对人力资源管理数据进行分析和整合的能力。因此,“打铁还需自身硬”,在信息化环境下,人力资源管理者管理知识和技能的提升,既是顺利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关键,也是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效能的核心。
四、结束语
信息化环境下,人力资源管理既面临挑战,也呈现了新的特点。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转型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过程。在这一进程中,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重视自身能力的提升,同时,应结合组织发展战略和管理现状,制定科学合理的措施,才能达到通过信息化推动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化的目的,从而顺利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型升级,促进组织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何耐铭,刘芳宇.企业信息化环境下人力资源管理研究[N].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2]刘长未.企业信息化环境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及其运作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05
[3]张洪岩.我国企业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研究[D].重庆大学,2009
[4]陆琼燕.J银行渭南分行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6
【人力资源管理的论文有哪些】上海花千坊相关的文章:
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有哪些12-13
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有哪些03-31
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有哪些01-04
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有哪些01-11
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责有哪些08-17
人力资源管理有哪些要素03-10
人力资源管理有哪些作用08-27
人力资源管理的论文有什么12-19
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技巧有哪些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