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优]信息化汇报材料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用到汇报的地方越来越多,汇报必须有情况的概述和叙述,最重要的是结果,经验总结也是必不可少的,不过,你会写汇报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信息化汇报材料,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信息化汇报材料1
榆林市第一中学是陕西省示范高中。学校现占地350亩,建筑面积14万平米,绿化面积占35%。学校现有71个教学班,4262名学生,现有教职工343名,期中信息技术科任教师5人,本科5人,教育技术管理人员4人,本科1人,研究生学历3人。学校积极开展学科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教学,多人次参加市级信息化课题研究,多名学生参加省市中学生电脑制作比赛并获奖,学校始终奉行“以教育信息化为主的管理体制”,不断加强信息化投入,促进教学改革,始终走在榆林市前列。
一、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概况以及主要成效
学校高度重视数字化校园建设,提高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水平措施得力,自搬入新校区后,弱电项目投资达3000多万人民币(包括网络设备、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学系统、录播教室等),实验室信息化投资达7000多万人民币(包括理化生实验室、创新实验室、机器人探究实验室、航模探究实验室等)。
1.我校有5000多个网络信息点,完全满足所有网络设备的运用,打破了传统规模,整个校园使用了先进的IP广播系统以及IP语音电话,无线网覆盖了整个学校的每幢楼,电信Internet出口500Mbs。
2.我校已有9台服务器,分别是网站、备份网站、行为管理、上网认证、无线AP管理、录播、教室多媒体控制、网上阅卷服务器。
3.我校已建成96个多媒体教室,包括触控电脑、实物展台、功放机、高品质音响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并且每个教室都有完整的电子监控设备。4.我校有4个信息技术教学专用教室,4个网上阅卷专用机房,1个教
师培训专用机房,每个机房有56台计算机,完全满足学校的正常教学以及使用。
5.我校有6个联合教室,里面有录播控制系统,可以对教师的课堂进行全方位的高清录制,实现了课程直播以及课件点播、教师听课、评课的功能,并且建设了资源平台,方便了老师们的互相学习以及学生对知识点的复习。
6.我校购买了两套网上阅卷系统,学校的各种考试都已经实现了网上阅卷的现代化技术,极大的提高了阅卷效率,利用成绩分析系统可以详尽的分析考试成绩。
7.我校还设有数字图书馆,可以同时容纳 240人阅览电子图书、美国探索视频资源库等资源。
8.我校师生持有校园一卡通,实现对学生图书借阅、超市购物、就餐、公寓门禁管理等功能。
9.我校网站由开始最简单的网站到现在囊括十八个子网站的庞大网络系统,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独立的网站,分工明确,共同管理。
10.我校校园网配备了安全网关(防火墙)保护数据中心的安全,严防各种行为的网络攻击。实现了上网统一认证,只有合法用户和健康的计算机才能进入校园网。
学校先后开展了电子备课、课件制作、微课制作等信息化技能培训工作,提高广大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全校教师均配有台式计算机和笔记本电脑,课堂教学中的课件使用率达50%以上。学校各种应用系统在实际使用中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中图库解决了学校海量图片资源的保存与查看问题;后勤、信息中心网上报修系统解决了后勤与计算机故障的申报受理问题;实验室、多媒体教室预约管理系统解决了有限资源的使用问题;运动会管理系统解决了学校运动会前期报名、比赛成绩录入与统计问题;教室评教系统解决了上课教师及班主任师德评价的问题;竞业达资源管理平台很好地解决了班班通环境下优质资源的使用问题;榆林市一中视频中心很好地解决了各种视频资源的保存与点播问题。
近几年,我校师生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有4个市级信息技术相关课题将要结题,刘洋同学制作的:榆林市第一中学电视台台标“作品获得陕西省中学生电脑制作大赛三等奖,我校武晓燕老师获得榆林市人人通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多人取得“英特尔未来教育”证书。
20xx年榆林市教育信息亮点应用展示现场会观摩会在我校召开,取得了圆满成功,促进了我校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的开展,从而带动了整个学校管理迈向了新的台阶,促进了由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模式。
二、基本经验和做法: 教育教学应用方面:
1、所有教学班级都安装了70寸多媒体触控一体机,每个教室都配备了无线扩音设备、配备了无线套鼠,定期对管理员进行培训,建立专门的多媒体教学终端管理办法,保障及时维修;
2、依托竞业达资源管理平台建立学校自己的教学资源库,分年级分学科进行管理,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调取资源库内容为教学服务;
3、利用视频资源管理平台建立榆林市一中名师视频资源库,实现远
程观看;
4、教研组根据学科特色,制作收集小软件、小工具,形成不同学科工具箱,例如:直接可以从数学工具中调用几何画板工具;
5、所有教师都要求每学期使用多媒体教学次数不低于30节;
6、录播系统:使用录播系统可以实现录课、网上观课、评课等功能; 辅助教学应用方面:
1、图书管理系统及电子图书馆的应用:图书馆实行一卡通开架式借阅,实现了采编、加工、流通、统计、公共检查查询的计算机管理,简化了借阅手续,提高了图书流通率。同时,图书借阅室配备有4台检索用电子计算机,可为师生提供馆藏图书的查询服务。电子阅览室共有电脑300台,为学生提供电子图书15万册、教师也可通过校园网上网浏览电子阅览室资料。
2、互动软件在理化生实验室及探究实验室的应用:
3、一卡通系统的应用:一卡通系统主要有缴费查询系统、门禁管理、公寓管理、图书馆借阅管理几部分组成,一卡通系统的应用方便了广大师生就餐、购物、洗浴、出入、借书;
4、校园电视台:采用全市少有的虚拟演播系统制作节目,定期请市区电视台专业人员进行培训,定期播出《要闻回顾》、《校园焦点》、《最美一中》,同步网页播出;
5、校园网站系统:榆林市第一中学新版官方网站于20xx年2月正式投入使用,包含榆林一中官网、办公室、新闻网、教学处、德育处、招生网、图书馆、团委、保卫科、督导室、艺体中心、校
园电视台等21个子网站,具有信息发布、实验室预约、多媒体教室预约、网上报修、跳蚤市场等多种功能,每学期进行部门网站展示及管理员量化考核。
6、网上评教:利用计算机网络对上课教师、班主任进行考核打分,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
7、信息传递:学校使用网站及qq群发布信息,高效快捷; 应用亮点主要有榆林市一中视频中心、榆林市一中校园网站、电子集体备课系统在高二物理备课中的应用等。
从以上总结中不难看出,我校教育信息化应用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我们要趁着全市教育信息化的热潮,不断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提升软件应用能力,为学校的不断发展提供良好的帮助。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
1.信息技术教学严重滞后,不能满足学生的教学愿望。
2.信息化建设的管理制度和岗位职责还需进一步完善和细化,做到管理规范,职责明确,保证其发挥最大效益。
3.信息化使用记录不够及时详细,资料收集不全,装订不够规范。4.信息化建设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不够。5.校园网站需努力建设。
6.资源库建设没有调动广大教师参与积极性。7.校本教材建设还处于摸索状态。8.未开展信息技术实验课程; 9.缺少网络考试系统;
10.缺少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 11.学生缺少移动互联网络学习环境; 12.校园电视台人员缺乏无法开展正常工作;
13.除电子阅览室外,无法为学生提供免费电子图书在线阅读服务; 14.除在线数字教育资源外,校内数字教育资源严重不足; 15.学校对软件系统投入力度不够,缺乏相应的应用软件; 16.全体教师教科研水平有待提高,参加国家级课题很少或没有; 17.教育技术人员业务培训力度不够,设计与开发信息化服务软件能力不足;
18.教室多媒体设备使用率教低,没有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
四、需要积极努力的方向:
在继续抓好软硬件建设及教师信息化技能培训的同时,我们还要不断加强有效利用资源率,充分发挥信息化的教学效益。
1.加强学校资源库的建设
学校教学处主要负责资源的应用管理与监督,教科室负责资源的建设实施方案制定,信息中心负责技术支持。学校成立由各个学科带头人、榆阳名师、教研组长组成的合作小组,每周对教室上传到竞业达资源平台的教育资源进行整理、筛选,对有价值的内容进行刻盘保存。现在学校教学资源库的来源途径有三个:一是自购的在线数字资源库,二是教师自己制作或上网搜集整理而来的资源,从中筛选出有价值的资源,发布到竞业达资源管理平台,方便教师上课调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通过班班通环境,教师校本资源库成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新选择,形成“校本资源
建设、应用”的良性循环模式。学校重点建设以下几个方面的`优质资源并通过网络共享。
(1)、建立具有榆林市一中特色的教学资源库。学校将组织所有学科教研组成员组成研发团队,按章节建设高中学段的教学资源(包括每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教学设计、案例、习题、教学课件、常见问题处理、名师精品课等),由学科带头人、榆阳名师、各教研组长组成的专家团队录制一些重要章节的课堂实录、复习课的微课程视频,推出一批重点章节的课堂实录及课后反思和专家点评视频资源。
(2)、建立榆林市一中校本课程资源。学校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积累了许多优秀的校本选修课程资源,有的课程被学生称为榆林市一中的百家讲坛。学校将把这些优秀课程的教材、教案、课堂视频、微课等资源建成专题资源网。
(3)、建立艺术、通用技术、信息技术、体育课程资源。针对学校艺术、通用技术、信息技术、体育教师课程资源不足的问题,我校将针对这些课程中的重点部分建立优秀的课程资源。
(4)、建立学生课外拓展学习资源。考虑到我校寄宿制的特点,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到信息量偏少,而对学生开放互联网信息量又过大的问题,我们要在校园内建立符合实际的学生课外学习和知识拓展资源,提供足够的信息点供学生查询相关资料,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以上资源建设在20xx年4月前完成。
2.建立一个长效的考核机制
将硬件建设、资源建设、队伍建设、成果应用纳入日常教育教学工作
考核范畴,形成激励机制。教师在县教育网上发表信息、自己的经验文章、交流的情况,课题研究资料,上研究公开课等情况,都进行考评加分,并把考评结果纳入评优、评先、评职称、考核等。如:鼓励教师把自己的好课件、教案发到网上供大家参考,得到大家认可的,量化时加1分。
3.坚持以活动促应用
为大力推进教育资源的应用,今年将以开展活动来营造资源应用的氛围,提高资源利用率。
(1)每周一下午第七节课,进行备课组会,观看全国优秀教师课堂教学录像,注重教学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新模式的学习。
(2)每月至少举办一次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或说课、讲课、议课活动。通过活动抓好典型,以点带面,大力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3)每学期每位教师至少设计制作一件有推广价值的教学课件。(4)每月每位教师设计一个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案。
(5)每月举办一次教育信息经验交流会活动,同时写一篇关于利用教育资源进行教育教学应用方面的论文、经验文章或心得体会,通过交流各学科推进教育信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经验、做法和体会,找好典型和宣传,推广典型的经验做法。
这些活动的开展,大大提高了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推动了教育信息的应用研究向纵深发展,使教育教学工作迈向了新的台阶。
4.充分利用课程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安全方面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养成良好习惯。
今后我们还要加大对现代教育技术软硬件地投入,加大对教师适用于管理、开发、培训的力度,采取激励机制,调动每位教师的积极性,重视对资源的应用,发挥其更大的作用,使这项工作持续、稳健地向前发展。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投入,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的培训与应用,为榆林教育插上腾飞的翅膀!
信息化汇报材料2
青州市高柳初级中学现有13个教学班,在校学生572人,专任教师52人,是青州市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潍坊市动漫实验学校。多年来,学校一直坚持“一切为了学生健康成长”的办学理念,把现代教育技术纳入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整体工作中去,将信息化与学科教学整合,充分发挥信息化教育的优势,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总结近几年来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情况,可以概括为“四抓四促”,即“抓教育投入,促条件改善;抓学习培训,促技能提高;抓规范管理,促运行机制;抓设备应用,促教学质量”。
一、抓教育投入,促条件改善。
近几年,随着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学校原有的电化教学设施已无法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影响了我校素质教育实施进程。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从学校的长远发展规划出发,群策群力,多方筹措资金,不断加强信息技术设施配备,提高信息化基础设施配备水平。
学校以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建设为契机,先后投资100多万为所有班级安装了多媒体,彻底实现了“班班通”,更新了50套高配置学生电脑,各功能处室配备了办公用机,所有专任教师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基本实现了教师上课无尘化、办公无纸化。所有电脑全部接入互联网,开办了校园网站,实现了远程资源、网络资源和自备资源的全面共享,使我校的信息化建设水平有了质的飞跃,也为我校向数字化校园迈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抓学习培训,促技能提高。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硬件是基础,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是关键。要实施高水平的素质教育,就必须有一支掌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为此,我们把教师培训摆在重要位置上来抓,坚持以校本培训为基础,以实践应用培训为重点,全面提高教师运用水平。
1、集中培训:集中时间、人力、物力,就信息化技术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对全体教师进行集中培训。
2、专题培训: 利用每周三下午课外活动进行专题培训,针对一个程序、一个软件和设备规范使用方面的培训,以提高全体教师的使用操作水平;
3、问题培训:信息中心对平时中出现的小问题,进行整合、归类,利用教研活动、教师集会时,进行问题的解答与分析;
4、问题交流:针对教师们在平时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信息中心除进行包科室指导外,还建立了交流平台,让老师们把平时出现的疑问发布到网上,集思广益,让大家共同想办法,并由解答人制作成相应问题的幻灯片发布在网站上,让其他教师在遇到同种情况时进行参照解决。
5、以赛代训:通过打字比赛、课件制作比赛等形式有效地提高教师应用水平。
三、抓规范管理,促运行机制。
1、完善了教育信息化管理机构。学校成立了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由业务校长具体分管并担任领导小组组长;成立了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教导处主任兼职中心主任,做到了管理机构职责分明、分工具体、责任到人。
2、建立健全了各种管理制度。从设施建设、设备维护、资源应用等方面提出具体的目标,使相关人员既知道做什么,也知道如何做,并使每位教师都能做有目标,行有规范。我们先后制定了教育信息化设备管理使用、领用借还、报损报废等制度,制定了校园网管理制度,建立了有效地管理机制,使信息化教学设备的管理使用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科学规范。
3、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设备的安全和正常运转。在安全措施上,安装了防盗门和监控设备。在日常工作中,建立了设备管理档案,信息中心人员经常深入各工作岗位检查指导管理和教学应用工作,提供技术支持服务,检查设备运行情况,研究解决学校存在的疑难问题。
四、抓设备应用,促教学质量。
为了确保信息化教育设备的正常、有效运转,使其更好的为教学服务,我们高度重视信息化教育设备的应用工作:
1、网络教研。通过潍坊数字化网络这个平台,老师们的教研宽度和深度都得到了加强,教学教研的视野面也随之开阔:在网上,能跟很多知名的学者专家交流;能跟知名教师进行教学问题探讨,不自觉中,教师们的业务素质得到了加强。最为明显的是集体备课、个人备课的'显著改进。由于实行先周备课,使得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较之以前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先周备课制度和检查制度,彻底改变了原来个别备课组存在“应付”集体备课情况,老师们在课前的集体备课力度加大了,讨论的问题更加细致了,也更有针对性了,彼此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多了,整个教育教学面貌较之以前有了根本的改观。最明显的一点就是真正做到了教学方法共研,教学内容互商,教学问题同做,教学资源共享。
2、电子备课。鼓励教师全面实施电子备课,备课中我们进行了三步式管理,即第一步老师利用网络资源和因特网制作、整理好自己的电子教案及相关课件,保存到自己的微机中;第二步教师集体研讨修改,形成适合自己教学的个性教案,并把自己的备课添加到自己的资源库;第三步把自己的备课上传到学校的服务器相应文件夹中,便于学校检查、资源共享、集体单元备课和教学使用。
3、资源积累。我们不断完善资源建设系统,包括:农远资源(农村远程教育资源)、网络资源(因特网上的教育教学资源)、购置资源(学校为教师购置的信息资料,包括录像带、光盘等)、自主研发资源(教师自己的教育教学资料),实现了远程资源、网络资源和自备资源的全面共享。
4、教研活动。利用信息化设备积极开展电化教学优质课、优秀论文、优秀教案、优秀课件评选,引导教师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研活动,探索和掌握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规律,研究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改革,鼓励广大教师整合多元化教学资源,参与教学实践问题的探讨,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5、数字化管理。在合理高效利用信息化资源的同时,我们依托学校数字化管理平台和校园网,将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和教学工作纳入了信息化管理范围,实现了学校管理的优质、高效。
尽管我校在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先进学校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教师的应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教研活动尚需进一步加强,信息化管理平台有待进一步完善,我们将发扬成绩,克服不足,迎难而上,坚定信心,继续努力做好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工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校管理再上新台阶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信息化汇报材料3
21世纪进入了信息时代,实施以计算机和网络为载体的信息化教育,是学校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我校开展信息化教育工作有一段时间,在计算机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多年来,在不断加大对信息化教育投入的同时,我们深深感到:只有积极创造条件,开拓进取,勇于探索,努力构建学校的信息化教育体系,健全和理顺信息化教育管理体制,加强对开展信息化教育的领导,才能推动学校的信息化,从而实现教育的现代化。下面就我们的工作做以简单的汇报。
一、构建规范的管理机制,实施科学化管理
我们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信息化工作方向以及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职责。在校长的领导下制定了适合我们学校校情的信息化系列工作制度。信息化工作制度上墙,并严格按制度开展信息化工作。学校把信息化工作当成学校工作的有效组成部分,学校的的计划、总结都充分考虑到信息化工作。学校定期召开信息化工作专题会议,就信息化近期的工作做以部署,并即使总结经验教训,以利于工作的开展。在专题会议的正确引导下,教师的电子备课实验、利用网络开展的各种活动以及学科整合研究进行得有声有色。
二、加大投资力度,改善信息化工作条件
学校现有学生机82台,学生715人,生机比达到了9:1。教师机有24台,学校有教师43人,师机比达到了1.5:1。为了保障计算机的正常使用,学校2名专职教师定期对计算机进行维护,并制定了计算机使用管理规定,确保计算机服务教学同时减少人为的对计算机的损坏。根据信息化工作的发展方向,我们投资70000多元,在各班铺设了网线,完成了班班通工程的第一期工作目标。目前我们正在与教育局联系,争取尽快实现班班“三机一幕”,完成班班通工作的二期工作目标。目前我们有网络教室2个,开课班级18个,我们达到了网络教室与班级数的比率为11%。学校添置了专业的摄、录、编设备,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师完全具备独立摄制、编辑音像教材的能力。我们教师摄制、编辑优秀课光盘参加省市评比均获得好成绩。
三、应用网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教研活动
网络丰富的资源,为我们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们学校紧紧依托网络资源开展各种活动,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1、教师备课。我们教师的网络备课分2步走,第一步,选取有代表性的学科,对任课教师进行培训,然后教师有选择的设计自己喜欢的题目,这一阶段主要是尝试利用网络备课。我们的工作得到教研室的认可,我们学校做为全区首家电子备课实验单位,我们的四年组成为实验点。我们学校也在电子备课管理上做了深入研究,并设立了一线教师科研课题。电子备课促进了教师的提高。
2、网上教学。我们大胆进行网上教学尝试,李晶晶,齐佳伟是这种尝试的受益者,他们的利用网络进行的学科整合课在省里都获得2等奖。齐佳伟还进行了学科整合课的研究,申报了市一线教师科研课题。
3、网络活动。网络资源为我们教师打开了一扇大门,教师可以自由在网络上冲浪,写博客、写空间提高了教师的写作水平。做贺卡,发邮件,让教师沟通的渠道更加宽广。学生也通过网络获取了大量的信息,学到许多知识。绿色网络在学生活动中得以体现。
4、校本教研。网络上丰富的'资源为校本教研提供了可以学习借鉴材料,我们教师经常就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上网收集资料,然后进行研究,更好地促进以后的教学工作。我们档案中展示的是信息技术教师校本教研的记实材料。
5、我们与中国移动通讯集团辽宁有限公司沈阳分公司签定了家校通合同,他们为我们提供设备以及技术保障,让网络服务于学校与家长的沟通,提供形成家校教育合力。
6、病毒防治、管理与校园网安全。学校购买了几种版本的防病毒软件,并制定了可行的病毒防治制度,每台电脑都安装了防火墙,常用的教师备课电脑安装了c盘自动恢复功能。重点部门的电脑不在设共享功能,防止他人的进入,以及病毒的携带。
四、扩大资源筹备,服务教育教学
我们学校有共享硬盘资源483g,光盘资源325g,光盘2张823bm,学生按要求订购了各种音像资料。学校资源库地址每名教师都知道可以随时上网查找使用,光盘在章富宏老师处登记,教师可以随时使用。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带领学生恰当使用音像资料,让音像资料在学生处发挥作用。
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
我们学校有2名专职信息技术教师,我们严格执行课时计划,使用规定的教材按课表上课。学校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方便,鼓励他们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培训活动,并给他们购买学习光盘和书籍,不断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这2位教师认真钻研业务,在完成教学的情况下,还开展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大胆尝试,硕果累累。
我们利用现有条件积极参加课题研究工作。信息技术教师参加国家课题新课程标准下教学模式的研究。齐佳伟、章福宏、李艳红参加市级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在信息技术教学研究工作中,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们有2个课件制作获省级奖励,10篇论文分别获国家和省级等次奖励。我们有李晶和齐佳伟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例获省级二等奖。
七、加强教师培训,形成学习氛围。
学校形成了以校长为组长的信息技术培训领导小组。我们的培训注重实效性,变集中培训为分散指导,每个人是的教师,把自己的长项告诉他人,每个人又都是学习者,在实践中请教、进步。在浓郁的氛围中,教师不断进步,我们的教师都通过了计算机等级考试,并有许多教师根据工作需要制作的了课件,服务于教学。
信息技术教育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教育活动,我们将继续学习,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方式,我们将与时俱进,让信息技术促进我们学校的全面发展。
信息化汇报材料4
一、信息化技术应用前A公司管理状况的描述与分析
1、A公司工时定额管理状况:公司主要是通过电子表格收集和管理工时定额数据,先由各个生产单位对本单位所有生产工人全月产生的工时集中在月底统计,后报人力资源部审核、汇总、分析、报做工资,时间非常紧张,加上新品工时及工艺调整引起的工时变化等因素影响,使工时定额标准的执行程度、工时统计的真实性、效率很难准确掌控,并且由于工时统计、分析只集中在月底有限的几天,分析工作存在滞后性,缺乏指导性。同时由于工时涉及单位多、人员多,统计和管理过程中存在数据分散,查询、提取困难问题。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导致了从车间工时执行到公司工时管理存在诸多的漏洞和不足,不能很好满足精细化、信息化管理要求。
车间工时是计算工人工资的基础,科学管理工时定额是管理车间工资的前提。因此需要尽快使用信息化工具和平台实施科学管理。
2、A公司的产品标准成本管理状况:财务管理部根据年末各单位上报的材料定额、工时定额,并收集材料采购价格、产品结构信息等,先测算每个车间一段时间的工时费用率,然后计算每个零件的标准成本,最后计算每个产品的标准成本,这些数据的测算和计算,都是通过excel进行复杂的设置后计算完成的。公司产品有近万种零件,有三百多种产品类型,在excel下建立计算系统工作量很大,特别是工时定额、材料定额及材料价格频繁调整变化,导致excel下原始数据的日常维护比较复杂。同时用excel管理数据不是标准化的手段,效率低、容易出错,不能及时提取基础数据,造成灭弧室标准成本核算量大,不及时,也不符合公司倡导的信息化管理要求。
产品标准成本是产品定价的基础,科学计算零件及产品标准成本是销售定价的前提,也是成本分析、指导技术设计、车间成本管理的依据。
因此,急需建立产品加工工时信息管理系统、产品标准成本信息管理系统。只有对各车间所有零件的工时定额、零件消耗定额、原材料采购价格、零部件图号等基础数据进行有效管理,才能实现公司工时和成本的分析管理。
二、信息化技术应用目标
实现工时定额、材料定额标准成本管理信息化,达到数据共享,规范数据的管理目的,为公司工时定额、材料定额的标准成本管理搭建信息管理平台,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车间工时、零件及成品标准成本的统计、分析和管理。
1、工时定额管理:建立各车间工时定额数据的标准管理模式,统一车间的工时定额信息化平台,满足对工时的分析、核查、统计和分析,实现工时数据的系统化、规范化、共享化,最终实现对工时定额及人工成本的科学有效管理。
2、产品标准成本管理:建立以工时定额、材料消耗定额、材料价格、零件图号为基础的数据信息库,通过软件实现标准成本的科学计算,最终奠定成本分析、指导技术设计、车间成本管理、销售定价等工作的基础。
三、信息化技术实施的总体思路
利用公司现有的金蝶K3系统平台,借助现有的计算机网络,聘请软件公司,建立包括零件图号、产品BOM结构、工时定额、零件材料定额在内的基础数据信息系统。通过软件的设计,实现对以上数据的录入、维护、统计、分析,自动生成各种查询和分析结果,达到对工时和成本的管理。
实现分散维护,信息共享。通过网络由各单位直接在系统中录入产品、零件名称以及各工序的生产完成数量、实际工时,系统自动提取显示工时定额、材料定额,从而完成工时和产品成本的统计、分析及计算,同时实现工时、产品成本的数据查询、报表自动生成以及分析计算的功能。
四、信息化技术实施过程
1、准备阶段
⑴启动:A公司与软件公司共同成立项目组,召开启动大会,并确定了实施小组成员。成员主要由人力资源部主管、财务管理部主管牵头,车间定额员和统计人员为主,涉及公司十个与定额相关的生产单位。
⑵需求调研:基于公司工时定额管理和成本核算的现状,为了满足精细化管理的需要,解决定额分散存放、查询困难、数据核算效率低下、统计工作量大;解决零件定额数据表、产品定额数据表、材料价格表等数据的核算与共享、调整产品价格时测算过程复杂等问题。
⑶软件的安装与调试:由软件公司对公司实施小组成员进行软件的安装与指导,并对各用户端进行了调试,由软件公司提供《软件安装说明书》。
⑷蓝图设计:
①在现有数据的基础上,建立基础数据库,并对与工时及定额成本有关的基础数据(包括产品图号、材料消耗定额、产品结构BOM、工时定额等)进行系统的整理,其中包括产品名称、图号的统一与规范;产品结构及加工工序的审核、整理;各产品与工序相对应的工时定额的审核与整理,实现基础数据的系统化、规范化和数据共享。
②工时定额数据的查询、共享。根据管理者的授权,相关人员可以根据各自权限与需求,在办公电脑上进行工时定额数据的查询。
③根据定额成本测算方法,在软件信息系统中实现自制零件和产成品定额成本的快速计算、查询。
④利用网络,直接从车间采集工时汇报数据,提高上报数据的准确性、透明性。并根据上报的数据,多角度的进行相关数据的查询。例如:根据产品名称进行数量查询、生产部门进行工时汇总的查询、操作员工姓名进行具体工作的查询与汇总等。
2、软件规划和软件的性能测试
⑴典型数据的收集: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经过分析与研究,由公司提供典型产品的数据,主要有零件加工单元(管型或图号,数量)整管装配单元(管型或图号,数量),这些典型产品主要是根据公司近年来生产量加大,工序较全面,具有代表性的产品;在数据提供过程中,及时发现了一些原管理中出现的漏洞。
例如:某车间剪板机下料,由于剪板机下料是车间20xx年新制定的工时,工时制定的标准虽然已经有了,但工时台账并不完善,从现有台账上无法获得有效的数据,通过软件的使用,我们进一步完善了此工序的工时定额,确保了车间工时定额的完整性与准确性。
⑵软件模拟测试。根据前期的沟通与基础数据的提供,软件工时对其所开发的如见进行了模拟测试,确认了软件的相关功能。
3、基础数据的整理与应用
⑴编码的设计、编制:软件中数据的运算主要是通过编码来实现,所以编码的设计与编制、整理是所有数据录入的根本,并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对本软件所要涉及到的项目分别作了编码,便于数据的导入。
①职员编码:码长8位,编制原则如下:
职工编号(码长8位)
员工入厂年份;顺序号;
根据员工入厂年份和本年度入厂的.顺序进行编制。在此项工作中,重点工作是对原有员工的入厂资料进行了整理,将公司中1351人全部进行了编制,保证的职员编码的完整性。
②部门编码:码长4位,本项目中涉及到10个相关部门,我们根据部门的名称进行了编制。
例如:一车间(编码为02.01)五车间(编码为02.05)
③岗位编码:码长5位,根据公司现行的工时分值,共涉及到xx8种不同的岗位。编码原则为,前两位为车间编码,后3位按岗位名称依次顺延。
④工序编码:码长5为,根据公司现行工时定额所对应的工序进行编制,共涉及到相关工序197种。编码原则为,前两位为车间编码,后3位按工序名称依次顺延。本项工作中,由于各部门的原工序名称并不规范,为此我们在原有工序数据的基础上进行了整合,便于工时统计的开展。
⑤物料编码:根据公司现有的技术文件(图号)进行整理与编制。例如零件产品为xxxxxxx,整管产品为xxxxx。
⑵现行产品加工工艺的整理与完善
根据公司批准确认的工时定额,各部门按照新的工序编码所对应的工序名称,对本部门的工时定额进行了重新的归类、整理。
3、软件上线试运行工作
为了保证软件使用的各项功能的稳定,实施组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双管齐下,在不影响公司工时定额统计正常运转的情况下,使用软件进行了统计工作,效果显著,表现在:
⑴大幅减少了统计人员两次次统计汇总的无效工作量,保证相关人员有更多的时间来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工作,而不是统计工作;
⑵对各单位每月上报的各种工时类型进行了快速的分类汇总,多方面,多角度的提取数据,并可以直观的表现出各单位上报工时中存在的问题,便于对工时执行过程中得信息把握。
4、验收交付工作
根据软件试运行的结果,软件现有功能达到了最初设计的需求,实施小组对此软件进行了验收。
软件公司交付物为《软件安装说明书》、《基础数据编码手册》、《项目总结》、《软件操作说明书》。
五、信息化技术应用效果评价
经过A公司近一年的探索实践,实现了信息化技术在产品工时定额管理、产品成本管理中的应用,并形成以下管理成果:
1、建立系统的基础数据框架。对于与工时及定额成本有关的基础数据(包括产品、材料、产品结构BOM、工时定额等)进行系统的整理,实现基础数据的系统化、规范化和数据共享。
2、实现工时定额数据的查询、共享。实现授权人员可以在各自办公电脑上按产品、零件、部门、工序等查询工时定额数据。
3、实现定额成本快速测算、查询。按照定额成本测算方法,在信息系统实现对自制零件和产成品的定额成本的快速计算、查询;实现某一要素变化时,只需调整该项数据(如某一材料价格变化时),只需维护该项数据,所有应用该材料的产品定额成本均会同时刷新。并实现了资源共享,相关管理人员经过授权后,就可以直接登陆系统进行标准成本的查询。
4、实现直接从车间等部门采集工时汇报数据。利用计算机网络,由各相关部门定期直接在系统中录入每个产品各工序的完工数量、操作工、实际完成工时等数据,系统自动提取工时定额,计算实做数量的定额工时,并将数据存入数据库完成数据采集。
5、实现工时查询、统计功能:各授权人员可以通过信息系统方便的从多个维度(如产品、工序、部门、操作工等)查询自己业务范围的工时数据。并根据管理需要,设置定额成本、产品工时定额、工时汇报数据查询报表,支持业务人员便捷的查询数据。
通过A公司的工作实践,证明将信息化技术引入产品工时定额管理和产品成本管理的思路是可行的,并会给公司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有力的促进公司的精细化管理工作。
信息化汇报材料5
一、社区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社区信息化是由社区政务信息化、社区管理信息化、社区服务信息化、社区家庭信息化组成的。是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信息化从社区管理和服务手段上应该实现这样一些要求:第一满足社区各类群体不同层次的社区服务需求;第二居民的各种利益维护和诉求的表达得到及时地传递;第三社区的各种信息资源将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第四社区工作人员的办公实现自动化,减轻了社区人员的工作量。社区信息化平台大致包含以下应用系统:
1、社区(或街道)门户网站。主要目的是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各职能部门间联系,提高服务质量。重点是服务、信息、政策法规和办事流程查询、表格下载等。
2、社区一站式服务管理系统。针对街道服务大厅、社区办事窗口的服务流程管理的应用,这部分应用就是为了简化办事流程,方便办事人员,让办事的居民或单位少跑腿,工作人员多分担。主要包含服务受理、服务监督、服务指南、公共办事查询、服务收费、服务项目管理、统计分析及报表、网上窗口业务、触摸屏查询等功能。
3、社区信息管理系统。通过此平台记录和处理社区日常工作中产生的各种业务信息,规范社区工作,提高社区的工作效率,为相关部门提供准确、有效的基础数据,即社区基础数据采集平台。主要内容应包含社区各项工作内容,如:社区概况、居民基础信息、社区组织、服务、救助、卫生、安全、文明、计划生育、日常工作等。系统应采用模块化设计,方便社区工作人员对系统未涉及到的工作进行灵活的自定义模块化设置。
4、社区服务呼叫中心管理系统。社区服务中心可以随时通过电话、传真、网络呼叫等多种手段与居民和服务加盟商进行联系,获取各种信息,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将传统意义上的社区服务变为一个咨询中心、服务中心、投诉中心和增值中心。
5、社区综合信息查询统计分析系统。用于对各种基础数据进行查询统计,数据的来源为社区基础信息库。所有的数据集中存储在同一个数据中心内(服务器),也就是指信息数据共享。查询方式设定为分级查询,为不同级别的用户提供对应的查询服务,并进行汇总、统计、分析。如:社区基本情况统计、人口信息统计、特殊人员统计、党团建设统计、组织机构统计、服务情况统计、社区建设统计、社会保障情况统计、治安情况统计等。系统也可以让用户自由定义查询和统计方式,通过分析应用,为领导决策层提供有力的参考资料。
二、办事处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近年来,街道及各社区信息化建设工作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街道和社区信息化程度大幅度提高。目前,各科室和社区都全部实现了计算机联网,部分服务也相应的有对应的软件服务平台。尤其是街道管理系统和街道网站的建立,大大推进了街道信息化建设进程。
2、街道和社区信息化硬件设施基本到位。近年来,街道通过政府采购、上级部门下拨以及资源整合等多种途径,为各科室和社区配置了电脑、打印机等设备,基本上达到平均2人使用一台计算机,办公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信息化的建设,不但降低了办公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提升了服务和管理的能力。
3、社区干部的信息化应用能力得到了普遍提高。随着街道信息化建设的推进,街道针对街道全体人员开展了计算机知识讲座、电脑知识测试等多种形式的培训,大大提高了全体工作人员的'计算机水平和应用能力。
尽管我办社区信息化建设发展势头良好,但限于市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水平,还存在许多问题,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主要表现在:
1、实用性有待加强。社区信息化的生命力在于应用,要让社区管理和服务百姓工作变得便利实惠,信息资源的开发必须不断满足管理社区、服务百姓的需要。我办信息化建设从无到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离便民利民的目标还差得很远。办事处网站信息内容不全面、更新不及时、缺乏与居民需求紧密结合的应用,能提供的高层次服务不多,导致辖区居民对参与社区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不高。没能完全发挥网站信息化的作用。
2、缺乏统一的软件平台,信息的整合度不强。
社区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无论是劳动就业、社会保障、计划生育,还是医药卫生、家政服务,各个部门的服务对象都是社区居民。原本可以共享居民基础信息,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各部门各自为政,分散作战,各信息系统彼此独立运行,数据重复录入,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浪费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制约了社区信息化的发展。
3、资金投入的制约
首先社区信息化需要大量的投入,比如宽带接入、社区服务呼叫系统、社区应用系统的建设以及网站的制作与维护等等。缺少了这些应用,就无法实现社区与居民之间实现网上互动、网上服务。其次由于投资主体单一(办事处自身投入),也拖慢了社区信息化建设的速度,因此,社区信息化建设还需要社会其他资金的支持。
社区信息化建设还存在如:缺少与社会信息化集成的扩展、信息化人才资源薄弱、信息化人才培养、培训机制缺乏等多方面的原因。
三、街道办事处信息化建设近期需解决的问题
社区信息化建设不是一蹴而求的事情,需要我们用科学的态度,逐步推进。针对街道实际情况,拟在近期主要开展以下几项工作:
1、街道网站的宣传推广。主要通过此次活动,向居民分发办事处服务指南手册和宣传的方式,使辖区居民了解街道网站。
2、在街道网站成立街道论坛。此项工作筹备已经基本完成,待调试成功后,即可投入运行。
3、对街道网站上海花千坊政务公开、社区建设等内容进行调整、更新,突出显示办事流程等项目,使内容更贴近为民服务。
4、探讨在网站上进行如:低保、低收入公示的可能性。
5、寻找和改进办事处各科室、社区信息交流和文件传送的模式,目前虽然qq解决了部分问题,但不是最佳的解决方案。
6、针对手机、qq用户众多的情况,探索利用手机短信、飞信、qq广播等开展服务的可行性。
四、街道信息化建设的远期规划建议
社区信息化同传统的社区管理和服务方式比较,实现了管理和服务理念、手段、方式、运行机制、绩效等多方面的变革,以信息技术推进社区建设,已成为提高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是大势所趋。从远期趋势来看,需要逐步解决这样一些问题:
1、推进市场运作,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积极推动辖区内企业参与社区信息化建设进程,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形成“共同投资、共享利益、共担风险”的机制;
2、搭建统一的技术平台,即办事处基础信息数据库(服务器)平台;
3、开发统一的软件平台,整合社区各类信息数据平台;
4、提供公共的信息查询设施,如触摸屏,led滚动屏等,供居民进行信息查询。
信息化汇报材料6
我区的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起步较早,从2001年就开始着手建设信息化网络体系,并认真按照中央、盛市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要求,把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强化农业信息服务,作为实现我区农业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措施来抓。通过这些年的不懈努力,现信息化网络体系建设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建成了以局内局域网和xxx农村信息网、中国杨梅网等“三网”全面开通为主要标志的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初步实现了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并积极通过信息网站为农民提供实用的科技信息和市场信息服务,对推动我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我区农业数字化、信息化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一、信息化网络体系建设的做法和成效
1、信息化网络平台建设初具雏形。2001年以来,我们克服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极大困难,投入资金20多万,配置电脑,购置硬件设备,租用了一条带宽为独享10M的光纤。采劝双网”建设方案,组建了百兆以太网系统的局内局域网(内网系统)和十兆以太网系统的互联网(外网系统),既实现了全局各科室间信息资源在内网系统内的有效共享,又全面实现了全局40台电脑均能通过局域网上互联网查找、获娶收集信息的两个物理上完全独立系统的信息化网络平台。
2、信息网站建设日渐完善。2001年11月,我们按照“农民的良师益友,农村干部的时尚帮手”的宗旨,建成开通了xxx农村信息网,为政府与农民、市场与农民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并初步实现了信息网站为农民群众提供实用的科技信息、市场信息和农业生产技术指导服务。同时我们还抽调专人,结合本区农业生产工作实际,在信息网站的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改版和完善。努力完善信息网站系统,现已建成了后台的动态管理,纯静态网页生成的数据库系统,实现了网站信息上传和更新的动态管理。并针对性的增设了供求信息、办事指南等栏目,添加了“FSO”动态交互生成的供求信息和相关评论以及效能革命网上调查数据库系统。并将信息网站与国际、农业部、国内兄弟市、县、区各相关网站建立友好链接,与接入省农业信息网的“一站通”系统,建起站内信息关键词搜索系统,使浏览者十分便捷的搜索到所需要的信息,强化了信息网站的功能。
3、信息的价值逐步显现。设立专人及时对各类信息进行更新,不断充实农业信息资源库,现网站已有各类政策信息、农业和农村经济动态信息、供求信息、农产品市场价格和农业生产技术信息2000余条,近100万字,内容覆盖了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涉及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这些信息对领导决策、广大农民群众从事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购销活动有着较大的参考价值。农民群众从中全面了解我区的农业农村经济工作动态、政策法规以及我局各类审批事项的报批程序。并能从中获得全国乃至全球先进的种养、加工和病虫害防治等农业生产实用技术,咨询解决农业生产作业中疑问,而这些正是以往传统方式所难以做到的。并有一部分农业种销户利用这些农产品的供求信息和农产品价格信息,及时调整种养结构,选择种养品种,选择销售地点,达到农产品效益的最大化。同时通过发布农产品信息或利用网上信息推销农产品,寻找销路,进行经济活动。尽管这些网上经济活动还没有形成大的气候,但其作用和影响正在不断扩大,农民群众已经开始感受到了网络给他们带来的知识和实惠,信息的价值也逐步受到广大农村生产经营者的重视和关注,现每天有120多人次上网浏览、查找和发布各类信息。
4、信息员队伍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信息员队伍是信息网站全面快速准确反映农业农村经济工作动态的触角,又是推进农业信息进村入户的有力帮手。根据农业部的《“十五”农村市场信息服务行动计划》和省农业厅《农业信息服务行动实施意见》,我们按照信息员的“三会”和信息服务点的“六个一”的要求,组建了一支由各镇(街道)农技人员、各龙头企业、中介组织人员和局农技人员,共48人的农村信息联络员队伍和26个农村信息服务点。并对他们进行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常识和信息的采集、整理、传输等知识培训,提高信息员的计算机应用、网络应用和信息的采集水平。现该48人和26个信息服务点均已通过了农业部农村信息员、信息服务点资格认定,并在推进农业信息进村入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5、信息化管理制度建设逐步健全。建立了《xxx农林渔业局信息宣传工作制度》《xxx农林渔业局电脑使用管理制度》,并相应出台了一系列的奖励措施对提供农业信息给于适当的物质奖励,同时还把信息工作及信息的采集和报送、发布和先进科室评比挂钩与年终奖金挂钩等,使信息管理工作走上正规化道路。
6、电子政务得到初步发展。一是建成村账代理网上监管中心,利用LAN、ADSL在全区各村建成网络终端,通过网上查帐等手段,对各村的帐务财务进行网上监管。二是利用信息网站及时公布本局工作动态,公开办事程序,收费标准等,提高了局机关工作的透明度,便于农民群众检索、监督。并在网站上开设本埠信息栏目每周上传各科室本周工作安排和上周工作完成情况以及局领导班子一周工作会议活动,实现了局领导不用听科站长汇报,只要通过该栏目的信息内容,就能了解局内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及时作出指示,大大的提高工作效率。三是应用局内局域网共享各科室间信息资源,报送工作安排工作小结等文字资料,初步实现了局机关文件的拟稿、审稿的无纸化。四是全面利用手机短信群发系统,发布局机关工作通知和局机关工作动态,特别在森林防火工作中,及时了解防火形势,调度扑火队伍等十分快速有效。
二、当前信息化工作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们在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中有了较大进展,但总的来讲,我们的信息化水平仍处在最初级阶段,还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在网络建设上的科技力量比较缺乏,现在我们网站的建设和维护人员没有一个是专业人员,都是半路出家,以致对于一些脚本语言、程序编写和数据库的开发、利用等显得力不从心。二是信息的覆盖面依然不广,信息的传播也仅仅是局限在某一个层面,离真正实现信息到农民手中、全面进入寻常百姓家庭还很遥远。三是信息采集面还不够广泛,信息资源库存量偏少,在我区虽有大批农业科技工作人员,但他们挖掘信息,提供信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并不强,而且信息的质量也不高,从当前所提供的信息来看,大部分是一些“过去式”的信息,对市场有预测性和前瞻性的信息还很少,能全方位反映农业生产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有情况、有分析、有建议的高层次信息还很少。四是信息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信息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其重要性还没有完全被人们充分认识到,信息和信息服务的价值未得到普遍认可。五是信息化建设的资金不足,致使我们在软件系统的开发应用上显的捉襟见肘、力不从心。此外我们的机构不明、职责不清,也严重的阻碍了我局农业信息化进程。六是网络资源的使用者的水平普遍偏低防毒意识不强,给我们的网络安全带来了很大的隐患。在当前互联网上的各种病毒无所不在,网络**神出鬼没,而我们的网络使用者的防毒意识又不强,该升级的杀毒软件不升级,该进行病毒扫描的不扫描,使的网络病毒轻易侵入内网,造成网络瘫痪和硬件损坏,四年里我们已出现二次网络瘫痪的事故。
三、下步思路和措施
下步工作的初步思路是:以中央、盛市、区有关信息化建设要求为指导,以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强化为农民、农业、农村服务的宗旨意识,全面提升我区的`农业信息化水平。具体措施为:
1、进一步完善局内网络平台和xxx农村信息网、中国杨梅之乡网建设,完善局内局域网的建设和管理,升级和更新局里一批96年左右购置的低配置电脑。对现有的网站进行升级,完善信息网站功能,充实网站信息资源库,增强网页的互动性,扩容网站空间,购置服务器,用主机服务器取代现在的租用电信虚拟主机空间,添置数码照相机、扫描仪、刻录机等信息采集的必备设备。同时加大宣传力度,使之家喻户晓,稳步推进农业信息“进村入户”,为民所用。
2、健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健全镇(街道)、村级信息服务组织体系,按照“八个一”的标准要求,按照2:2:1的补助的要求,给予资金、相关的技术服务和设备支持,在有条件、有基础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尝农村经营大户、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基地、信息咨询企业、重点村和种养专业大户等经济主体中发展100个农村信息点。帮助几个较大较有辐射力、带动性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建立起站,推进农业信息网络向基层延伸。
3、加大农业信息服务队伍建设力度,大力发展农村信息员队伍,重点在农村经纪人、种养经营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尝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以及村干部中发展农村信息员,壮大农村信息员队伍。加强对信息员进行信息收集、传播方法、信息稿件的撰写和农业科技、经营管理、计算机应用水平、网络应用基础常识培训,通过培训,使信息员达到会收集、会分析、会传播信息的“三会”要求。
4、建立我区农业综合数据库,启动建立起一个内容包括本区地理资源(土壤肥力、水文状况、农田水利等)、本区种质资源(本区植物种质资源及其分布、本区动物种质资源及其分布、本区基因资源、本区人力资源)、农作物种植及农产品的综合利用技术、花卉园艺建设及其维护技术、生物防治技术、畜禽及其水产养殖技术及其产品的综合利用等等在内的覆盖我区土地、土壤、气候、生物、农业、生态环境、农业和农村经济等方面的农业综合数据库,同时应用3S技术在该数据库上建立起农业专家决策系统,以便各级领导、农业干部、农民群众全面了解我区农业情况,检索资料和数据,全面掌握这些方面的动态变化,为本区农业决策、管理、生产提供依据。逐步推进我区“数字农业”工程建设,实现我区农业基础资源数字化管理。
5、完善电子政务、农业电子商务网络平台,推进局办公自动化进程,在“xxx农村信息网”上增加政务公开栏目,完善网上政务信息公开,逐步实现网上技术服务、网上办公、网上申报和网上审批;引进农产品网上销售的应用系统,大力发展农产品的网上销售,建起我区农产品网上推介(促销)平台,使全区的农业龙头应用该平台宣传企业、展示产品、发布供求;应用办公自动化(OA)系统,实现局内工作管理、文件传阅、处理、查询、归档等无纸化进程,提高我局办公自动化水平。
6、完善农技110服务体系,完善农技110服务的各项规章制度,提高农技110服务质量,进一步延伸服务触角,向有条件的村和中介组织延伸。树立为大农业服务的观念,逐步拓展农技110服务内容,强化农技110服务功能。完善农技专家咨询服务制度,注重信息资源的分析与整理,组织不同专业的农业专家,对所从事的专业,依据国际、国内和本盛市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加工和供求形势,结合农时,对我区主导产业农产品进行分析预测和点评和农业生产的各环节进行技术指导,对农民反映的问题,及时组织专家进行诊断和调查,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对确系侵犯农民利益的事件,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并对一些农民反映较多、较集中的生产技术难题的解决方案和农业生产、农产品供求等信息编印成书面资料,发放给那些生产规模较小,获取信息和技术途径较窄的农业生产者,以解决他们在生产作业中缺技术、缺信息的问题。
7、实施农业信息联播计划,充分利用网络,建立多媒体农业信息系统,逐步实现起农业信息的多媒体高效传输,重点建设农产品供求、市场价格、实用技术、优新品种、国外农产品市场贸易行情等多媒体发布系统。用3-5年时间,实现上至国家农业部、省农业厅,下至部分乡镇的农业信息视频联播,使农业信息,无论在纵向、横向,都能做到资源共享。前期作好整套信息联播计划的调查和规划工作。
8、实施农业信息个性化服务计划,建立农业信息个性化服务系统,根据不同的信息需求,以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等方式向农业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规模经营大户发布所定制的信息,使信息需求者不必花费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就能得到所自己需要的信息。
9、完善提供信息的奖励和管理制度,激劢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踊跃撰写信息,如实反映农业生产动态,充实信息库,为领导决策提供理论参考,更好的为xxx农业的发展服务。
四、几点体会
经过我局这些年的网络信息化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以往简单的近距离的信息服务到现在通过网络进行全程、全方位的远程信息服务的建设工作经历,深刻体会到:
1、领导班子重视是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网络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强的前沿性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人、财、物的投入,而且涉及到思想观念、管理方式、以及工作习惯的变革,甚至涉及到利益的调整、重组和工作的协调。任何一个工作环节不到位,都会影响信息化的进程。只有领导班子的足够重视,才能形成上下一致、协调发展的局面,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网络信息化建设才能迅速发展。我局的信息化建设工作能在较短的时间里取得这样的效果,正是得益于局领导班子的高度重视,经常关心网站的建设,对信息化建设中遇到的问题给予积极的支持,经常提出有益的建议和意见。
2、资金投入是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前提
网络信息化建设工作在当前基础设施还比较滞后的情况下是一项高投入的产业,因为网络建设要资金,系统的开发建设、运行维护、升级要资金,因此要保障信息化建设的有序发展和系统的正常运转,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几年来,由于我们局的经费比较紧张,以致我们在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办公系统的应用,设备的更新扩容,特别在电子政务发展等方面显的力不从心。
3、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和信息员队伍是推进信息化建设的保障
信息是信息化工作生命线,在当前人们的认识还不到位的情况下,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的工作模式和运行机制,出台激励措施,调动大家挖掘信息、采集信息,积极写稿、投稿是非常必要的。几年来我局先后出台了信息宣传制度、电脑使用管理制度,特别是出台了“流动红旗”先进科室评比措施,把各科室提供信息的数量、质量进行计分,并直接与科室每位同志的月度、年度奖金挂钩与干部评先挂钩,极大的调动了大家的写信息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为我们信息网站的及时更新,不断充实信息资源库奠定了基础同样,信息员队伍建设也
为我们全方位捕捉动态信息,开阔信息视野,提高信息质量做到“快、准、新”提供了有力保障。
4、加强知识培训,提高素质是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推进信息化建设,首先要求我们懂得基础的网络知识和计算机应用知识。这些年来,我们举办了几期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培训,提高了全局干部职工的网络应用能力。现全局70%的干部职工已基本上使用网络收发邮件,查找资料,获取信息,为我局在局机关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快无纸化办公夯实了基础。
5、借鉴、交流是搞好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全新的事业,没有现成的东西可模仿,各地各部门都是在摸索,为减少资源的浪费和不必要的损失,我们建设信息网站包括栏目设置,局域网的组建以及信息化管理方法、方式等就是在和各兄弟县、市的交流学习和相互借鉴中逐步完善的。
信息化汇报材料7
上店一中现有24个教学班,教职工78人,在校学生1562人。作为学校公共服务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校园信息化已成为学校重要的基础设施。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的校园信息化程度得到了较大提高,针对我校在信息工作的要求,我们制定了校园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以期对今后进一步的校园信息化建设提供良好的发展之路。
一、抓领导,确立岗位分工责任制为特征的管理机制
围绕学校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学校努力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提升教师的教学信息技术水平,深化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系统的应用,推动我校的教育信息化进程。
1、组织保障
实施信息化工程,涉及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学校通过建立信息化推进领导小组,形成信息化管理的工作网络。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教导主任、师训专干和信息技术骨干为成员的学校信息化推进领导小组,共同研究制定学校信息化工作的规划和管理制度。
2、制度落实
将数字化学校创建作为我们学校发展的增长点和奋斗目标,把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与学校的.制度建设、教学改革、教育科研、教师学生成长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首先,将目标分解成每个学期的具体目标,经常向教师宣传,使之成为全校教师追求优质共同发展的共同愿景,扎扎实实分步实施。其次,分阶段、分层次、有步骤地对老师进行培训,注重提高教师使用计算机的实际操作水平,培养教师自己设计制作课件的能力及网上操作的能力。同时,在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学校加强制度建设和落实,制定了《上店一中集体备课制度》、《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要求与考核办法》等相关制度,并在日常工作中展开督查推进,确保各项制度落到实处。
二、抓建设,确立优化资源配置为特征的执行机制
为了使学校真正实现教育教学活动全面实现信息化,营造数字化环境,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学校加强信息化设备的投入。截至目前,学校拥有计算机教室一个,61个学生机位;办公用电脑15台; 学校通过各种方法鼓励教师自购电脑,现已基本达到教师每人有一台工作电脑;24个教室均配置了电子白板或多媒体电脑设备;20xx年学校引入10兆带宽光纤,基本达到校园网络全覆盖;投资40余万元的录播教室即将动工。有了硬件的保证,现在教师的每堂新授课都能保证应用多媒体课件,基本上所有老师都能利用电脑查阅资料、电子备课、制作课件等,学校已经初步建立起各个学科的课件资源库。电脑和多媒体设备已经成为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的必备,实现了办公的电脑化和网络化。
三、抓应用,确立构建数字化为特征的校园氛围
学校在初步完善校园网络的平台建设之后,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如何让它充分的发挥作用,让全体师生充分感受数字化校园的魅力。
1、抓好资源建设,支撑新的课程改革。我们把信息技术运用于
课堂教学。运用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景,激发学习生学习兴趣,突破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校领导班子在日常课堂督查中把课堂信息化作为重点来抓,促进了教师制作和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力的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化发展水平。
2、在用好上级电教部门为我们提供的光盘资源的同时,我们积极开展学校特色资源库的资源添加和收集,积极调动教师们参与建设和使用资源库的积极性,学校资源库内容越来越丰富,目前我校已初步建设了分学科、分年级、分学期、分类别的校资源库。做到资源共享,减负增效,更好地服务于教师、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促进学校的良性发展。
3、抓好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按照上级课程开设标准要求,每个班级每周要开设两节信息技术课,但由于我校实际条件的限值,目前只能满足每个班级每周上一节信息技术课。在条件限制的情况下,我们狠抓课堂效率和课堂质量。学校要求信息技术课的任课教师必须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扩大课堂的容量,让学生学会必要的知识,得到充分的练习,基本达到课纲要求的课程标准。目前,我校的八、九年级学生基本能够按照信息技术教材的要求,初步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4、通过网络建立学校教师间的沟通:
20xx学年起学校还建立了QQ工作群,通过群的建立实现学校、老师各种通知和信息的交流。
5、“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
按照上级要求,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教导处人员,信息中心人员为成员的活动领导小组,明确各个职能岗位的职责,责任到人。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领导小组深入课堂指导交流,并定期组织教研组研讨课、示范课、公开课等教研活动,促进全体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同时积极晒课、上传优课,并利用网络平台共享资源。截至目前,我校教师全部注册,63人完成晒课81节次,上传优课28节。
6、信息化教研竞赛活动。
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参与上级组织的教育教学信息化竞赛活动。近年来,我校共有6人次获洛阳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优质课奖项;4人次获洛阳市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成果(课件、论文)奖项。
四、抓培训,确立以人才为第一资源的培训机制
教师是实施信息化工程的主力军,因此,建立一支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信息技术队伍是当务之急,学校通过抓校本培训,有计划的实施步骤,达到了良好的效果。我们的发展目标是建设一支具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能够熟练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的教师队伍;一支熟悉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研究的信息技术骨干队伍;一支能运用电脑网络进行简单管理的学生队伍。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老师们也越来越感受到信息技术应用的领域的广泛性实用性,我校安排在信息技术方面有专业特长的教师对全体老师进行了教育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以及通过教师的外出听课学习等手段,让教师们亲身感受到信息技术和网络科技对教学所带来的冲击,使老师们获益匪浅,进一步提升了自身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引导教师在教育理念上的更新。我们根据老师的年龄特征和学科特点,力争做到青年教师要过硬,中年教师要过关,老年教师要适应。截至目前,我校全体教师均能按要求达到浏览网页、下载资源、制作课件、熟练使用电子白板的能力。
虽然我校在信息化运用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目前仍然存在很多的差距和不足:计算机专业教师及教室紧缺,不能满足信息技术课程的正常开设和真正实现学校网络化、信息化。
信息化汇报材料8
一、xx镇信息化建设概况
(一)健全组织加强领导
为提高对信息化建设重要性认识镇主要领导和相关人员认真学习国家、省、市、区有关文件精神统一思想认识确立了“网络共建、资源共享、提高效率、应用为主”信息化建设指导思想并成立了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定期听取信息化建设汇报统一调度和协调为我镇信息化建设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党委书记xx亲自过问网站筹建情况并提出要信息化建设要走在全区前列具有较强示范性为此多次邀请市信息化办公室专业人员对我镇网站建设进行规划指导并随时跟踪整个信息化建设进度加快了xx镇信息化建设步伐
(二)加大投入完善设施
我镇在资金十分紧张情况下镇党委、政府多方筹备资金确保了信息化建设所需经费足额到位至今全镇用于信息化建设累计投资已达十万余元
目前在硬件设施建设上全镇购置了专业服务器一台、电脑四台、投影机一套、大屏幕背投两台、专业数码相机一台、专业打印机两台并配齐了网络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防病毒软件等正在逐步实现办公自动化
(三)普及技术加快调整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一些传统种、养殖模式、销售渠道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实需求农产品种难、卖难现象时有发生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难题我镇从信息化建设入手彻底解决农村信息流通不畅弊端在改造传统产业上狠下功夫首先针对农民农业科技知识相对匮乏种、养殖技术相对落后投入与产出比例不相适应问题我镇从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入手利用互连网收集农业科技信息制定成册无偿向农户发放及时解决了农民在生产中遇到难题截止目前我镇已从网络上收集农业信息1万余条网站内储存农业信息2万多条带动新上致富项目128个创产值20xx多万元其次为解决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问题我镇充分发挥信息网络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沟通便捷优势把全镇优势产业和农产品信息以网站为平台对外进行同时根据我镇实际有针对性收集外地市农产品收购信息并及时反馈给农户彻底解决了农户卖难问题我镇xx村主要以种植蒜黄为主以前由于销售渠道不畅收割蒜黄不能及时销售导致蒜黄大量腐败、变质给农户造成了很大损失为解决这个问题我镇专门派出人员对xx村蒜黄进行调查听取蒜黄种植户想法然后利用网站把采集到蒜黄图片和生产地等相关信息在网上同时积极搜寻外地市供求信息并想尽一切办法与们进行联系最终为xx村蒜黄打开了销路目前该村蒜黄已销往武汉、长沙、安徽等省市年销售蒜黄200万吨年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
(四)营造平台促进发展
我镇以网站作为促进经济发展信息平台充分利用网站强大可扩展性和包容性有重点收集城镇建设、招商引资等方面信息并对这些信息分类整理建立项目储备库结合我镇实际向企业传递相关信息为新企业立项提供参考为旧企业改造提供帮助截止目前我镇通过网络引进企业8个其中亿元以上企业2个千万元以上企业3个引进资金3亿元总投资1.4亿元前期投资7000万元xxxx厂已于今年5月份开始投产;总投资1.38亿元xx食品有限公司正在积极筹建
(五)锻造队伍提高素质
为适应信息化工作发展要求立足于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好、技术熟炼、能力过硬信息化工作管理队伍和技术队伍我镇专门抽调5名干部成立了信息化建设小组负责信息采编、并要求30个行政村每村至少配一名专兼职信息员及时将基层信息向信息领导小组反馈针对网络建设、网络安全等特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管理
为提高信息建设队伍成员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经常对其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我镇购买了网络信息建设方面书籍及光盘利用我镇多媒体投影设备定期进行集中培训目前我镇已组织培训六期培训信息员80人
(六)大胆创新提升层次
我镇在市信息办大力支持和具体指导下我镇网站xxxx正在进行二次改版网站基本框架已经确立细节部分正在加紧制作中预计今年八月份将建成并正式运行
这次改版本着易操作、易管理、易浏览“三易”方针采用ASP语言和MSSQL数据库保证网站安全、效率、负载能力等都有较好表现在栏目安排上除保留以前栏目外拟新增加一个交流论坛方便浏览者进行互动
在操作管理上以先进信息处理技术作为网络建设平台核心技术之一将目前多种先进信息处理技术等有机地结合在管理信息环境中系统不仅支持标准信息资源平台也支持符合CORBA(CommonObjectResourceBrokerArchitecture)标准分布式对象系统(DistributedObjectSystem)使得更多信息资源能更为有效利用系统具有系统管理子系统、系统功能子系统、网上信息准备与刷新子系统、系统管理子系统等四个子系统作为各种系统功能运行基础提供机构信息管理、栏目结构管理、系统定制功能以及各种功能模块维护等功能
在内部网络建设上现在整个政府局域网已很好建设起来同时建立了FTP文件传输系统分配不同权限帐号大大提高了数据传输速度和安全性提高了工作效率
(七)加强防范注重安全
根据网络安全性相关要求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对信息网络安全管理网络服务器配置了防火墙用于过滤、抵挡一些探测、攻击;安装防DDOS服务可抵抗50万/SSYN、ACK、FLOOD攻击;安装了先进杀毒软件确保数据完整性;严格系统分级授权安全管理和内容审核确认管理完善落实网站管理相关制度加强对网站信息采集、登载、审核管理
二、存在问题
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由于地理位置限制电信接入商(中国电信、中国网通等)无法在我镇机房牵拉光纤网络传输速度受到了严重限制以至于xx镇政府的网站一直托管在市信息办服务器上造成了维护上不便也限制了一些扩展功能正常使用如:电子邮件系统、视频点播系统等二配套措施不到位由于乡镇财力有限信息化受到一定约束尤其在村级推广难度比较大需要上级出台一定优惠政策
三、意见和建议
1、建议加大信息传输硬件设施建设做好最后一公里延伸工作改善目前网络环境促进信息网络普及工作
2、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出台相应优惠政策引导群众积极利用信息化网络发家致富
信息化汇报材料9
1997年,张家界实实崇验小学在已经倒闭的商业子弟小学的旧址上诞生了。八年建设与发展,如今,学校已经成长为湖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省内外知名的窗口学校。其发展得益于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更得益于教育信息化建设对学校发展的强大的推动力。
一、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理解
我们认为,所谓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指在学校各个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学校改革与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将带来学校教育思想、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将对传统教育的思想观念、方法策略产生强大的冲击;这一过程是破旧立新的过程,是学校发展的过程,是师生共同进步的过程。
二、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思路
由于历史的原因,建校初学校声誉差,加上政府资金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差、周边环境差、学生来源差,学校发展困难重重。要寻求可持续发展的办学途径,我们的思路是:以教育信息化建设为学校发展的推动力,端正办学思想,改善办学条件,更新办学手段,提升办学质量。
1、以教育信息化建设为指导,端正办学思想
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她是以改革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建立以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具有一定国际竞争能力的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的教育革命。我们的办学思想必须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来确定。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思想指导下,我们提出了“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确立了“以德立校、依法治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艰苦建校、”的办学策略,树立了“会学习、会做事、会创造、会共处、会生存、会发展”的育人目标,确保学校办学沿着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
2、以教育信息化建设为契机,改善办学条件
实现教育信息化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作保障。实现教育信息化是学校改善办学条件的极好契机,也是学校硬件建设上台阶的难得机会。其一,教育信息化建设为学校提出了建设目标,这一目标时刻激励全体师生不懈努力;其二,教育信息化建设为学校提出了建设标准,使学校硬件(教学用房和教学配套设施)建设科学、规范,避免了资源的浪费;其三,教育信息化建设给学校提供了一定的政策保障,政府集资、民间助学、家庭投入等筹资渠道能解决学校部分建设资金,缓解学校经费紧张的矛盾。因此,我们确立了“抓住机遇、艰苦奋斗、科学高效、争创品牌” 的硬件建设思路,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快速、广泛地获取办学的社会效益,使学校极早地步入良性循环的轨迹。
3、以教育信息化建设为目标,更新教学手段
教育信息化带来了教育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而以手段更新为基本特征的信息化建设必将促进教育思想、教育内容的根本变化。要应对这种变化必须打造一支适应时代发展,能娴熟掌握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要有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这支队伍不仅能发现信息技术手段与学科教学、活动教育整合中出现的问题,而且能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并形成先进的思想理论;这支队伍不仅能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策略、手段,还能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更新学习手段,使学生形成终身学习意识和会学习、会创造的能力。
三、如何创新学校信息化建设
学校的优势在于学校的特色和品牌。在几年的办学实践中,我们着力从教育信息化建设入手打造学校品牌。
1、艰苦建设,打造精神品牌
建校初,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面临三大困难:一是建设资金困难。政府没有资金投入,学校缺少“造血”功能;二是学校基础设施严重缺乏。教学用房不足,没有实验、仪器室,连电化教学使用的幻灯机也没有;三是周边环境恶劣。由于原学校的倒闭,影响极坏,周围居民无视学校存在,侵蚀学校财产现象十分严重。在这样的环境下建设教育信息化需要一种精神做支撑。这种精神首先应产生于全体师生与学校兴衰共荣辱的忧患意识。只有引导广大教职员工充分认识学校的生存发展关系到个人生存发展时,他们就会自觉地把自己的利益与学校命运紧密相连,从而产生改造学校,发展学校,使学校崛起的强大的内在动力。这种紧迫感和责任感是打造学校精神品牌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还必须使全体教职员工经历艰苦建设的砺练,在磨砺中创建精神文化。为了节约资金,我校广大师生有了修操场、拆旧房、挑砖瓦的经历;为了减少办公费用,老师们学会使用短小的粉笔头;为了增加建设资金,学校办起了养殖场,师生们在农场学会了饲养牲猪。正是这种点点滴滴的经历与积淀,逐步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怕困难、勇于奉献”的文化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文化的创建与传承,打造了学校精神品牌。如今,只要提起实实崇验小学,人们便和“南泥湾精神” 联系起来,“实崇”已成为“ 艰苦奋斗、科学高效、开拓创新、永不言败”的精神品牌。
2、科学建设,打造质量品牌
“没有规范化、标准化,就没有信息化”,这是我们信息化建设的一种理念。在这种理念指导下,我们严格按照国家信息化建设标准,按省、市要求投入信息化设备设施建设,确保建设的前瞻性、科学性、实用性、合理性。
硬件建设需要有长远目光,要着眼于未来发展。在修建教学用房时,我们曾面临资金不足、用地不够、教室奇缺等困难。有关部门建议:楼房修高一点,教室修小一点,走廊留窄一点,这样可以教师用房缓解矛盾。如果当时我们被眼前困难左右,就会导致资源投入不科学,不合理。在房屋设计时,我们严格按照国家建设标准,建设实验室、仪器室、语音室、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电子备课室等,避免了建设的落后甚至重复,确保信息化硬件建设合理、科学。
硬件建设不仅要有眼光还要追求实用、高效。我们的建设原则是“以需促建,以建促用”。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网络、多媒体已经成为人们便捷、高速工作与学习的手段。教育信息化的加速为培养适应未来人才,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学校发展、师生发展的必需。因此,即使我们面临困难,也必须根据师生发展需求投入硬件建设,建设项目要围绕需求来确定。同时,建设要以使用为目的,用得好才能有效发挥硬件品牌的质量效益。
3、研训结合, 打造师资品牌
硬件建设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工程,是教育信息化的物质保障。如何科学、高效地使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学校发展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教师使用信息手段的水准是衡量学校信息化水平的根本标准。因此,教师建设是学校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我们队伍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从基本功培训入手,抓问题研究,研训结合,打造师资品牌。
(1)抓培训,促教师掌握信息技术基本技能
信息技术基本技能包括 :掌握操作系统;进行文字处理;制作演示文稿和教学课件;网络基础及其应用 ,实现资源共享。我校教师信息技术基本功培训分三个阶段进行:初级培训——中级培训——高级培训。对不同阶段的`培训,学校提出相应的培训目标;对不同年龄阶段教师的培训,学校提出不同的培训要求。做到分层培训,共同达标。学校在教师培训中确保优质师源。通过引进挖掘、整合利用校内外资源,保证了培训的师资质量;确保培训时间、培训经费充足;确保培训环境良好。一是制度环境优良,学校制定了训后上岗、不训待岗制,奖优罚劣等培训制度;二是人文环境优良,学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培训活动,营造了一种学习竞赛,争优创先的氛围,提高广大教师使用信息化手段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明确的培训目标,优越的培训环境,得力的培训措施,有效地促进了教师掌握信息技术基本技能。
(2)抓研究,促教师转变思想,提高能力
教师具备了信息技术基本技能,如何在信息化的环境中科学合理地设计、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就成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问题。我们引导教师发现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手段整合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教学研究,在研究中转变观念,更新手段,提高质量。
一是树立正确的研究观念。学校提出教学研究要做到两个服务:为解决教育教学实际困难服务,为促进教师发展服务。引导教师牢固树立“问题即课题”教研意识,帮助他们发现问题。教师们在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时就发现:如何根据自身的教学实际改造不合理资源,整合优质资源为我所用,如何利用媒体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等问题都是值得研究的。于是便产生了《信息技术与口语交际教学整合的研究》、《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识字效率的研究》等课题。教师们的研究是自发的,研究观念是正确的,这为取得较好的研究效果提供了基本保障。
二是狠抓研究质量的提升。研究质量有两个层面的意思:第一个层面是通过研究,老师的思想水平、学科水平、专业技能得到提高;第二个层面是通过研究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在研究中,我们确立了“专业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的研究策略,制定了相应的研究制度,搭建了“实践、研究、创造、展示”的成功平台。老师们在实施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思想观念、方法策略得到了根本转变,在实现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成长进步。
三是狠抓研训结合。“研究”与“培训”相结合能有效促进教师发展。教师们在研究中发现问题,通过专家指导,同伴互助,自我反思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提高认识,然后再实践,再认识,达到质的飞跃。这一过程既是“研”的过程又是“训”的过程,研训结合,循环不断,师资品牌就会煅造出炉。
四、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几点体会
1、要充分认识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学校信息化建设不能停留在硬件建设上,要在如何使用硬件上下功夫。手段的革新往往会带来思想革命,会直接影响学校办学思想,办学方略的确立,影响校园文化精神的形成,会带来师生质量上的飞跃。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教育信息化也是一种生产力。
2、要充分认识信息化建设中的校长作用
校长在学校信息化建设中始终是组织策划者,操作执行者,评价总结者。校长的思想水平,认识水平,学科水平,专业水平,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质量,因此,提高校长质量就是提高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质量。
3、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艰苦奋斗精神。
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需要艰苦奋斗精神,特别是贫困地区学校,“等、靠、要”是不能建成教育信息化的。软件建设更需要这种精神。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学科知识、专业技能的提升,教育教学内容与手段的创新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很难实现教育信息化的。
信息化汇报材料10
一、建设部对特级企业信息化建设方面要求
20xx年10月18日建设部颁布建市241号文件《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实施意见》通知,明确了特级企业信息化方面的要求,信息化方面的具体内容是:
1、建立计算机中心机房,部署信息系统,并有专职的信息管理人员;
2、建立集团与分公司、项目部之间的网络连接;
3、建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包含综合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档案资料管理、办公自动化管理、财务管理几个方面;
4、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上独立的预算;
二、本次信息化建设目标
1、满足建设部考评要求;
2、通过信息化平台,实现横向集团管理与纵向项目管理相结合的系统整体构架,横向集团管理包括了集团财务管理、集团资产管理、集团人力资源管理、集团物资管理、集团办公自动化等,纵向的项目管理涵盖从项目立项、招投标开始,一直到项目竣工为止的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实现资金、物资、设备、人力资源全面一体化管理,从而实现资源内部合理流动;提高内部日常办公的行政运行效率和提高企业执行力。
三、信息化建设的过程
信息化建设分为前期准备、项目调研、数据录入、系统测试、培训、试运行、正式运行和项目验收
1)前期准备包括:成立项目领导小组、项目资金预算、选择供应商;
通过对xxx的华建、江都以及xxx其它特级企业的了解,信息化投入一般在200万左右,其中软件在150万左右、硬件在50左右;
供应商选型有些是通过招标的方式确定,有些是通过前期考察和了解,确定一家实力最强、最符合建设要求的供应商直接洽谈。
确定好供应商后将进入项目实施阶段,这个阶段将根据软件供应商项目经理和我公司项目领导小组协商确定整体计划安排开展工作,包括确定试点分公司、试点项目部、硬件的配置要求并搭建硬件和网络、确定实施小组成员和每个成员的分工、培训安排。企业信息化建设是要明确两点,一点是这个平台是我们和软件开发商共同完成,不是软件公司单方面的事情,如果我们配合的不好就会影响项目的质量和进度;第一点,正因为是双方参与的事情,所以要高层重视,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把手工程,只有得到一把手全力支持项目才能顺利进行。
2)项目调研:根据软件供应商的项目实施人员的要求,我方实施小组成员将配合完成调研工作,调研的内容包括工作流程、审批流程、基础数据、报表等;
3)数据录入:由软件公司项目实施人员指导我方实施人员录入基础数据,由软件公司实施顾问把流程定义到系统中;
4)系统测试:由软件公司实施顾问进行系统测试;
5)培训:包括前期培训、中期培训和后期培训,前期培训在项目启动阶段,软件公司的实施顾问将给我方项目组所有成员进行信息化知识的普及培训;中期培训的内容是操作为主,分领导层培训、操作层培训、系统维护人员培训,后期培训主要对我方系统维护人员进行后期系统维护方面的培训。
6)试运行阶段:我方将把目前手工状态下的工作放在信息平台里面操作;
7)正式运行、项目验收:如果试运行没有问题,项目将正式移交。
四、信息化建设的进度安排
将整个项目分为三期,计划实施周期为六个月
第一期项目为:调研与实施规划,包括项目启动大会召开、项目分工安排、详细流程调研,最终形成《xxx公司信息化建设详细实施规划书》,这份规划书将指导下面直到验收的整个实施工作;(3月25日—6月25日)
第二期项目为:集团、试点分公司和项目部实施,并与其它系统,如预算软件等做集成,让所有的系统完全集成到一个平台上来;(6月26—8月25日)
第三期项目为:全集团的应用推广。(8月26日—9月25日)
五、项目预算
1、硬件和网络预算:50万
包括: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客户端PC、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等;其中应用服务器和数据服务器大约需要35万左右;
2、软件开发和项目实施费用预算:150万
包含:软件版权费用、二次开发费用、项目实施费用等
信息化汇报材料11
一年来,我局按照省、市信息化建设的统一要求,围绕财政工作中心,积极推进网络信息化建设。在市局的关心、帮助和支持下,各项工作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将今年的信息化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1、成立了财政局信息中心,一名副局长主管,配备主任一名,人员两名。
2、新采购一批机器设备,全局各业务股室业务、办公全部网上运行,具体业务有:部门预算、部门决算、预算执行、工资统发、文件传输、OA办公自动化、一卡通、非税收入等。
3、现接入县财政城域网预算单位64家,其中运行非税收入新系统家,无非税收入的家。银行6家。)全部接通,占全部用户的100%。取消了传统的手工记账,完成了财政专户的统管。
4、全县乡镇全部接通县财政广域网。取消了传统的手工记账。
5、预算管理系统稳定运行,基础信息与项目库已建立。
6、预算执行系统正式上线并稳定支行,开设了零余额账户,指标达到了上通下达。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推广至全县一级单位和部分二级单位。集中支付资金实现全覆盖。公务卡系统正式运行,达到了单位与银行间的资金还款。
7、工资统发系统使用财政统一软件正常运行。
8、资产管理系统使用财政统一软件正常运行。
9、财政内部网站配备专人管理,做到了及时更新。
10、财政门户网站配备专人管理,做到了及时更新。
11、网络防病毒,正常运行,使用财政部统一趋势科技防病毒软件。
12、数据已备份。
13、防火墙正常运行。
14、无安全事故的.发生,内外网无交叉使用,业务系统初实密码已更改。
15、所有非税收入单位已全部启用新版非税收入系统,正常开展非税收入业务,实现了银行缴款。
16、OA行政管理系统已正式运行,做到了上下贯通。
17、全年平台数据占月报数据比例达到95%以上。
18、20xx年粮食直补、综合补贴等已通过一卡系统发放。
19、制作好KEY,并已使用。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楚的看到我们工作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不足,一是财政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全新的的事业,在于认识等方面还有待于提高。二是专业技术人员匮乏。这些问题已经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将在下一步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信息化汇报材料12
从广义上讲,信息是物质世界各种事物特征、形态和运动变化的反映,是一种客观存在。狭义的“信息”是指信息接受主体所感觉到并能理解的东西。
信息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功能:
1.信息是认识事物的媒介。在认识过程中,物质通过信息这一桥梁,完成了从物质到意识的第一次飞跃。意识通过信息这一媒质,完成了从意识到物质的第二次飞跃。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从客观世界获得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形成新的认知结构,通过实践活动反作用于客观世界的过程。信息作为媒介,始终贯穿于人类的`认识过程。
2.信息是科学决策的依据。科学决策是一个动态过程,其程序一般包括发现问题、确定目标、制定方案、评估选优、实施决策、追踪反馈等环节,而信息活动贯穿于科学决策的全过程,并渗透到决策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在每一环节上所应用的决策方法也无一不是建立在信息的基础之上。因此,及时获取决策活动所必需的、完整的、可靠的信息是保证决策成功的前提条件。
信息化是以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为主导,信息资源为核心,信息网络为载体,信息产业为支撑,信息人才为依托,法规、政策、标准、安全为保障的综合体系。
信息化的基本特征:
1.信息化是不断深化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也是信息资源不断开发利用的过程。信息化的核心是从经济部门到社会、国防和生活各领域不断深化应用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从最容易、最关键、最见效的方面进行。在信息化的过程中,信息技术是工具,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核心,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信息化能否发挥应有的成效,主要靠信息资源来起作用。
2.信息化是动态演进的过程。由于信息技术在不断发展,没有终结,信息化也自然随之不断发展,没有终点。
3.信息化是推动社会、经济变革的过程。归根到底,信息化是人类从工业社会进化到信息社会的必然过程。在这个进程中,信息化将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社会组织结构,并改变人类的思维和生活方式。
信息化汇报材料13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有效手段,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不可或缺的基本技能之一。英语作为全球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是现代信息的重要载体,是通向世界的桥梁,学生可通过英语阅读吸取人类文明成果、借鉴外国先进科学技术等等。当今人类已经步入信息时代,知识更新加速,内容传统、形式单一的纯语言教科书己经很难满足很多学生英语学习的需要。学习英语就需要不断补充语言新知,了解最新的文化发展动态形式。我们要为学生提供具有生活性、时代性和文化性的课程内容,开发英语教学所需要的各种形式的教学资源。课外英语读物就成了我们的选择材料。合适阅读材料的选择对学生阅读非常重要,只有选择适合的阅读材料,才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综合考虑到学生的阅读材料难度、阅读兴趣等因素,最终确定选用英语报刊作为学生的阅读材料,因为英语报刊题材宽泛,内容新颖,信息量大;出刊周期短,出刊快,信息超前,时代感强;内容通俗新颖,语言生动精练,图文并茂,版面鲜活,妙趣横生,可读性强。我校选用《21世纪中学生英文报》作为英语报刊资源,开设英语报刊阅读课程,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英语报刊阅读,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有力地促进学生自我阅读意识的发展。笔者简要谈谈如何开发利用英语报刊资源,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一、认真选用学生感兴趣的阅读材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选择适合的阅读材料是保证成功开展报刊阅读课的重要前提,我们非常重视阅读材料的选择,舍去难度超出学生认知水平的文章。在进行英语阅读教学之前,我们教师一定要把报纸上所有文章浏览一遍,把握不同文章的阅读内容难度,选用符合学生的英语实际水平和年龄特征的阅读材料,并兼顾知识性、思想性和趣味性。英语报刊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背景知识,风土人情和文化风俗,让学生深刻的感受到了世界上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的.动态,学生不仅培养了阅读英语的兴趣,还拓展了知识面,增加了词汇量,提高了英语自主阅读能力。
二、有效处理阅读材料中不懂的词汇
英语报刊阅读材料中的词汇量非常大,引导学生合理有效地处理词汇极其重要,直接影响阅读速度和效率。不少学生在阅读英语报刊时每个单词都看得及其仔细,认真查阅每个生词,并做好标注。这样做不仅减慢阅读速度,大幅降低阅读量(有时一节课只能读完1~2篇文章),也会影响阅读心理,容易造成阅读心理障碍。我们在英语阅读课上积极引导学生合理处理阅读材料不懂的词汇,不必在某些单词上(例如地名、人名等)停留过长,可以大胆跳过,继续阅读;有时候,不知道某些单词的意思不一定会影响对整句或全文的理解,作者经常会在论述概念时常常就出现的生词、词组或术语作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学生可通过生词周围的同位语或者是定语从句猜出相关生词的词义,或利用文章中的上下句表示比较或对比的信息词的线索猜测词义;有时,同种意思的词通常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作者使用同义词、近义词,甚至于反义词等来解释某个词汇,用变换的词汇和句式来摆脱平淡乏味的表述,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学生就可以利用生词的同义词或反义词来猜测词义,所以,生词的周围总会有相似的表达甚至是重复描述的部分;学生还可利用构词法来猜测词义,词汇中有关词法构成方面的知识也可以给学生提供推测词义的线索和帮助。词根,作为单词的基本组成部分,其前后添加不同的前缀或后缀也可猜测其词义。因此也可以根据单词的前缀和后缀等相关信息来猜测词义。
三、灵活运用恰当的阅读策略
“阅读过程是信息加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阅读者要调动方方面面的认知策略参与到这个过程中。面对阅读材料读者要通过分析、判断、推断、归纳、概括等智力活动对其进行解读。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阅读当中就要采取不同的阅读策略来应对。”由此可见,灵活运用恰当的阅读策略有助于学生提高阅读效率,克服阅读障碍并高效地完成阅读任务。如果只是获取阅读文章的主旨的阅读活动(如新闻报道、广告说明等),可采取跳跃式的阅读,根据段落与段落之间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快速浏览,跳过某些不必要的细节,有选择地阅读,迅速获取文章大意或具体信息,找出文章的主题句(非主题句都是为主题句提供论据,围绕主题句进行阐述、论证),主题句一般位于文章的起始段(“开门见山”),或结尾段(“画龙点睛”);对于难度较大的人物传记、科普读物、文史知识等阅读材料,可采用先疏通专业词汇,粗知文章轮廓,再研究文章结构,弄清文章内部联系,然后剖析语言,分析内容,把握文章重点,最后综合归纳,领会作者意图。
四、积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
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工具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发展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初步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进一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今后继续学习英语和用英语学习其他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就人文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英语课程有利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学生进行英语报刊阅读的目的不仅是把英语报刊阅读材料作为获取信息的一种工具,更是为了加强自身的人文素质。
在阅读文章的同时,我们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挖掘英语阅读材料中的内涵,对学生进行深层次引导。学生在英语阅读的过程中拓展视野,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促进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发展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增进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全面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这样,学生通过英语报刊阅读课程中收获的不仅仅是自主阅读能力的提高,而且还有心灵触动和感悟。
总之,我们在英语报刊阅读课程中,通过认真选用学生感兴趣的阅读材料、有效处理阅读材料中不懂的词汇、灵活运用恰当的阅读策略和积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了解国内外的知识文化,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力争将英语报刊阅读教学过程逐步变为学习者自主探究和自主阅读的过程,彰显我校的“自主为先”英语教学特色。
信息化汇报材料14
作为省、市两级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围绕“绿色数字化校园建设”这个试点主题。我校坚持以“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注重实效、融合创新”为原则,以管理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为保障,以学校网络及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以资源、信息交换和应用软件建设为重点,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信息化教学支撑体系,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成效。
一、统筹规划、构建体系是落实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前提。为确保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顺利有效地开展,我校专门成立了由唐晓芳校长任组长,教学副校长任副组长,其他相关负责人和信息技术专业人员为成员的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结合实际,提出了“一个模型、两个层面、三个阶段”的学校信息化工作建设和发展模式。一个模型即:基于以硬件环境和网络为基础,完成从标准化建设到资源服务,再到个性化共享应用为主线的学校信息化建设结构模型。两个层面即:做好规划和实施两个层面的工作。按照顶层设计制定方案完成建设应用反馈这个过程理顺管理体制。三个阶段即:按照教育信息化发展过滤,我们将信息化试点工作规划为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建设、应用系统整合建设三个发展阶段,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
二、优化整合、专项建设是实施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基础。管理和投资决定着信息技术的先进程度。在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学校通过实施“两个优化、四项建设”,达到了预期信息化环境建设要求。
(一)、实施“两个优化”,确保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
1、优化管理机制,规范信息化建设。为了确保学校信息化
支撑体系的良好运转,学校建立了“行政与技术两条线管理”的共管机制。行政方面:从基础设施、支持服务两个方面制定完善管理办法;技术方面:从资源建设、教学应用、用户行为三个方面实现从网络平台到信息资源再到用户的全程监管。
2、优化建设标准、促进资源规范建设。我校以教育部《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和《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为基础,制订了学校《多媒体教室建设标准》《学校网站建设标准》等规范标准和要求,为信息化共建共享奠定基础。
(二)、实施“四项建设”,健全信息化支撑平台。1、班班通教学设施建设。学校多方筹集资金,科学规划,进行现代化技术装备班班通。学校现38个教学班,均配备集计算机、投影机、幕布、交互式电子白板为一体的交互式教学触摸一体机。建成了多媒体综合教室2个,装配有投影机、服务器、教师机、110台学生机,安装了网络教学系统,能满足常规信息技术教学及电子阅览室的所需功能。
2、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学校拿出30万专项资金,用于学校信息化改造和完善学校现有信息技术设备和资源,已建成的30兆校园网,实现了校园网与互联网联通。整个校园网络共有二百个信息点,其中40个信息点到办公室,50个信息点到教室。网络强大的信息量,开放性、交互性及趣味性已经使其成为师生开展教学、进行交流的平台和工具。
3、网站信息平台建设。学校建成高质量且受师生欢迎的主页。网页布局合理,内容更新及时,通过网络进行校内通知、新闻发布、信息交流,实现网络化管理,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最优化环境。
4、电子书包项目建设。作为全省“电子书包项目”西安市
实验校,我校积极发挥这一全新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作用,在做好管理应用的同时,并申报了与电子书包项目配套的子课题,围绕课题目标,根据各学科特点进行试点和推进,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示范意义的案例课程,并在全省优秀教学成果评比中获奖,有效促进了电子书包应用水平。
三、资源共建、应用教学是实施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关键。除了完善的信息化设备,信息化在学校教育教学产生效果的关键是软件和资源建设。为进一步提升资源共建共享成效,达到信息化资源建设目标,我们不断完善资源建设系统,坚持购置资源、平台建设和校本开发三结合,有效解决学校信息化工作资源支持、交流、管理等问题。
(一)、积极购置资源。学校结合自身实际,积极购置有针对性、实用性的软件,推广使用省三级发行网推荐的电教教材,购置有课件操作系统、教育软件资源库、素材库等,极大的丰富了学校信息化软件装备。
(二)、建立校本资源平台:针对各类资源库建设无法实现跨平台浏览和建设标准不统一的矛盾。本学期学校采用软硬件结合,投资20余万元,购置教学视频移动录播系统和教育云管理平台系统。运用模块化的B/S架构设计,通过IE浏览器实现资源的生产管理、存储管理、使用管理,进行网络互动教学、网络教研、网络培训、基础网络互动会议等活动,更好的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目前正在进行前期的设备调试和软件用户身份认证和用户名分配管理。
(三)、自主研发资源:学校鼓励引导教师搜集、整理、开发和制作教学课件和素材,并在校内共享。先后建立了教学资源课件库、视频库等自主资源库,使优质资源数字化,易于共享获取。同时,学校在全区率先借助网络互动教学平台,开展大学区跨区域网络互动课堂教学,实现了远程资源、网络资源和自备资源的全面共享,为实现不同区域学生共享名师课堂和优质教学资源提供宝贵的教学实践经验。
四、强化技能、优化教学是实施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核心。一支适应教育信息化需要的师资队伍,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其应用水平是检验学校信息化工作的主要标准。学校通过建立“两机制”建设,促进信息化建设师资队伍的提升。
(一)、建立全员培养长效机制。学校详尽的培训计划,本着“普及兼顾提高,应用兼顾开发”的原则,通过外出学习、全员短讯等形式,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培训,通过不同层次培训,全校教师的信息技术综合素养得到不断提高。目前,我校95%的教师可以运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幻灯片,运用Flash软件制作课件、个人主页。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教师们工作中的自觉行为及教师展现自身素质的.重要载体。
(二)建立优化课堂教学长效机制。优化课堂教学是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我们不断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一是紧密结合新课程改革,积极开展教育科研,鼓励支持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充分运用教育教学资源中心的资源,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实施技术和课堂的整合。二是深入课堂,结合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学校组织教师上好公开课、示范课和研讨课,同时举办教育资源进课堂教学实践交流活动。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教学观摩交流活动,开展课堂教学评价,利用典型课堂案例进行教学交流、研讨与反思等。
五、成效引领、成果推广是实施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动力。
学校优质的管理保障体系、先进的教育信息化设备、丰富的信息化资源,催生了学校信息化工作的丰硕成果。
(一)、支撑特色办学成效显著。信息化建设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档案管理、学籍管理、财务管理的个个领域,有效引领着学校的创新发展,特色化办学成果显著。学校先后荣获中国青少年素质教育实践基地、陕西省实施素质教育优秀学校、陕西省科研兴校明星学校、陕西省课题研究先进单位、陕西省特长生综合素质教育基地、西安市校本研修基地学校等殊荣。
(二)、师生信息素养显著提高。xx年以来,13位教师课堂实录和课件获国家级、省级奖励,26篇信息化相关论文获奖。5名教师荣获陕西省教学能手称号,居全省之首。4名教师分获“西部六省”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堂应用大赛一等奖,12位教师获西安市小课题研究优秀奖,他们的研修博客在全市展示。王亮老师获全市电子白板应用大赛一等奖。杨运江老师获西安市美术教师基本功比赛一等奖第一名。美术组、信息组组织学生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32名学生获奖,获奖人数和等次居灞桥区第一,处全市前列。
下一阶段,我们将继续按照原定工作思路,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整合和建设各类信息系统,构建信息化基础服务平台,实现数据共享与业务整合。二是进一步完善教学资源库和师生信息库建设,实现信息系统应用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三是创新信息化管理模式,按照以人为本,注重应用实效的指导思想,深化建设和应用管理。从而引领学校信息化教育模式和管理方式转变,全力助推学校品牌化发展。
信息化汇报材料15
一、开发英语报刊资源的必要性
《新课标》对高中生的综合阅读能力和阅读量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包括语篇领悟能力和语言解码能力;强调多学科知识的贯通;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除教材外,高中英语阅读量6级应累计达到xx万词以上,7级应累计达到23万词以上,8级应累计达到30万词以上。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导向上看,阅读材料的时代气息浓厚,遣词造句趋于地道。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扩大词汇量,要阅读有关现代生活、社会、文化、科技的文章,提高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高考中,阅读理解题的分值占总分的27%,是所有题型中分值比例最大的一部分。所以学生在阅读理解上能否取得高分,是高考英语成绩好坏的关键。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制约自己阅读能力提高的关键在于词汇量的不足及高质量、接近现代生活的阅读材料的匮乏。因此,多渠道扩大学生阅读量和词汇量的工作迫在眉睫。可现阶段英语课堂教学主要围绕教材展开,教学信息量少,题材也较为狭窄,内容陈旧,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限制了学生知识的拓展,也满足不了当前高考对学生词汇量的需求。而报纸、杂志在这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它们的时代性强,题材广泛,具有丰富多彩的跨学科特色,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最新的、最地道的英语表达法、语言知识和文化常识。所以阅读教学中选用英语报刊作为辅助阅读材料,极具实用价值。
二、如何合理利用报刊辅助英语阅读教学
为了提高学生阅读英语报刊的学习效果,笔者结合自己在报刊阅读课的实践谈一些教学方法和策略。
(一)阅读材料的选择
要提高报刊阅读课的'效率,阅读材料的选择是关键,光有教师的课前准备是远远不够的,在报刊阅读上,教师只是起着引导者的作用,阅读的主体是学生。所以学生在开始阅读前,需要进入阅读准备状态:首先是有读的愿望;其次,确立读的目标,即要获取的新信息;再次,具备必要的语言基础,如词汇量;最后,了解相关的背景信息,以便与新信息建立联系,有助于理解。为了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更好地进行阅读,教师应有意识地从以下几个方面选择阅读篇章:
1、根据认知水平,选择重点篇章
由于学生对英语的认知水平不尽相同,教师应根据训练的目的对阅读篇章进行适当的取舍,对阅读时间也应提出建议。笔者在高二的报刊阅读教学中,有目的地训练学生扩大词汇量,提高获取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所以限制学生要选择难度为两星以上,时间在8分内的文章阅读。同时为了顺应近几年高考的趋势,还应兼顾阅读材料的宽度。例如,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一些科普、历史、时事等方面的文章,以补充背景知识。
2、迎合学生兴趣,推荐趣味作品
在报刊教学中,教师还要迎合学生的兴趣来选择篇章。学生在阅读中能否体验到乐趣是激发其阅读兴趣的关键,有趣的阅读材料不仅能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兴趣,而且能促使其有效地获取知识和提高阅读能力。报刊上的当前社会与校园热点、时事之窗、文化体育、运动休闲、科技生活等多个方面的阅读材料,可以满足不同兴趣的学生的要求。教师可以抓住学生喜爱明星、追求时尚的特点,向其推荐趣味作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借鉴式阅读,与课文接轨
由于现用教材的篇幅有限,不可能对所有的背景材料详尽地介绍,因此教师可根据需要将报刊中的相应文章借用到课堂上,与课文接轨,以弥补教材的不足,进而实现课内外知识的连接和拓展。在阅读中,学生可将从教材语篇中所学到的相关背景知识和语言知识迁移到报刊材料的阅读过程中;另一方面,各种体裁的阅读材料又可以激发学生去探索和获取更多的新知识,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
(二)报刊阅读的辅导
英语报刊辅助英语课堂教学,其根本目的是为高考的阅读理解服务,所以在有限的报刊阅读时间内,重视的是学生阅读技能的训练,这主要从以下两个环节展开:
1、选择阅读方式的技巧
阅读过程是大脑运用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进行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的复杂思维过程。学生需充分调动大脑中已有的知识储备,对文章进行综合分析,以求准确、全面地理解文章。教师则应担当好协助者、促进者的角色,所以在英语报刊阅读课上,笔者通常设置一定的阅读任务,如回答一组细节问题或找主题句等,让学生根据不同目的选择精读、略读、跳读等相应的阅读方式,这对学生形成实际阅读技能很重要。学生只有在阅读训练中才能学到针对不同内容采取不同方法的技巧,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有用的信息,才能使自己的英语阅读水平和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不断提高。
2、阅读中善用猜测的技巧
学生为获取信息而进行的阅读,不用要求全面理解生词和复合句,而是要学会判断词义和句意,只有这样整个阅读过程才不会被打断。学生对材料的持续注意力越强,吸收的信息就越多,阅读效果也就越好。由于报刊中的生词比较多,学生又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查字典,所以可以根据构词法、上下文或标点符号去猜词,因此,猜词是英语阅读过程中需具备的重要技巧。它要求学生不但能准确无误地理解上下文,还要有较大的泛读量,以及掌握较多的课外词汇。对于某些出现频率较高、不了解其确切词义就会影响正确理解文章的词,应先猜测其词义,然后再查字典。这样既有利于记忆,又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章大意。
三、合理运用报刊辅助英语阅读的教学价值
(一)激发学习动机,培养自学能力
实践证明,动机是积极学习的源泉和原动力,兴趣是间接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内在动力,是积极学习策略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当学生对所学材料产生浓厚兴趣时,就能集中注意力,情绪高涨,充分发挥潜能,增强克服困难的意志。随着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明显提高,阅读不同题材的能力也随之得到了提高。许多英语报刊,特别适合高中学生,其内容丰富,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使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准确地了解当今现代社会;特别是那些能吸引学生兴趣的文章,如体育、电影明星等,这些阅读材料是他们经过努力便可以读懂的。
(二)接触西方文化,了解风土人情
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是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能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学习和使用好英语。报刊的时效性、新颖性让学生时刻感受到世界最新政治、经济和文化动态,为英语学习者开辟了一个了解各国社会文化的窗口。背景知识、风土人情、文化习俗是提高英语阅读效率的非语言制约因素。这是单纯的课本知识远远无法满足的。
(三)培养阅读技巧,深化阅读理解
近几年的阅读理解及材料信息匹配这样的新题型,对学生的阅读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可谓阅读技能的三要素:速度、理解、词汇在试题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一词多义、熟词生义、多种时态的混用、结构复杂的长句、省略句及插入语等语言现象也随处可见。结合学生已有一定词汇量的前提,进行大量阅读、培养阅读技巧、进行侧重于获取信息的泛读将是提高阅读理解的有效途径,而报刊提供了丰富鲜活的泛读材料。
当然,充分利用好报刊,仅仅依靠课上阅读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把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自主阅读。阅读是一个综合过程,能力的提高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当报刊阅读真正成为学生拓展知识视野和自主发展的需要时,才能激发和保持学生英语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只有通过长期坚持不懈的阅读训练,才能逐步提高阅读的能力。
【信息化汇报材料】上海花千坊相关的文章:
信息化汇报材料08-14
信息化小组汇报材料02-18
信息化应用汇报材料11-25
阳光小学信息化建设汇报材料02-18
信息化建设经验介绍汇报材料06-17
农村基层信息化建设汇报材料02-18
赵店乡教育信息化建设汇报材料02-18
汇报材料07-27
临河五中信息化建设工作汇报材料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