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大学生考证现象透视
面对社会上种类繁多的各类证书考试和培训,一些大学生无所适从、盲目跟风,对此学校应当如何加以引导?政府应如何加强对培训机构教学质量的监控,以确保考证培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在竞争激烈的就业背景下,用人单位的择才标准怎样才能更加科学和规范?当“考证热”兴起的时候,这些问题又一次摆在了大家面前——
大学生高消费是久为人们诟病的现象。这些天之骄子拿了大把的钱都花在什么地方了?据一项调查显示:按照每学期平均4个多月来看,大学生每月的平均支出在1000元左右,支出方面包括学费与学习用品支出、餐饮烟酒支出等12个方面,其中学习培训等方面的支出占45%左右。调查显示,有超过21%的在校大学生接受过非学历教育的各类考试培训。
大学生的“考证热”早已不是什么新闻,除传统的英语等级考、计算机等级考、TOEFL(托福)、GRE 外,IELTS (雅思)、BEC (剑桥商务英语)、CPA (注册会计师)、CFA (注册金融分析师)、保险精算师、CCIE(互联网专家)等让人眼花缭乱的考试,也日渐成为大学生的新宠。
考一次证要花多少钱?看看几个数据:大学英语四、六级费用比较少,但加上辅导费(或培训费)也要几百元;项目管理师(PMP ):考试费3900元,报名费100 元。国内鉴定费:项目管理员300元,项目管理师800 元,高级项目管理师1800元。人力资源管理师培训费:人力资源管理师1280元,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1380元。像这样大数目的花费,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就业压力催生“考证市场”
“考了三次都差那么一点,早知如此真不该心疼那点培训费。”某英语六级培训班课堂上,小王颇为懊恼地说。
小王是大四学生。本来,大学毕业通过英语四级就行了。小王说,考六级主要是为就业着想,找工作多张证书腰板都硬些。“一张证书用处大着呢,为它花点钱,值得。”这是考证者较为普遍的心理。
为考证“挥金如土”的大学生们都有自己的苦衷:“现在就业那么难,不考几本证,凭啥去跟人家竞争呀?”考证行情涨,实际上反映出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加。“我是为明天花钱”,成为大多数考证者的自我安慰。
据有关方面统计,参加考证的学生已占高校在校学生总数50%以上。在不少学生和家长的心目中,考证成了绝对不能省的“投资”。
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考证热”愈演愈烈,给大学教育带来不少尴尬。学生们所要付出的远不止是金钱,他们的时间和精力也是有限的,要完成考证“大业”,就得牺牲那些似乎“压力不大”的课程,因此出现了逃课去考证的现象。有调查显示,大学基础课的逃课率约为25%,专业课逃课率也在20%左右,而哲学、政治经济学等公共课的逃课率则达到了50%以上。有些学生甚至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来获取各种证书,而专业课则“对付对付就行了”。
然而,大学生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和钱财换来的各种证书,真的能成为他们的“就业通行证”吗?不少知名企业表示,他们更看重实际工作能力而非证书和学历:“我们需要能为企业创造利润的职员,光有一堆证书有什么用?”
不少高校老师对此也忧心忡忡:专业是本,考证为辅,不能本末倒置,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学者建议:四类证书重点考虑
各类证书在校内的火爆也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关注,天津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毕于榜说,大学生在自己的专业或相近的专业领域内考证是必经之路,但一味追求持证,考一些与自己专业不相关的资格证,就失算了。
目前,从证书的类型看,对大学生找工作有帮助的大致分四种,一是与自身专业紧密结合的准入类证书,如报关员证书、物流师证书等;二是通用型证书,比如营销类、司法考试类的;三是技能型证书,如网络认证、网页维护等;第四种就是英语能力证书了。
【大学生考证现象透视】上海花千坊相关的文章:
大学生考证热的现象09-14
大学生考证新现象06-10
校园考证现象05-02
大学生 “考证热”现象分析06-07
大学生考证热现象分析10-23
聚焦大学生“考证热”现象10-18
大学生考证:因为考证而考证08-26
大学生考证:CMA成考证热潮08-11
大学生考证:“病态”考证,盲目跟风08-16
大学生考证:考证乱象即将终结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