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鸿门宴》教学设计(精选11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鸿门宴》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鸿门宴》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史记》一书的体例、别名、作者。
2、掌握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
3、掌握翻译文言句子的一些方法,能准确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4、了解作者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的特点。
【教学重点】
1、学习古汉语的常用词语和特殊句式。
2、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互动设计2:
据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公元210年,秦始皇游会稽,项羽和他的叔父项梁一同去看热闹。项羽看到秦始皇被人前呼后拥,威风凛凛的样子,便对项梁说:“彼可取而代之也。”
无独有偶,《史记·高祖本纪》记载:秦始皇南巡,仪仗万千威风凛凛。刘邦道:大丈夫生当如此。结果呢?
一边,星汉寥落,夜色深沉。荒原上老树枯藤,乌啼凄厉。帅帐中倾国佳人翩然起舞。清锋灼灼寒光森森,挥不去数不尽的缠绵与悲怆。纵横天下的霸王苍凉吟唱着《垓下歌》
而另一边,平定黥布叛乱回京时,过沛县,汉天子面对故人沾沾自喜地高唱着《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此为衣锦荣归的慨叹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此为英雄末路的悲歌
(学生朗读并理解这两首诗)
提示:这首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鲸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
提示:拔山,形容力大无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来。盖世,气势高昂,可以压倒世上的一切。“逝”,奔驰。这首楚辞体的诗歌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子不想承认眼前的现实,他认为这种局面是“时不利兮骓不逝”造成的,并非他的过错。而失败的关键是在历次战斗中一往无前的乌骓今天竟不肯率先冲出重围。他认为乌骓暗示着一切;过去的荣耀、现在的困境和未来的毁灭。最后,他走投无路,只有对勇敢跟随在身边的虞姬哭诉:“我可怎么安排你呀?”
历史是何其残忍,让两个英雄生在了同一个乱世。公元前206年,这两个英雄在新丰鸿门(今陕西省)举行了一次特殊的宴会,史称“鸿门宴”。
那么“鸿门宴”到底是怎样的一次宴会?项羽和刘邦又在宴会上显示了怎样的英雄本色?
请看《史记·项羽本纪》之《鸿门宴》
二、作者、背景简介
1、司马迁和《史记》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夏阳人。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迁生于龙门,年十岁诵古文,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和文献。太初元年(前104年),与唐都、落下闳等进行历法改革,共订太初历。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共526500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刘向等人都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鲁迅更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背景材料
公元前206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破关而入,刘、项在鸿门会面,双方斗争开始。不久,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下(今陕西临潼东)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自封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刘邦为汉王,都南郑(今陕西省南境)。
刘邦到南郑后,积极准备反攻。先夺取关中三秦之地作为根据地,然后出兵东向,进攻项羽,曾多次被项羽打败。到公元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形成足以跟项羽抗衡的力量;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定约后,项羽东归,刘邦也准备西归。这时张良、陈平向刘邦提出建议,趁此时机消灭项羽。后在韩信、彭越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灵壁南)。项羽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
三、放录音或范读,让学生准确认读
1、学生听一遍录音,教师强调一些难字的读音。
本文异读字有:
破音异读:沛公欲王关中(wàng)道芷欲间行(jiàn)
通假异读:距关,毋内诸侯(同“拒”“纳”) 要项伯(通“邀”)令将军与臣有郤(通“隙”) 愿项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通“早”)
文中难读字有: 飨(xiǎng) 说(shuì) 美姬(jī) 鲰(zōu)生 卮(zhī)酒 有郤(xì) 玉玦(jué) 瞋(chēn)目 目眦(zì) 跽(jì)曰 参乘(shèng) 彘(zhì)肩 不胜(shēng) 刀俎(zǔ)
四、提要:梳理情节,整体感知
学生先概述课文内容,然后梳理(板书):
学生复述故事情节(板书)
范增献计
宴会前 项伯夜访 起因
(1、2) 张良定计
刘项约婚
刘邦请罪
宴会中 范增举玦
(3、4) 项庄舞剑 经过
樊哙闯帐
刘邦离席
宴会后 张良献礼 结果
(5~7) 无伤被诛
互动设计:
大家说,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宴会么?
点拨:这绝对不是一次愉快的宴会,项羽和刘邦在宴会上剑拔弩张,勾心斗角,进行了一次惊心动魄的没有硝烟的战争,战争以刘邦胜出为结局。后来“鸿门宴”也成为了一个特定的词语,用来比喻那些“不怀好意,设计陷害别人的宴会”。
简要分析课文
全文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宴会前,写宴会前刘、项两军驻地、力量对比、事件的起因及双方的幕后活动。共写了以下几件事:曹无伤告密。(导火线)──范增进言分析情况。(激化矛盾)──项伯夜访张良。(形势有所转化)──张良与刘邦商讨对策。──项伯劝项羽勿击刘邦。
第二部分:(3~4)宴会上,写鸿门宴上双方的.尖锐斗争,情节的高潮。
此部分有三落、三起:
三落:刘邦谢罪(缓和)──项羽不怒樊哙,称之壮士,赐酒肉,赐座。──刘邦以“如厕”为名逃脱。
三起:“范增数目项王”暗示动手。(紧张)──范增以项庄舞剑为由,刺杀刘邦。(严峻)──樊哙闯入帐(紧张到极点)。
第三部分:(5~7)宴会后,刘邦脱身逃走,张良入谢,刘邦诛杀内奸。
第二课时
五、合作探究
互动设计6:
宴前:起因、发展(1、2)
1课文第一段
点拨:曹无伤是沛公的主司马,他的告密当然不同于一般流言蜚语,于是,项羽决定“击破沛公军”。矛盾挑开,故事“开端”。
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他对形势的判断十分正确。对刘邦的用心了如指掌。“急击勿失”的主张非常英明。矛盾进一步激化,情节迅速发展。
项羽接获曹无伤的密报,当即“大怒”,这一个“怒”字内涵相当丰富。请说说其中包含了些什么?
提示:就矛盾的焦点而言,天下虽大,“王”只有一个,就力量对比而言,项羽占有绝对优势,何况秦军主力是项羽消灭的,又是楚王后裔,一个“市井小人”居然“欲王关中”,项羽岂能容忍?再说个性特征,此时此刻,项羽如若不“怒”,他也就不是历史上的那个项羽了,他本来就是那么一个火爆汉子!
2、课文第二段写了哪几件事?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点拨:第一件事“项伯夜访”。 第二件事“张良献策”。
“张良献策”是情节变化的关键,刘邦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项羽终于“放虎归山”,以致范增之谋难以实施等等,莫不由此而生。这段文字是情节变化的关键。
讨论:在楚王即将来犯万分危急的形势下,张良既不提议备战,更不主张退军,却只要刘邦“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这是为什么?此处行文轻描淡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战”必败,“逃”必溃,兵力悬殊,土气不同。张良过人之处在于确信项伯可以利用。他从项伯的通风报信中看出这个人十分重“义”,有恩必报,他也了解项伯与项羽的关系。由项伯必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尤其是他看准了项羽的致命弱点,双方矛盾的焦点,深信“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一句话就能解决问题。此处轻描淡写更显出张良的沉稳机警,处变不惊。(也与刘邦大惊失色束手无策形成对照。)
3、宴中:高潮(3、4)
思考:鸿门宴上发生了那些精彩的情节?请简要归纳。
第一件事“刘邦谢罪”,
第二件事“范增示意”,
第三件事“项庄舞剑”,
第四件事“樊哙闯帐”,
讨论A:刘邦谢罪是否诚心,何以见得?
提示:并不诚心。迫于形势不得不如此。而且,言辞虽恭,以“将军”称项羽而以“臣”自称,更强调自己“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都出于“不自愿”,侥幸而已,但却绝不认错,更把责任推给“小人”!(这“小人”分明指曹无伤却故意不予道破,装出一副全然无知的样子。)
B:“项庄舞剑”是鸿门宴上最精彩的情节,请思考:这一事件给后人留下了哪一个成语?什么意思?
点拨:成语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意思是人表面上做某事心中却另有所图。
“刘邦谢罪”,情节已趋缓和,“舞剑”事件发生,形势再度紧张起来,从而引出了“樊哈闯帐”,故事推向高潮。
讨论C:“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课文从哪几方面刻画樊哙这一人物?写“樊哙闯帐”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喧宾夺主”?)
提示:课文对樊哙这一形象的刻画可谓浓墨重彩,形神兼备。
语言描写:“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语句短促急迫,紧张的形势,急迫的心态,忠勇的性格跃然纸上。
行动描写:“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无所顾忌,无所畏惧,何等英武。
外貌描写:“瞑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着墨不多,却极为传神。
浓墨重彩写樊哙,既衬托了项羽、刘邦,更突出了张良。
文章巧妙地把握人物关系,刘邦信而用之,项羽感其“义”,赞其“勇”,赐酒、赐彘、赐坐,张良则是“导演”兼“舞台调度”,一切全由张良策划,读来绝无喧宾夺主之感。
讨论D:有人认为樊哙在席上的讲话跟刘邦一模一样,“仅是语句上稍有变化而已”,对不对?如有区别,区别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
提示:两人讲话中心大体一样,但侧重点不同。刘邦侧重于辩解,强调的是自己“不敢倍德”,樊哙则是理直气壮责之以“义”,暗中已将项羽推向了审判台。策略上看,二者区别也明显。刘邦之言属于“以屈求伸”,樊哙义责项羽已是“以攻为守”了。
4、宴后:结局、尾声(5、6、7)
⑷ 刘邦脱逃之前作了哪些布署?是几个人一道走的?为什么这样?
点拨:一是留下张良代为辞谢,二是放弃车骑、只身独骑,只带四个亲信随从,三是叮嘱张良,待其至军中再入内辞谢。
这样安排,目的在于尽快脱离虎口,担心项羽反悔。(从小路走,目的也在此。)
⑸ 张良献礼,项羽、范增二人态度分别怎样,为何不同?
点拨:项羽:受璧,置之坐上;范增: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
项羽对刘邦借故脱逃仍然麻木不仁,根源在于他迷信自己的武力;范增则深知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同时也为自己的意见未被采纳,精心策划的计谋破产而恼怒。
⑴ “巨鹿之战”是项羽暴兴、成为西楚霸王的起点,他勇冠三军,摧毁秦军主力,成为众望所归、天下注目的英雄。
“垓下之围”写项羽四面楚歌,慷慨别姬,最后败亡,自知愧对江东父老,不肯渡乌江,自刎而死,凄怆悲壮,撼人心弦。
而“鸿门之宴”则是项羽由成功转向失败的关键。是人们公认司马迁《史记》中写得最好的内容,它正确展示了项羽由盛转衰。
请同学们研究一下,你从哪些地方看出了这些转化的趋势?看出了项羽悲剧的预兆?
点拨:
① 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远虑;刘邦在劣势下,忍辱负重,善于保存自己。
② 项羽刚愎自用,又拙于应变;刘邦善于采纳意见,又随机应变。
③ 项羽用人唯亲,致使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刘邦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见危授命。
④ 项羽养奸贻患,又自绝敌营内应;刘邦有奸必肃,能争取敌营的人为自己效劳。
⑵ 教师补充两个细节:
① 从座次看人物
项羽、项伯东向坐。
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则为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则长者东向,幼者西向。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② 羽亦军广武,与汉相守。数月,楚军食少。项王患之,乃为高祖,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羽俱北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幸分我一杯羹!”项王怒,欲杀之。
译文:(刘邦率军夺取成皋,接管西楚粮库敖仓,项羽获知后,回师荥阳。)项羽在广武扎营,与汉军对峙。几个月后,西楚军队粮食供给越来越少。项羽很担心,于是做了大茶几,把刘邦的父亲放在上面,派人通知刘邦说:“如果不快点投降,我就烹杀你老爹!”刘邦回应说:“我曾经与你同时接受义帝芈心的命令,我俩约为兄弟,我爹就是你爹;你如果真想烹杀我爹,请分给我一杯羹喝!”项羽大怒,欲下令行刑。(项伯劝阻,项羽才停止行刑。)
评价:刘邦势力不足以战胜项羽,此时的刘邦还在贮备力量,所以对项羽的暴行只能忍气吞声,只不过刘邦的处理方法与众不同。
归纳:
刘邦:善于用人、善于应变、能言善辩。
项羽:沽名钓誉、轻敌自大、寡谋轻信、不善用人、刚愎自用、优柔寡断的一介武夫。
《鸿门宴》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2、掌握相关的文言文知识、实词虚词的运用以及文言句式的表达
3、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写法
教学重点:
从故事的经过归纳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本文烘云托月的写法
教学方法:
讲析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了解与本课有关的文学知识
2、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鲁迅曾这样评价司马迁的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由此看出,司马迁不仅是伟大的史学家,更是伟大的文学家和语言巨匠。我们今天所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选自司马迁的《史记》,它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鸿门宴》。
“鸿门宴”这个历史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06年,也就是陈涉吴广起义的第四年,地点在现在陕西省临潼市新丰镇附近的“项王营”,当时叫“鸿门”。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了争夺农民起义军胜利果实而展开的第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当时刘弱项强,在双方力量极为悬殊的情况下,刘邦冒险到项营,骗取项羽的信任,经过种种斗智斗勇的艰难曲折的斗争,终于脱险逃离营地。
二、作家作品常识: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在《史记》草创未就之前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历史著作《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共52,6500字。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诵读,带领学生正音、断句。(先教师范读,然后学生诵读)
四、课后作业:
1、了解楚汉相争的`历史过程,了解刘、项斗争经过;
2、背诵第3、4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梳理文章结构;
2、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结合书下注释,快速读课文,思考:
全文按鸿门宴的前后过程分为几部分?概括内容
第一部分(1、2段),交代鸿门宴的由来:曹无伤告密,范增趁机献计,刘邦处于危险境地。项伯徇情泄密,张良临危献策,拉开了刘、项和谈序幕。
第二部分(3、4段),描述宴席斗争:刘邦谢罪,项羽息怒,起始气氛缓和;范增蓄谋,项庄舞剑,气氛骤然紧张;项伯坏事,翼蔽刘邦,双方斗争僵持;张良救急,樊哙闯帐,气氛紧张至极。
第三部分(5、6、7段),叙述宴后余事:刘邦脱身回营,张良入谢送礼,范增无可奈何,刘邦除掉内奸。刘、项双方斗争,以刘邦获胜谢幕。
二、学习1、2段:
1、诵读,掌握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2、宴前写了几件事?哪件是导火线?有什么作用?
无伤告密,范增献计,项伯夜访,张良献计
三、学习3、4段:
1、复习1、2段主要内容
2、诵读,学生找文言现象,教师指导补充
找一学生朗读,找另一学生评价,注意刘邦谢罪的语气。
3、三个矛盾冲突:(刘邦请罪),范增举玦,(项王默然),项庄舞剑,(项伯翼蔽),樊哙闯帐,(项王不应),可用于写作
4、留下深刻印象的细节?例如:数目、翼蔽。生动的细节描写展现人物性格,可用于写作
6、喜欢哪个角色,认为谁是英雄?为什么?(用文章中句子做依据,最好找出3句以上),分析人物性格。
(提示:言之有理即可,要发现人物的闪光点)
项羽:唯我独尊、光明磊落、宽宏大量、仁义皆施、直率鲁莽、沽名钓誉、轻敌自大、寡谋轻信、优柔寡断、眼见不远、不善用人
刘邦:虚心请教、多谋奸诈、能言善辩、能屈能伸、虑事周到、善于用人
范增:老谋深算、洞察敏锐、骄横浮躁
张良:多谋善断、处事不惊、沉稳机智、处事有方
7、拓展:《垓下歌》——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夏日绝句》——李清照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大风歌》——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四、课后作业:背诵第3、4段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引导学生鉴赏文章的艺术手法,为写作提供借鉴
教学过程:
一、检查回顾:检查背诵
二、学习5、6、7段:诵读,掌握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三、鉴赏文章的艺术手法(探究):
1、人物性格对比
2、故事情节跌宕起伏
3、镜头组接(蒙太奇手法)
4、个性的语言描写
5、个性的动作描写
《鸿门宴》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的:
1、了解文中所写人物的性格特点,注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学习作者运用对照的方法和在矛盾中写人的表现手法;
2、认识“鸿门宴”这一斗争的性质,注意本文情节起伏的结构特点,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3、重点学习“军、击、内、如”等实词和“其、而、则、乃”等虚词,了解课文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
教学重点:
1、了解文中人物性格特点,注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
2、掌握“军、击、如、信、谢”等文言实词和“因”、“为”等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1、做到读文为主而兼顾读史,二者做到相辅相成。
2、注意作者运用对比方法和在矛盾中写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教学设想:
根据本文重点、难点,总体上采用诵读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从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导入课文。
二、让学生自己整理有关《史记》的知识,快速读课文,做到整体感知。
三、问题设计:
①全文按鸿门宴的前的前后过程分为几部分?
②宴前共写了哪几件事?用精炼的词语概括。哪件事是“导火线”,这一部分在情节发展上有什么作用?
四、学生带着问题②诵读(1─2)节,教师指导学生不懂之处。
五、作业布置:请学生在理解(1─2)节的基础上诵读(3─4)节。
第二课时
六、学习(3─4)节
七、问题设计:
①宴中这部分共写了哪几件事?它围绕对刘邦的态度反映了项羽、范增之间什么矛盾?
②文中的项羽、刘邦、范增、张良、项伯、樊哙分别具有什么性格的特点?通过他们的哪些言行表现出来的?
八、学生带着问题①②读(3─4)节,并让同学自己指出自已不理解的地方。
九、布置作业:⑴背诵(3─4)节
⑵完成练习(二)P91
第三课时
十、先检查学生背诵(3─4)节情况。
十一、先齐读(5─5)节,然后和学生一起解决其中问题。
十二、再齐读(5─7)节。
十三、问题设计:
文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性格,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
十四、整体把握全文的写作特色,并要学生自己分析项羽、刘邦的形象。
十五、作业布置:①背诵(3─4)节,完成练习(三)②整理文言实词及特殊句式等。
《鸿门宴》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2.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3.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掌握“举”、“谢”、“为”、“斗”、“因”等古汉语兼词。
二、教学设想:
1.课文情节起伏,人物形象鲜明,拟作为叙事写人的记叙文处理,以人物形象的刻画为教学重点。如何认识理解课文中提及的“义”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可从分析项羽这一人物入手突破这一难点。
2.课文篇幅较长,阅读有一定难度,采用讲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3.教学时数 三课时。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预习课文:
1.通读课文,作必要的阅读标记,查阅工具书,自行疏通课文。
2.标出课文中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与尾声。
3.复习“楚汉相争”的历史,了解刘、项斗争的经过,了解项羽这一人物的历史功过。
(二)导入新课:
1.板书并朗诵(或由学生齐诵)项羽的《垓下歌》,要尽量读出这首楚歌慷慨悲凉的意味。
2简析《垓下歌》,介绍时代背景,引入新课。要点:
(1)项羽的主要历史功绩:击溃秦军主力,是暴秦的主要掘墓人。
(2)项羽起兵反秦动机不纯,他反秦的目的在于取秦王而代之,重建楚王朝,与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有着本质的区别。
(3)他迷信武力,始终没有(也不可能)认识自己败亡的原因。他把一切归结于“天意”,是“时不利”,自刎之前,他仰天长叹:“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4)“”前,怀王与诸将有约:“先入关者王之”。
(三)读讲课文一、二两段:
第一段:
1.指名朗读课文,正音:
①“王(wàng)关中”②“说(shuì)关羽”③“好(hào)美姬(jī)”④“为(wè)击破沛公军”
2.解释重点字词,引导学生疏通课文:
①“军霸上”、“王关中”(加点词为名词作动词用,读第四声)。
②“说项羽”可简为“说羽”不可简为“说项”,“说(shuō)项”意为替人讲情、说好话。
③“成五采”、“为(wéi)龙虎”,“成”、“为”都有“变成”、“化作”的意思,“龙虎”是龙虎的形状。
3.提问,引导学生了解课文:
①课文第一段记叙了哪几件事?这些事件对情节展开起了什么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曹无伤告密”。曹无伤是沛公的左司马,他的告密当然不同于一般流言蜚语,于是,项羽决定“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矛盾挑开,故事“开端”。第二件事“范增进言”,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土,他对形势的判断十分正确,对刘邦的用心了如指掌,“急击勿失”的主张非常英明。矛盾进一步激化,推波助澜,情节迅速发展。
②项羽接获曹无伤的密报,当即“大怒”,这一个“怒”字内涵相当丰富。请说说其中包含了些什么?
提示:就矛盾的焦点而言,天下虽大,“王”只有一个,就力量对比而言,项羽占有绝对优势,何况秦军主力是项羽消灭的,又是楚王后裔,一个“市井小人”居然“欲王关中”,项羽岂能容忍?再说个性特征,此时此刻,项羽如若不“怒”,他也就不是历史上的那个项羽了,他本来就是那么一个火爆汉子!
第二段:
1.教师串讲课文,引导学生留心课文中特殊的字词与句式:
①古今歧义: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盗”,窃贼;“非常”,指意外事故。
“公岂敢入乎?”“敢”,能够。
“固不如也。”“固”,本来。
②通假:
“具以事告。”“具”通“俱”,全部。
“要项伯”。“要”通“邀”,约请。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接纳,准于入内。
“不敢倍德”,“倍”通“背”,违反。
“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③活用:
“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作动词用,意为与……交好(友善)。
“臣活之”,“活”,使动用法,使……活。
“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那样。
“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作动词用,编造名册。
“不义也”,“义”,名词作动词用,合于义。
④特殊句式:
“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状语后置。
“与俱去”、“毋从俱死也”,介词“与”、“从”后面的宾语省略。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疑问句,主语“为大王为此计者”与谓语“(是)谁”倒置。也可以说不是主谓倒置,那么“者”就是语气助词。
“孰与君少长?”疑问句,宾语疑问代词前置。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判断句,特殊指示代词“所”、“者”构成“所……者”式名词短语充当主语,作说明、解释的对象。
2.讨论课文内容,提问:
①课文第二段写了哪几件事?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项伯夜访”。项伯给张良通风报信,目的在于报答当年救命之恩,却被张良利用,使一触即发的矛盾出现了转机。第二件事“张良献策”。张良要刘邦“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刘邦则一点就通,不但“兄事之”,“更奉酒为寿,约为婚姻”,竭力奉承,拼命拉拢,由“联络感情”进而自我辩解,终于使项伯受其蒙蔽,导致项羽上当。(“刘邦施计”、“项伯中计”不必分开来说)“张良献策”是情节变化的关键,刘邦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项羽终于“放虎归山”,以致范增之谋难以实施等等,莫不由此而生。
②张良说:“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项伯则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请联系课文说说古人心目中的“义”可作什么样的解释,我们应当如何看待?
提示:古人认为“义”,就是“宜”。《礼记·中庸》说:“义者宜也。”韩愈在《原道》中则进一步解释:“行而宜之谓之义。”也就是说,人的言行合符一定的道德规范就可称为“义”,反之则为“不义”。
课文中曹无伤背叛刘邦向项羽告密,项羽置怀王之约于不顾而欲“击破沛公军”,范增以下犯上都可以说是“不义”。项伯给张良通风报信,“常以身翼蔽沛公”,樊哙闯帐护主等等,都可以称之为“义”。项伯救护刘邦可以称之为“义”,这一行为却违背了楚王的根本利益则又可以责之为“不义”。可见“义”是相对的,如同“骨气”一样,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道德标准不同,“义”的内涵也不一样,我们不能以抽象的“义”作为评判是非的尺度和立身处世的准则。
3.学生自读课文一、二两段,教师行间巡视,释疑解难。
小结:课文一、二两段记述了“”前发生的几件事,由矛盾的挑起,形势一触即发到出现转机,由项羽的“大怒”到项伯之言产生效果,故事情节逐步展开,井为后来事态的演变作了必要的铺垫,留下了必要的伏笔。
(四)布置预习
1.自读课文三、四两段,利用工具书自行疏通课文:
①给加点的字注音:
有樊哙 目 目眦 按剑而跽
卮酒 彘肩
②试译下列语句: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③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上的斗争。
2.思考下列问题:
①项羽最大的弱点是什么?试从课文中举例加以说明。
②范增之谋为什么不能得逞,他在哪些方面不及张良?
《鸿门宴》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掌握《史记》一书的体例、别名、作者以及《二十四史》等相关的文学文化知识
2、掌握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
3、掌握翻译文言句子的一些方法
4、能准确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5、了解作者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的特点
教学重点
一、学习古汉语的常用词语和特殊句式
二、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辨析疑难语句、准确翻译文中的句子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下面四副对联哪一幅是写司马迁的?
1)志洁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
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
2)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3)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人间疾苦,笔底波澜
4)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屈原、欧阳修、杜甫、司马迁
垓下歌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提示:拔山,形容力大无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来盖世,气势高昂,可以压倒世上的一切“逝”,奔驰这首诗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子不想承认眼前的现实,他认为这种局面是“时不利兮骓不逝”造成的,并非他的过错而失败的关键是在历次战斗中一往无前的乌骓今天竞不肯率先冲出重围他认为乌骓暗示着一切;过去的荣耀、现在的困境和未来的毁灭最后,他走投无路,只有对勇敢跟随在身边的虞姬哭诉:“我可怎么安排你呀?”
大风歌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提示:这首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鲸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
《鸿门宴》教学设计 篇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分析项羽的性格特征,欣赏本文的写人艺术。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项羽的性格特征,提高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对于历史人物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项羽的人物形象。
【难点】欣赏本文的写人艺术。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小组讨论法、圈点勾画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给大家播放一段影片(给学生们播放电影《鸿门宴》的视频片段),看完影片之后大家觉得过不过瘾,老师注意到大家在看影片的时候都目不转睛地盯着大屏幕,看得是相当地认真啊!这部影片叫《鸿门宴》,有没有同学知道这段影片讲述的是什么时候的故事,对,讲的就是楚汉争雄时刘邦与项羽的一个故事,相信大家刚才已经注意到电影中刘邦和项羽的人物形象了,那么真实历史中的项羽和刘邦又是什么样的?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课文《鸿门宴》。【板书标题】
(二)学习新课
分析项羽形象
1、生默读全文,勾画出描写项羽的句子,自主思考项羽的性格特征。【板书:项羽】
明确:
(1)政治上幼稚:曹无伤告密,立即决定进攻;项伯游说,便放弃进攻。脱口出卖曹无伤,经刘邦一番貌似心诚的话语吹捧,便放弃进攻,对武士樊哙的态度更是如此。【板书:政治上无知】
(2)自大轻敌:谋士范增献计,先纳计后食言。宴会上范增举玦,项王不应。【板书:自大轻敌】
(3)不善用人。对项伯不辨亲疏,对范增置若罔闻。【板书:不善用人】
2、老师用多媒体展示历代名人对项羽的评价,并适当补充课外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评价语。
陈平: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
刘邦: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朱元璋:项羽南面称孤,仁义不施,而自矜功伐。高祖知其然,承以柔逊,济以宽仁,卒以胜之。
相信大家看完了历代名人对项羽的评价之后,对项羽的认识也更加深刻、全面了。
(三)深入研读
分析写人手法。
1、《鸿门宴》这篇课文选自司马迁的《史记》,而《史记》更被鲁迅先生评价为“无韵之离骚”,说明它在文学艺术上也取得了很高成就,在了解项羽的人物形象之后,我们再来看看司马迁又是如何塑造项羽的人物形象的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作者在塑造项羽形象时,手法上有何高妙之处?生默读全文,自主思考,之后进行小组讨论。
明确:
(1)抓住典型细节对人物进行刻画,如曹无伤告密后,项羽的表现是“大怒”,表现了项羽的暴躁易怒。
(2)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文章在“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的矛盾中展开情节,尖锐的冲突中,项羽、刘邦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2、联系自己看过的小说和电影,思考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有何好处?学生独立思考作答,老师可以给予适当提示。
明确: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人物的个性特征表现得最为鲜明。面对美味佳肴时,大家的表现是一致的,但在面对危险时,则表现迥异。有人惊慌失措,有人沉着冷静;有人损人利己,有人舍己为人。可见,在矛盾冲突面前,人的表现也各不相同。
(四)巩固提高
学完了本篇课文,相信大家对项羽的人物形象有了更为深刻理解,我们都知道项羽最后败给了刘邦,那么同学们如果当初在鸿门宴上项羽没有放走刘邦,情况又会不会有所不同呢?老师想请同学以项羽失败的原因为主题进行一个辩论,看看项羽究竟是因为放走刘邦导致了自己失败,还是因为自身性格的原因导致了失败?
正方观点:是因为在鸿门宴上放走刘邦。刘邦是当时唯一可以和项羽匹敌的人,杀掉刘邦,项羽便可一统天下。
反方观点:是由于自身的性格原因,即便项羽在鸿门宴上杀掉刘邦,但由于自身的性格原因,也难以战胜其他各路豪强,其内部也会四分五裂。
(五)小结作业
本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鸿门宴》这篇课文,认识了真实历史中的项羽,大家对项羽最后为何败于刘邦也有了自己的看法,那我们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课下请同学们继续分析刘邦、樊哙的性格特征。
《鸿门宴》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史实,积累文言常识,学会辩证性地分析人物,评价人物。
2.通过角色扮演和人物对照的方式,体会鲜明的人物性格,树立正确的读史观。
3.学习司马迁隐忍发愤的著书精神,从容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各种困难;理解项羽失败和刘邦胜利的原因,领悟性格决定命运的人生道理。
【教学重点】
通过角色扮演和人物对照的方式,体会鲜明的人物性格,树立正确的读史观。
【教学难点】
学习司马迁隐忍发愤的著书精神,从容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各种困难;理解项羽失败和刘邦胜利的原因,领悟性格决定命运的人生道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导入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上无数英雄随着时光流逝而一去不返,可是他们却给后人留下了耐人寻味的故事,让后人代代咀嚼和品味,一个个故事凝成了厚重隽永的华夏文化哺育着后人。两千年前,项羽和刘邦的一次宴会,不仅给后人留下了富于传奇色彩的历史典故,而且宴会上成败得失还不断启示着后人。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鸿门宴》。
2、作者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其父司马谈学识渊博,曾在汉武帝时任太史令。司马迁20岁开始游历,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继任太史令,太初元年(前104年)开始编写《史记》。司马迁发愤著书,大约在55岁那年完成了《史记》的撰写和修改工作。
3、《史记》简介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4、课文简介
《鸿门宴》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06年.陈涉起义后,出身于楚国贵族世家的项梁,项羽叔侄和出身农民又当过亭长的刘邦也先后起兵反秦.陈涉失败后,项梁等拥立楚怀王之孙,仍号楚怀王.项,刘同为楚怀王所辖的主力军.项梁死,刘项分别战于黄河南北.楚怀王曾与诸将相约,谁先入关,就是关中王.项羽在巨鹿一带消灭秦军主力,刘邦则从黄河以南打进函谷关,攻下咸阳.
5、背景简介
刘邦攻下咸阳后,吞并霸上,遣将把守函谷关,不纳诸侯,欲称关中王.项羽听说后非常恼火,立即破关直抵新丰鸿门。鸿门宴也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举行的,它揭开了“楚汉战争”的序幕,这次宴会隐含杀机,是一场尖锐复杂的斗争,“鸿门宴”一词今天也成了隐藏杀机的政治谈判的代名词。
二、新课学习
1、学生分角色诵读;小组讨论读后感受;
2、教师引导学生翻译全文。
3、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坐”是指“跪坐”姿态,不是通假字。此姿态最容易受到攻击,是最佳的刺杀时机,而站立时更容易躲避攻击,刺杀困难。)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通“骖”,贴身卫士)
沛公奉卮酒为寿(“奉”通“捧”,献上)
拔剑切而啗之(“啗”通“啖”,吃)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具:通“俱”,全、都。)
沛公不胜杯杓(杯杓:通“杯勺”,杯子勺子,指酒力)
置之坐上(坐:通“座”,座位)
(二)词类活用
A名词用作动词
沛公军霸上(驻军)/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说)/不可不语(告诉)
籍吏民(造户籍册或登记)/吾得兄事之(侍奉)/范增数目项王(示意,使眼色)
刑人如恐不胜(惩罚)/道芷阳间行(取道)/沛公欲王关中(称王)
若入前为寿(走上前)/沛公奉卮酒为寿(祝(项伯)身体健康)
B名词用作状语
项伯乃夜驰之(在夜晚)/于是项伯复夜去(连夜)/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那样)
日夜望将军至(每日每夜)/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鸟张开翅膀那样)
头发上指(向上)/四人持剑盾步走(徒步)/道芷阳间行(从小路)
C动词使动用法
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下来)/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使……停步内:使……进入)/拔剑撞而破之(使……破)/樊哙侧其盾以撞(使……侧过来)/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使……为王)/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跟从)
D形容词用作动词
素善留侯张良(与……交好)/秋毫不敢有所近(靠近)
E形容词用作名词
此其志不在小(小的方面)/君安与项伯有故(旧交情)
F动词用作名词
此亡秦之续耳(后继者)
F形容词作名词
沛公今事有急(急,危急的事)
(三)古今异义
沛公居山东时(古:崤山以东今:指山东省)
约为婚姻(古:儿女亲家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进来,偏义复词今:进出)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黄河以北,黄河以南今:河北省,河南省)
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古:小人离间之言今:仔细说来)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古:现在别人,指刘邦今:现在的人)
沛公已去(古:离开今:从自己一方到另一方)
所以遣将守关者(古:之所以……是因为……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沛公奉卮酒为寿(古:敬酒今:岁数大)
我为鱼肉(古:鱼和肉今:鱼的肉)
(四)一词多义
如: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动词,好像)/沛公起如厕(往,到……去)/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比得上)
意: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图、意愿)/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料想)
举: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举起)/杀人如不能举(全、尽)
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动词)/哙拜谢(感谢)
乃令张良留谢(告辞,告别)/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谢罪)
三、深入探究
1.文章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的斗争的开端。虽是开端,却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终结。这样说,是因为作者通过对这次宴会全过程(包括会前斗争和会后余波)的描写,生动地揭示了项羽的悲剧性格:他自矜功伐而有"妇人之仁"。这种性格不改变,他就必然以失败告终。而刘邦在宴会上能化险为夷,跟善于利用对方性格弱点也是分不开的。从这段史实可以看出领袖人物的性格在历史发展重要关头上所起的作用。
2.文章的主要情节可以分为几部分?
本文按情节的'发展过程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交代鸿门宴的由来。文章先指出刘、项两军的驻地及双方兵力,表明项羽占有绝对优势,战争的主动权在他手中。战争似乎已经迫在眉睫,却忽然出现了转机。项伯为报私恩夜访张良,刘邦于是拉拢项伯,以谎言为自己辩护。项伯同意调停,于是有了鸿门宴上的斗争。
第二部分(第3、4段),写鸿门宴上的斗争。节奏发展得快,气氛的变化也快。开始很平和,刘邦卑词“谢罪”,项羽说出告密人,可见怒气全消,有和解意,且设宴招待刘邦。但范增蓄意杀死刘邦,继而命项庄舞剑,使气氛越来越紧张。于是张良出招樊哙。樊哙为了将众人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来,不仅一切做得合乎礼法,而且忍辱吃了生彘肩。然后借项王“能复饮乎”之问慷慨陈词,又就席间舞剑一事指责项王"欲诛有功之人"。故"项王未有以应",反而赐坐。至此气氛又进一步缓和,但危机仍未解除。这是宴会斗争中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5、6、7段),述会后余事,包括刘邦逃席,间道至军;张良留谢,项王受璧而范增破斗;刘邦诛杀曹无伤。
本文情节按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能否安然逃席两个问题逐层展开,波澜横生,矛盾迭出,扣人心弦。故事首尾相应,以曹无伤告密、项羽决定进攻始,以项羽受璧、曹无伤被诛终,虽属节选,亦有相对的完整性。
3.对比文中的人物性格
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远虑。刘邦则在劣势下忍辱负重,善于保全自己。项羽刚愎自用,粗疏麻痹,拙于应变。刘邦则善于采纳意见,虚心细致,随机应变。项羽用人唯亲,致使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刘邦则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见危受命。项羽养奸遗患,又自绝敌营内应,刘邦则有奸必除,又能收敌为其所用。
4.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一)在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作者塑造项羽的形象主要抓住四个问题:是否对刘邦发动进攻;是否在席间杀死刘邦;对樊哙的越礼行为采取什么态度;对刘邦逃席又采取什么态度。这些,上面已有分析。这里附带说说樊哙。樊哙在危急的关头不顾卫士阻拦,闯入中军帐,表现了极大的勇敢。但入帐后的种种行动都是有礼有节的,先"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以引起项羽注意;项羽赐酒,他先拜谢,然后站着喝,随后连生彘肩也吃了;他借机讥讽项王,却又替刘邦求赏,暗寓尊崇项羽之意,这又说明他粗中有细。
(二)运用对照手法烘托人物形象。如:刘邦和项羽;张良和范增。
5、分析文章脉络
无伤告密——夜访张良——项伯说情——沛公赴宴——鸿门饮宴——项庄舞剑——樊哙闯帐——樊哙力斥——沛公逃席——诛杀无伤
《鸿门宴》教学设计 篇8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的文言文知识(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
2.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言行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3.了解重要历史事件及重要历史人物,并能够对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4.学习历史人物身上所具有的光辉品格,并以史为鉴,以人为鉴,完善自己的性格。
【重点难点】
1.个性化的.语言描写。精炼的动作描写。
2.辨析疑难语句、准确翻译文中的句子。
3.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知识链接】
一、作者介绍
司马迁(约前145-前80或前135-前93)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司马谈之子。少时随父在长安研习经史,二十岁后,游踪几遍全国,考察风俗,探访古迹,采集传说。初任郎中,后继父任太史令,博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承继其父遗志,著《太史公书》(即《史记》),后因替降子匈奴的李陵辩解,而受腐刑下狱。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述,完成《史记》。
二、背景介绍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7月,陈涉、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各地纷纷响应。楚国旧贵族项梁率侄项羽(24岁)于会稽起义,泗水亭长刘邦(48岁)也在沛起义后,归项梁领导。后来项梁由于恃胜而骄,被秦将章邯击杀。章邯得胜后,移师围赵。这时楚怀王一面命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北上救赵;一面命刘邦攻秦,并与诸将约定:“先入关(函谷关)者王之”。宋义停军不进,为项羽所杀。项羽率军队与秦军大战九次,最后在钜鹿彻底击溃秦之主力军,章邯率二十万大军投降。秦丞相赵高逼杀秦二世,立二世之侄子婴为王。由于秦主力军为项羽所破,刘邦就很顺利地进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刘邦入咸阳后,为了收买民心,与秦民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并申明军纪,废除了秦朝一系列严刑苛政,得到了广大百姓的支持。于是派兵守关,想做关中王,驻军于霸上。
项羽击败秦军后,也向函谷关进军,破关而入咸阳,驻军于鸿门,并准备消灭刘邦军队。就在这样的剑拔弩张形势下,出现了“鸿门宴”这场激烈的斗争。
三、文体介绍
《史记》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部分组成,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字,记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史事。它不仅是一部相当完备的古代史书,同时又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作品。鲁迅先生曾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正说明了《史记》在史学和文学上的伟大成就。
四、关于座位
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则为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则长者东向,幼者西向。宴会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
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五、关于辈位
在我国的旧历中,春季的3个月分别叫孟春、仲春和季春;伯﹑仲﹑季、叔是兄弟次第之字。比赛中将成绩最佳者称冠军,第2名称亚军,第3名为季军。
《鸿门宴》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的:
1.《鸿门宴》课文复习。掌握课文背诵,理解人物性格特征,完成文言知识归纳。
2.提倡学生自主学习,通过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激励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感。
3.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使所有学生能充分发挥所长。
教学形式:
1.结合多媒体手段进行课文复习。
2.通过由学生自行组织角色表演,形象化地背诵课文,展示人物性格,掌握翻译技巧。
3.课外独立进行语言知识归纳。
教学重点、难点:
1.课文背诵与文言翻译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本节活动课的难点。
2.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文言语言知识归纳。
教材及教学对象分析:
1.本学期采用新教材,文言文占课本比例的40%,全部篇目都有背诵要求。课文背诵既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特别是古文背诵对学生有一定难度,授课时集中背诵,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
2.《鸿门宴》一文要求背诵的三、四自然段,以人物对话和人物动作为主,背诵难度大,但角色个性鲜明,形象突出,以学生活动为主能调动学生兴趣,在参与中记忆深刻,有利于背诵。
3.所教学生,自高一入学以来,已引导进行文言归纳,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文言知识归纳应能独立完成。
教学时间:
一课时(45分钟)
教学设备:
电脑、实物投影仪、CD唱机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音乐引入:《十面埋伏》
(设计目的:制造气氛,把学生情绪带入本课特定的氛围中)
教学目标:《鸿门宴》复习课
1.复习课文相关知识。
2.通过表演形象化地背诵课文,加深理解人物性格特征。
3.进行文言语言知识归纳和检测。
二、复习过程
1.作者和出处提问:作者——司马迁
(幻灯片:司马迁像)
提问:出处——《史记》(幻灯片:司马迁和《史记》)
(设计目的:通过图片和幻灯,形象而快速地巩固文学常识)
2.情节提问:根据图片简单地讲讲《鸿门宴》的故事。
(幻灯片:《鸿门宴故事》1~~10)
(设计目的:形象化地回顾课文故事情节,深入理解三、四段的情节背景)
三、表演过程
[过程(一)、(二)由科代主持]
(一)科代:1.交待故事背景(幻灯片:历史背景,鸿门宴遗址)
(设计目的:巩固历史背景知识,增强表演的可感性)
2.交待表演要求:四个小组,古装版考查同学的背诵,
现代版考查翻译和人物性格的理解。
(设计目的:提倡自主参与,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有
所长的学生的组织能力。)
(二)表演开始:顺序1.古装版:2.现代版
(背景音乐)
(设计目的:“古装版”是以表演形式背诵原文,有旁白、人物对话和动作;“现代版”是以表演的形式考查现代汉语翻译,有人物对话和动作。通过表演,可以了解学生对背诵和翻译掌握的程度。)
(三)老师总结:背诵、翻译和人物性格表现
背诵检测:
1.课后练习二(投影:课本,讨论答案)
2.小测题(幻灯片:默写测验,讨论答案)
(设计目的:考查背诵)
四、语言知识归纳
1.归纳要求:(幻灯片:语言知识归纳要点)
2.小组讨论,推举小组最好的一本笔记。
(设计目的`:课外自行整理,提高文言语言知识归纳能力。同学之间互相检查、督促,老师表扬、肯定。)
3.以学生笔记为例讨论归纳要求
(设计目的:指出同学归纳中的优缺点,提供范例)
4.明确归纳内容
(设计目的:指导学生修改归纳,提高日后归纳文言语言知识水平。)
5.检测:
(1)小测
(2)互改
(3)表扬(幻灯片:语言知识小测验)
(设计目的:考查语言知识点,表扬鼓励)
五、课外作业
1.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2.修改归纳笔记
(设计目的:进一步巩固本课教学目的)
六、教学流程图
音乐引入
教学目的
复习
《鸿门宴》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 掌握《史记》一书的体例、别名、作者。
2、 掌握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
3、 掌握翻译文言句子的一些方法,能准确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4、 了解作者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的特点。
教学重点
1.学习古汉语的常用词语和特殊句式。
2.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人物的性格特点。
课时安排:
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了解秦末楚汉相争的历史背景。朗读课文,重点字词正音,以求准确认读。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教学过程:
(1)导入:大家听说过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么?“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个成语的原话是什么、出自哪里大家知道么?对,就是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中。公元前206年,在新丰鸿门(今陕西省)举行了一次特殊的宴会,史称“鸿门宴”,这也是项羽和刘邦之间的一次攸关宏图伟业以及性命的宴会,那么“鸿门宴”到底是怎样的一次宴会?项羽和刘邦又在宴会上显示了怎样的英雄本色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鸿门宴》。
(2)明确学习任务:
①了解司马迁与《史记》
②疏通文意
③掌握课文中所出现的文言知识
④理清情节发展脉络
⑤人物形象分析
(3)作者简介
《鸿门宴》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史称“太史令”。 著有《史记》,后人又称《太史公书》。《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因其中的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所以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4)背景简介 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项分南北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同刘邦交战。公元前206年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宴会,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
(5)学生朗读
下面我们开始读。根据有无声音,读可分为朗读和默读,在文言文学习中,朗读的'效果要大大优于默读——它能培养语感,增强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朗读,许多字、词甚至句子的含义就会迎刃而解。朗读时要注意三点:一是要读准字音;二是要读清句读;三是要读出文章的感情和气势,表现出文章中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
(学生边读,边板书学生容易读错的字、词) 本文的异读字有: 破音异读:
沛公欲王关中(wàng) 道芷欲间行(jiàn) 数目项王:shu 数次用目示意项王。目,用目示意,动词
通假异读:
距关,毋内诸侯(同“拒”“纳”) 要项伯(通“邀”)
令将军与臣有郤(通“隙”)
愿项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通“早”) 杯杓 sháo 酒杯和勺子。
生字:
鲰生 zōu 浅陋的小人
卮酒zhī 古代盛酒的器皿,杯 戮力:lù 合力樊哙: kuài 刘邦的战将
瞋目: chēn 瞪大眼睛,表示发怒 目眦: zì 眼眶 跽: jì 直身而坐 参乘: cānshèng 负责警卫的骑士 彘肩: zhì 猪腿 啖: dàn 吃 靳强: jìnqiáng 刘邦的战将
读完后,师:“大家说,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宴会么?”
这绝对不是一次愉快的宴会,项羽和刘邦在宴会上剑拔弩张,勾心斗角,进行了一次惊心动魄的没有硝烟的战争,战争以刘邦胜出为结局。后来“鸿门宴”也成为了一个特定的词语,用来比喻那些“不怀好意,设计陷害别人的宴会”。
(6)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熟知的文言知识理解文意。下面给同学们3分钟思考时间,然后请一位同学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的故事梗概。
生:述(略)
师:评价学生的复述情况(略)
(7)布置作业
1.掌握本课的生字、异读字。
2.反复诵读全文,熟悉文意。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分类归纳文言知识
教学步骤:
第一是检查同学们的作业情况;
第二是 串讲与翻译(把握重要的词语、句式与重点句、难句,同时,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古文化常识比如座次、礼节等。调动学生积极性,必要时让他们翻译句子并找到句中的知识点,)。
先找几位同学说说作业。(师生共同解决并落到实处)
(一)请找出文中所有的词类活用现象。
例句 活用类型 释义
1.吾得兄事之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2.项伯乃夜驰之公军同上连夜
3.常以身翼蔽沛公 同上像翅膀一样
4.籍吏民,封府库 名词用作动词 登记在册
5.沛公军霸上同上驻扎
6.沛公欲王关中 同上统治
7.范曾数目项王 同上用眼示意
8.道芷阳间行同上取道
9.刑人如恐不胜 同上处罚
10.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名词使动用法 使之为王
11.项伯杀人,臣活之 动词使动用法 使……活
12.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同上 使……跟从,率领
13.素善留侯张良形容词用作动词 交好
14.拔剑撞而破之形容词用作动词 击碎、击破
15.此其志不在小形容词用作名词 小事
(二)判断下列加线的古今异义词的词义,并区分与现代汉语的不同。
①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明确:婚姻,古义: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②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明确: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副词,很。
③而听细说
明确:细说,古义:小人的谗言。
今义:详细说来。
(三)了解“此……也(耳)”“何以……”两个句式。
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明确:判断句,这就是……啊。
②不然,籍何以至此?
明确:疑问句,宾语前置句,凭什么……呢?
③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明确:反问句式,“为”语气词,呢,表意“……呢?”
(四)名句积累 明确: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 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
(五)归纳其一词多义,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
①因
例句 出处 因人之力而敝之《烛之武退秦师》因左手把秦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荆轲刺秦王》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鸿门宴》
②如
例句出处 万事如意 成语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鸿门宴》沛公起如厕 《鸿门宴》
③举
例句出处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 举贤任能 成语 有儒生柳意者,应举下第 《柳毅传》 杀人如不能举《过秦论》 举世无双成语举所佩玉珏者以示之者三《鸿门宴》
④谢
例句出处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 乃令张良留谢《鸿门宴》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鸿门宴》释义依靠趁机 于是 趁机 释义 顺、随 比得上 到,去 释义
举起、抬起推荐 科举考试 全、尽 全部、整个举起 释义 道歉 告辞 感谢
(5)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并翻译。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理清课文情节发展脉络。
教学步骤:
理清情节发展脉络
(1)思考:课文第一段写了哪几件事?
提示:第一件事“曹无伤告密” ,第二件事“范增进言”。
曹无伤是沛公的主司马,他的告密当然不同于一般流言蜚语,于是,项羽决定“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矛盾挑开,故事“开端”。
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他对形势的判断十分正确。对刘邦的用心了如指掌。“急击勿失”的主张非常英明。矛盾进一步激化,推波助澜,情节迅速发展。
无伤告密、项刘对立(40万比10万)
(2)思考:课文第二段写了哪几件事?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项伯夜访”。第二件事“张良献策”。
项伯给张良通风报信,目的在于报答当年救命之恩,却被张良利用,使一触即发的矛盾出现了转机。刘邦对项伯不但“兄事之”,“更奉酒为寿,约为婚姻”,竭力奉承,拼命拉拢,终于使项伯受其蒙蔽,导致项羽上当。
“张良献策”是情节变化的关键,刘邦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项羽终于“放虎归山”,以致范增之谋难以实施等等,莫不由此而生。这段文字是情节变化的关键。
项伯泄密、刘邦设计学生朗读1、2段。
曹无伤告密引发了项羽愤怒,范增进言激化了项羽和刘邦之间的矛盾;而项伯告密给刘邦带来了转机,张良献计,项伯转心,刘邦决定参加“鸿门宴”。
“鸿门宴”上项羽和刘邦将怎样的剑拔弩张、刀光剑影?
请看第3段。 学生朗读。
《鸿门宴》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了解司马迁的相关事迹以及与《史记》有关的文学常识;(重点)
2、掌握本课重要的文言字词、特殊句式;(重难点)
3、了解“鸿门宴”的起因、经过、结果,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分析刘邦、项羽的性格特点。(重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史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项羽和刘邦都曾看到过秦始皇出巡时壮大的场面。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之也。”刘邦却说:“大丈夫当如此也!”言为心声,可见两人都觊觎帝位的野心。但我们会发现,两人的语言表现出了不同的性格:一个率真无忌,一个含而不露。性格决定命运,项羽、刘邦的性格有着较大的差异,他们的命运有何不同?《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豹。
二、作家作品介绍
司马迁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夏阳(现在陕西韩城)人。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是一位具有多方面修养的学者,对司马迁后来所从事的事业都有十分明显的影响。司马迁的童年是在家乡黄河边上的龙门山下度过的。十岁诵古文,随父至长安,受学于经学大师董仲舒。20岁的时候,遨游大江南北,其后侍从汉武帝巡游长城内外,足迹遍及全国,这些考察见闻为写《史记》作了良好的准备。20几岁任郎中,36岁父死,38岁继任太史令,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和文献。42岁时主持修订历法,同年开始写《史记》。5年后,因替战败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触怒武帝,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至53岁时基本完成《史记》的著述。
《史记》
地位: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内容: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3000多年的历史
组成:《史记》全书130篇,52万多字,包括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五部分。
【12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
例外:《秦本纪》《项羽本纪》《吕后本纪》
【30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以及特别重要的历史人物
【70列传】帝王、贵族王侯之外的名官、名人的事迹以及少数民族的传记
【10表】以表格形式简列各个时期的大事件
【8书】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评价:鲁迅赞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史学著作,又是文学著作。
三、背景介绍
“鸿门宴”这个故事发生在陈涉、吴广起义后的第三年(公元前206年)。陈胜起义后,各地云起响应,其中有楚国贵族出自身的项梁、项羽叔侄;有农民出身的刘邦。陈胜失败后,项梁扶楚怀王的孙子名叫心的作了楚怀王,刘邦也投靠了项梁。公元前207年,项梁战死,怀王派项羽等去救援被秦军围困的赵国(被秦军主力章邯包围),同时派刘邦领兵攻打函谷关(以牵制秦军主力)。临行时,怀王与诸将约定,谁先入关,便封为关中王。
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说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怀王因使项羽为上将军。当阳君、蒲将军皆属项羽。
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遗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战少利,陈馀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补充:破釜沉舟:釜是锅,舟是船。比喻下最大的决心,一拼到底。
对联:清代蒲松龄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而此时的刘邦呢?(他绕过函谷关,从秦军兵力薄弱的武关进入,攻下咸阳)刘邦从黄河以南打进武关,攻下咸阳,秦王子婴投降。刘邦与当地父老约法三章,废除秦苛法,准备在关中称王。后来在谋士劝说下,退出咸阳,还军霸上,派兵把守函谷关,以防诸侯军入境。
行略定秦地。函谷关有兵守关,不得入。又闻沛公已破咸阳,项羽大怒,使当阳君等击关,项羽遂入,至于戏西。
项羽将军队驻扎在新丰鸿门。这时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暗中派人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项羽听了,更加恼怒,决定第二天发兵攻打刘邦。
四、预习检查
1、读音
2、文章写的是“鸿门宴”的'经过,我们以“宴会”这一特定的时间为界,可将文章分为几部分?并注明相应段落。宴会前【1-2】、宴会中【3-4】、宴会后【5-7】。
3、每个故事都是由各个故事片段、场景所组成,“鸿门宴”这则故事由哪些故事片段组成?
宴会前【1-2】:无伤告密、范增说羽、项伯夜访、张良献计、刘项约婚、项伯许诺。
宴会中【3-4】:刘邦谢罪、项王留饮、范增举玦、项庄舞剑、樊哙闯帐、义责项羽、刘邦离席。
宴会后【5-7】:沛公出逃、张良入谢、项王受璧、亚夫破斗、沛公除奸。
4、请找出《鸿门宴》中出现的主要人物并划分阵营。
阵营主帅谋士武士内奸
刘营刘邦张良樊哙曹无伤
项营项羽范增项庄项伯
第二课时
一、讲解
第1-2段——宴会前部分的字词
二、分析原文
1、宴会前有哪些故事片段或场景构成?
宴会前【1-2】:无伤告密、范增说羽、项伯夜访、张良献计、刘项约婚、项伯许诺。
2、课文第一段记叙无伤告密、范增说羽两件事,思考这两件事对情节展开起了什么作用?
曹无伤是沛公的左司马,他的告密当然不同于一般流言蜚语,于是,项羽决定“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所以“无伤告密”这一情节使矛盾挑开,是故事的“开端”。
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他对形势的判断十分正确,对刘邦的用心了如指掌。他“急击勿失”的主张非常英明。“范增说羽”使矛盾进一步激化,推波助澜,情节迅速发展。
项强刘弱,密报项王,暗中投托,“欲以求封”,投机未成丢了小命。可见是个行事鲁莽,草率的叛徒。
范增:根据刘邦入关前后的变化,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提出了“急击勿失”的策略,可见他有非凡的政治远见和观察力。
3、项羽接到曹无伤的密报,当即“大怒”,他为什么“大怒”?
就矛盾的焦点而言,天下虽大,“王”只有一个,他有称王称霸的野心。
就力量对比而言,项羽占有绝对优势;
就功劳对比而言,秦军主力是项羽消灭的;
就地位对比而言,自己是楚王后裔,而刘邦只是一个“市井小人”这些项羽岂能容忍?
再说个性特征,此时此刻,项羽如若不“怒”,他也就不是历史上的那个项羽了,他本来就是那么一个暴躁、自矜功伐火爆汉子。
4、项伯夜访的本意是什么?难道他想救刘邦?
报答张良当年对自己的救命之恩,不希望看到张良跟从刘邦去送死。(然被利用)【讲义气、重感情,知恩图报、少远见,禁不住诱惑】
项伯:讲义气,为救友不顾失节。他禁不住刘邦的拉拢,客观上做了刘邦的内奸:“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是长刘邦的志气,灭项羽的威风,这完全是替刘邦说话;“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更是对刘邦歌功颂德,对项羽进行指责;在项庄舞剑的时候,“常以身翼蔽沛公”,使“庄不得击”。
5、刘邦听到项羽准备攻打自己的消息时,感到“大惊”,不知所措。此时张良为刘邦定下计策。请同学们找到张良的计策并且分析张良性格特点。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给刘邦台阶下,把这一错误行为推卸给其他人,表明不是刘邦的问题,而是鲰生而是小人的谏言。)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张良、刘邦心中自然知道军队实力,张良不说你打不过人家,而是让刘邦自己衡量。“战”必败,“逃”必溃,因为兵力悬殊。
——对策:“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刘邦的大惊失色衬托出张良的处变不惊、镇定自若,且懂得如何与大老板相处。
【处变不惊,沉稳机警、处事得当】
6、张良过人之处还在于确信项伯可以利用。为什么?因为他从项伯的通风报信中看出这个人十分重“义”,有恩必报;他也了解项伯与项羽的关系,由项伯必能获得理想的效果。
7、刘邦有没有听从张良的计谋呢?我们来看一看刘邦的性格又是怎么样的?
刘邦不但听从了张良的计策,还把这个计策执行得非常到位,不但“兄事之”,“更奉酒为寿,约为婚姻”,竭力奉承,拼命拉拢,由“联络感情”进而自我辩解,终于使项伯受其蒙蔽,导致项羽上当。
【能屈能伸,狡诈多端】
另外项伯回去的一段言辞,项王不但不对项伯起疑心还许诺因善遇之。【寡谋轻信】
第三课时
一、看《鸿门宴》电影片段
二、讲解第3-4段字词
三、讲析第3-4段
1、刘邦听从项伯的建议,第二天带领着一百多人马前来谢罪,他的话中心意思是什么?通过他的言行我们可看出他怎样的性格?
他的一番话重在辩解,说明自己“不敢背项王”。
刘邦作为一军统帅,并且占着道理,竟然能够亲自到项羽军中谢罪,在项羽面前自称为“臣”,言辞谦恭,可见刘邦坚决果断、能屈能伸。
2、刘邦谢罪是否诚心,何以见得?
并不诚心。言辞虽恭(以“将军”称项羽而以“臣”自称),还强调自己“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都出于不自愿,侥幸而已,但却绝不认错,更把责任推给“小人”!由此可见是迫于形势,不得不如此。
3、项羽听了刘邦的辩解,果然很受用,不但告诉了刘邦是谁告密,还留刘邦饮酒,【寡谋轻信】宴会上他们是怎样坐的?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补充】古代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
古人尚右,以右为尊。
右丞相比左丞相大,左迁表示贬官。
古代建筑特征:前堂后室
在堂上:南向为尊。
帝王上朝时坐北向南,臣子向北。
在室内:见下图
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
鸿门宴的实际座次:见下图
“鸿门宴”的座位安排反映了什么?
双方的军事力量悬殊,项羽凭着自己的军事实力,【目中无人,居功自傲】。
范增:鸿门宴上,“数目项王,举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不应后,出召项庄,说“君王为人不忍”,说明范增对项羽的妄自尊大思想还不甚了解,不能准确把握项羽的思想动态,一味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他。刘邦跑后,他拔剑击斗,还指桑骂槐说:“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尔后的历史证实了这一点。可见范增有远见卓识,老谋深算,但处事浮躁。没有搞清楚自己的位置,同时不能针对项羽的心理状态为之出谋划策,因而即使有正确的主张,也难以实现。
项庄:剑术不佳,刺杀刘邦未成,笨拙无能,有勇无谋。
4、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紧张的气氛达到极点,课文从哪几方面刻画樊哙这一人物?写“樊哙闯帐”的目的是什么?
语言描写:“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语句短促急迫,紧张的形势,急迫的心态,忠勇的性格跃然纸上。
行动描写:“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叹之”,无所顾忌,无所畏惧,何等英武。
外貌描写:“瞑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眺尽裂”,着墨不多,却极为传神。
有礼有节:赐酒,先拜谢,他大斗饮酒,大块吃肉,粗犷、好爽,真乃英雄本色。
能言善辩、粗中有细:借吃生彘肩讽刺项羽,又替刘邦求赏,暗寓尊崇项羽之意。痛责项王,有勇有智。
浓墨重彩、形神兼备写樊哙【粗中有细】,既衬托了项羽、刘邦,更突出了张良。
文章巧妙地把握人物关系:刘邦信而用之;项羽感其“义”,赞其“勇”,赐酒、赐意、赐坐;张良则是“导演”兼“舞台调度”,一切全由张良策划。
张良:“项庄舞剑”时,张良出,樊哙急问:“今日之事何如?”,可见事先有所商量。樊哙责备项羽,口径一致,则更可以看出其行事周密、处变不惊。沛公令其留谢,他询问沛公“大王来何操”,表现了他处事有方。张良的话语行为并不多,但刘邦集团的一切活动,实际上都是张良导演的。
5、有人认为樊哙在席上的讲话跟刘邦的“仅是语句上稍有变化而已”,对不对?如有区别,区别在哪里?
两人讲话中心大体一样,但侧重点不同。
刘邦讲话重心在辩解,强调的是自己“不敢倍德”,策略上是“以屈求伸”。
樊哙讲话重心在“义”,理直气壮责人,首先申明自己“死且不避”;继而陈述秦王“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暗中已将项羽推向了审判台;而后明确指出怀王有约在先,沛公虽然先人咸阳,却又“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言沛公“劳苦功高”,责项羽“听细说欲”。从策略上看,“以攻为守”。
第四课时
一、讲解5-7字词
二、讲析5-7段
1、沛公出逃之前作了哪些布署?为什么部署这样?
一是留下张良代为辞谢;二是放弃车骑,只身独骑,只带四个亲信随从,从小路走;三是叮嘱张良,待其至军中再入内辞谢。
这样安排,目的在于尽快脱离虎口,担心项羽反悔。
2、张良献礼,项羽、范增二人态度分别怎样,为何不同?
项羽:“受璧,置之坐上”;
范增:“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项羽对刘邦借故脱逃仍然麻木不仁,根源在于他迷信自己的武力;范增则深知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同时也为自己的意见未被采纳,精心策划的阴谋破产而恼怒。
3、沛公出逃,张良入谢,沛公除奸这些事给项羽和刘邦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对项:坐失良机,加深了项、范矛盾,埋下了最后失败的祸根。
对刘:刘诛杀了曹无伤,内部更加团结。
项羽:沽名钓誉,缺乏政治远见,轻敌自大,寡谋轻信,胸无城府,不善用人,优柔寡断,又带有直率的武夫的性格。
刘邦:虚心请教,善纳忠言,多谋奸诈,能言善变,头脑清醒,善于应变,虑事周到,善于用人。
项羽失败的原因:刘邦曾这样说道: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刘邦的另一面
项王已定东海①来,西,与汉俱临广武②而军,相守数月。当此时,彭越③数反梁地④,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⑤,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⑥,必欲烹而翁,而幸分一杯羹。”项王怒,欲杀之。项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只益祸⑦耳。”项王从之。
注释:
①东海:泛指东方,东边。
②广武:城名。
③彭越:字仲,擅将兵,拜魏相国。
④梁地:先秦时期属梁国。
⑤俎:砧板,肉案。
⑥若:同汝、尔。若翁,你的父亲。
⑦益祸:加重祸患。
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历史上对项羽有过褒贬不一的评价:
题乌江亭
杜牧(唐)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认为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卷土重来。
题乌江项王庙诗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弟子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认为军民离心,败势难回。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认为项羽在处理和刘邦的关系上犯了沽名钓誉的错误,最终落得乌江自刎的下场。
夏日绝句
李清照(宋)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认为项羽气势豪壮、令人敬仰,全诗洋溢着对英雄的赞美和敬仰。
司马迁的评价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寐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和垓下歌
虞姬
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虞姬的这一首《和垓下歌》,既是历史(待考证)上少见的绝命悲歌,也是爱情的悲歌,虞姬为了让项羽不再有牵挂,唱完《和垓下歌》,拔剑自刎。
千古绝响(传说)
有人说项羽和虞姬的爱情是天生一对,地配一双。这项家和虞家原都是楚国贵族,秦始皇灭楚后,迁移到今江苏省宿迁市过隐居生活。项羽和虞姬从小一起长大,两小无猜、青梅竹马,这两家于是结为秦晋之好。
虞姬嫁给项羽之后不久,秦始皇驾崩,秦二世胡亥即位,由于秦二世的残暴,便爆发了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项羽和叔叔项梁带着八千子弟兵也树起了义旗,项羽从此戎马倥偬,开始了紧张的军旅生活,南征北战,昼夜厮杀。作为妻子的虞姬,随军行动,项羽战到哪里,她就跟到那里。就这样,在项羽领兵出战时,她给他鼓励,寄予深情厚望,保佑平安归来;在项羽凯旋归营时,她以翩跹舞姿,千般柔情,万般妩媚,欢歌娱曲给他祝贺;在项羽遇到挫折的时候,她便以"胜败乃兵家之常事"的话给他抚慰;甚至她还会穿了战靴,披上绣甲,骑马跟着项羽在阵上冲锋,作他坚强的后盾。有了这一强大的精神支柱,项羽越战越勇,所向披靡。
项羽是一个性格暴躁的男子,却也是个用情专一的人。他始终爱着虞美人,成为民间传说上的一段佳话。相传,刘邦进入咸阳后,项羽跟着进来,一把火烧了阿房宫,收集秦朝宫殿中的金银财宝,全部运到他的根据地彭城,却将阿房宫内成百上千的美女尽数遣散,纯粹就是为了讨好虞美人。
秦朝灭亡后,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天下,随即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初期,楚军连连大胜,但在楚汉相争的第4年,项羽和刘邦的大将韩信在垓下展开激战,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垓下之战"。虞美人在帐篷中心惊肉跳,惴惴不安,苦苦地等着项羽的归来。项羽回来了,这一回他中了韩信的十面埋伏计,他虽然靠着一支画戟,有钟离昧、季布在左右奋力相帮,杀散一层又一层的汉兵,杀出一条血路,逃了出来,但自己的人马,已丢了八成。他自起兵以来,像这样的失败,尚是破题儿第一回。汉军把项羽的营地围得水泄不通,而且汉营中的韩信,还编出一曲楚歌,教军士在楚营外四面唱和。其歌词无句不哀,无字不惨,使那些残败的楚兵,无不怀念起遥远的家乡,一时间斗志全无,一个个在夜色掩护下陆续逃散。楚霸王夜不能寐,心情烦闷地坐在军帐中饮酒。当时,面对他宠幸的美人虞姬,面对多年伴他驰骋战场的骏马,楚霸王抚今追昔,感慨良多,心潮难平。他禁不住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知道自己的灭亡已经无法避免,他的事业就要烟消云散。他没有留恋,没有悔恨,没有叹息。他惟一忧虑的是他所挚爱的、经常陪伴他东征西讨的虞美人的命运和前途。毫无疑问,在他死后,虞美人的命运将会十分悲惨,于是无限哀伤地唱出了"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千古悲歌。
虞美人在旁听了,泣不成声。她一转身,突然从项羽腰间拔出佩剑,向自己项上一横,就这样香消玉殒。项羽抚尸大哭一声,命人就地掘坑掩埋了虞姬,然后遂即跨上战马,杀出重围。到了乌江边无处可逃,便将爱马乌骓赐予乌江亭长,然后原路返回于汉军交战,项羽怒斩汉军数百人!杀的汉军连连惨叫,然后自刎于江边,这年项羽才31岁。
刘邦后来以礼埋葬了虞美人。后来,在虞姬血染的地方就长出了一种罕见的艳美花草,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美丽多情又柔骨侠肠的虞姬,就把这种不知名的花叫做"虞美人"。这名称就一直流传到今天。
【思考】对项羽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那么项羽在你心中是个怎样的人?
是情意绵绵的伟丈夫?是英勇善战的盖世英雄?还是居功自傲,自矜功伐的一介武夫?是胜利的勇士,是失败的英雄?
【《鸿门宴》教学设计】上海花千坊相关的文章:
教学设计02-11
鸿门宴优秀教案03-17
鸿门宴教案优秀04-07
单词教学教学设计11-27
设计校园课程教学设计04-03
咏柳教学设计 《咏柳》优秀教学设计优秀09-29
《燕子》教学设计12-12
草原教学设计12-12
《咏柳》教学设计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