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花千坊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时间:2023-02-11 18:19:58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9加几的方法;

  2、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初步了解“9加几”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口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4、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凑十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口算。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9加几的方法。

  教具:PPT课件,卡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0+2 = 7+10=

  3+10= 10+9 =

  8+10= 10+6 =

  利用10加几的计算,作为铺垫;

  二、新授:

  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1、出示课本9+几的情境主题图,让学生观察小朋友们在操场上干什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板书课题:9加几

  2、根据主题图“数饮料”中,让学生读出问题,并尝试列式;

  组织学生讨论“一共有多少盒?”的问题。

  ①组织全班学生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②板书:9+4=

  3、请学生代表用自己的方法算出9+4的结果;

  ①点数出结果,让学生上讲台,用手指,算出结果;

  【设计意图】:因为在之前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已经掌握了计算的方法,所以在此处没有用太多的时间去让学生探讨,没有用小木棒摆,让学生上台展示就可以;

  ②用卡纸出示:9+4= 9+7=

  10+3= 10+6=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算出上面卡纸的结果,然后观察比较,让他们发现哪一种比较简单,为凑十法的学习做好铺垫;

  ③用“凑十法”计算出结果。

  板书:凑十法

  4、理解“凑十法”。

  ①操作:左边摆9根小棒代表箱子里的9盒饮料,右边摆4根小棒代表箱外的4盒饮料。

  演示口算过程。

  ②教师边提问边指导操作:回忆一下,刚才的同学是怎样移动饮料的?(箱子外面的四盒饮料拿走一盒,还剩几盒?10盒再加上箱子外面剩下的3盒饮料一共是多少盒饮料?所以9加4等于多少?)

  ③问:在这几种方法中你比较喜欢哪一种?

  5、初步练习:

  出示卡纸:

  9+2= 9+3= 9+4= 9+5= 9+6= 9+8=

  【设计意图】:把卡纸贴在黑板上,让学生利用凑十法的方法,上台展示自己的算数过程;学生完成后,让另外几个小朋友充当小老师,上黑板帮他们改正;起到了互评、检查的作用,同时的,还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三、反馈练习

  1、练习二十第l题。

  ①先说图意,再列式。

  ②集体评议,订正,并说一说计算方法。

  2、练习二十第2题。

  3、练习二十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练闯考:40、41页。

  六、板书设计:

  9加几

  9 + 4 =

  凑十法:

  9+2= 9+3= 9+4= 9+5= 9+6= 9+8=

  反思:这是一堂公开课,所以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还不错,只是在练习方面做得还不够,时间把握得不是很好,练习方面有点过少。

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作者笔下动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能与前篇课文的描写方法作些比较,学习作者的观察与表达方法。

  4、读记好词好句,积累语言。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课文插图(或制作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课文插图(或多媒体可见)。

  2、观察、说话:

  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白鹅?

  3、导入新课:

  叶·诺索夫是怎样描写这只白公鹅的?两位作家的.描写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1、同桌或4人小组互教互查生字词的读音:

  要求借助拼音读准确。

  2、指名分段试读课文:

  注意正音,要求读准,读通顺。

  三、对比阅读,领悟方法

  1、设计表格(或课件),引导对比阅读

  ⑴ 先出示(点击)旧课内容,再读新课,划出重点词句,进行对比阅读和交流。

  白鹅

  白公鹅

  ①姿态

  ②叫声

  ③步态

  ④吃相

  ⑤玩相

  ⑵ 从表中你发现什么?

  (相同点、不同点)

  2、抓片段,进行对比阅读:

  同样是写“步态”,两段的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

  (同:傲慢、派头 。异:一个从容不迫、大模大样;另一个慢条斯理,仔细掂量。一个通过对比,一个具体写如何“落步”、过泥泞路、狗在身后追赶的步态。)

  3、抓重点段,进行对比阅读:

  ⑴ 丰子恺怎样写鹅的吃相?

  (食料简单、吃法有板有眼,需要等候)

  ⑵ 叶·诺索夫怎样写鹅的“玩相”?

  (戏水、抢占地盘、主宰一切)

  ⑶ 讨论:

  两位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两部分写的这么详细?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四、品读词句,体会感情

  1、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词、句:

  读一读。

  2、两位作者对白鹅有什么样的感情?

  五、作业

  抄写课文中生动有趣的句子。

  【课后小节】

  我采用了对比的方法,一下子让孩子们对白公鹅产生了兴趣,通过比较使孩子们体会到不同的`人写同一类型事物,语言各具特色,通过比较也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对文章的写法也有所感悟。

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学生在已经直观认识了三角形,且对三角形有一些感性认识。所以教学例1时选择从生活中的场景入手,通过让学生画三角形、说三角形特点,逐步总结出三角形概念及基本特征。教学例2,也是从现实情境出发,通过测量人字梁高度,感知三角形的底和高,并由此抽象出三角形高和底的概念。从实例到抽象概念,使学生获得正确而清晰的表象。

  【学情分析】

  学生在低年级时已经对三角形有了直观的认识和初步的感知,这种感知往往来自于生活,所以教学时例题的选择都是来源于现实生活,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抽象。画高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所以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和已有知识进行练习,在比较中区分,从而正确的对知识体系进行重组和建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联系已有知识和经验,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具体活动,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知道三角形的高与底的含义,会用三角尺画三角形的高(在三角形内)。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三角形基本特征的过程,积累一些观察和操作、比较和分析、抽象和概括等活动经验,体验数学抽象的一般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一些学习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理解三角形概念。

  【教学难点】

  会画三角形底边上的高。

  【课时安排】

  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直角三角尺,学生每人一张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出示大桥夜景,提问:同学们,你能从这幅图中看到什么?师: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三角形?多媒体展示存在于生活中的三角形。

  揭题:生活中我们在许多地方见到过三角形,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才能叫做三角形,三角形又有哪些特征呢?今天跟随老师一起来认识三角形(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三角形概念、特征

  1、画三角形提出要求:刚才我们看了那么多的三角形,你能画出来一个吗?生尝试画三角形,教师巡视,收集学生存在的错误案例。

  2、展示交流,抽象概念师提问:你画的三角形有什么特点?小组交流。

  指名展示,并介绍所画三角形特点。

  (1)三角形由三条边组成。师追问这三条边是什么线?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线段

  (2)出示反例,,这三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吗?这三条线段应该是什么关系?板书:围成

  (3)三条线段围在一起就是三角形了吗?出示反例。这三条线段应该怎样围在一起呢?板书:首尾相接抽象概念:根据我们刚才的交流不难发现,这些是三角形共同的特点。所以,我们把由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板书完整。

  师:同位之间看着手中的图形互相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3、自学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师:你知道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吗?自学书本75页。

  组织交流:这是三角形的什么(边)?有几条边?顶点(有几个顶点)?角,有几个角?

  4、试一试提问:如果给你顶点让你画出一个三角形,你能画出来嘛?出示题目,自行阅读理解题目意思。学生绘制。

  交流展示,谁愿意展示一下自己所画的三角形?提问:任选3个作为顶点,都能画一个三角形吗?你有什么发现?为什么下面3个点不能画出一个三角形。交流(找2名学生说)小结: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点只能画出一条直线。所以三角形的顶点能不能在同一条直线上。

  (二)认识高和底

  1、教学三角形底和高的概念师:三角形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的用处,出示屋顶图。从这几幅图中你又能看到什么?知道这是什么吗?如果学生回答不出则师简单介绍人字梁。

  师:同学们手中也有一张人字梁图,你能量出图中人字梁的高度吗?学生尝试。

  展示交流,指名演示度量过程并提问

  (1)你量的是从哪里到哪里的距离?引导学生说出从人字梁的顶点到它对边的距离

  (2)我们所量的这条线段和人字梁的底边在位置上有什么关系?(互相垂直)

  (3)你能想办法验证一下吗?指名演示验证过程。

  (4)师小结:通过刚才讨论我们可以发现人字梁的高度,其实就是从这个三角形的顶点(出示顶点)到对边所做的垂直线段的长度(边指边说)。

  抽象概念:如果我们把这个人字梁所在的三角形画出来,那么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直线段,这条垂直线段就是三角形的高(板书,画出高,和直角标志),而这条对边就叫做三角形的底(标出底)。

  回忆刚才过程,说一说什么是三角形的高,什么是三角形的底?

  2、教学画高

  (1)提问:如果已知三角形的.底,怎样画出底边上的高呢?

  (2)学生尝试画底边上的高。

  (3)指名演示画高,总结画高的方法和注意点。

  (4)对比画三角形底边上高的方法和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垂直线的方法。寻找相同和不同点。

  三、练习巩固同学们这节课收获可不少,不仅知道了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还知道了三角形的特征,认识了三角形的底和高,也知道如何画底边上的高。接下来就是要检验你们的时刻了。做好准备了吗?

  1、练一练第1题。

  (1)学生同位之间互相说一说。

  (2)指名说一说哪些是,哪些不是,为什么?

  2、练一练第2题。

  (1)说一说题目有哪些要求。注意取整厘米。

  (2)学生独立完成。

  (3)反馈交流。注意让学生表达清楚:第一个图形底边上的高为2cm。

  底3、下图中底边上的高画的对吗?底底底④③②①

  (1)投影出示,先观察,思考如何改正?

  (2)指名用直角三角尺把正确的画图方法摆出来。

  (3)说说在画高时我们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4、练习十二第1题。

  (1)独立完成,指名展示自己的作业,并说说画高的方法。

  (2)改变第一个三角形的底,提问:这时该如何画高。指名演示。再改变底边,又该如何画?观察图1,你有什么发现?三角形有几条高?

  (3)讨论直角三角形的的高。提问:这是一个什么三角形?你能指出它的两条直角边吗?如果以一条直角边为底(老师用手指),怎样画三角形的高?指名摆三角尺。你有什么发现?如果以另一条直角边为底呢?你又有什么发现?

  (4)小结:直角三角形中以一条直角边为底,另一条直角边就是三角形的高。

  (5)提问:你能画出这个直角三角形的第三条高吗?以哪条边为底?

  5、练习十二第2题。

  (1)学生按要求画出三角形。

  (2)同桌互相检查所画的三角形是否满足要求,交流是怎样画的。

  (3)展示学生作业,并提问:问什么条件相同,所画的三角形却不同呢?你有什么发现?

  (4)如果用同一条底边,你能画出多少个等高的三角形?

  四、全课总结提问: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板书设计】认识三角形由三条线段首位相接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高底教学反思:本课教学过程中通过画三角形,说三角形特征,并用正反例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角形概念,从而突出本课教学重点。而对于本课的教学难点,则通过让学生联系已有知识,对比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对知识体系进行重新建构,突破难点。而练习过程中,除了关注基本的知识技能的掌握,还通过一些题目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萧乾的《吆喝》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让人不由自主地品味到生活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内容贴近生活,文字也不艰深。学生基本上可以自读,在自读后由学生质疑提问,师生共同解决。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积累字词,掌握词的读音、意义。了解作者及其对吆喝的品味分析。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及赏析语言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日常生活中的`动人底蕴,培养学生热爱本土民俗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分析把握文章结构。

  2、体会语言方面的特点。

  3、体验作者在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

  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法。

  2、诵读品味法。

  3、创造性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视频导入

  二、掌握字词

  招徕(lá?)钳形(q?án)铁铉(xuàn)囿于(yòu)隔阂(hé)馄饨(hún)(tún)佐料(zu?)饽饽(bō)小钹(bó)雪花酪(lào)蘸(zhàn)马趴(pā)兜里(dōu)秫秸杆(shú)(jiē)卤煮(l?)山楂(zhā)荸荠(bí)(qí)荞麦(qiáo)嘞(lei)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请同学们快速跳读全文,圈点勾画,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吆喝?吆喝是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声,是当时小商贩用于招来顾客而做出的各种音响,其实吆喝是那时媒体不发达的年代里的一种口头广告,起宣传作用。也是一种如管弦乐器的艺术,耐人寻味。

  2、文中的吆喝一共介绍了多少个?都涉及了人们生活的哪些方面?2 18种。吃的、玩的、用的。

  3、叫卖者吆喝时有哪些本领?得气力足、嗓子脆、口齿伶俐、咬字清楚、还会现编词儿、脑子快、能随机应变。

  4、作者是用什么顺序、什么办法把杂乱的吆喝声整理的井然有序?

  器乐时间顺序早上(5-7)从早到晚(5-9)(引入)晚上(8-9)声乐吆喝春天,到夏天(介绍)一年四季(10)秋天,到冬天(评价)吆喝的内容吆喝的声调吆喝的音韵节奏方法指导:当我们要把一些丰富多彩的资料整理成一篇文章时,我们就要想办法用特定的顺序,可以按时间的顺序、分类的办法整理,最主要是写文章时,要用过渡句、总起句。这样我们的文章内容就会介绍的很清楚,内容也很集中,让读者一看就明白。

  四、精读美文,探究美点。

  1、在调查中你最喜欢那一句吆喝?

  用我以为最有趣,因为句式来回答。(提示从修辞、音调、押韵等角度评析)

  2、欣赏课外吆喝声。说说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

  五、体味情感

  1、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喜爱)

  2、对这些渐渐失去的吆喝声又怀有什么样的情感?从哪句话、哪个词可以看出?(遗憾、惋惜)

  3、文中最后一句包含着作者怎样情感?(期望)

  六、创作吆喝

  1、选取自己熟悉或喜爱的商品创作一则吆喝广告。(创作包括内容、喊腔、若能京腔最好,也可以用自己的方言。)

  七、小结

  八、课后作业

  观察在街头做生意的人吆喝时的外貌、动作、神态、语言等,作一个片段描写。200—300字。

教学设计5

  一、引言

  教学论,我国学者一般是根据其所研究的对象和任务进行定义的(顾明远,1998;施良方等,1999;邵瑞珍等,1994)。从教学论所包含的研究范围看,可以区分为广义的教学论和狭义的教学论。前者把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作为研究的对象;后者则把关注的焦点放在教师的“教”的研究,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评价等。

  如果需要把教学论的基本理论和原则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通过教学设计。或者说,教学论的理论研究成果如果离开教学设计是不可能对教学实践发挥指导作用的;反之,如果缺乏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所发现的实际问题,教学论的研究也会失去最直接、最鲜活的材料反馈。可见,两者是不可分割,相互融合的一个整体。

  教学设计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实践活动在我国的中小学等普教体系中非常普遍,属于基础性的常规工作。但在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中却始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在当前职业教育大力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面临着对传统课程和课堂进行广泛和深入地改造的背景下,这一现象及其背后的原因引人深思。

  二、教学设计的含义

  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是指把学习与教学原理转化成为对于教学材料、活动、信息资源和评价的规划这一系统的、反思性过程。

  仔细分析这个定义,我们可以把握教学设计的某些重要特征:

  首先,教学设计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设计者要将学习和教学的基本原理,有机地、有效地融合进入施教的全过程,并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境,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选择教学策略,达到教学目标,或者根据不同的反馈修改教学,进行学习补救。可见,教学设计可以被理解为“一种与既定情境中的材料进行反思性对话的过程”(Shon,1987,1991)。

  其次,“设计(design)”并不等同于“规划(planning)”。比较而言,“设计”要求更高的精确性,更高的关注水平和在计划、开发、评价过程中更强的专门化知识。比如,教师希望利用今天的90分钟课时,能够教授完成“外购材料成本的计算和会计分录编制”这一教学任务。这属于“规划”或者“计划”的范畴。而“设计”则是在此基础上的一种高水平的关注和深思熟虑,它需要确定的是要完成这一教学任务需要做什么?应该怎样做?怎样知道达到了目标等一系列详细、具体的信息。因此,“设计”具有天生的复杂性。或者说,“设计”是源于“规划”却高于“规划”。

  第三,教学设计不同于课程教授。“教学设计”针对的是“教学(instructional)”,而不仅仅是“教授(teaching)”。教学设计需要考虑多种因素,既包括影响教学方案实施的因素,也包括受到教学方案实施影响的因素,“教授”作为教学过程的核心部分,自然属于教学设计的重点对象,但这并不能影响教学设计对其他教学环节的关注。

  三、教学设计的程序

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生活》(人教版)一年级下册。

  【活动目标】

  1.感受风的特征,初步感知风产生于空气的流动,知道风的积极与消极作用。

  2.学习用观察、实验等方法对自然界的风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

  3.体会风给人们带来的方便与快乐,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现象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课前观察与风有关的现象,并用画表现出来。

  2.收集可以表现风的存在的物品:扇子,小纱巾、风车等。

  3.制作风与人们生活有关的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活动一:激趣导入

  1.玩风车,激发情趣。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玩具,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生:想)请你们把眼睛闭上,等我数到三时再把眼睛睁开,好吗?(出示五彩风车)这是什么?(生:风车)谁能让这漂亮的风车转起来?(教师发风车给学生玩)

  师:风车都转起来了,同学们用的是不同的方法,所以大家都是成功者。

  2.揭示课题。

  师:小朋友们玩风车开心吗?(生:开心)小朋友们知道风车为什么能转起来吗?(生:有风)对了,就是因为有风,风车才转起来了。今天我们将一起去和风姐姐交朋友,去听听她的声音,看看她的表演,夸夸她的好处,你们愿意吗?(生:愿意)(板书课题)

  【点评】爱玩是儿童的天性。教师以玩风车的形式导入新课,很自然地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意识,并以“和风姐姐交朋友”这种拟人化的方法,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了主题活动,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

  活动二:我会找风

  1.听风声。

  师:小朋友们听,这是谁来了?(播风声)(生:风姐姐来了)对,让我们大声对风姐姐说声HELLO!

  2.课件1:指导学生观察,找一找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风。

  师:风姐姐在这幅画里面和小朋友们玩捉迷藏的游戏呢!谁要是能把风姐姐从这幅画面中找出来,风就会和他成为好朋友。我要看谁找得又快又准。谁愿意大声说给大伙儿听听?

  生:风把小朋友的帽子、纱巾、头发和衣服吹动了,风让帆船破浪前进,风把红旗吹得飘呀飘,风把柳枝吹得摇啊摇,风让风筝飞得很高,湖水随风荡漾。

  师: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风姐姐非常愿意和你们这些爱动脑筋的小朋友交朋友哩!

  3.课件2:指导学生欣赏、感受人们生活周围的风。

  师:老师也在你们的生活中找到了风,而且还拍下来了呢!你们瞧,风姐姐都在哪些地方表演呢?

  生:在湖边,风把树枝吹得摇啊摇,湖水随风荡漾。

  师:这些都是老师从你们的生活中找到的风。除了这些,你们还能从生活中哪些地方找到美丽的风姐姐呢?

  生:风把我的衣服吹动了……

  4.交流展示学生课前画好的风,看看谁的画最能表现风。

  师:你们可真是细心的孩子。老师还知道有些小朋友把自己找到的美丽的风画下来了,谁愿意把自己的画介绍给大家看看。(请三名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画)

  师:你画的风姐姐在哪儿?

  生1:我画的是海风,海风吹得人很舒服。(表演“舒服”的感觉)

  生2:我画的是树林,风把树吹得很响。(学风吹树林的声音)

  生3:我画的是国旗,风把国旗吹得飘呀飘。(演示国旗飘动的样子)

  师:你们画得真棒,小朋友们真聪明,会用看、听、感觉等等各种不同的方法找到风姐姐,瞧,她正对着大家微笑呢!你们也对她笑笑。(板书:我会找风)

  【点评】游戏是学生喜好的一种活动,也是有效的学习方式。教师通过和学生一道玩捉迷藏的游戏来感知大自然中的风;通过拍摄学生身边的风,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引入了教材中没有的本土风景;让学生通过“欣赏风”和“画风”,去感受自然界中的风无处不在,风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中了解大自然和热爱大自然。

  活动三:我会造风

  1.小实验:我们都来制造风。

  师:大家都从生活中找到了风姐姐,那你们知道风是怎样形成的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做个小实验吧!(师出示纱巾、扇子、报纸等)看谁能想办法让纱巾飘起来,不过一定不能碰到纱巾,可以用老师为你们准备的扇子、报纸,也可以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谁想出了办法?

  生:上台演示各种不同的办法,如:用嘴吹,用扇子扇等。

  2.小结:空气的流动形成风。

  师:同学们真聪明,刚才你们用的这些方法都能让我们周围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动起来,这样就能制造风。你们瞧!(课件3:风的形成)对,空气的流动形成风,跟着老师说一遍。记住了吗?

  【点评】教师通过组织开展小实验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实践和观察比较中动脑筋、想办法去造风,体验和感知“风”的存在,领悟风形成的原因,达到教育学生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之目的。

  活动四:风与我们的生活

  1.课件4:风姐姐的自我介绍。

  师:空气的流动形成风,那你们知道风有哪些作用吗?先听听她的自我介绍吧!(课件录音:我是你们的风姐姐,在生活中,我的作用可大了,春天一到,花儿开了,我一吹,你就可以闻到花儿迷人的香味。炎热的夏天来了,我可以让人们感到凉快。在没有电的时候,我能让大风车忽悠悠地转起来,那样就能带动机器发电呢!怎么样,我厉害吧!哦,对了,你们见过在大江大河中航行的帆船吗?那可全靠我的帮助呢!)

  2.听了风姐姐的自我介绍,同学们想想,风姐姐还有哪些作用?(学生回答)

  师:风可以帮助燃烧,帮助人们发电,为有些花传播花粉,还可以帮助帆船航行。你们还知道风姐姐有哪些好处呢?把你知道的向小伙伴说说吧!(学生自由说)

  3.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动动脑,想一想:长大了,你将会怎样利用风来帮人们做好事?

  师:风姐姐的好处可真多呀!除了这些,你还想让风姐姐帮我们干点什么呢?

  生:我想让风姐姐帮我制造玩具、帮我们把衣服吹干、帮我们给沙漠中口渴的人们送水……

  4.课件5:沙尘暴、台风给人们带来的麻烦与灾难。

  师:不过,风也有不高兴的时候。你们见过风姐姐不高兴的样子吗?(播“台风”和“沙尘暴”录像)

  师:台风确实可怕,沙尘暴的确讨厌。不过这可不能全怪风姐姐,这是因为有些人不爱护花草树木,她才生气的,所以我们要爱护好花草树木,多种植花草树木,当好环保小卫士,让风姐姐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好处,那样风姐姐就可以和我们愉快地生活在一起了。

  【点评】儿童是在真实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发展的。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体验风在人们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和给人们带来的好处,来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通过感受台风、沙尘暴给人们造成的危害,从中领悟要让风成为人类的好朋友,必须要多种植花草树木,自觉爱护花草树木,保护好自然环境。

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四册《克和千克》

  教学目的: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会选择是单的单位表示常见物体的质量。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4、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1克和1千克观念的建立。

  教学难点:会运用建立起来的质量观估测物体的质量。

  课前准备:

  1、两袋食盐,一些红豆

  2、一台盘称、一个天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体验轻重。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礼物,想知道是什么吗?(出示苹果和乒乓球),请你告诉老师,谁重谁轻?请同学们一手举起数学书,一手举起一支笔,掂一掂有什么感觉?我们把物体的轻重叫做物体的`质量。那怎样才能准确地知道物体到底有多重呢?(可以用秤称)秤可以知道物体的质量,在生活中,称物体质量的时候都用哪些单位、?这节课我们就要来研究“克和千克”。(板书:克和千克)

  二、明确学习目标

  认识1克和1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会估测物体的质量。

  三、指导学生学习标杆题,展示反思、点拨标杆题:课本86页内容学习要求:

  1、掂一掂:两粒红豆的重量,猜一猜它有多种?

  2、用秤称一称两粒红豆的实际质量。

  3、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是1克。

  4、拿出自己准备好的物体,看一看他的质量,在掂一掂。

  5、掂一掂:一袋500克的食盐的质量有多重?算一算如果两袋这样的食盐有多重?

  6、称一称,两袋这样的食盐的质量有多重?

  7、说一说:通过计算和称你发现了什么?

  8、找一找,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大约是重1千克的。反思

  什么情况下用千克作单位合适?什么情况下用克合适?类比训练课本89页第4题反思说说你是怎样估测出物体质量的?

  四、强化训练,拓展延伸

  1、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

  (1)1个鸡蛋重约50

  (2)妈妈的体重约50

  (3)一个乒乓球约重3

  (4)一袋方便面重110

  2、下面是聪聪给姥姥的一封信,请你找一找信中存在的问题。姥姥:

  您好,我已经8岁了,身体长得特别健壮,体重已达45克,每天早上能吃掉60千克的鸡蛋两个,250克的牛奶一袋,中午可以吃掉100千克的馒头3个,晚上吃的更多,和爸爸妈妈一起能把将近1克的米饭吃光。

  五、反思小结

  说一说在本节课中你学会了什么?

  六、本书设计

  克和千克的认识

  表示质量的单位有克和千克1000克=1千克

教学设计8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点染的写法。

  2、体味诗歌的意境美。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意境。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我们接触过许多唐代大诗人的作品,他们都各具风格。比如: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以“高雅闲淡”著称的诗人韦应物的传世佳作《滁州西涧》。

  二、请学生朗读,再齐读。

  三、这是一首山水诗,那我们可以用欣赏山水国画的方法来欣赏它。国画中有一种技法称为:点染法,和我们文学中讲的“文眼”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这首诗歌中,每一句都有一个文眼。

  1、第一句诗,讲的是?(草)那么这个草是什么样的草呢?(幽草)

  这里的“幽草”即是第一句的文眼,用“幽”来点染“草”。

  幽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沉静、安闲)那么这个“幽”字在这里就赋予了“草”独特色彩和意味!作者就独怜(爱)这幽草。

  那么请同学们自己来找其余三句诗中的文眼。(鸟鸣、潮急、舟横)

  2、鸟鸣——大家还知道哪些诗歌中出现了黄鹂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笔下的黄鹂活泼可爱,生机勃勃,表现了作者悠然自得的情怀。那么韦应物笔下的黄鹂鸣叫也是这样的含义吗?

  高高在上的深树林中的黄鹂传来清脆的鸣叫,作者对它是什么态度呢?这就要从第一句诗中去寻找答案了,是什么?(毫不在意,因为他“独怜”幽草)至于他为什么不在意呢我们呆会儿再来分析。

  3、接着来看第三句的文眼——潮急。这里首先要提到一个自然现象,在春天桃花盛开的时节,往往会出现多雨的天气,称之为桃花汛。这时候山涧里河水暴涨,形成了“潮急”的景象。

  4、那么这里的“急”除了形容潮水外,还有别的含义吗?作者来这里享受清幽的环境,到晚上了,没想到春雨不断竟涨起了春潮。此时,作者应该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急于归航)于是,他慌忙地去找他的`舟——舟在河中是什么样的呢?(舟自横)为什么会横着呢?(水的力度很大)进一步突出了当时这春潮的急!

  四、、进入诗歌的意境

  请同学们根据前面的赏析和FLASH中的图景来想象一下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卷呢?请发言。

  五、体会作者的情感

  1、怜——喜爱,怜惜。开篇将幽草、黄鹂并提,用“独怜”的字眼,很明显地表露了诗人

  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

  2、舟自横——这里需要联系着作者的身世来理解它的深意了!

  韦应物出生官宦家庭,享受着世袭特权,早年是唐玄宗的皇家卫队中的一员,过着骄奢腐化的生活。经历了安史之乱后,他深受震撼,发奋读书,27岁中进士,走上了仕途。做过滁州、江州、苏州等地的刺史。他深为中唐政治腐败而忧虑,也十分关心民生疾苦,但他无能为力。这首诗就委婉地表达了他的心情。

  诗中的“舟自横”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以及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

  七、背诵诗歌

  八、判断正误

  1、独怜表现了诗人对滁州西涧春景的喜爱。()

  2、幽字表现力诗人心情闲静。()

  3、潮急导致舟自横,有着必然联系。()

  4、舟自横表现力作者无可奈何的心情。()

教学设计9

  一、自主学习阶段

  自主学习阶段包括复习、导入、检查预习等内容。复习时教师设计好知识点,有检查,有巩固提高,又有对本节知识的联系铺垫。新课引入要自然新颖,布鲁纳说过:“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对学生来说,兴趣是学生们学习的原动力,学生学习兴趣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创造力的形成。因此,一节课当中,巧妙设计导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例如,在教学《燕子》一课时,可以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春天来了,自然界中有很多景物都来争着报春,谁来说说,你都知道有哪些景物都来争着报春?”“小河开化”“小草发芽”“杨柳泛青”,等等,一个个答案呼之欲出,正在同学们兴趣来潮时,紧接着再问:“还有一位从南方远道而来的好朋友,你们猜猜看,它是谁?”同学们都异口同声地说:“燕子”。这样,同学们带着满腔热情和求知欲投入到了学习当中。

  另外,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针对新课提出学生自主学习目标,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共性问题共同引导。其中抓好课前预习十分重要。预习时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掌握文中的生字,读准字音,理解新词,读通句子。了解课文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查资料,收集与课文有关的知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课堂上就能节省时间,组织学生交流时,学生们也能各抒己见,这样,学生学的轻松,课堂效果良好。

  二、启发交流阶段

  启发交流阶段包括知识要点、应用举例、问题探究等内容。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反映的情况,教师启发学生自己对知识点进行剖析,通过应用举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及运用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精神,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讲解必须改变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要把关注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使学生乐学、善学、会学。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课堂上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得以充分发挥。在教学中教师只要抓住可疑点,就会促进学生的思维,带来求知上的创新。

  例如,在讲《月光曲》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首先对课题进行质疑,这样既有利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出示课题后,可以问学生看到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回答之后,又引导学生质疑,同学们知道《月光曲》是谁创作的?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的?这时就让同学们带着疑问去阅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正确的答案。在讲解课文时,教师要抓住重点段落,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不断的提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体验。

  三、练习反馈阶段

  练习反馈阶段包括练习检查和归纳总结等内容。教师可采用课后练习、同步训练等不同方法检查反馈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目的是了解学生本节基本学习目标是否达到。教师要及时点拨、简要总结,站在本学科的高度,站在教学全局的高度,让学生理清思路,掌握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使学生感到有明显收获。

  四、拓展提高阶段

  本阶段包括知识拓展深化和延伸提高等内容。教学可通过典型题目进行重点点拨,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体现通性通法,引领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教师是在“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吃透文本,把文本作为载体,走进生活,培养学生的技能。爱因斯坦也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展的源泉。”一课结束后,对学生提出想象性的问题,做到课外延伸,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例如,在结束《跳水》一课后,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当孩子被救上来以后,请同学们想一想船长、水手会对孩子说些什么?孩子会对船长、水手说些什么?学生们怀着极大的兴趣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着孩子被救以后的场面:

  (1)船长会说:“你为了逞强完全不顾后果,差一点失去了生命,你应该吸取这次的教训。”

  (2)水手会说:“幸亏你爸爸出来的'及时才挽救了你的生命,要不后果真不敢想象。”

  (3)孩子会对船长说:“爸爸,这次经历太惊险了,为了一顶破帽子,我使自己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以后我再也不做这样的傻事了。”

  (4)孩子会对水手说:“谢谢你们救了我。”这样,在拓展练习中,展现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个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让学生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然后将启发、阅读、探究、点评、总结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发展探究思维为目标、以学科的基本结构为内容、以再发现为学习方法,通过学生自己探索和学习,经历一个提出问题(研究专题)――探索研讨――总结提高过程,去发现学习规律,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另外,还体现了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原则,在前三个环节基本知识和技能充分掌握的基础上,最后有拓展、有提高,体现了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总之,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它的内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

教学设计10

  一、课时教学目标界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词语的分类理解,从而理清课文层次,了解课文大体内容。

  3.在朗读和想象的过程中,体会郑和第一次远航时的壮观场面,激发并培养学生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

  二、教学设计板块:

  1.激情导入,走近郑和。

  2.分类理解新词,脉络一目了然。

  3.探究学习“扬帆远航”。

  4.自主自设作业乐园。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PPT图片、文字)

  四、教学流程及设计目的:

(一)、激情导入,走近郑和。

  1.教师导语引入:由现在出国之便利,引出古代出国出海之艰难,从而引出六百年前明代大航海家郑和七次下西洋远航的故事,随即出示郑和像。

  2、出示课件:走近郑和

  郑和,本姓马,云南昆明人,1371年生,12岁时,郑和入宫做太监,后提拔为内官监,赐姓郑。郑和体貌丰伟,聪明好学,机敏善辩。他入宫后信奉佛教,因此被封为“三宝太监”。

  1405年郑和首次受命出使西洋,当时的西洋是指现在的文莱以西的海洋各地以及印度洋沿岸一带。郑和下西洋,比其他国家的航海家都早了近百年。郑和船队超过二百艘,其宝船的载送量达到一千多吨,船队总人数达二万多人。

  读了这段材料以后,此时,你有什么感受要说说?

  [导入部分,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郑和产生一份敬仰之情,通过“读材料,谈感受”,拉近了学生与文本故事和文本人物之间的距离,为接下来进行平等有效的阅读对话做好了必要的铺垫]

  (二)新词分类理解,脉络一目了然。

  1.提出初读要求,指导学生充分读书。

  2.在学生充分初读之后映示文中新词:

  派遣(qiǎn)

  魁(kuí)梧(wú)

  健步

  浩浩荡荡

  赠送

  丝绸

  瓷(cí)器

  名扬海外

  镇定自若

  化险为夷

  严阵以待

  A、指名读,相机正音。

  B、这些语词,你能在课文中理解它们吗?同学之间可以交流交流。

  3.投影映示,将上述词语放入三个方框中。

  猜猜看老师为什么把这些词放在三个方框中,分成这三类呢?

  4.试试为每一类有关的内容加个小标题。

  (扬帆远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

  5.映示课文框架图,帮助学生理清全文脉络。

  〔本板块教学,将学习理解词语和理清文章段落层次巧妙地结合起来,既不回避起始课时的字词教学,又尽量高效省时,一举两得。〕

  (三)学习“扬帆远航”。

  1.教师以绘声绘色的描述,引出课文第三自然段,课件映示。自由读,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当时的情景。

  2.指名朗读或扮演郑和进行表演再现。(选哪一种方式汇报,由学生自主选择。)

  3.假如时间能倒流,你就站在岸上为船队送行的人群中,当时你们会对郑和、对船队怎样欢呼,如何祝福?

  引导学生读一读第1、2自然段后再展开想象。

  4、此时,假如你能和郑和相见,你会有哪些问题想问问他?

  【这一置疑的巧妙之处在于让学生直接向文章中的人物质疑,与文本进行近距离对话,至于学生所提出的

  问题,教者根据问题类型和内容,或扮演郑和角色直接回答,或存疑留待下一节课探究解决。】

  (四)自主自设作业乐园。

  抄抄词语,读读课文会让大家太枯燥乏味,今天老师想让大家自己来设计作业,然后自己完成。

  投影映示:“自主自设作业乐园”

  发放“自主自设作业乐园”卡。

  【这一设计旨在让学生走出接受性作业的圈子,唤醒自主意识,自主设计作业内容,自主设计作业类型和形式。】

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到由于“我”为它们创造了安逸舒适的生活环境,精心呵护它们,逐渐得到了它们的信赖。

  2.揣摩课文的表达方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产生喜爱小动物的情感,体会到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要靠彼此之间的信赖。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知道虽然珍珠鸟很怕人,但是由于“我”为它们创造了安逸舒适的生活环境,精心呵护它们,才使得它们与“我”越来越亲近,给“我”带来情意,从而体会到人与动物的和谐关系要靠彼此的信赖。

  2.难点: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含义。

  3.关键:抓住重点语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理解课文内容,并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找出作者是怎么描写珍珠鸟外形的?

  2.冯骥才先生饲养了一家三只珍珠鸟,在小鸟与大作家相伴的日子里,作者有什么感受,你还记得吗?

  齐读:“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读了课文,你知道说的是谁信赖谁吗?(鸟儿信赖作者)

  二、品读课文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一至五自然段,大家知道了那一对大珍珠鸟与作者一点点熟悉了,它会“伸脑袋瞅瞅”我。(板书:大鸟伸脑袋瞅瞅)可作者是怎样描写小珍珠鸟逐渐信赖作者的呢?

  2.出示自学提示:认真阅读第六至十六自然段,从哪些语句看出小珍珠鸟逐渐信赖了作者?你有什么感受?做简要批注,再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3.学生默读,自学批注,教师巡视。

  4.学生汇报交流。

  (学生学习的切入点可能会有多种,如可按文章顺序谈,也可先谈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也可将两处联系起来谈)

  ⑴“探脑袋”:小珍珠鸟的好奇心很强呀!

  ⑵“屋里飞”:小珍珠鸟在屋里的具体表现让我们忍俊不禁,它都去了哪些地方?(笼子四周——柜顶上——书架上——灯绳旁——画框上——窗框上)

  地点变化了这么多,但我们为什么没有错乱的感觉?作者是如何巧妙描写的?(用了三个“一会儿”)

  教师:小珍珠鸟在屋里四处活动,地点变了,方式也变了,如果我是作者,谁来扮演小珍珠鸟,告诉我原因?

  师:你为什么先只在笼子四周活动?

  师:为什么又敢在我的屋里飞来飞去?

  师:你为什么要落在柜子顶上呀?

  师:你为什么那么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还敢啄我的名字?

  师:你一定觉得撞灯绳、跳上画框很有趣吧?窗子都打开了,你站在窗框上为什么不飞出去呢?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⑶“喝茶水”:结合课文内容填空:

  它先离我很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它是一只的小鸟。然后它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瞅瞅我有感受,它真是一只的小鸟。它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它更是一只的`小鸟。

  ⑷“啄笔尖”:同桌互读。

  ⑸“肩头睡”:作者为什么不惊扰它?他当时有什么感受?

  三、回读一至六自然段

  1.看来,在作者的精心呵护下,小珍珠鸟的活动地点变了,我们感到它的活动方式、性格也变了,它越来越亲近“我”、信赖“我”了,透过小珍珠鸟的变化,你感到仅仅是小珍珠鸟信赖作者吗?

  (大鸟也信赖“我”,它们允许自己的孩子飞出笼子,与“我”亲近)

  2.文中哪些语句体现出一对大珍珠鸟也信赖“我”?请找出来。

  3.朗读自己所画的句子。

  ⑴它们就像躲进深幽的丛林一样安全;从中传出的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叫声,也就格外轻松自在了。

  ⑵小鸟的影子就在这中间隐约闪动,看不完整,有时连笼子也看不出,却见它们可爱的鲜红的小嘴儿从绿叶中伸出来。

  ⑶它们便渐渐敢伸出小脑袋瞅瞅我。我们就这样一点点熟悉了。

  四、关注描写人的语句,体会信赖上彼此创造的

  1.教师:不论是大鸟,还是小鸟,都对“我”产生了信赖,但这珍珠鸟一家为什么会对“我”产生信赖呢?(是“我”精心呵护它们的缘故)画一画描写“我”精心呵护珍珠鸟的语句。读一读,体会“我”对鸟的爱。归纳出:不看——不管——不伤害——不停——不写。

  2.此时,我们再来体会作者的感受。你感到仅仅是鸟信赖人吗?

  五、拓展延伸

  1.教师:作者仅仅是想表明生活中需要人与鸟之间的信赖吗?(人与人之间也需要信赖)

  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体会。

  六、课堂小结

  因为爱,作者对珍珠鸟一家呵护备至;因为爱,作者笔下的小鸟也充满了灵性。大千世界,处处都需要关爱,处处都需要信赖。让我们再深情地读读作者那富有哲理的话吧!

  齐读:“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七、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细腻(ní nì)画框(kuāng kuàng)待一会儿(dāi dài)

  3.用下列词语造句。

  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

  先……然后……再……

  4.我是怎样逐渐得到珍珠鸟的信赖的?

  思路提示:不看——不管——不伤害——不停——不写。

  5.根据内容填空,回答问题。

  阳光从窗外射入,透过这里,吊兰那些无数指甲状小叶,一半成了黑影,一半被照透,如同碧玉;斑斑驳驳,生意葱茏。小鸟的影子就在这中间隐约(闪动),看不(完整),有时连笼子也看不出,却见它们(可爱)的(鲜红)的小嘴儿从绿叶中伸出来。

  ⑴根据课文填空。

  ⑵“斑斑驳驳”在课文中的意思是。

  ⑶“无数指甲状小叶”写出了。

  ⑷“生意葱茏”说明了。

  附:板书设计

  珍珠鸟

  大鸟:伸脑袋瞅瞅

  珍珠鸟小鸟:探脑袋屋里飞信赖人

  喝茶水啄笔尖肩头睡

教学设计12

  【习作要求】

  1、大胆想象二十年后家乡人、事、景、物的巨大变化,学习用人事景物表达对家乡的热爱、怀念之情。

  2、用具体的人、事、景、物按一定的顺序把家乡的巨大变化写具体。

  3、导学生修改习作,并把修改后的习作读给大家听。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2、引导学生学习本组课文用具体的人、事、景、物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家乡对于一名游子而言,意味着什么?今天,我们来写二十年后的故乡。二十年后,我们和周围的`一切会怎么样,家乡会发生变化?我又是什么样子?如果我们再聚在一起,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

  2、提出习作要求,明确想象重点和习作重点。

  二、推想二十年后家乡的变化,建构文源

  1、师例举一方面指导学生想象,比如侧重变化想象,可以写房屋道路变化,可以写家乡伙伴的变化;比如侧重场面描写,可以写与好朋友久别重逢的场面;可以写回家的历程;还可以家乡的某处景观……

  2、提示思路,让学生自主想象,建构文源:

  ⑴ 家乡二十年后的变化:

  街道──商场──广场──公园──河流──家及家人。

  ⑵ 十年后与亲人团聚的场面:

  家的变化(环境)──爷爷奶奶外貌、言行的变化──爸爸妈妈外貌、言行的变化──诉说家乡的变化、离别情。

  ⑶ 十年后与同学聚会的场面:

  我回到家乡──与同学联络、聚会地点──与同学、老师见面、交流(外貌、言行、工作情况、生活情况)──主题活动──依依惜别。

  三、师生合作,探索表达方法

  1、交流网上、作文书上、教科书中同类文章的表达方法:

  (开头、结尾、怎样用具体的人、事、景、物按一定的顺序把家乡的巨大变化写具体。)

  2、说说自己文章的精彩片段、写作思路、开头结尾。

  3、指导学生编写作文提纲:

  (老师举例──学生编写──集体示导──个别辅导。)

  四、试写初稿,自行修改

  1、要求书写工整,语句通顺。

  2、教师巡视,提示用用具体的人、事、景、物按一定的顺序把家乡的巨大变化写具体。

  五、小组评议,互改

  1、小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2、修改步骤:

  思路──重点(家乡人事景物的变化)──开头、结尾──字词句(是否通顺)

  六、佳作赏评

  1、每个小组推选好的作品进行全班赏评,可以是全文,可以是片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赏评。

  2、请部分学生介绍自己习作成功的原因,对其它同学进行启发。

教学设计13

  【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入学前接触过汉语拼音,对字母的读音和音节的拼读有一定的基础,只是受“先入为主”的影响个别字母和音节的发音不准确。

  【难点】

  n、l 的发音及 n、l 与韵母的拼读。

  【教师思考】

  如按常规教学仅凭教师讲解声母音、形、义,大部分学生定会兴趣索然。因此,教者应该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和创造精神,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重点】

  声母 d、t、n、l 的形状及 d、t、n、l 与韵母的拼读。

  【设计特色】

  以游戏和活动为主线,自主探究,在创新中求发展。

  【信息资料】

  1、 d、t、n、l 的字母卡片及与单韵母相拼的翻动式卡片。

  2、拼音乐园的课件及“摘苹果”游戏的挂图。

  3、学生用的橡皮泥、小棒和毛线绳。

  【教学要求】

  1、学会 d、t、n、l 4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学会 d、t、n、l 与单韵母拼读音节及带调拼读音节。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声母:b、p、m、f 并让学生回忆记忆的方法。

  2、复习音节:ba、fo、ma、po

  设计意图:采取指读对读齐读和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一方面检查学生以前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进行字母形状记忆方法的迁移。

  二、声母音的教学

  1、拼音乐园里可热闹了!今天老师还要带小朋友到这里认识一些拼音娃娃。你们看谁来了?大屏幕演示字母 d、t、n、l 及直观图。

  2、小朋友,你认识他们吗?指名试着读一读。教师追问:你为什么读得这么好?让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

  3、学生模仿读、练读、对读、同座互相检查读,教师相机指导 n 、l 纠正的发音。

  设计意图: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和不同发展需求,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注重他们主体作用的发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

  三、声母形的教学

  1、屏幕上的图能够帮助你们记住 d、t、n、l 的样子,请小朋友仔细看图,想一想有什么新的发现,同座交流交流。(学生用以前的方法编顺口溜:队鼓鼓锤 d d d;鱼儿跳舞 t t t;一个门洞 n n n;一根木棍 l l l。)

  2、你们还有什么好办法记住他们吗?小组讨论一下。学生联系日常生活畅所欲言。(马蹄印 d d d、用手指摆d的 形状;小伞把 t t t、倒拄拐棍 t t t 和“七”像;独木桥 n n n;l 的形状像数字 l、筷子、教鞭、指挥棒、旗杆、铅笔、灯管……)

  3、他们还和我们以前认识的哪些拼音娃娃很像?

  (d 和 b;p、n 和 u、m;t 和 f;l 和 i)

  设计意图: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放手让学生去寻找新的发现,使学生思维中创造的火花不断闪现。声母形的记忆体现层次性:先引导学生从直观画面观察记忆字形;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想象字形;最后指导学生根据所学比较记忆字形。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参与、体验、合作、发展,学习态度和情感得以进一步提升。

  四、声母与单韵母的拼读教学

  1、翻版出示音节;这些音节你们会读吗?试着读一读。指名读、小组读、示范读、指名当小老师领读、自由选择读、齐读等。教师重点纠正 n、l与单韵母相拼的音节。

  2、屏幕演示一些带调音节:da、di、tu、nu、li、lu、ni、na。让学生用这些音节组词或说一句话,看谁用上的音节多。

  设计意图: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学生的成就感极大的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同时也充分发挥了拼音在生活中的作用,为学生提前识字说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指导书写

  1、指导学生观察:这四位拼音娃娃分别在四线格的什么位置?

  2、教师重点指导声母“t”的写法。其余三个声母学生根据观察试着写一写。想写几个就写几个,指导自己满意为止。

  3、教师巡视纠正指导并让学生互相交流展示。

  设计意图:书写在低年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弹性要求和交流展示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书写的乐趣。

  六、巩固练习

  1、学生利用手中的橡皮泥、小棒、毛线捏一捏、摆一摆今天认识的拼音娃娃。有的独自进行,有的与同座讨论合作,教师给捏摆好的同学以展示的机会。

  设计意图:独特的教学手段再次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饶有情趣的欣赏、展示是对学生内在需求的最好馈赠。这种精神上的满足会成为学生记忆中永恒的财富。

  2、“摘苹果”游戏。拼音娃娃来到果园里,哇!树上结满了红通通的大苹果,多诱人啊!你们想吃吗?学生认读苹果上的字母、音节,读对了就奖励一个大苹果。

  设计意图:游戏是孩子们快乐求知的源泉。学生在积极的竞争参与中,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得到培植。

  【反思】

  本节课力求把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融入实际教学实践之中,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都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了学习方式的变革。能够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和身心发展需求出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以参与求体验,以合作求创新,以探究求发展。在声母音形教学上,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间尝试学、互相教学、讨论研究学,学生主体地位凸现,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2、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在深知学情的基础上,打破了以往拼音教学单一的呈现方式,及各个字母按音形义讲解,采取了集中训练,减少头绪,加强综合的教学思路。一些弹性要求和交流展示拓宽了学生思维和活动空间,使学生的创造力在教师的感召下得以彰显。

  3、拼音教学生活化、情境化。以游戏和活动为主线,让全体学生积极动口、动脑、动手,多种感官协同参与。联系日常生活、捏摆字母记忆字形展现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学生学习态度和情感得以升华。

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借助插图、展开想象,并运用增、补、调、换四种方法理解古诗,体会诗句的意境。

  3、习得观察方法,明白古诗蕴含的道理。

  4、指导背诵《题西林壁》。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让学生掌握理解诗句的方法。

  教学难点:

  明白古诗蕴含的道理。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望庐山瀑布》引入,板书课题

  二、初读

  师:请大家自由读、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读好一首古诗,还要注意停顿和节奏的划分,大家边听老师读,边在自己的书上划分节奏,好吗?(PPT投影节奏划分)

  生根据节奏自由读 指名读 齐读

  三、理解

  (一)借助题目悟方法

  师:孩子们,要想看懂一首古诗,首先要理解它的意思,请大家说说平时是用什么方法来理解诗句意思的?

  请看这首古诗的题目:题西林壁(指题目)(借解释小结方法)

  板书:增 补 调 换

  (二)运用方法学诗句,感受庐山的千变万化

  师:孩子们,我们一起来读读古诗的第一二句:(齐读)

  请大家按照刚才小结的理解诗句的方法,学习小组之间讨论讨论这两句诗的意思,要是能把用到的具体方法跟同学说说就更好了!开始吧!

  师巡视,倾听、指导。

  师:同学们讨论得很认真,谁来结合理解古诗的方法,说说第一句的意思?

  补充解释:看课文插图,理解“横看”“侧看”

  谁来继续结合理解诗句的方法说说第二句的意思

  请大家看看课文插图,展开想象,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庐山

  生充分观察课文插图,说出自己看到的景象

  是呀,难怪诗人说庐山:(齐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PPT)

  想再看看庐山吗?(出示一组庐山图片)

  能再说说庐山给你留下的.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吗?

  能带着你的感受再读这两句诗吗?(个别读)

  师:是呀,这些都是诗人游览庐山看到的景色。(板书:景)

  只要诗人站在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角度,就会看到庐山不同的样子,所以观察庐山的角度远远不止文中提到的六个。

  自古以来,有不少文人墨客游览庐山,写下了他们的感受,我们去看看诗人眼中的庐山,感受庐山的千变万化:(师大约讲解诗意)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所以,难怪诗人说庐山:(齐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请大家闭上眼睛,边读边在头脑里想象庐山的样子,把你最喜欢的那幅庐山风景画读出来……

  (三)活用方法悟诗情

  庐山的景色真是让人目不暇接!所以诗人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齐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请大家继续用刚才理解诗句的方法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师:诗人已经看到庐山这么多不同的景色了,为何它还说看不清庐山的真实面目呢?

  生:因为他身在庐山之中,视野太狭窄,所能见到的只是庐山的局部

  师:所以这两句诗的解释中,我们还可以用“补”的方法,把原因补充得更加具体——

  生:(补)我看不清庐山的真实面貌,只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太狭窄)

  师:那该站在怎样的角度才能看清庐山的全貌呢?

  生答:应该跳出庐山,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俯览整个庐山

  师:所以诗人说:(齐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请大家再读读这首诗,从这首诗中,大家明白了什么道理呢?

  生说:我明白了要从多个角度观察事物、处理问题,这样才能客观、全面。

  师:是的。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多个角度,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这也就是俗语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谁还记得我们学过的哪些课文正好说的也是这个道理?(《画杨桃》)

  能举个生活中的例子说说吗?(下棋、同学之间吵架)

  师:诗人游庐山,把自己的所见、所感都写下来了,让我们不仅欣赏到了庐山的美景,还让我们明白了生活中的道理。(板书:道理)

  像这样的诗,我们可以叫它哲理诗。

  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庐山,欣赏庐山的美景,把这首诗美美地读一次。

  (指名读、小组读、分角色读、全班齐读)

教学设计15

  小小服装设计师的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积极参与服装设计、制作活动的兴趣;

  2、启发幼儿设计制作富有创意的服装,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组织幼儿观看课件,欣赏各种服装。

  二、基本部分:

  1、幼儿分组进行讨论:说出自己喜欢身上衣服那些地方;

  2、教师进行总结(了解衣服不同款式、颜色、面料);

  3、教师对自己的衣服进行设计、修改,激发幼儿设计创作的兴趣;

  4、让幼儿设计出自己最喜欢的衣服,教师巡回指导;

  5、请个别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

  三、结束部分:

  开展“小小设计展览会”幼儿相互交流,教师进行总结。

  -----------------------

  “小小服装设计师”教学反思

  “小小服装设计师”这个数学活动上下来,发现有好多值得探究的问题,:1、如何让幼儿更科学、更准确地量出衣服、裤子的数量?2、是一个幼儿操作呢还是一组幼儿操作为好?3、准备给幼儿的材料为一张好呢还是人手三份?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几位老师也进行了商讨,以下是我个人的一些想法和建议:

  1、 我觉得如果让幼儿一组合作操作的话,建议让幼儿手里的衣服放在纸上,象拼七巧板那样,看看完整地能拼出几件衣服,裤子和围巾的`方法同样如此。不要让幼儿和别的组交换了,这样比较乱,在每组上多准备一些花布。

  2、 如果让幼儿个人操作的话,我觉得因该给他们准备好三张彩色的纸作为花布,让他们都动动脑筋,独立完成。

  3、 如何让幼儿科学地量出衣服的数量呢?这个问题,我想分两步完成比较好,首先让幼儿自己来探索,随便用什么方法,然后等幼儿的结果都出来以后,老师和他们一起评价,同时引导并教给他们一个正确的方法,之后,让幼儿进行第二次操作,在正确的方法下统计出正确的数量,得到正确的答案。

  下次再开展这个活动,我想改进方法之后,效果一定会更好 。

【教学设计】上海花千坊相关的文章:

《去年的树教学设计》经典教学设计08-10

《太阳》教学设计及点评太阳的教学设计11-05

经典的教学设计11-05

教学设计11-05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04-06

单词教学教学设计03-29

饰设计的教学设计与反思11-29

设计制作标志的教学设计12-02

设计校园课程教学设计11-26

《秋游》教学设计设计理念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