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学设计思想
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个性,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本节课通过具体的实例、大量问题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等知识分析、归纳总结,自己得出结论,为学生发挥其主体性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和科学素养的提高。
二、教材分析
种群数量的变化一节是新课程标准教材人教版生物必修3第四章第2节的内容。
1.本节课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正文结合问题探讨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建构数学模型的方法,并尝试进行模型形式的转换;第二部分是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包括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教材以问题串的形式揭示了这四种情况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三部分是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由于这项探究所需的时间较长,安排在第二课时完成。
2.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是本模块科学方法教育的侧重点,这方面的内容又集中在本节。因此,教材将如何建构数学模型放在突出的位置。本节内容还十分重视联系社会实际,应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探究细菌种群数量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2)掌握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3)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因素及意义。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通过联系生产、生活等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动机,养成学生关心生态科学的发展、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2.教学难点
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五、教学方法
1、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细菌的繁殖的动态过程,让学生进行动态想象,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资料建立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比较j型曲线和s型曲线区别和联系,培养学生比较和归纳的能力。
六、教学实施的程序(第一课时)
学生活动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教学意图
学生基于已有的数学知识进行演算。
播放细菌分裂的.录像或演示细菌分裂的计算机模拟动画。提示:在自然界中细菌无处不在,有些细菌的大量繁殖会导致疾病。假如现有一种细菌,在适宜的温度、湿度等环境下,每20 min左右通过分裂繁殖一代。引导学生思考:1.细菌的生殖方式是怎样的?2.72 h后,由一个细菌分裂产生的后代数量是多少?3.n代细菌数量是多少?
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学生感受活生生的生命现象。认识细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规律。
学生讨论,充分陈述自己的观点。
提出问题,组织讨论:1.对细菌种群数量增长而言,在什么情况下2n公式成立?2.这个公式揭示了细菌种群数量增长的什么规律?3.在学过的生物学内容中,还有哪些生物学问题可以用数学语言来表示。提示:数学工具在生物学研究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用数学语言揭示生物学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到生物学自身的特点。认识到在生物学中有许多现象和规律可以用数学语言来表示。
学生独立操作完成图表,相互交流结果。
请学生算出一个细菌产生的后代在不同时间的数量,并填写教材中的表格,然后画出细菌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提示:这是在理想条件下对细菌种群数量的推测。引导学生讨论,同数学公式相比,曲线图表示的模型有什么局限性?
认识种群数量增长模型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小结:在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时,常常需要建立数学模型。数学模型的表现形式可以为公式、图表等。
学生讨论建立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数学模型的方案:程序和方法。
提出问题,组织讨论:如何建立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数学模型,我们应该怎么做?
结合本节的探究实验,认识建立种群增长模型的程序和方法。
学生讨论:1.野兔种群增长的原因有哪些?2.怎样用数学语言来描述野兔种群增长的规律?3.如果用n0表示野兔种群的起始数量,用表示野兔种群数量每年的增长倍数,用nt表示t年后野兔种群的数量,那么,nt为多少?4.根据上述素材,估算1869年时,野兔种群数量为多少?(说明计算方法)5.列举在自然界中还有哪些与素材中野兔种群数量增长相类似的情况。
提出问题,组织讨论:以上讨论的是在实验条件下种群的数量变化,在自然界中种群的数量变化情况如何?提供素材:《光明日报》消息澳大利亚野兔成灾。估计在这片国土上生长着6亿只野兔,它们与牛羊争牧草,啃树皮,造成大批树木死亡,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专家计算,这些野兔每年至少造成1亿美元的财产损失。兔群繁殖之快,数量之多足以对澳洲的生态平衡产生威胁。澳洲本来没有兔子,1859年,一个叫托马斯奥斯汀的英国人来澳定居,带来了24只野兔,放养在他的庄园里,供他打猎取乐。奥斯汀绝对没有想到,一个世纪之后,这24只野兔的后代达到6亿只之多。(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播放澳大利亚野兔成灾的录像片。)
通过具体实例,加深对数学模型的理解,并用数学语言解释种群数量增长的规律。明确j型种群增长的原因。
小结: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该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可表示为j型曲线,或数学公式:nt=not
学生思考:有哪些因素制约着种群数量的增长?学生讨论。
如果自然界的生物种群都是以j型方式增长,地球早就无法承受了。呈现高斯实验(有条件的学校可将高斯实验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呈现出来)。提出讨论题:1.你认为高斯得出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呈s型曲线的原因是什么?2.在高斯实验的基础上,如果要进一步搞清是空间的限制,还是资源(食物)的限制,该如何进行实验设计?3.如何理解k值的前提条件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请举例说明。
从资源和空间上思考种群增长问题。用生物学语言解释s型曲线(数学模型)。培养实验设计能力。
学生讨论教材中思考与讨论素材。
小结:经过一定时间,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种群数量增长会趋于稳定,呈s型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k值。
理解k值,并解释和说明实际问题。
学生讨论教材中东亚飞蝗种群数量的波动。讨论影响种群数量波动的因素。
提出问题:在自然界中,种群数量是否总能稳定在k值?为什么?
从多因素思考种群数量的变化?
总结:从具体的生物现象与规律建立抽象的数学模型,又用抽象的数学模型来解释具体的生物学现象与规律,这是学习本节的要旨。
把握学习方法要旨。
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归纳
(一)种群数量的J型曲线
1、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
2、特点: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大。3、数学模型:指数函数型。
(二)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原因:自然环境条件是有限的,如资源、空间、天敌等的制约。
2、特点:种群达到环境条件所能允许的最大值环境容纳量(即K值)后有时停止增长,有时在K值上下波动。
二、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一)内因
1、起始种群个体数量。
2、导致种群数量增加的因素:出生率和迁入率。
3、导致种群数量减少的因素:死亡率和迁出率。
(二)外因
1、自然因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2、人为因素:种植业、养殖业发展,砍伐森林,猎捕动物、环境污染等。
三、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比较
(一)曲线比较(如下图)。(二)列表比较
项目J型曲线S型曲线
前提条件环境资源无限环境资源有限
种群增长率保持稳定随种群密度上升而下降
K值的有无无K值有K值
曲线形成
的原因无种内斗争,
缺少天敌种内斗争加剧,
天敌数量增多
(三)联系: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是因环境阻力大小不同,对种群增长的影响不同。因而有:J型曲线因环境阻力增大而成S型曲线。
四、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在生产中的应用
(一)对于濒危动植物而言,由于环境污染、人类破坏等,造成环境对于此种生物的K值变小,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措施提高环境容纳量,是保护这些生物的根本措施。
(二)在S型曲线中,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的一半(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资源再生能力最强。因此,在野生生物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方面,要保证捕捞或利用后,生物种群数量不得低于K/2,这样既可获得最大利用量,又可保持种群的高速增长。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上海花千坊相关的文章:
感知4以内的数量教学设计12-03
认识5以内的数量教学设计12-02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教学设计11-25
花变化教学设计07-05
面积的变化教学设计04-07
《地表的变化》的教学设计范文11-26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11-07
小班优秀数学《感知5以内的数量》教学设计11-24
《价格和数量的关系》幼儿园教学设计12-01
全球气候变化教学设计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