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思想品德的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0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思想品德的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思想品德的教学反思1
新课程改革的政治课教学要求理念的体现、课标的落实以及新教材的运用都是通过教学实践展现出来的。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的课堂中出现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我们对新课程的理解是片面的、肤浅的,突出的表现是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致使课堂中出现了虚假的繁荣。从形式上看,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里常常是欢声笑语、高潮迭起,似乎课堂已经走进了新课程的最佳状态。认真审视、研究课堂教学,剖析我们的某些教学行为,反思如下:
一、在目标达成的过程中不能忽视“知识”目标
新课程改革抛弃了知识本位观,反对那种不顾学生感受、体验和需要以及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的观念。但是,它并不排斥知识本身。相反,改革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往往我们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中,我们往往把大量精力用在如何使教学形式多样、手段先进、方法灵活上,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体验与感悟,而忽略了知识目标,似乎强调基础知识就背离了课改的初衷,就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的确,初中《思想品德》新教材淡化了很多理论性知识,而侧重了学生的品德教育内容,但每框题都包涵着很重要的养成教育知识点。知识是基础,是依托,是载体,是学生发展的双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通过师生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充实和丰富教科书所设计的基础知识的框架,使文字知识“活”起来,能否做到这一点直接关系到学科知识的质量和水平,进而关系到三维目标能否有效达成。
二、实现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不能走“形式”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都在积极地探索多种教学形式,其目的是为了改变过去那种严格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状况,我们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投身其中直接参与教学,师生、生生之间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但是,有些活动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只是一种点缀。例如,小品剧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形式,但是我们在设计这些活动、指导学生编演时应该充分考虑要达到什么目的、学生可以从中了解些什么,避免出现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们嘻嘻哈哈,内容简单、形式单一。表演过后就进入了下一个环节,至于剧中表现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就不得而知了,表演只是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又比如:讨论几乎是我们每节课都要采用的教学形式,但是有些问题根本就不具有讨论性,甚至有些问题书中是可以找到答案的,只要给学生时间看书,学生就能归纳出来,讨论实在是画蛇添足,不但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引发争论,进出火花,久而久之还会泯灭学生思考的热情。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从教学需要出发,从学生需要出发,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如果一味的追求表面的形式,那会远离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三、创造互动式课堂不能丢掉“秩序”和“规则”
新教育观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我们的教育观、教学观、师生观不断更新,为了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我们可谓绞尽脑汁。有些课堂确实活起来了,老师与学生平等地交流、探讨,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可是,另一个问题也随之出现了,有时候,学生一旦动起来,课堂秩序就没有了,学生们各说各的,似乎发表意见的同学或者小组与自己毫无关系。记得听过一堂《思想品德》课,教师的教学设计是比较新颖的,一改过去课堂教学中的枯燥,学生学习、参与的热情被激发出来。但是,当某一个小组阐述观点、表达成果的时候,其他小组的同学要么忙着整理自己的资料,要么说笑、吵闹,即使有个别想听的同学也听不清楚。
学生们不倾听,不补充、不否定,明显的错误发现不了,老师也只是与该小组的特定成员进行单向对话,对于每个小组的成员来说,他只是了解了本小组的研究内容,而对其他小组完成的那部分知识就知之甚少了。也就是说,在这一节课里,每个学生获得的知识都是不完整的。与老师们谈到这一问题时,老师们很无奈,一方面,他们清楚在混乱的课堂里很难保证教学目标的完成,需要管理;但是又害怕因为管理而压制学生的热情。毫无疑问,没有了有效的课堂管理,就不会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和学生一起建立起新规则,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组织,,真正地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学会理解别人,尊重别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在追求课堂的民主、开放的同时,更应该拥有共同遵守的“秩序”和“规则”。
四、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不能轻视教师的作用
新课程教学实施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已经成了我们的共识。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们大多数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非常注意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学生们敢于、乐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个性得到了张扬。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有时在气氛热烈、民主的课堂里却只能看到学生的风采,老师扮演的似乎是可有可无的角色。例如,有这样一节课,老师在课前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把问题布置给学生,课前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上课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谈本小组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由于各小组准备充分,所以学生的热情很高,也讲得头头是道,但是受年龄、阅历及知识水平的限制,有些问题说得不够完整,有些观点也有失偏颇,老师在小组总结时应该予以补充和纠正。可是在一节课里老师只是在各小组间穿行,把权利从一个小组传递到另一个小组,就像一个置身于世外的旁观者,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缺乏有效的指导。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但这种“自主与探究”有时会使学生不知所措,需要指导、点拨和帮助。这个时候的教师就应该是学生的引路人,把他们从偏执引向正轨。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除了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外,更应该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掌握学习策略,同时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情感,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
课堂教学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发现和不断创新的过程,而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教师和教材提供的现成观点与结论。对于我们而言,课堂教学是一个不断通过创新而实现自我生命价值的过程,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教师能否形成独特教学风格的关键因素;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进行自主发现、探究和不断创新的过程。
思想品德的教学反思2
公平正义是人们永恒的追求,保障每一个人的基本生存权利,是一个社会进步与文明的体现。关注弱势群体,是我国政府非常重视的问题。九年级学生的生活范围不断扩大,不再局限于家庭和学校这样简单的社会环境之中,逐步扩展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失学问题、三农问题、下岗问题、贫富差距等各种社会问题逐渐进入他们的视野,引发了他们的思考。
同时,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对各种问题的认识已经不满足于感性的了解。他们渴望对自己生活的社会和世界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引导学生形成对社会问题的正确看法,引导他们懂得与人合作,学会通过沟通与对话,去了解社会各种群体的生活处境,学会尊重人、理解人、信任人,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课题,也是社会主义公民教育的当务之急。为适应这些方面的教育引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联系实际,结合具体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正确看待这些问题,解决这些不公平的现象,提出自己的建议,会起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思想品德的教学反思3
知识是求真的,只有有效地知识传递,才能引起情感的变化,情感的内驱力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导致行为倾向的改变。也就是说,学生如果缺乏必要的道德认识,就不会形成自己的道德信念,就难以形成稳定的道德心理品质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那么我们的道德教育目标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因此,我们在实施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将教育形式与教育内容有机地统一起来。
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1、活动设计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一方面,要从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出发,在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提炼问题,创设情景,展开教学;另一方面,要从教学目标出发,并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引导教学活动,向着不断深化主题、拓展知识、解决问题的逐步提升的层面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步澄清是什么、为什么和怎样做等一系列实现教学目标必须解决的问题。
2、教学活动的安排要适当、适量。教学活动的安排要适当、适量,是指教学中防止活动的形式过多,晃动的频率过快,使学生视、听的画面过杂。在教学活动中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他们自己去收集资料、获得新知、做出选择、寻找答案。
3、找准教学活动的落脚点。我们就要以课程目标的要求为出发点和归宿来设计教学活动。脱离了这个目标,教学就会流于形式,就很难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三、挖掘课程资源,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要解决第三个问题“如何处理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问题。”这必须要从探究如何开发课程资源中体现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通过这个过程来实现。
思想品德的教学反思4
宽容是人的情感之一,有一种巨大的人格魅力。它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感染力;宽容也是一种豁达和挚爱,它如一泓清泉可化干戈为玉帛;宽容是一种深厚的涵养,是一种善待生活,善待他人的境界。宽容它蕴藏着一种殷切的期望和潜在的教育动力。
作为一名教师,天天面对学生,如果经常随口而出:“怎么这么笨”……久而久之,学生不论做什么事,都往往囿于一个框框内,如同惊弓之鸟,不敢越雷池半步。否则就可能风雨交加,使自己动辄得咎。结果导致学生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多姿多彩的学生生活被剔除了,学生的天真无邪和好奇心也被扼杀了。
每个学生都希望能得到家长和老师的理解,能倾听他们的心里话,为他们排忧解难。适时的倾听,平等的交流,胜似长篇大论的劝说。家长和老师只有放下架子,信任学生,真诚地倾听学生的心声,才能真正实现心与心的沟通,只有宽容的教育氛围也才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和个性发展。
就像一首小诗所说的:
土地宽容了种子,拥有了收获;
大海宽容了江河,拥有了浩瀚;
天空宽容了云霞,拥有了神采;
人生宽容了遗憾,拥有了未来。
教师不会因为宽容而失去威信;平庸的教师也不会因为粗暴而平添尊严。宽容的教师深谙教育的艺术,"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对学生以诚恳为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学生如沐春风;宽容的教师润物无声,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形成文明的举止和高尚的人格;宽容的教师修养有素、魅力无穷,它对下一代的成长极为有益。
作为老师和家长,我们应多给学生一些尊重和宽容,善待学生的“黑点”并加以正确地引导。让我们拥有宽容,保持宽容吧!不会宽容别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别人的宽容的!让我们永远记住;宽容可以使我们年轻。
思想品德的教学反思5
一学期转眼即逝。反思过去,有许多的感慨,酸甜苦辣皆俱全.思想政治课是老师在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特别是在初中阶段,上思想政治课的老师要教育、启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此,就要求老师必须具备较高而灵活的教育教学此文转自技巧。思想政治课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品德课的兴趣、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达到教学目的。反思以往,很有必要,为此浅谈点滴体会。
一、政治老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打铁先要自身硬”,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老师的自身素质,老师的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专业知识要扎实,更新,业务能力要提高;二是老师的言行修养、道德觉悟要提高。这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
二、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仍然是课堂教学。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课本的基础理论知识,必须坚持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改进教法,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中,运用“读、议、讲、测”是课堂教学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我时时问学生学习情况,针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引导。帮助她们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难题,成为她们的良师益友。课堂上我鼓励学生大胆表现自己。
三、利用好社会大课堂,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理论联系实际,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是初中政治课推行素质教育重要途径。其主要方式是走出去和请进来。同时结合实际,在第二课堂活动中举行时事演讲,辩论赛、政治小论文。这样,使学习生动活泼,在思想政治课所学的知识得到检验,得到升华,从而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追求欲望和创新精神,有效地提高学生政治学科的理论素质和思想道德觉悟水平,获得良好的效果。
反思带来的快乐我感受颇深,如今尝到了甜头。“亲其师,信其道”。受学生欢迎和喜爱的老师,往往对学生产生一种亲和力,对学生的教育事半功倍。快乐老师就是教育教学此文转自的快乐,就有学生学习生活的快乐。这就是新型师生关系要求做到的,尽管做得还不好,还需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教育理念,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思想品德的教学反思6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我们的教学工作也是如此,教师的举手投足、言行举止首先应当吸引住学生的目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一举打响,一炮走红。为此,教师应当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深刻领会涵义要求,用先进的理论来武装自己的头脑;
二是应当认真研读教材,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研究课本中黑体字、图画、故事、补白、问题的用意,融会贯通;
三是应当认真备课,集体备课,个人优化,发挥合作的力量,集思广益,博采众长,预设教学实践中可能生成的各种问题;
四是应当旁征博引,广泛查阅有关教材资料,积极汲取以往有益的教学经验和教训,把课备精、备细、备透、备实、备深;
五是应当综合运用故事、笑话、时事、歌曲、图画等多种形式适时导入新课,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合乎学生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全身心投入学习之中。针对思想品德学科的特点,结合青少年的心理需求,以案例导入新课的方式居多,让学生听故事想结局、听故事想题目,可以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效果较好。
六、合作探究,拓展升华所谓“合作学习”是相对“个体学习”而言的,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目标,进行明确的分工,并在过程中相互帮助的一种学习组织形式。
合作学习的展开,往往是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讨论的,合作学习指的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方式。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观念,合作学习的主要活动是小组成员的学习活动,它首先要制定一个小组学习目标,然后通过合作学习活动对小组总体表现进行评价。合作学习的另一种形式是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和全校交流。对于合作学习,国外学者做过很多深入的研究,例如美国的弗彻斯等人进行了一项关于小学生合作学习的实验研究。他们关注的焦点是小组成员的构成结构和小组规模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什么影响。弗彻斯等人的实验所得出的结论可简要概括如下:
第一,合作学习情形都明显优于独立作业情形。在对复杂作务的完成方面合作学习促进了学生的互动质量。
第二,在异质二人小组中,复杂任务的学习可明显地促进成绩较差的学生的学习能力。第三,在参与水平上,二人组成的小组明显高于四人组成的小组,差生在这方面表现尤为突出。第四,不论哪种背景情况,差生的参与度都明显低于其他成员,这意味着调动差生参与积极性是开展合作学习的重要方面。所谓“探究学习”是相对“接受学习”而言的一种学习方式,即从学习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题目,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学习过程除了被动接受知识外,还存在大量的发现与探究等认识活动。新课程要求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要转变单一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倡导探究学习。它具有以下特点:
①学习目标的方向性更强。
②具有较强的生活实践性。
③研究手段的多样性。
④更加重视学习过程的操作。概括起来讲,在新课改倡导的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要让学生充分的自主,有效的合作,适度的探究。我们之所以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方式,其理论依据是:
1、对“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思考。20世纪,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中心”的教学理论,倡导一种“非指导教学”、“自由学习”、“自我指导的学习”等教学观点。之后,美国心理家布鲁纳提出的发现学习法、前苏联当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理论等等,都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我们之所以特别强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源于“以学生为本”,基于对学生的尊重。尊重学生,意味着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和尊重学生是教育取得成功的首要条件。
2、学会学习的思考。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了一部影响巨大的教育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在这个报告中,提出了“明天的文盲将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知道如何学习的人”。这是向全世界教育机构发出的警告。随后,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1995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里,把“学会求知”作为未来社会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对教学实践而言,我们主要采用的是合作的学习方式,这里应注意合作的必要性,有无必要合作;合作的有效性,能否解决问题;合作的组织性,几个人为好,分工如何;合作的科学性,如何通过有效合作解决复杂、疑难问题。探究性学习方式,可以小论文的形式出现,可以小组的方式进行合作,吸引学生研究学习、生活中的有价值的问题,阐述意义价值,寻找形成原因,探究解决办法,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想品德的教学反思7
一、先入为主,激发兴趣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我们的教学工作也是如此,教师的举手投足、言行举止首先应当吸引住学生的目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一举打响,一炮走红。
为此,教师应当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深刻领会涵义要求,用先进的理论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二是应当认真研读教材,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研究课本中黑体字、图画、故事、补白、问题的用意,融会贯通;三是应当认真备课,集体备课,个人优化,发挥合作的力量,集思广益,博采众长,预设教学实践中可能生成的各种问题;四是应当旁征博引,广泛查阅有关教材资料,积极汲取以往有益的教学经验和教训,把课备精、备细、备透、备实、备深;五是应当综合运用故事、笑话、时事、歌曲、图画等多种形式适时导入新课,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合乎学生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全身心投入学习之中。针对思想品德学科的特点,结合青少年的心理需求,以案例导入新课的方式居多,让学生听故事想结局、听故事想题目,可以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效果较好。
二、目标明晰,展示具体
我们选用的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湘教版思想品德教材,故事精彩、案例丰富,不时点缀发人深省的格言警句,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
面对纷繁复杂、体裁多样的课本,教师务必牢牢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透过现象抓住课文的本质,提纲挈领、抓住要害、明确目标。众所周知,新课程要求的三位一体目标分为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因此,教师应从形象生动的课文中提炼其精要和实质,确定每节课的三位一体目标;二是教师应把抽象、概括的教学目标描述语言具体化、明确化、清晰化,简洁、具体、最好概括为“……是……”、“为什么……”、“我们学习……,将会……”;三是教师应把教学目标具体为问题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预习,围绕问题进行思考,围绕问题进行训练,围绕问题进行复习作业,如此,由形象具体到抽象概括,由表层了解到深入思考,再到掌握应用,问题解决了,目标也就随之水到渠成,顺利实现了。
三、循循善诱,步步深入
教学环节的设计应考虑青少年的心理特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思想品德学科的学习,往往符合这一规律。下面以湘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二节为例,展示教学的全过程。
做一个有尊严的人
知耻自爱 自尊自强 尊重他人 赢得尊严
个体尊严 国之兴衰 责无旁贷
保护他尊 欣赏他人
本节课的目标主要围绕做一个有尊严的人展开,首先,为什么要做一个有尊严的人(孟子的话,童第周的故事);其次,如何才能做一个有尊严的人;再次,一要有自尊,知耻自爱,自尊自强,二要尊重他人,保护他人自尊心不受伤害,从内心接纳他人;最后,个人尊严,我们还要为国家、民族争光添彩,国之荣辱,我辈有责。
教师在展示目标以后,先要让学生通过层次目标,找出问题答案;后要逆序而上,分类总结次目标、中目标、总目标答案,脉络清楚;三要综合分析整个问题,形成对总目标的了解掌握,全面理清思路,学会寻找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思想品德的教学反思8
一、指导思想
随着“高效”课堂的构建,《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进入我们的课堂。合作型学习小组建立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的需要,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是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的需要,有利于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从而不断学习、提高教育教学此文转自质量;结合班级实际为了使合作学习更有效,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现提出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方案。
二、具体实施过程
1、划分小组
根据本班实际情况,把我班54人分成8人组3个,10人组3个,全班共6个小组。小组自己推荐组长,下设副组长、记录员、发言人、学科代表等,全组全员参与,小组成员分工协作、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使小组的学习活动建立在和谐的氛围中。
2、各小组要确定自己小组的组名、目标、口号
3、在小组内实行组长负责制。各项班级活动、课堂作业、课堂纪律、课堂学习均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由组长全权负责。当小组内出现问题时,先由组长自行解决,若组长无法处理或处理不了时,交由班主任解决处理。
4、对班级、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实行小组积分制。如:班级组织的演讲比赛,每组选报1人参加,评定成绩后,按第一名10分,第二名8分,以此类推,记入小组得分,小组内两人得分之和就是本次比赛小组得分。其他活动也相应转换得分记入小组,期末根据小组得分评选出优秀小组、优秀组长。
5、在小组内实行帮扶结对,由成绩好的同学与成绩差的同学一一结成对子,实现小组内的以优带差,共同进步。
班长利用每天的课外活动时间总结表彰前一天的优秀小组,激励士气;每周评出“合作学习优胜小组”,“积极参与之星”,“进步之星”等,每月评出月度冠军小组,进行表彰。
3、评价细则
本据本班的具体情况,把学生的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等各项指标均列入小组评价的范围,做为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的重要依据。
(1)作业及学案完成
教师、各科代表、小组间评价导学案完成情况,按要求完成每人记1分,完不成一份减2分。教师评价的作业,获良好以上或点名表扬者记2分,不合格者减1分,缺交者减2分。作业由各小组学科代表收集交班级科代表处。
(2)小组合作
同学之间的积极彼此合作、相互启发中共同学习,人人有事做,每个学生都承担着他个人对小组的义不容辞的责任,不能消极地依靠某个学生或某一部分学生解决全组问题,组员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
学生提出质疑,并有一定深度,每次记2分(一节课不重复记分)。
能积极主动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记1分(一节课不重复记分)。
同一小组在同一节课内累计最高加2分。
以周为单位,小组成员均有展示的小组加5分。
(3)行为习惯
自习课等要求安静的课上讨论问题、说闲话,每人次减1分。
上课迟到或早退,每人次减2分。
行为举此不文明的现象,每人次减1分。
其他违纪行为,视情节每人次减1-5分。
(4)注意事项:
小组内讨论问题须由一个人发言主讲,其余同学待其讲完后方可补充。(每科的小组中心发言内组内学科代表安排)
自习课绝对不能发出声音讨论问题(偶尔纸笔交流除外)。
安排到代表小组上台展示问题的同学首先要依靠小组集体的力量把问题弄清楚,并进行充分准备和必要的演练方可上台。在台上要面对同学们进行讲解,而不是面对黑板。
当有同学在台上展示时,台下的同学要保持安静,专心听讲。若发现有错误或理解有疑惑应等台上同学讲完,举手示意得到允许后方可提出,同时一定要遵守“对事不对人”的基本原则。
因为每一节展示课的时间都是有限的,所上台展示的同学要注意精炼语言,抓住重点讲清楚,避免废话、闲话。同时,在前一个小组在进行展示时,下一小组应做好充分准备,且在黑板旁等待。
当在台上的同学展示完毕,无论展示效果如何,台下都应给予掌声。
对有违以上注意事项的小组将酌情对小组进行减分!
思想品德的教学反思9
当前初中思想品德科目试题实行开卷考试。这一考试模式的改革必然与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发生冲突。但是,它的实施对于促进思想政治课堂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活跃课堂等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进行开卷考试,这是教育体现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要求,强化对考生素质能力的考核,培养考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对广大政治教师来说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为适应开卷考试的“指挥棒”,培养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人才,思想政治课教学就应突破传统知识教育的束缚,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重新构筑全新的教学理念。作为政治老师,必须对开卷考试后产生的新情况作出判断和分析,以便得出对应办法。
开卷考试最大的变化就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东西少了,学生就要适应这种考试模式,调整学习方法。首先该记的内容还是要记,没有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一定程度的记忆,没有知识的积累,运用时就难以得心应手。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扎实的知识基础是所必需的。由于新中考强调不拘泥于教学大纲,试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因此,满足于课本知识的讲解显然是不够的,应该对教材内容结构作大胆调整,不拘泥于对课本内容具体详尽的讲解,一些知识性内容放手让学生自学,腾出时间补充相关的课外知识或选取有价值的能力型的热点重点问题展开讨论,启迪思维。因此,教师在复习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变“灌”为“导”。即把“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变为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复习课上得生动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热情、复习的效果。因此,采取多种形式上活复习课是非常必需的。例如,进行小组复习竞赛、让学生来上提问其他人答疑等,都是一些有效的形式。
第二,指导学生把知识归类、比较,从而理清知识脉络,更好把握教材。例如,第初一第七单元初二第八单元和初三第六课都是在讲法律方面的内容,可以就某些案例一起复习;注重学生的理解和运用,尤其是探究型学习,已经成为这几年的热点问题,它侧重于学生的综合能力考查;等等…
第三,抓住热点,释疑难点,理论联系实际。即引导学生关心时政热点,关心天下大事,把课堂内容与时政热点相结合,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此,我采取了以下做法:一是指导学生阅读各类书刊、杂志,并做好摘记;二是让学生多收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和《社会写真》等节目;三是开展社会小调查,撰写实践报告,进行班内评比。这样,思想品德课教学逐步将小课堂与大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第四、突破传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陶行知先生曾经指出:“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思想;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们能问;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扩大知识和眼界,获得丰富的学问;解放学生的时间,使他们有时间学一点他们渴望要学的知识,干一点他们高兴干的事情。”
陶行知先生关于“五大解放”的思想对当前中学政治课教学改革有很大的指导意义。目前,广大政治课教师仍以传授课本知识为己任,把政治课学习应有的广阔空间局限在课堂之内。因而教师要敢于突破课本课堂的束缚,树立“大政治”的观念,不仅指导学生学好教材,还要鼓励学生多读政治课外书籍,努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仅搞好课堂教学,还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和自主精神;不仅“传道、授业、解惑”,还要鼓励学生质疑好问,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最后,在复习教学中还必须重视学习实用性,对学生进行定量的训练是必要的,但切忌以题海战术反复做题,检查的内容要注重灵活性和创造性,而且要讲求质量,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思想品德的教学反思10
在当下应试教育的环境下是一个产生伪命题的时期,也是一个把真命题转化成伪命题的时期。真真假假,难辩真伪。比如,我们熟悉的“三个一切”的学生观: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如果说教师对学生不负责,那真是冤枉了,我们生怕他们学不好,考不上学,不辞辛劳。不光为了他们的学习,为了他们的安全,为了他们的生活。所以说,对于学生除了他们的父母,能给他们一致的无私的关怀的就只有老师了。
但结果大家都是清楚的,我们其实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对他们负责,他们没有因我们的教育而发展、完善,而是走向两种极端:一种学生成了温顺的羊,种成了冷酷的狼。他们没有因我们的教育而感恩,而走向反面。以上学生观实际是把真命题在应试教育中变成了伪命题。
“没有不合格的学生,没有不合格的老师”是我们常听到句话,其实是地地道道的伪命题,与之有相似或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如其他的“没有不合格的XX,只有不合格的XX”,“不放过任何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素质教育,成在教师,败在教师”等等。这些命题,实际是在夸在教育和教师的力量,其结果是造成“教育万能论”和“教育完美论”。教育不是万能的,总是有缺憾的,我们在夸大追求教育的同时,也让我们教育与其真正的初衷走向反面了。
【思想品德的教学反思】上海花千坊相关的文章:
思想品德教学反思04-08
思想品德教学反思06-01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反思04-14
思想品德教师教学反思07-28
初一思想品德教学反思07-26
初二思想品德教学反思03-26
思想品德教学反思(精选23篇)04-18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反思11-08
思想品德教学反思精选15篇01-21
思想品德课教学反思04-02